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研究生是国家培养的高层次的专门人才,在知识、能力和人格方面相对于本科生有了更为积极显著的发展,社会对他们寄予了较高的期待。在人才济济、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面对各种思潮的困扰,研究生们往往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心理矛盾和心理不适。因此,分析研究生择业心理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调试对策,对提高研究生的就业竞争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研究生;择业;心理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0)02-0038-03
研究生是高知识层次、高素质的优秀群体,当他们面临就业问题开始在劳动力市场寻找职业时,高教育层次和高文凭并没有发挥预期的“信号筛选”功能,一部分研究生由于择业压力失去了正常的心理平衡,出现了择业退缩和择业恐惧行为[1]。如果不帮助他们及时调适,他们的择业以及就业后环境适应、作用发挥都会受到较大的影响。笔者研究分析了研究生择业心理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调试对策,对提高研究生的就业竞争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研究生在择业方面主要存在的心理问题
1)自傲心理。多数毕业研究生的心理问题表现为此类心理。这类毕业研究生因自己有较高学历,对自己的估价过高,择业脱离实际,怕吃苦、讲实惠,不愿到基层和艰苦地区等需要人才的地方工作,给用人单位留下浮躁、不踏实的印象。择业目标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反差。
2)恐惧焦虑心理。中国青年报的调查表明,有七成以上的大学毕业生为自己的前途焦虑。在择业过程中,“年龄嫌弃”、“专业劣势”等瓶颈成为研究生就业焦虑的焦点[2]。从心理学上说,适度焦虑可以使人产生压力感,从而积极努力,但过度焦虑则会干扰人的正常活动,导致心理障碍或疾病。
3)自卑心理。研究生在求学的过程中,多是同龄学生中的佼佼者,他们在学习方面对自己要求很高,并通过学习来证明自己的学习能力。而在劳动力市场中,学习成绩并不是个人能力的主要凭据,研究生找不到合适的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职业能力和市场价值。当在劳动力市场遭受到失败的时候,研究生往往表现得缺乏信心和勇气、不敢面对事实、悲观失望、不思进取[3]。自卑心理严重制约了研究生的应变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影响着择业的成功率。
4)依赖心理。在就业过程中,一些研究生缺乏主动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信心和勇气不足,在社会为其提供的就业机会面前顾虑重重,不能主动参与就业市场的竞争,向用人单位展示自我,推销自我,依靠自身的努力去赢得竞争、赢得用人单位青睐,而是寄希望于学校,寄希望于地方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寄希望于家庭,或静候学校和地方的安排,或依靠家长去四处奔波,缺乏择业的主动性,等靠思想和依赖心理严重,使自己在就业中处于劣势。
5)失衡心理。失衡心理是由于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而产生的心理不平衡。近年研究生的就业市场已失去了“物以稀为贵”的优势,许多研究生不得不“降格以求”。一些当年报着“高学历是获得满意工作的金钥匙”考研动机的研究生,在毕业时才发现就业情况并非想象的那么美好,自己的身价并没有因硕士学位而提高多少,使研究生付出的高教育成本无法得到相应的教育收益。因此,作为高知识群体,研究生的教育成本与收益的理性思考使他们产生了“前景不佳悔当初”的不平衡心理,并试图恢复失衡心理。
2研究生择业心理问题的调试
相当多毕业研究生在择业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甚至心理障碍,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他们的择业和今后的发展。有必要及时有效地帮助他们进行调试,以便他们顺利地度过择业阶段。
2.1作好充分心理准备
1)客观评价自己,树立良好心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也都有自己的缺点和短处,这就是人们常讲的“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所以每个毕业研究生对自己和自身能力都应有客观和正确的认识,都应该明了自己能干什么和不能干什么,这就是所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4]。只有这样,每个毕业研究生才能树立良好心态,在求职中抓住机遇,从而避免盲目和减少失败。
2)正确认识社会,寻找最佳位置。选择职业,就是选择未来。每个毕业研究生,如果正确地选择了职业,就是为未来的成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此,毕业研究生要把握好机遇,迎接挑战,弄清当前的就业形势,争取迈好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就总体而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我国经济发展加快,社会对毕业研究生的需求会不断增加,就业形势还是比较乐观的。但具体到某个地区、某个学校、某个专业,情况就不尽相同了。由于我国人口多,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劳动力供给不断增加,而就业机会往往不能同步扩大,就业难仍是困扰政府的一大难题,加之国企改造、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改革,下岗人员日益增多,就业形势更趋紧张,而高校毕业生却在逐年增多[5]。因此,毕业研究生不要把就业期望值定得太高,即使是热门专业的毕业生,也同样要不断调整自我的期望值,使自己的理想更加切合实际,这样才能在激烈的职业竞争中掌握主动权,从而求得理想的工作。
2.2全面掌握择业技巧
毕业研究生的心理问题形成,部分原因是由于不了解或没掌握就业的具体方法和技巧,以致到处碰壁导致的,因此全面掌握择业技巧就非常必要了。第一要广泛收集就业信息,扩大就业视野,在竞争中取得主动权,减少盲目性,不失时机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第二要遵守就业法规,利用政府的就业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保护自己以防止受到不必要的惩罚,造成心理问题;第三是学会自我推荐,掌握自我推荐的策略,写好求职自荐信;第四掌握面试技巧,注意形象设计的训练应对技巧。
2.3及时排解心理障碍
毕业研究生在择业前或择业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将削弱其就业竞争力,影响其择业的正常进行,因此有必要完善心理防御机制,及时调控情绪。
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的产生一般都有一个过程,一些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由于遇到各种困难或挫折会产生一些消极情绪,这些消极情绪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就会产生心理问题。及时调控情绪的最有效的方法是运用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自我转化法。有些时候,不良情绪是不易控制的,可以采取迂回的办法,把自己的情感和精力转移到其它活动中去。
2)自我适度宣泄法。在因挫折造成焦虑和紧张时,可以向朋友、老师倾诉,甚至可以痛哭一场,求得安慰、疏导和同情。但是,宣泄一定要注意场合、身份、气氛,注意适度,应是无破坏性的。
3)自我慰藉法。实质是自我辩解。择业中遇到困难和挫折,已尽了主观努力仍无法改变时,找一个自己可以接受的理由让自己保持内心的安宁,承认并接受现实,以求得解脱。
4)松弛练习法。松弛练习法也叫放松练习,是一种通过练习学会在心理上和躯体上放松的方法,可帮助人们减轻或消除各种不良的身心反应,见效迅速。
5)社会比较法。人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存在。毕业研究生要正确的自我定位,不妨与社会上其它人,特别是与自己条件类似的人比较一下,也可以寻找一个客观的参照系,通过对别人的态度以及自己参加社会活动结果的分析评价和认识自己。如果一个人的自我评价与所获得的各种比较信息基本一致,那么他的自我认识就比较客观。
择业是竞争,是角逐,也是探索和成长。 毕业研究生心理问题的调试还可以求助于心理咨询机构,方法很多,但最根本的还是教育毕业研究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平时注意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磨炼坚强的意志,多方面接触社会,多角度体验生活,培养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早日克服择业的弱势心理,走出择业的艰难境地。
参考文献
[1]陶国富,等.大学生择业心理[M].上海: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67-80.
[2]李冬平,等.新形式下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思考[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2,(2):117-119.
[3]李卫星.高校毕业生思想教育难度加大探源与对策[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2,(1):33-35.
[4]李长喜.论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2:90-108.
[5]邱伟光.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5-28.
[关键词]研究生;择业;心理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0)02-0038-03
研究生是高知识层次、高素质的优秀群体,当他们面临就业问题开始在劳动力市场寻找职业时,高教育层次和高文凭并没有发挥预期的“信号筛选”功能,一部分研究生由于择业压力失去了正常的心理平衡,出现了择业退缩和择业恐惧行为[1]。如果不帮助他们及时调适,他们的择业以及就业后环境适应、作用发挥都会受到较大的影响。笔者研究分析了研究生择业心理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调试对策,对提高研究生的就业竞争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研究生在择业方面主要存在的心理问题
1)自傲心理。多数毕业研究生的心理问题表现为此类心理。这类毕业研究生因自己有较高学历,对自己的估价过高,择业脱离实际,怕吃苦、讲实惠,不愿到基层和艰苦地区等需要人才的地方工作,给用人单位留下浮躁、不踏实的印象。择业目标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反差。
2)恐惧焦虑心理。中国青年报的调查表明,有七成以上的大学毕业生为自己的前途焦虑。在择业过程中,“年龄嫌弃”、“专业劣势”等瓶颈成为研究生就业焦虑的焦点[2]。从心理学上说,适度焦虑可以使人产生压力感,从而积极努力,但过度焦虑则会干扰人的正常活动,导致心理障碍或疾病。
3)自卑心理。研究生在求学的过程中,多是同龄学生中的佼佼者,他们在学习方面对自己要求很高,并通过学习来证明自己的学习能力。而在劳动力市场中,学习成绩并不是个人能力的主要凭据,研究生找不到合适的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职业能力和市场价值。当在劳动力市场遭受到失败的时候,研究生往往表现得缺乏信心和勇气、不敢面对事实、悲观失望、不思进取[3]。自卑心理严重制约了研究生的应变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影响着择业的成功率。
4)依赖心理。在就业过程中,一些研究生缺乏主动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信心和勇气不足,在社会为其提供的就业机会面前顾虑重重,不能主动参与就业市场的竞争,向用人单位展示自我,推销自我,依靠自身的努力去赢得竞争、赢得用人单位青睐,而是寄希望于学校,寄希望于地方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寄希望于家庭,或静候学校和地方的安排,或依靠家长去四处奔波,缺乏择业的主动性,等靠思想和依赖心理严重,使自己在就业中处于劣势。
5)失衡心理。失衡心理是由于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而产生的心理不平衡。近年研究生的就业市场已失去了“物以稀为贵”的优势,许多研究生不得不“降格以求”。一些当年报着“高学历是获得满意工作的金钥匙”考研动机的研究生,在毕业时才发现就业情况并非想象的那么美好,自己的身价并没有因硕士学位而提高多少,使研究生付出的高教育成本无法得到相应的教育收益。因此,作为高知识群体,研究生的教育成本与收益的理性思考使他们产生了“前景不佳悔当初”的不平衡心理,并试图恢复失衡心理。
2研究生择业心理问题的调试
相当多毕业研究生在择业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甚至心理障碍,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他们的择业和今后的发展。有必要及时有效地帮助他们进行调试,以便他们顺利地度过择业阶段。
2.1作好充分心理准备
1)客观评价自己,树立良好心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也都有自己的缺点和短处,这就是人们常讲的“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所以每个毕业研究生对自己和自身能力都应有客观和正确的认识,都应该明了自己能干什么和不能干什么,这就是所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4]。只有这样,每个毕业研究生才能树立良好心态,在求职中抓住机遇,从而避免盲目和减少失败。
2)正确认识社会,寻找最佳位置。选择职业,就是选择未来。每个毕业研究生,如果正确地选择了职业,就是为未来的成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此,毕业研究生要把握好机遇,迎接挑战,弄清当前的就业形势,争取迈好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就总体而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我国经济发展加快,社会对毕业研究生的需求会不断增加,就业形势还是比较乐观的。但具体到某个地区、某个学校、某个专业,情况就不尽相同了。由于我国人口多,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劳动力供给不断增加,而就业机会往往不能同步扩大,就业难仍是困扰政府的一大难题,加之国企改造、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改革,下岗人员日益增多,就业形势更趋紧张,而高校毕业生却在逐年增多[5]。因此,毕业研究生不要把就业期望值定得太高,即使是热门专业的毕业生,也同样要不断调整自我的期望值,使自己的理想更加切合实际,这样才能在激烈的职业竞争中掌握主动权,从而求得理想的工作。
2.2全面掌握择业技巧
毕业研究生的心理问题形成,部分原因是由于不了解或没掌握就业的具体方法和技巧,以致到处碰壁导致的,因此全面掌握择业技巧就非常必要了。第一要广泛收集就业信息,扩大就业视野,在竞争中取得主动权,减少盲目性,不失时机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第二要遵守就业法规,利用政府的就业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保护自己以防止受到不必要的惩罚,造成心理问题;第三是学会自我推荐,掌握自我推荐的策略,写好求职自荐信;第四掌握面试技巧,注意形象设计的训练应对技巧。
2.3及时排解心理障碍
毕业研究生在择业前或择业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将削弱其就业竞争力,影响其择业的正常进行,因此有必要完善心理防御机制,及时调控情绪。
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的产生一般都有一个过程,一些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由于遇到各种困难或挫折会产生一些消极情绪,这些消极情绪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就会产生心理问题。及时调控情绪的最有效的方法是运用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自我转化法。有些时候,不良情绪是不易控制的,可以采取迂回的办法,把自己的情感和精力转移到其它活动中去。
2)自我适度宣泄法。在因挫折造成焦虑和紧张时,可以向朋友、老师倾诉,甚至可以痛哭一场,求得安慰、疏导和同情。但是,宣泄一定要注意场合、身份、气氛,注意适度,应是无破坏性的。
3)自我慰藉法。实质是自我辩解。择业中遇到困难和挫折,已尽了主观努力仍无法改变时,找一个自己可以接受的理由让自己保持内心的安宁,承认并接受现实,以求得解脱。
4)松弛练习法。松弛练习法也叫放松练习,是一种通过练习学会在心理上和躯体上放松的方法,可帮助人们减轻或消除各种不良的身心反应,见效迅速。
5)社会比较法。人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存在。毕业研究生要正确的自我定位,不妨与社会上其它人,特别是与自己条件类似的人比较一下,也可以寻找一个客观的参照系,通过对别人的态度以及自己参加社会活动结果的分析评价和认识自己。如果一个人的自我评价与所获得的各种比较信息基本一致,那么他的自我认识就比较客观。
择业是竞争,是角逐,也是探索和成长。 毕业研究生心理问题的调试还可以求助于心理咨询机构,方法很多,但最根本的还是教育毕业研究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平时注意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磨炼坚强的意志,多方面接触社会,多角度体验生活,培养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早日克服择业的弱势心理,走出择业的艰难境地。
参考文献
[1]陶国富,等.大学生择业心理[M].上海: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67-80.
[2]李冬平,等.新形式下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思考[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2,(2):117-119.
[3]李卫星.高校毕业生思想教育难度加大探源与对策[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2,(1):33-35.
[4]李长喜.论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2:90-108.
[5]邱伟光.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