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的教学与学生语文素养的习得

来源 :新科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gpingq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们曾把语文教学视为单纯的语言技能训练,过分强调语文的工具性,以至于使语文教学长期陷于枯燥的语文知识训练的怪圈,使学生丧失了语文学习的兴趣,无法领略到语言文学的真正魅力所在。语文教育的本质,简言之,就是以人为对象,对人进行完整性文化建构。在这个过程中,利用语文这一文化载体,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从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进而推动整个人类文明进步。
  关键词:语文教学;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素养
  
  一、语文素养的概念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语文素养的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它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著名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曾强调,“语文教学应当指导学生阅读丰富的、优秀的文学作品,获得必要的文学知识,培养和提高文学修养,同时寓思想教育于其中,培养远大的理想抱负,高尚的趣味情操,并寓智力开发的目标于其中,培养活跃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联想、想象等思维能力以及创造思维的能力”。这也正是“语文素养”一词的内涵所在,体现了语文教育的本质要求与终极目标。语文素养概念包含四个属性特征:第一,统一性。语文素养的概念与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相结合,语文素养的主要内容是语文课程本质特征的具体演绎生成的,二者是统一的。第二,适用性。现代课程理论发展的一个基本特征是要为大众提供必需的语言知识、价值观的课程,给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机会,强调课程对普通人的适用性。语文素养的内容要素是每一个现代中国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它具有普遍适用的特点。第三,实践性。语文课程是实践性极强的课程,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也是在实践中形成与发展的,是一个动态实施过程。第四,整体性。语文素养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与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有机整合,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是德、智、体、美的和谐统一。
  二、教师在语文素养习得中的职能
  语文素养是人最重要的文化素质,而语文教育则是一种“生计教育”,它的基本任务是帮助学生逐步养成正确理解和熟练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良好习惯,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打下良好的语文基础。由此可见,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对于提高学生整体技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第一、教师既要着眼于学生知识素养的提高,更要把握人文素养的提升
  于漪老师曾说:“语文学习要以学生为本,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我们不能只重视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忽视对学生的培养;我们要教文育人,为培养学生成长、成人、成才服务……”从这个角度出发,在平时的学习中,学生除了从语文工具性的角度完成各个学习目标,更应该从人文性的层面去理解、感受、欣赏和品味深藏文本内部的精髓,以增强自身对中华民族数千年所负载的精神价值的理性认同,培养学生的民族使命感和高尚健全的人格。语文是由口头语言的“语”和书面语言的“文”组成的复合体,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语文教学就是对学生进行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教学,使学生在阅读鉴赏和表达交流的实践中不仅要学习掌握语言文字组词造句的规律,而且能够通过大量的感悟和体验形成语感,进而熏陶和感染情感态度价值观,人文素养和人格品位在“润物细无声”中得以提升。
  
  第二、教师必须清楚认识语文学科的性质,明确语文的教学方向
  语文是中国文化的载体,同时也能让学生从语文中接触世界文化。语文的内容丰富广泛,包含了语言文字、文学、写作、艺术、历史、哲学、政治……乃至自然科学,可以说,语文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文化。所以,语文课必然要通过对文化的学习,对文化传统、文化观念、文化现象的分析、评判和改造来影响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认清了语文教育的本质,自然就明确了自己的使命和今后教学的目标和方向,而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同样也面临着思想的转型和学习思维升华的考验。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和考试这个终极评判标准的制约,大部分学生对于语文学科的态度,仅仅把它作为一门学习、考试拿分的敲门砖,至于隐于表面文字背后的深层次的充满情、真、美的精华的东西,他们已无暇顾及,也无能为力去赏析和品味。
  第三、语文教学应该冲破单一文本的束缚,用联系和发展的思想指导教学
  语文学科本身的性质在学生成长和发展中起到的作用很多是隐形的,而且是多维度的。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更应该以新鲜的、开放的、富有时代气息的文化思维引领学生去感受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所以,教学中以教材为依托进行适度的引申和延展,以点拓面,这样的语文教学和语文学习才有滋有味。“腹有诗书气自华”,我们只有见多方能识广,才能汲取更多。而经过长时间的滋养和浸润,学生的精神境界才能得到净化,人格品位才能得以提升。
  第四、让教材、教师、学生三者之间相互作用和互相渗透,实现“育人”的目标
  任何一篇文章,都离不开字、词、句的表达,段落篇章的布局,都涉及到思想观念的先进与陈腐,正确与错误和价值观上的高尚和鄙俗。在词语和各种表达方式中蕴藏着各个时代的文化积淀,是社会生活的折射与反映。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对文本的解读,对文本深层次内涵的挖掘,教师不应该再是主角,而应该由教练员的角色回归到平等对话的首席,并以教材为依托,引领学生在“曲径幽处”探宝求经。一个好的语文老师,应该善于深刻挖掘教材本身的美学因素,善于运用一切美的教学手段,精心营造课堂教学美的氛围,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知识的精神愉悦。一个好的语文老师,还应该能够自觉把握时代脉搏,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并在天长日久的语文教学中积累,沉淀,逐步形成自己富有特色的教学风格。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自主性、独立性的去阅读文本,感受文本的思想感情,品味其蕴含的深厚的文体底蕴。教学中教师只有扮演好“语文实践活动的参与者,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教学实践活动的组织者”的角色,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让学生主体性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主体能动地去感悟,体味文本,才能更好的陶冶情性,才能更有利于人格品位的提升。
  三、语文素养习得的具体措施
  第一、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习惯
  语文教师在导课过程中必须针对课文内容提炼出来一系列问题,在整堂课的教学中,带领学生就作者当时的心境、文章的内涵以及文章的风格等方面提出的问题并让学生诠释,通过预设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精力集中在课文意境之中,同时也可利用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见闻,来体会该文章的内涵。这就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教学环节,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训练了他们的语文素养中的人文素质。
  第二、改善语文教师讲授模式
  对于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建立,应本着了解、实用为标准,教师可以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的,挖掘一些文章涉及的背景资料,阐述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确立“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提高文化修养,培养高尚情操,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塑造高尚的灵魂。语文教学应当高扬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传播先进文化,为学生的发展打下“精神的底子”。这样的教学就显得生动、具体,易于学生的理解。同时,对教师讲授模式及内容进行创新,进而满足语文素养的培养要求。
  第三、树立终身教育的思想,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并不是一时的知识积累
  人们通过听、说、读、写,与外部世界进行交流,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自己的内心世界,开拓精神的自由空间,开发自我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未来的信息社会,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社会发展加速,人们的职业、地位以及所扮演的角色,呈现出多变性和多样化的特点,终身学习是每个公民的基本素养。因此,语文教学要从以知识积累为取向,转向以促进学生能力发展为取向,立足于促进学生一生的可持续发展。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最基本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喜欢语文,学会学习语文,为他们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第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语文教学必须改变学生被动听讲、机械操练的学习方式,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提倡自主阅读、自主写作,提倡启发式教学、会话式教学,提倡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鼓励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见解,允许每个学生发展的不同,要求对不同的学生作不同的评价。
  四、结论
  语文素养的形成和提高离不开教科书、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有机结合与和谐对话,离不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创新与发展。多年来一直有着一群有志于语文教育教学改革的仁人志士在苦苦探索和追寻成功语文教学的途径,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探索始终只是星星之火,未形成燎原之势。今天,令人可喜的是我们终于从《语文课程标准》中看到了对“语文素养”的深切呼唤,这也必将带来语文教育教学的新局面。但是,语文素养的形成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一个长期的不断积累和提高的过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无论是社会、家庭还是学校,都应该放远目光,注目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任何急功近利的想法和做法都注定将毫无意义。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推行,音乐欣赏作为音乐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越来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学生在音乐欣赏中培养了自己对音乐的兴趣,学到更多关于音乐的知识,也提升了自己对音乐的感知能力,提高鉴赏音乐的品味能力,在很大的程度上还能由音乐欣赏展开自己的想象空间,因此,音乐欣赏是学生丰富情感、陶冶高尚情操的重要的途径,在实现素质教育的价值和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马克思说过:“对于不懂音乐的耳朵
期刊
摘 要:语文新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坚定不移地推进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决定了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能否得到真正的张扬和提升。随着阅读课文在语文教学中比重的加大,如何搞好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受到众多语文教师的高度关注。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体会     语文课所承担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通过阅读教学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能力不仅是语文学习能力的主要构成因素
期刊
对于小学生来说,许多道德品质的培养可以从行为习惯的培养开始,从行为习惯入手,贴近儿童的生活,在生活中获得道德教育。我认为:应该联系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同时充分发挥教育的优势,化抽象的说教为生动有趣的游戏,使小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化为积极主动的参与,使小学生在玩中明理,乐中学做,从而逐步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下面就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一、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一个人的良好习惯往往是在儿童时期养成的
期刊
摘 要:初中的美术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一种有效途径,优化美术教育方法,提高美术教学实效,不但能陶冶学生情操、启迪学生智慧、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而且能增强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和成长进步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优化;教学方法;学习效应     中学生的心理和生理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求知欲强,可塑性大,通过美术课对他们进行美术知识教育和技能训练,对于提高他们的审美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收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段话科学而又简明地说明了阅读在九年义务教育中、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的地位。针对当今的考试制度来说,每一位学过初中语文的人都知道,一份语文试卷一般是由语基、阅读、作文三部分组成。而在阅读中积淀着语文的基础知识,广泛地阅读又促进写作水平的提高,故言阅读教学在语文能力的培养中是一
期刊
纳税服务是我国当前税收理论界与税务部门研究的热点问题,也是世界各国现代税收征管发展的新趋势,对于提高纳税遵从度、减少税收成本和构建和谐征纳关系等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我国传统的治税思想中,一直注重强调监控管理和执法打击,而对纳税服务重视不够。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税务部门对纳税服务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效。但纳税服务工作的总体层次和水平与当前的形势发展
期刊
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就是说,教给学生的最重要的不是识,而是获取知识的方法,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得也是这个道理。如今高考也特别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考查,高考试题中大量的信息给予题,其考查目的就是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想较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要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学生进行自学方法的指导和自学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由“学会”到“会学”。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呢?自学能力是
期刊
如何大面积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这对每一位音乐教师来说,是难得机遇下的挑战。显然,过去单因子的研究只能提高某一方面的质量,如何把握整体的质量与效益,需从音乐教学的结构入手,从教学模式上进行研究,即根据素质教育的目标,在现代音乐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研究音乐教学过程的结构和相关的音乐教学策略与教学评价等。  一、回顾与分析  1、我国中学音乐课大半个世纪以来几乎就是“唱歌
期刊
任何教育教学活动都强调师生报共同参与,它讲究互动性。中学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从社会文化传递的角度来说,它可以传授学生体育文化;从促进个体社会化和个性发展的角度来说,通过中学体育教学可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中学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教学相比来说,既有共同点,又有其自身的特点。也正是基于此,为培养学生的社会互动素质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一、中学体育教学的特点  它是实现中学体育
期刊
一、当前语文课外作业在具体布置中遇到的问题  1、“一刀切”的问题。教师常常不顾学生具体差异,不管有些学生是否已经掌握,另一些学生是否能够接受,布置作业一律同样要求,因而作业中利于学生发展的成分很少,学生所作无用功较多。  2、机械重复的抄写作业布置较多。教师往往让学生花大量时间来抄写一些课堂上应该掌握甚至已经掌握的简单知识,作业含金量极低,不仅浪费了学生时间,还禁锢了学生思维,使学生对作业、对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