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实验教学改革对策

来源 :广西教育·C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ngwenq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论述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实验教学改革对策,分析存在的学生计算机水平相差较大、学校硬件资源不足、教学课时量少、实验内容设置不合理、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等在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教学内容、设置多层次的实验内容、加强过程管理、深化校企合作、完善考核体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等对策。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  实验教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7C-0067-02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针对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大一新生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具有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质,并为后续课程中应用计算机技术和方法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打下扎实的基础。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涉及众多操作,操作和实践性强,这就决定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的教学在整个教学环节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它是学生掌握计算机操作能力、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重要途径。提高计算机基础实验的教学效率,确保教学按质按量完成,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是刻不容缓的问题。本文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要求,结合我院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教学改革方法。
  一、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计算机水平相差较大
  我校面向全国各地招生,学生来自全国各地,而我国中学教育地区差异大,各地中学计算机教育不均衡。发达地区在中学已经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将计算机基础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一些学生在大学入学前就具备了较好的计算机基础,掌握了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基本应用,熟悉操作办公软件。而教育落后地区的信息技术课程仅流于形式,并未真正付诸实际教学,有些农村学生甚至从来都没有接触过计算机,学生的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几乎为零。这样一来新生的计算机水平差异甚大,两极分化严重,教师难以把握教学的进度和教学内容的难度,从而增加了教学的难度。
  (二)学校硬件资源不足
  计算机的硬件组成和计算机软件的安装是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基本教学内容,要求学生学完知识点后能根据需求自行配置计算机、组装计算机、安装操作系统及常用的软件。这些实验需要学校提供相应的计算机硬件设备,而我校目前只有一间计算机硬件机房,并仅限于计算机专科类的学生使用,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无法在实验室完成相关操作,学生对计算机硬件的认知仅仅停留在课本知识,无法完成实际操作。
  (三)教学课时量少
  近年来高校普遍存在“重专业课、轻公共课”的现象,为确保专业课的学时学分,不断压缩公共课程的课时,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课时逐渐减少,而教学内容却不断增加。我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经历了三次压缩,最初55课时,然后压缩为40课时,到现在的32课时(16理论课时,16实验课时),授课内容除了教材的7个模块: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 7操作系统及应用、Word 2010、Excel 2010、PowerPoint2010、计算机网络基础与信息检索和多媒体及数字媒体基础,还要融合思科IT基础(IT Essentials,简称ITE)相关知识。在课时不断压缩,而课程内容却不断增加的情况下,教学要求更高,教师为了完成基本的教学内容,导致在机房授课的过程中理论讲授课时会占用学生实验课时,实验课时不足,学生在课堂上无法完成相关的实验,直接影响学生的操作能力。
  (四)大班教学,教师不能兼顾所有学生
  目前我院该课程基本上是采用合班上课的模式,一般是两个自然班合并成一个大班,在100人的大机房上课,这样一来教师周课时会适当减少,减少了重复教学,从一定程度上减低了教师的工作时间。但实际上作为实践性强的计算机课程,大班教学效果并不理想,由于学生人数多,教师的指导量大,指导的覆盖面小,并且每个同学碰到的问题不一样,在课堂上教师只能解决部分学生的问题,难以兼顾到所有同学,从而导致一部分同学在课堂上问题得不到解决。
  (五)实验内容设置不合理
  目前我校实验教学采用统一的要求来设置,没有考虑不同专业学生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不同需求,使学生容易失去努力方向与学习兴趣。实验内容基本局限于验证性的,基础好的学生觉得实验内容过于简单,不愿学,出现“吃不饱”的情况,而基础差的学生则学不会,觉得实验难度大,无法在规定的时间完成相关的实验,出现“跟不上”的情况。
  (六)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
  目前我校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程教学没有提供单独的考核机制以及相应的考核软件。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和上机考试采用的是教师课堂布置教学任务,学生完成教学任务后提交作业。由于没有上机练习系统,教师需要人工检查学生的作业,而我校主要是大班机房教学,这就要求教师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检查每次的实验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若机器出现问题时,学生的作业无法提交,每年都有部分学生因各种原因未能成功提交考试内容。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因无法找到学生的考试文件而导致学生机试考试无成绩,学生的实验结果和能力无法得到客观、公平、公正的评价。
  二、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的改革
  (一)优化教学内容,突出“三用”原则
  根据学校及学生的特点,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应秉承“能用、够用、实用”的“三用”原则,突出教学目的,对实验内容进行优化,教学任务要结合实际,不能一味地驗证知识点,需要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以实际应用来引导实验,实验内容尽量贴近生活,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能用得上。比如操作系统部分的实验,可以设置一些计算机的管理和维护实验,Office软件部分以学校的毕业论文排版要求来设计Word长文档的排版实验,以学校毕业论文答辩要求来设计演示文稿的制作,以期末学生成绩的分析与处理来设计EXCEL的实验要求。信息检索内容可利用学校图书馆电子资源,查找并下载与专业相关的文献等。   (二)设置多层次的实验内容
  为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要求,设计三类层次的实验:基础验证型、综合应用型和设计型。
  基础验证性的实验为教学最基本的要求,要求掌握大学计算机基础的基本操作,要求所有的学生均完成。比如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办公软件的实验等。
  综合应用型实验主要表现为学生对知识点的综合应用,如宣传栏板报的设计、个人简历的制作、PowerPoint综合实验,不设定统一要求和内容,让学生准备素材,包括主题内容、照片、文字等。
  设计型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提高学生实际处理问题的动手能力和初步的科研能力,培养优秀的思维能力。这类实验题目比较灵活,解决方式多样,学生通过查询资料可以独立完成。对于设计型实验,基础好的学生选做,可以附加平时成绩,比如网站的设计、小型数据库的设计等。
  (三)加强过程管理
  教师在实验课前需做好充分准备,将每次的实验目的、内容以及操作事项做说明,简单的可以直接布置,复杂一些的先简单操作演示。对于出现问题比较多的操作,教师应该使用教学软件集中讲解,帮助学生解决操作中的问题,避免重复作答,耽误答疑的时间,并注意适时引导学生,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能力,及时总结共性问题,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每次实验需要考勤,记录学生实验期间的表现,对于课堂上玩游戏、看电影的同学,扣其平时成绩,尽量做到课上杜绝做与实验无关的事情,对于综合性的实验都需要提交作业。
  (四)深化校企合作
  为改善学校教学资源的限制,节约成本,实现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学校加强校企合作,解决学校实验环境缺乏的问题,实现多渠道培养学生。将大学计算机基础与思科网络学院的ITE课程相结合,思科网络技术学院的ITE教学内容紧跟技术发展趋势,包含计算机硬件组成及组装、操作系统、网络等。教师将个人计算机简介、计算机组装、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网络等内容融合到课程教学,其他内容可以布置学生课外自主在线学习。学生通过模拟动画实现电脑组装,加深了对硬件知识的学习,解决了学校缺乏硬件实验环境的问题,使用模拟软件PT(Packet Tracer)模拟网络实际操作和自测,帮助学生直观形象地学习计算机网络知识,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五)完善考核体系
  课程的考核应该采取多元化的考核措施,课程成绩由平时成绩、上机实验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三部分组成。而平时成绩由学生的考勤、上课表现情况组成,实验成绩由实验提交状况、完成效果组成,期末考试由笔试和上机考试两部分组成。建议学校购买无纸化考试系统,普及无纸化考试,题型涉及计算机理论题和上机操作题,这样既可以减轻教师的阅卷工作量,又可以确保客观、公正评卷。
  (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计算机的教学内容日新月异,课本内容难以跟上计算机的发展变化,为了学生的就业与企业无缝接轨,需要建设一支适应社会、适应市场的综合性实验教师队伍,以满足学生对实践知识的需求,使得学生通过课堂教学,了解计算机发展的前沿动态,明确市场的变化。教师需要走出校园,可以去实践单位挂职锻炼,深入企业学习、调查,拓展视野,从而适当调整教学课程。教师通过与实践更接近的案例及课程安排,对学生进行培训,此外还可以邀请有实践经验的操作人员加入兼职教师,到学校进行指导。
  【参考文献】
  [1]王宇英,秦兴国,景新幸.以就业为导向的“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6)
  [2]刘洁群,马婷婷.“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的现状与改革探索[J].合肥学院学报,2015(7)
  [3]曾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实验教学改革创新探究[J].教学与教育信息化,2016(9)
  【基金项目】2017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互聯网+’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2017JGB432);2017年桂林航天工业学院校级重点课程建设项目基金资助(大学计算机基础)
  【作者简介】肖丹凤(1978— ),女,湖南邵阳城步人,研究方向:计算机网络,计算基础教学。
  (责编 丁 梦)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要求、高校提升思政教学质量的要求、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等方面阐述推行课程思政的必要性,以建筑力学课程中“支座反力的计算”教学内容章节为例,将专业知识与思政理论知识、爱国主义教育、职业素养培养融合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同时对教学实践手段和方法进行设计,并提出将专业知识传授与思政理论知识学习、爱国主义教育、工作能力培养相融合进行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关键词】高职
期刊
【摘 要】本文论述现代学徒制下的双导师人才培养模式,认为现代学徒制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具备有利于深化校企合作新模式、有利于突出师生和师徒互动、有利于创建真实的职场环境等优势,提出共创双导师工作室、加强双导师的选聘、建立稳定的双导师队伍、双线交织重构专业教学内容、完善双导师工作室制度、注重学生学徒身份、建立项目教学评价体系等双导师培养策略。  【关键词】校企共建 现代学徒制 人才培养 铁道类专业  【中
期刊
【摘 要】本文以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组建而成的现代农业与农村发展专业群为例,论述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优化第一课堂、丰富第二课堂、激活第三课堂,构建“三个主体、三个专业、三个堂课”互动框架,形成“多维度立体化”协同育人模式,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分析能力和知识加工能力,强化实践教学。  【关键词】地方高校 协同育人 应用型人才 现代农业与农村发展专业
期刊
【摘 要】本文以廣西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论述在高水平专业、高素质师资队伍、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国际化办学、院校治理体系、特色校园文化等方面推进创新行动计划的实施,提出进一步扩大国际化办学的深度与广度、继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打造具有职教特色的智慧校园等建议。  【关键词】广西高校 创新行动计划 职业教育 产教融合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1
期刊
【摘 要】本文阐述我国集团公司财务共享服务平台构建现状,分析J投资集团财务工作面临的资金使用效率不高、财务职能分散、集团公司信息传送具有一定滞后性、财务人员结构不均衡等问题,从业务财务处理层、共享服务处理层及战略服务处理层论述基于信息系统的财务共享服务平台的构建,并论述J集团公司财务共享服务平台在节约人力成本和运营成本、提升财务工作效率、降低各类财务风险等方面的预期实施效果。  【关键词】J集团公
期刊
【摘 要】本文阐述民族院校中文师范生提升民族文化传承素养的重要性,针对中文师范生民族文化意识有所缺失、民族文化传承技能存在不足和态度有待提升等问题,提出提升策略:从文化环境中树立民族文化自信,增强民族文化传承意识;从课程教学中丰富民族文化积累,提升民族文化传承技能;从课外实践中体验民族文化内涵,培养良好的民族文化传承态度。  【关键词】民族院校 中文师范生 民族文化传承素养 培养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 要】本文阐述白裤瑶服饰文化具有尊重自然之美、视觉语言之美、历史文化意涵之美等审美意蕴,提出服饰文化融入高校美术课程实践、传统与创新相结合、民族服饰与数字技术相结合等措施,促进民族服饰与现代美术的结合,论述民族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形态融合的展望:从民族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提升艺术创作感染力,让东方文化魅力熠熠生辉;促进各民族团结,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本文以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实训基地建设为例,阐述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示范特色”基地建设的目标,提出采用校企双方合作共建基地方式,形成具有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大功能和凝练“意技双修”两大特色的“1232”高职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关键词】高职院校 示范特色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 基地建设 模式  【中图分类号】G
期刊
【摘 要】本文以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论述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构建。从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有助于找出当前创新创业教育的不足、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为创新创业教育指明了方向、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可以起到有效的激励作用等方面分析高职院校构建创新创业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意义;从学生、高等院校、社会等方面构建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的全方位、多角度、全过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
期刊
【摘 要】本文以广西民族大学为例论述基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地方高校实践教学改革,提出构建“三阶段、四平台、五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融入专业教育之中,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以期为地方本科高校开展实践教学提供借鉴。  【关键词】地方高校 创新创业能力 实践教学 专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