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秋时节,在京城一条条温馨的胡同里,在一座座古香古色的四合院中,那一株株古枣树上像红玛瑙般的大枣坠满枝头,给古都北京平添了一种静穆安谧的天然之美。北京的古枣树也和古槐、紫藤一样,是京城的一大特色,而且在北京的四合院中广为种植。
北国有嘉树
枣在古代,就和栗、柿、核桃、山楂并称为北方干果的“五珍”,有“铁杆庄稼”和“木本粮食”之称。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等省都是我国产枣的主要省份。而且还有很多“枣树之乡”,尤其是河北省黄骅县聚馆村的千年冬枣古贡枣园还被定为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京种植枣树的历史也很悠久,在很多史料中都有关于枣树的记述,如在《战国策》中载:“北(燕)有枣栗之利,民虽不佃作,枣栗之实,足食于民矣。”可见在三千多年以前,北京地区就已广植枣树,就现存的街道,很多还是以枣树、枣林、枣园等为名。北京还出现了一些枣中名品,像京东郎家园大枣、密云西田各庄的金丝小枣、大兴洪村的大白枣等。其实,很多散落在四合院民居中的北京大枣就很脆甜。
在遍布京城的枣树中,古枣树很多,百年以上的可以说比比皆是,最古老的可追朔到明代,约有二十多棵。因枣树“外表多荆刺,内中实赤心”,所以自古枣树就被誉为“北国嘉树”。一些古枣树还和名人有关,像文天祥、于谦、曹雪芹、李大钊、杨昌济、鲁迅、郭沫若、老舍、田汉等等。
不指南方誓不休
北京最著名的一棵古枣树,是位于东城府学胡同文丞相祠内的“文公手植古枣树”。在南宋时,丞相文天祥率军抗元,不幸在广东五坡岭被俘。后被押解到大都(北京),囚禁在北兵马司监狱(现文丞相祠)。文丞相宁死不降,写下了凛然正气的诗篇《正气歌》,后英勇就义。明洪武九年,为了纪念忠臣,在此建祠。就在祠的后院,屹立着这棵古枣树,人们传说它是文丞相所植。其高达8米,千周长2.5米,实应为明初建祠时所植,距今五百多年。它的主干向南倾斜,成45度角,故又称“指南树”。人们附会说,这是表示爱国民族英雄文天祥“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誓不休”的怀念南方故国之情。此树所结大枣从不生虫,表达了文公的一身正气。这些传闻,把古枣树拟人化了,这是寄托了人们对文丞相的敬仰。传说文公就是在这棵古枣树下写了浩然正气的诗篇《正气歌》,而文公的名篇《过零丁洋》中的佳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成为千古绝唱。
内中实赤心
东单东裱褙胡同的于谦祠内,在里院有一棵高大的古枣树,传为于公手植,人称为“于公手植古枣树”。于谦是我国明代正统、景泰年间的爱国民族英雄。他不但是一位清官,在他被害抄家时,“家无余资,萧然仅书籍耳”,而且他为保卫北京,打退当时北方的蒙古族瓦剌部的入侵立下了不世之功,挽救了大明朝。因他十分敬仰南宋文天祥丞相的爱国精神,而在文丞相祠内有一棵著名的古枣树,相传于公为了学习文丞相的榜样,也在府中的里院手植了一棵枣树。现其高达10米,干周长达2米多。在祠的前院,现也有两棵百余年的古枣树。在于公故居的西墙外,过去为于公的西院,也屹立着一棵巨大的古枣树,其干周长达2.8米。于公的“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也广为后人传颂。
京都古枣第一株
西单石虎胡同驸马府曾是明代的“常州会馆”,是江浙一带举子进京科考居住的地方。到清初为吴三桂之子吴应熊的府邸,因清太祖的十四女恪纯公主下嫁吴应熊,所以人们一直称这里为驸马府。到清雍正年间,这里改为清右翼宗学,我国清代伟大的文学家曹雪芹曾在这里任教习。就在此府的一个北院内,高矗着一棵巨大的古枣树,它高达10米,干周长达2.9米,为明初所植,距今已六百多年,是北京的“古枣树之最”,所以人称其为“京都古枣第一株”。它的主干挺拔盘错,巨冠如怒龙昂首向天。这棵古枣树又犹如一位饱经沧桑的历史老人,在向闹市区的人们讲述着古往今来的世事沧桑。在明代,有多少江南的落榜举子在古枣树下仰天长叹。十年寒窗,付之东流。在清雍正年间,曹雪芹曾和好友敦敏、敦诚在古枣树下借酒消愁,吟诗赋词。最值得一提的是,在民国期间,这里为蒙藏民族学校,李大钊曾在古枣树下,向少数民族的进步青年讲述革命道理。我国“五四”时的著名诗人徐志摩也在这个院中住过。
刺向天空的呐喊
位于阜成门内的鲁迅故居是先生在北京的第四处住房,先生就是在这个小院北屋的“老虎尾巴”里写下了《野草》、《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彷徨》、《朝花夕拾》等作品。在故居的前院通往后院的甬道墙内外,各矗立着一棵已百年以上的古枣树。它们的枝干似钢筋铁骨刺向天空,仿佛是在向反动政府呐喊。鲁迅先生在 .散文集《野草》的首篇《秋夜》中,一开头就描写到:“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先生为什么用重复的语言写枣树排队呢?原来这寓意着革命志士前仆后继之意。由于先生的着意描写,使这两棵古枣树成为京城名枣树。
另外,老舍先生在西城新街口小羊圈胡同的故居内,其南墙根有一棵古枣树,先生在很多作品中都描写过它。如《正红旗下》、《小人物自传》等。杨昌济先生的故居在鼓楼东的豆腐池胡同15号(这里又叫“毛主席故居”。在大门西侧的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牌上,写着“毛主席故居”)。其里院矗立的古枣树是杨先生亲手所植。人们说,这是投向反动政府的长矛。田汉故居在东城雍和宫南大街路东的细管胡同9号,其前院高矗一棵古枣树,据说先生经常在树下编剧写作。
在北京城内的四合院中,已三百年以上的一级保护古枣树很多,而且大多为名品,它们深受首都人民的喜爱。但随着北京城建的飞速发展,很多古枣树将要和四合院的拆迁一起消失。所以很多居民都为设法保留古枣树或其品种而呼吁,前几年一些报纸常有报道。现在有的枣树专家已在四合院中采集枣树佳品枝条进行嫁接,在京郊延庆县还出现了一个“名人枣园”。还有媒体报道,有一部以因搬迁、居民们保护四合院中古枣树的佳话拍摄的电视剧,名字就叫《枣树》。
【责任编辑】唐 宇
北国有嘉树
枣在古代,就和栗、柿、核桃、山楂并称为北方干果的“五珍”,有“铁杆庄稼”和“木本粮食”之称。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等省都是我国产枣的主要省份。而且还有很多“枣树之乡”,尤其是河北省黄骅县聚馆村的千年冬枣古贡枣园还被定为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京种植枣树的历史也很悠久,在很多史料中都有关于枣树的记述,如在《战国策》中载:“北(燕)有枣栗之利,民虽不佃作,枣栗之实,足食于民矣。”可见在三千多年以前,北京地区就已广植枣树,就现存的街道,很多还是以枣树、枣林、枣园等为名。北京还出现了一些枣中名品,像京东郎家园大枣、密云西田各庄的金丝小枣、大兴洪村的大白枣等。其实,很多散落在四合院民居中的北京大枣就很脆甜。
在遍布京城的枣树中,古枣树很多,百年以上的可以说比比皆是,最古老的可追朔到明代,约有二十多棵。因枣树“外表多荆刺,内中实赤心”,所以自古枣树就被誉为“北国嘉树”。一些古枣树还和名人有关,像文天祥、于谦、曹雪芹、李大钊、杨昌济、鲁迅、郭沫若、老舍、田汉等等。
不指南方誓不休
北京最著名的一棵古枣树,是位于东城府学胡同文丞相祠内的“文公手植古枣树”。在南宋时,丞相文天祥率军抗元,不幸在广东五坡岭被俘。后被押解到大都(北京),囚禁在北兵马司监狱(现文丞相祠)。文丞相宁死不降,写下了凛然正气的诗篇《正气歌》,后英勇就义。明洪武九年,为了纪念忠臣,在此建祠。就在祠的后院,屹立着这棵古枣树,人们传说它是文丞相所植。其高达8米,千周长2.5米,实应为明初建祠时所植,距今五百多年。它的主干向南倾斜,成45度角,故又称“指南树”。人们附会说,这是表示爱国民族英雄文天祥“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誓不休”的怀念南方故国之情。此树所结大枣从不生虫,表达了文公的一身正气。这些传闻,把古枣树拟人化了,这是寄托了人们对文丞相的敬仰。传说文公就是在这棵古枣树下写了浩然正气的诗篇《正气歌》,而文公的名篇《过零丁洋》中的佳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成为千古绝唱。
内中实赤心
东单东裱褙胡同的于谦祠内,在里院有一棵高大的古枣树,传为于公手植,人称为“于公手植古枣树”。于谦是我国明代正统、景泰年间的爱国民族英雄。他不但是一位清官,在他被害抄家时,“家无余资,萧然仅书籍耳”,而且他为保卫北京,打退当时北方的蒙古族瓦剌部的入侵立下了不世之功,挽救了大明朝。因他十分敬仰南宋文天祥丞相的爱国精神,而在文丞相祠内有一棵著名的古枣树,相传于公为了学习文丞相的榜样,也在府中的里院手植了一棵枣树。现其高达10米,干周长达2米多。在祠的前院,现也有两棵百余年的古枣树。在于公故居的西墙外,过去为于公的西院,也屹立着一棵巨大的古枣树,其干周长达2.8米。于公的“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也广为后人传颂。
京都古枣第一株
西单石虎胡同驸马府曾是明代的“常州会馆”,是江浙一带举子进京科考居住的地方。到清初为吴三桂之子吴应熊的府邸,因清太祖的十四女恪纯公主下嫁吴应熊,所以人们一直称这里为驸马府。到清雍正年间,这里改为清右翼宗学,我国清代伟大的文学家曹雪芹曾在这里任教习。就在此府的一个北院内,高矗着一棵巨大的古枣树,它高达10米,干周长达2.9米,为明初所植,距今已六百多年,是北京的“古枣树之最”,所以人称其为“京都古枣第一株”。它的主干挺拔盘错,巨冠如怒龙昂首向天。这棵古枣树又犹如一位饱经沧桑的历史老人,在向闹市区的人们讲述着古往今来的世事沧桑。在明代,有多少江南的落榜举子在古枣树下仰天长叹。十年寒窗,付之东流。在清雍正年间,曹雪芹曾和好友敦敏、敦诚在古枣树下借酒消愁,吟诗赋词。最值得一提的是,在民国期间,这里为蒙藏民族学校,李大钊曾在古枣树下,向少数民族的进步青年讲述革命道理。我国“五四”时的著名诗人徐志摩也在这个院中住过。
刺向天空的呐喊
位于阜成门内的鲁迅故居是先生在北京的第四处住房,先生就是在这个小院北屋的“老虎尾巴”里写下了《野草》、《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彷徨》、《朝花夕拾》等作品。在故居的前院通往后院的甬道墙内外,各矗立着一棵已百年以上的古枣树。它们的枝干似钢筋铁骨刺向天空,仿佛是在向反动政府呐喊。鲁迅先生在 .散文集《野草》的首篇《秋夜》中,一开头就描写到:“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先生为什么用重复的语言写枣树排队呢?原来这寓意着革命志士前仆后继之意。由于先生的着意描写,使这两棵古枣树成为京城名枣树。
另外,老舍先生在西城新街口小羊圈胡同的故居内,其南墙根有一棵古枣树,先生在很多作品中都描写过它。如《正红旗下》、《小人物自传》等。杨昌济先生的故居在鼓楼东的豆腐池胡同15号(这里又叫“毛主席故居”。在大门西侧的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牌上,写着“毛主席故居”)。其里院矗立的古枣树是杨先生亲手所植。人们说,这是投向反动政府的长矛。田汉故居在东城雍和宫南大街路东的细管胡同9号,其前院高矗一棵古枣树,据说先生经常在树下编剧写作。
在北京城内的四合院中,已三百年以上的一级保护古枣树很多,而且大多为名品,它们深受首都人民的喜爱。但随着北京城建的飞速发展,很多古枣树将要和四合院的拆迁一起消失。所以很多居民都为设法保留古枣树或其品种而呼吁,前几年一些报纸常有报道。现在有的枣树专家已在四合院中采集枣树佳品枝条进行嫁接,在京郊延庆县还出现了一个“名人枣园”。还有媒体报道,有一部以因搬迁、居民们保护四合院中古枣树的佳话拍摄的电视剧,名字就叫《枣树》。
【责任编辑】唐 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