苓桂术甘汤加味治疗脾阳不足、痰饮内停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研究

来源 :中国典型病例大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atisbianbian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探究苓桂术甘汤加味于脾阳不足、痰饮内停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应用疗效比对。方法: 2019年7月至2021年7月笔者医院收治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为探查对象,共计80例,采用计算机1:1分组方式,常规组40(行常规治疗)例,试验组(行苓桂术甘汤加味治疗)40例。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具有同质性,治疗后2组患者中医症狀积分低于治疗前,试验组中医症状积分低于常规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 苓桂术甘汤加味疗法有助于脾阳不足、痰饮内停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症候转归。
  关键词:苓桂术甘汤加味;脾阳不足;痰饮内停;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疗效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1)11-01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主要是指因椎动脉、基底动脉、大脑后动脉局部供血相对或绝对不足、导致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经流行病学研究数据显示,随着人们生活作息不规律,生活压力增大,人均寿命延长,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病率呈现逐年递增趋势,现代西医尚无特效治疗手段,多以对症治疗为主,临床疗效存在较大个体差异性[1]。我国传统中医针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采用标本施治方式,借助中医辨证施治,开展针对性治疗,可有效缓解患者眩晕症状,有效改善脑组织血液灌注不足症状;现研究笔者特采用苓桂术甘汤加味疗法,以常规治疗为参照,开展如下比对。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9年7月至2021年7月笔者医院收治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为探查对象化,共计80例,采用计算机1:1分组方式,常规组40例,男21例,女19例,年龄41-82岁,均龄(57.91±1.37)岁;试验组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龄40-85岁,均龄(57.89±1.41)岁;2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上述资料(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所选患者均满足《中医辨证施治》中针对眩晕的诊断依据,患者入组时意识清醒,签署研究知情同意书,可独立配合治疗;(2)患者均为初次就诊,符合研究2周洗脱期需求。
  排除标准;(1)合并肝肾功能障碍;(2)因意外创伤、颅脑感染导致眩、精神障碍性疾病、意识涣散患者;(3)因主观因素拒绝参与研究或中途脱落患者。
  1.2方法
  常规组行常规治疗,予以患者抗血小板凝聚、降低血糖、降血脂治疗,取10μg前列地尔混合250ml呼呼呼生理盐水行静脉滴注治疗,每日1次。试验组行苓桂术甘汤加味治疗,基础药物组成包括茯苓30g、桂枝15g、白术15g、甘草6g、天麻15g、半夏9g、生姜10g、白芍15g、泽泻10g,上述药物加水煎煮,每日一剂,分早晚2次服用。
  1.3评价标准
  依据中医新药临床指导研究中针对眩晕症状进行量化评分,其症状积分与患者眩晕程度成正相关
  1.4统计学分析
  统计校验采用SPSS24.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用()描述,配对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描述,配对卡方检验,将P<0.05设为统计学差异标准值。
  2结果
  治疗前后2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统计
  治疗前2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具有同质性,治疗后2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低于治疗前,试验组中医症状积分低于常规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1。
  3讨论
  据流行病学研究数据显示,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以中老年患者为主,疾病致病周期较长,易被患者所忽视,临床根治难度较大,具有较高复发机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临床学者认为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与动脉夹层病变、小动脉玻璃样改变、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具有高度关联性,以扩张脑血管、改善微循环为主要治疗对策,临床尚无特效治疗手段多,以介入治疗、手术治疗为主,临床创伤较大,且具有较高复发机制,应用价值受限。我国传统中医认为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与肝脾功能不足、髓海不足、血虚、痰饮内停具有高度关联性,因机体清阳不举、脑窍失养,多以健脾化湿、温阳化饮为主要治疗手段[2]。本研究特选用苓桂术甘汤进行针对性治疗,方中选用茯苓为君药,起到除湿健脾、滋补中焦作用效果,辅以桂枝温阳通脉、升清降浊,辅以白术、半夏、生姜降逆,辅以白芍、甘草滋阴养血,辅以天麻祛风化痰,诸药联合使用共奏健脾化湿、温阳化饮的功效。经试验比对可知,治疗前2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具有同质性,治疗后2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低于治疗前,试验组中医症状积分低于常规组,差异显著(P<0.05),苓桂术甘汤加味可于短时间内改善脑组织血液灌注,有效缓解眩晕症状,药物均为天然中药材,安全系数较高,受益范围广。
  综上,苓桂术甘汤加味疗法有助于脾阳不足、痰饮内停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症候转归。
  参考文献:
  [1]怡文辉,强卫平,胡平,等.苓桂术甘汤加减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效果[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0,5(24):149-151.
  [2]王晓霞,贺阿利,刘国强,等.苓桂术甘汤联合电针风池供血穴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21,21(3):515-519.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分析老年高血压患者经社区慢性病管理的临床作用。方法:选入2019年3月-2021年3月间入社区卫生服务就诊的108例老年高血压患者,随机分组,A组54例实行社区慢性病管理,B组54例实行常规管理,对比管理效果。结果:A组患者的疾病认知良好度高于B组,遵医行为良好性高于B组,对比有差异(P0.05)。管理后,A组患者的血压水平低于B组(P0.05)。  1.2 方法  B组采取常规管理,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探讨掌骨基底关节外骨折病患预后的预测因素,得出结论:术后感染、开放性骨折、粉碎性骨折、BMP<7.415 pg/mL、SGF<85.705 ng/mL、PDGF<5.235 ng/mL均是导致掌骨基底关节外骨折术后骨愈合不良的危险因素。在疾病治疗与恢复过程中要加以预防。  关键词:掌骨基底关节外骨折;预后;预测因素;分析  【中图分类号】R2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期刊
摘要:目的:探究药物联用法于消化性溃疡应用疗效分析。方法:纳入笔者单位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消化性溃疡患者120例,依据住院序号单双数分组,60例设为试验A组,予以抑制胃酸、胃粘膜保护剂治疗,60例设为试验B组,于试验A组治疗基础上联合抗菌药物治疗。结果:试验B组有效率高于试验A组,复发率低于试验A组(P<0.05)。結论:消化性溃疡采用抑制胃酸、胃粘膜保护剂、抗菌剂联合治疗,有助于溃
期刊
摘要:目的 分析在高血压患者的治疗和血压控制过程中,全科医生的重要作用和治疗方法。方法 选择2020年3月至 2021年7月在本院接受相关治疗的62例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与患者沟通并取得其同意后,对照组(31例)患者由专科医生根据病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31例)患者则在接受全科医生治疗;对两组样本治疗后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疗效指标进行数据统计对比。结果 观察组样本在治疗后的并发症发生率大幅度
期刊
摘要:支气管哮喘是反复发作的呼吸道的慢性炎症性疾病,由多种炎性细胞及相关因子参与。支气管哮喘属中医“哮病”、“喘病”范畴,临床发作时常见症状为喘促、气急、咳嗽咯痰,或伴胸闷,临床上哮喘的治疗以症状缓解为主,有多种中西医药物及非药物疗法可缓解哮喘患者发作期临床症状,对哮喘发作期以及稳定期的治疗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哮喘;中西医;治疗概述  【中图分类号】R562.2+5 【文献标识码】A 【
期刊
摘要:目的 分析探讨细针穿刺BRAF基因检测技术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将本院收治的接受甲状腺结节手术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计80例,所有患者的结节均<1cm。将患者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作为参照标准,探讨患者接受甲状腺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测、BRAF单基因检测对于诊断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临床价值。结果 细针穿刺检测的诊断准确率为88.75%,BRAF单基因检测的诊断准确率为9
期刊
摘要:目的 探讨使用下斜方肌肌皮瓣修复头枕部皮肤缺损的手术发放。方法 头枕部肿瘤切除后,依据术前定位标记,自斜方肌深面向近端分离肌皮瓣,经明道将岛状肌皮瓣转移至枕部,覆盖缺损及颅骨外露。术后采取俯卧位或左侧卧位,头部尽量抬高,颈部向右后侧弯曲,使肌皮瓣蒂部保持松弛状态。结果 术后10天拆线,切口一期愈合,外形满意,无明显肩臂功能影响。随访4个月肿瘤无复发。结论 延长下斜方肌皮瓣以其蒂长及可修复面积
期刊
摘要:目的 探究腰间盘突出症治疗中比较单纯减压手术、减压并植骨融合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随机于我院2019年1月-2021年1月间接诊的腰间盘突出症患者中选取92例为研究对象,依据数字单双法划入两组,即融合组(n=46)与单纯组(n=46)。单纯组予以单纯减压手术医治,融合组采用减压并植骨融合手术医治。比较两组医治后的JOA评分与手术、住院时间。结果 较之于对照组,融合组医治后的手术、住院时间均明
期刊
摘要:Dieulafoy 病為一种黏膜下恒径动脉破裂出血,是消化道少见而又致命的病因之一,90%以上的病变位于上消化道[1],其中只有2%位于盲肠[2],而我们发现了一例罕见的盲肠 Dieulafoy 病所致的下消化道大出血病例,现将其诊治情况,结合文献进行报道。  关键词:盲肠;胃肠出血;Dieulafoy 病  【中图分类号】S94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
期刊
摘要:目的:探究沙库巴曲缬沙坦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选取医院142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结果:观察组的心功能指标、神经内分泌激素水平以及sCD40L、sICAM-1水平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沙库巴曲缬沙坦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关键词:沙库巴曲缬沙坦;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  【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