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物联网技术其实只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对他的应用有所扩展而已。但这一改变却可以极大的提高生产率,提高信息流和物流的速率,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因此,我国政府和企业都高度重视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本文对物联网进行了简单的概述,分析了物联网技术在石油企业物资供应管理的作用,并结合物联网技术对石油企业物资供应链管理的影响,阐述了物联网技术下供应链管理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物联网技术;供应链管理;应用
一、我国物联网应用及发展现状
物联网技术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将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其应用领域包括智能家居、智能医疗、智能城市、智能环保、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智能工业、智能农林业、智能教育等。物联网的存在,使我们生活周边的物品都有可能实现智能化,通过无线网络我们便可实现对这些智能物品的对话和控制,整个社会的运转效率将得以提高。
我国已将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提到了国家战略高度,各地方政府也纷纷瞄准信息技术第三次浪潮的战略机遇,高度重视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并进行产业规划布局。我国目前在传感领域走在世界前列,起步较早,标准化和技术具有一定优势,但不是最领先的,也面临着一些难题需要克服,这主要有:高端技术缺乏,影响国际标准制定竞争;信息安全难以保障;污染及能耗影响严重等。
二、物联网在石油企业供应链管理中所起的作用
1、面向石油企业的物联网系统结构在对企业供应链管理作用分析前,应明确了解物联网系统结构。物联网的系统结构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基于RFID的应用架构,电子标签将各种物体变为智能物件,通过将移动和非移动资产贴上标签,实现各种跟踪和管理。RFID的应用架构的技术组成部分包括:EPC(电子产品码)标签、ALE中间件、RFID标签阅读器、EPCIS信息服务系统、信息发现服务(包括ONS和PML)。
2、基于传感网络应用的架构,传感网络应用架构,指无线传感网络(WSN)、人体传感网(BSN)、视觉传感网(VSN)等传感网;无线传感网络由一系列的无线传感器构成,这组无线传感器通过相互协作完成对特定的周边环境状况的监控。无线传感网络中的任意一个节点都由无线收发器、一个微控制器和一个电源构成。
3、基于M2M应用架构,M2M理念和技术架构覆盖的范围就应用而言最为广泛,包含了EPCGlobal和无线传感网络的部分内容,也覆盖了有线和无线两种通信方式;M2M也覆盖和拓展了工业信息化中传统的SCADA系统。由于M2M基于互联网等新技术,以标准化的体系为基础,它和传统的SCADA有所区别。
三、物联网技术对石油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影响
物联网在石油企业供应链中的使用,能实现供应链系统管理人员准确追踪和定位处于任意供应链环节中的任意物品,实现石油企业的透明供应链管理。物联网在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应用实现了供应链各环节的高度集成,同时也能提高供应链的整体管理效率。
1、提高了管理效率
管理过程优化石油企业供应链的管理由“物一人一物”的模式转变为“物一物”模式,通过物与物的直接“沟通”,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对员工的依赖,实现了供应链管理过程的优化。提高了整个供应链的运营效率,同时也降低人工出错率,建立实时跟踪、监控的货物管理体系。
2、建立了信息共享体系
供应链管理的目标之一是实现信息同步化和信息共享。一旦信息在整个供应链中同步,供应链上的参与者都能符合顾客需求的变动,进而形成同步运作。物联网技术对供应链中流动的物品跟踪,同时向所有参与者实时传送数据,减少了信息失真。快速的信息传输速度,致使参与企业能更及时、准确预测需求变化,有效降低了企业的库存。
3、建立可视化的物流管理体系
供应链可视化以物联网为基础,为物联网络中的每一个“物品”贴上标签,标签里包含该物品的所有互用性信息,让任何一个人员通过信息系统能够追溯产品的成分、加工过程甚至是这些成分的来源。这种价值信息链通过互联网在企业内部信息共享和交换,实现供应链的可视化管理。另一方面,可靠的“物品”信息在企业外部共享时,能保证产品的质量,并帮助企业实施品牌化战略。
4、满足了个性化的发展需求
网络无缝化随着市场的发展,顾客的个性化要求越来越多,为了满足这种需求,企业则必须加快反应速度,保证敏捷的生产和柔性加工。但是这样的生产方式,容易增加管理成本。智能型的供应链网络通过增强对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的控制力,帮助企业确定物资采购路线、降低库存仓储成本和优化产品运输,实现供应链的业务流程再造。新的业务流程,使供应链网络衔接更加紧密。
四、物联网技术下供应链管理的发展趋势
1、适应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企业竞争力提高的需求,致使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能否快速而及时地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深刻影响着企业的整体竞争力。随着物联网在石油企业供应链的持续应用和发展,供应链中的主体通过物联网的信息共享和传递,建立更为敏捷的企业生产和反应体系,提高供应链的可视性,以及供应链上信息的透明程度,从而有效利用相关资源,以较小的成本消耗,快速及时响应客户的需求,建立与企业实际相符合的生产和管理一体化体系。
2、缩小供给库规模
石油企业供应链上的成员类型以及数量较多、较为复杂,从而也导致了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复杂。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持续思考如何优化供应链成员从而降低供应链的复杂程度。物联网的利用能在最大限度上实现供应信息的共享,实现供应链成员作业计划,从而实现了供应链的集成。物联网形式下,企业可实现对供应链上各企业的评估。同时选择符合企业要求的优秀企业,以统一的业绩标准,更好的管理企业供应链的各环节和体系,建立整体的企业供应链监控模式。
3、建立物联网的信息系统,实现信息化管理
企业在物联网的应用过程中,也可建立物联网的信息系统,从而建立高效的、反映敏捷的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和模式。通过建立企业的自动化生产和运作体系,从而能实时了解企业的生产状况,及时发出补货信息,建立均衡的流水线运作体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形成柔性化生产。供应链的高度敏捷以及集成能不断降低企业的库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石油企业的生产成本,促进了资金的流转。
4、供应链管理与质量控制的智能化集成
供应链管理与石油企业管理中的多个环节联系密切,还应紧扣生产中的各环节,企业的生产过程将对产品的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物联网落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充分利用后,石油企业可建立原材料、零部件、成品和半成品之间的识别和跟踪模式和体系。通过对企业供应链中的各个环节的智能化管理,从而提高了产品质量的控制和追踪,从而保证企业能提供出高品质的产品。
5、创建服务供应链
石油企业在供应链管理的完善过程中,通常注重加大投入资本、采购、物流以及生产等流程上,而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客户的满意度以及需求模式的变化。企业在面对变化着的客户需求模式时则可利用物联网,在建立了企业采购、物流以及生产等稳定的流程体系基础上,实现商品流动状况的实时监控,有效反映客户的需求变化,实施以产品为基础的增值服务,以良好的服务提高客户对产品的满意度,提高企业在行业中的市场竞争力。
五、结束语
物联网技术的全面应用是未来供应链的发展趋势,是供应链管理智能化的体现。物联网的兴起为供应链管理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加快石油企业信息化建设,采用先进的物流网信息技术和决策支持技术,保证信息的畅通和共享的实施,提高供应链管理水平,大大降低企业成本,同时提高服务质量。这正是供应链的价值发展趋势所在。
参考文献:
[1]徐涛.物联网技术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J].中国市场.2010
[2]朱哲学,吴昱南.物联网技术在社会经济领域的应用分析[J].当代经济.2010
[3]侯赟慧,岳中刚.我国物联网产业未来发展路径探析[J].现代管理科学.2010
【关键词】 物联网技术;供应链管理;应用
一、我国物联网应用及发展现状
物联网技术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将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其应用领域包括智能家居、智能医疗、智能城市、智能环保、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智能工业、智能农林业、智能教育等。物联网的存在,使我们生活周边的物品都有可能实现智能化,通过无线网络我们便可实现对这些智能物品的对话和控制,整个社会的运转效率将得以提高。
我国已将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提到了国家战略高度,各地方政府也纷纷瞄准信息技术第三次浪潮的战略机遇,高度重视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并进行产业规划布局。我国目前在传感领域走在世界前列,起步较早,标准化和技术具有一定优势,但不是最领先的,也面临着一些难题需要克服,这主要有:高端技术缺乏,影响国际标准制定竞争;信息安全难以保障;污染及能耗影响严重等。
二、物联网在石油企业供应链管理中所起的作用
1、面向石油企业的物联网系统结构在对企业供应链管理作用分析前,应明确了解物联网系统结构。物联网的系统结构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基于RFID的应用架构,电子标签将各种物体变为智能物件,通过将移动和非移动资产贴上标签,实现各种跟踪和管理。RFID的应用架构的技术组成部分包括:EPC(电子产品码)标签、ALE中间件、RFID标签阅读器、EPCIS信息服务系统、信息发现服务(包括ONS和PML)。
2、基于传感网络应用的架构,传感网络应用架构,指无线传感网络(WSN)、人体传感网(BSN)、视觉传感网(VSN)等传感网;无线传感网络由一系列的无线传感器构成,这组无线传感器通过相互协作完成对特定的周边环境状况的监控。无线传感网络中的任意一个节点都由无线收发器、一个微控制器和一个电源构成。
3、基于M2M应用架构,M2M理念和技术架构覆盖的范围就应用而言最为广泛,包含了EPCGlobal和无线传感网络的部分内容,也覆盖了有线和无线两种通信方式;M2M也覆盖和拓展了工业信息化中传统的SCADA系统。由于M2M基于互联网等新技术,以标准化的体系为基础,它和传统的SCADA有所区别。
三、物联网技术对石油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影响
物联网在石油企业供应链中的使用,能实现供应链系统管理人员准确追踪和定位处于任意供应链环节中的任意物品,实现石油企业的透明供应链管理。物联网在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应用实现了供应链各环节的高度集成,同时也能提高供应链的整体管理效率。
1、提高了管理效率
管理过程优化石油企业供应链的管理由“物一人一物”的模式转变为“物一物”模式,通过物与物的直接“沟通”,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对员工的依赖,实现了供应链管理过程的优化。提高了整个供应链的运营效率,同时也降低人工出错率,建立实时跟踪、监控的货物管理体系。
2、建立了信息共享体系
供应链管理的目标之一是实现信息同步化和信息共享。一旦信息在整个供应链中同步,供应链上的参与者都能符合顾客需求的变动,进而形成同步运作。物联网技术对供应链中流动的物品跟踪,同时向所有参与者实时传送数据,减少了信息失真。快速的信息传输速度,致使参与企业能更及时、准确预测需求变化,有效降低了企业的库存。
3、建立可视化的物流管理体系
供应链可视化以物联网为基础,为物联网络中的每一个“物品”贴上标签,标签里包含该物品的所有互用性信息,让任何一个人员通过信息系统能够追溯产品的成分、加工过程甚至是这些成分的来源。这种价值信息链通过互联网在企业内部信息共享和交换,实现供应链的可视化管理。另一方面,可靠的“物品”信息在企业外部共享时,能保证产品的质量,并帮助企业实施品牌化战略。
4、满足了个性化的发展需求
网络无缝化随着市场的发展,顾客的个性化要求越来越多,为了满足这种需求,企业则必须加快反应速度,保证敏捷的生产和柔性加工。但是这样的生产方式,容易增加管理成本。智能型的供应链网络通过增强对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的控制力,帮助企业确定物资采购路线、降低库存仓储成本和优化产品运输,实现供应链的业务流程再造。新的业务流程,使供应链网络衔接更加紧密。
四、物联网技术下供应链管理的发展趋势
1、适应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企业竞争力提高的需求,致使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能否快速而及时地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深刻影响着企业的整体竞争力。随着物联网在石油企业供应链的持续应用和发展,供应链中的主体通过物联网的信息共享和传递,建立更为敏捷的企业生产和反应体系,提高供应链的可视性,以及供应链上信息的透明程度,从而有效利用相关资源,以较小的成本消耗,快速及时响应客户的需求,建立与企业实际相符合的生产和管理一体化体系。
2、缩小供给库规模
石油企业供应链上的成员类型以及数量较多、较为复杂,从而也导致了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复杂。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持续思考如何优化供应链成员从而降低供应链的复杂程度。物联网的利用能在最大限度上实现供应信息的共享,实现供应链成员作业计划,从而实现了供应链的集成。物联网形式下,企业可实现对供应链上各企业的评估。同时选择符合企业要求的优秀企业,以统一的业绩标准,更好的管理企业供应链的各环节和体系,建立整体的企业供应链监控模式。
3、建立物联网的信息系统,实现信息化管理
企业在物联网的应用过程中,也可建立物联网的信息系统,从而建立高效的、反映敏捷的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和模式。通过建立企业的自动化生产和运作体系,从而能实时了解企业的生产状况,及时发出补货信息,建立均衡的流水线运作体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形成柔性化生产。供应链的高度敏捷以及集成能不断降低企业的库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石油企业的生产成本,促进了资金的流转。
4、供应链管理与质量控制的智能化集成
供应链管理与石油企业管理中的多个环节联系密切,还应紧扣生产中的各环节,企业的生产过程将对产品的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物联网落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充分利用后,石油企业可建立原材料、零部件、成品和半成品之间的识别和跟踪模式和体系。通过对企业供应链中的各个环节的智能化管理,从而提高了产品质量的控制和追踪,从而保证企业能提供出高品质的产品。
5、创建服务供应链
石油企业在供应链管理的完善过程中,通常注重加大投入资本、采购、物流以及生产等流程上,而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客户的满意度以及需求模式的变化。企业在面对变化着的客户需求模式时则可利用物联网,在建立了企业采购、物流以及生产等稳定的流程体系基础上,实现商品流动状况的实时监控,有效反映客户的需求变化,实施以产品为基础的增值服务,以良好的服务提高客户对产品的满意度,提高企业在行业中的市场竞争力。
五、结束语
物联网技术的全面应用是未来供应链的发展趋势,是供应链管理智能化的体现。物联网的兴起为供应链管理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加快石油企业信息化建设,采用先进的物流网信息技术和决策支持技术,保证信息的畅通和共享的实施,提高供应链管理水平,大大降低企业成本,同时提高服务质量。这正是供应链的价值发展趋势所在。
参考文献:
[1]徐涛.物联网技术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J].中国市场.2010
[2]朱哲学,吴昱南.物联网技术在社会经济领域的应用分析[J].当代经济.2010
[3]侯赟慧,岳中刚.我国物联网产业未来发展路径探析[J].现代管理科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