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慎独”看境界

来源 :月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chunjeki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慎独在《大学》和《中庸》里都有论述,其主要含义有两重:其一是说每个人都有其独一无二的属性,要尊重并珍惜自己和他人的这种独特性。其二是说要谨慎地对待独处,越是无人在侧或无人监督之时,越要保持清醒和自重,这样才能察觉到外在的风险和内心的偏斜,独处时心猿意马,自然谈不上修齐治平。
  独处,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或许是一道永恒的考题,我们先抛开家国天下,也不谈君子圣贤,仅就个人独立意识的培养和进步来说,独处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节点,因为它是一切品性是否成熟与稳定的试金石。
  但独处而不放纵并不容易做到,高唱自律未必能做到自律,更名八戒也不一定禁得住高老庄的美景入心。陪老僧入定,老僧入定了我们或许依旧心若飘风;随真人辟谷,真人得道了我们可能仍在忍受饥肠辘辘。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慎独呢?
  想到过去曾听人说要穷养儿富养女,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却鲜有详解,我在这里姑且妄断一下这句老话传于世的初衷。其所言之富养,大约首先是为了增长见识,超越苟图小利的初级心理,不至于将来吃大亏甚至走歪路,若不明就里则可能养成贪慕虚荣,懒惰挑剔,凡事只能占先绝不吃亏的思维惯性,待蛮横霸道、颐指气使的品性养成之后,才悔不如当初穷养为好;而所谓的穷养,其本意则应该是为了培养坚忍担当、大度宽容的品格,如不知所因,一味以洗脑和压制为手段,以击碎璞玉般的原生态自信和善良为目标,最后变成将欲望压在心里,将贪婪写进眼中,养成心性黯漠,仇视光鲜,以独享为乐,以损人不利己为快的习性,到了如此地步是否又悔不当初?
  可以想见,正直、善良、宽容、诚信等诸多品德并不是说说就能做到的,也不是单凭压制和恐惧所能遏止的,指天发誓也未必会对所有人长期有效。
  慎独,就个体的养成而言,需要外在的长期培育和内在的不断修养,而培育者只有知其然并能够有知其所以然的通彻认识,以及耐心陪伴走过完整的自由意识成长过程的心态,才能慢慢成就出自由于内而中庸于外的慎独意识。当然,这还需要培育者自身具有与时俱进的心态和不断学习的精神才能长期担当此任。
  其实,慎独之于群体的意义更大,因为正是由于每个人与众不同的独特性,才构成了群体内部丰富而深厚的多样性,从而在群体结构上增强了内部的张力,使得整体由此变得坚韧而有弹性。如果把群体也比作一个人的话,秩序的确定性就像人的筋骨,而文化的多样性则好比人的血脉,只有二者相辅,整体才会变得健康而充满活力。儒家孜孜不倦倡导的为政者仁和为富者礼,就是要提倡最大限度地容纳和保护这些个性化和多样性,如此便可以让秩序与和谐在同一个群体内并存和相互支撑。这就是中华民族传统人本文化的精髓,就是中华文明延续至今的核心价值所在。
  慎独是儒家的一个基础性概念,也是儒家一以贯之的精神倡导。可以说,在儒家的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这四科教育体系中,慎独无处不在。
  我们可以从儒家经典《论语·学而》说起:“当我们的所学经常能与所用相结合,当我们的朋友们从远道而来的时候,我们的内心是否会感到由衷的快乐呢?当我们的才能和品行不为人所知的时候,我们会不会有所不快甚至是恼怒呢?”每个人的答案可能会有所不同,而这开篇就是在温和地引导我们每一个人向自己的内心深处发问。在确立了个体的心路方向之后,就展开了儒家对社会结构稳定性的解读:“下孝悌而上仁本”;再接下来便又是一轮对我们内心慎独的精细化引导:“为人谋不忠乎?与朋友交不信乎?传不习乎?”
  由此可见,慎独也许是一个会持续一生一世的发问,每个人的答案都可能不同,這是缘于每个人内心的境界不同,而每个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答案也会有所不同,即使同为忠信,其程度也难免会有所差异并处于变化之中。
  儒家的先贤通过慎独告诉我们:慎独的关键就在于我们每个人内心的修炼,在于时时对自身心路历程的观照,而观照的目的就在于让我们的内心拥有不断提高境界的意念。登高而见者远,顺势而闻者彰。中华文明的三大主流根系儒释道之所以能够相容为一个整体,其内核的相通之处也许就在于此。
其他文献
老舍不但有《茶馆》这样在中国话剧史上的扛鼎之作,在日常生活中他也有着饮茶的嗜好。老舍生前在出国或外出体验生活时,总是随身携带茶叶。有一次,老舍到莫斯科开会,接待人员
一回忆像海潮,排山倒海砸过来,一浪一浪,不可断绝。我尽量去屏蔽大脑中的某些想法,但每当夜深人静,躺在床上时,总会看到齐思宇站在高山上,用他那一双忧郁的眼神盯着远方,仿佛
作为70后女作家,郭海燕擅长写男女情事,并以此为突破口展现其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的理解。近些年来,《春嫂的谜语》及《理想国》等作品显示了其为寻求新天地而做出的种种努
一争吵一直在继续。女的喋喋不休,男的闷声不吭,偶尔爆一声粗口,发出一两声辩解。却不料又惹得女的更加凌厉的声讨。女的声音越来越大,大概是平日怨气太深,今日找到了一个出
赵平平经常说我傻。女人的话你不能认真,女孩的话就更不能认真。她的心就那么宽,视野也就那么宽,能把鼻子前那点东西看清楚就不错了,就像你不能要求一个高度近视的人一览众山
1,我说过,我不喜欢在“诗”之外去谈诗,“诗”不需要它以外的东西去填充。相反它是一种削弱,甚至对读者的想象空间的次次掠夺,我以为,诗不是给读者塞入了多少,而是为他们的想
年轻时曾听一位友人谈及她的祖母,用来挽髻的那几根发夹,一用30年没换过也没遗失过,对当时什么都求新求变的我来说,这真是不可思议。那段时间正逢台湾经济大跃进,物资从缺乏
假如我们老是心有挂碍,甚至心中有毒、心中有鬼的话,那我们的心就难免有点不平常,甚至不平衡了。这样,我们也就难以平平常常、自自然然地过活了。  但假如我们能把这些心间的杂草除掉,耕好自己的心田的话,那我们就能心无挂碍、坦然自在地过日子。  下面这三则故事告诉你什么是平常心。  名牌金表  埃布尔回乡探亲,给他的侄儿送了一只手表。一个偶然的机会,侄儿到大城市商场名表店闲逛,发现柜台上摆着和自己手腕上一
我国的古典诗论,从“发生学”的意义上探究诗的生成因素时,不外乎“诗言志”和“诗缘情”两种方式。从生成的时序上考察,“诗言志”在先而“诗缘情”居后。但是在“志”与“
关于杜牧《清明》诗中的“杏花村”到底在哪儿?一直争论不休,比较集中的说法就有六七处,如安徽贵池杏花村、山西汾阳杏花村、山东梁山杏花村、江苏丰县杏花村、湖北麻城杏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