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爷爷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anyu9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爷爷刘士海生于民国四年(1915年),家中排行老三,自幼丧父,由母亲王氏一手将兄弟四人拉扯长大。爷爷从十七岁开始当过搬运工、跑过邮政、经过商,担任过驮运队业务经理、农业社主任、厨师、农民,1990年走完了他75岁的平凡人生。
  在我的记忆中爷爷是热爱生活的:过春节时扫灰尘、贴对联、糊窗子、挂灯笼、贴红纸条,东墙贴“身体安康”,西墙贴“勤俭持家”,木柜贴“五谷丰登”,灶房贴“三餐至味”,鸡舍、猪圈贴“六畜平安”。这些红纸条寄托着他对生活的美好期盼和对家人的良好祝愿。爷爷是充满智慧的:1986年春爸爸给家里盖新房,在处理地基时工人师傅用探杆(洛阳铲)进行勘探,每隔一米五一探,地上探了很多拳头大,三四米深的探眼,好奇的小舅用一个一米多长的钢钎试探探眼的深浅,手没攥紧钢钎掉了进去,周围的工人闻讯都走到跟前给出主意看咋取出来,尝试了很多办法都无济于事,一旁的爷爷沉思片刻,找来一根夹柿子的大竹竿,用细绳在距夹口三四十厘米的地方绑紧,夹口朝下在探眼里慢慢试探钢钎的位置,钢钎又重又滑几次都快夹上来又掉下去了,爷爷不断调整绑绳子的位置和松紧程度,大概过了二十多分钟钢钎被夹杆夹了上来,工人师傅都说:“这老汉有智慧”。爷爷是慈祥温和的:有一次爷爷领着我和弟弟上街,从巷子往外走的时候弟弟很淘气惹爷爷不高兴,我就打了弟弟几下,是让他听话,爷爷就严厉地批评我,说:“当哥的,你咋就随便打他呢?你都大了,咋还不懂事!”当时我就觉得很委屈,心想:“我是教训弟弟的不懂事,我咋成不懂事了!”后来我慢慢长大理解了爷爷当时的心情:小孩子有点淘气是正常的,不要随便就打他,要爱护他。爷爷是感恩宽容的:一个秋日,爷爷在路上将晒干的豆杆压在凳子上打豆粒,奶奶怒气冲冲地走来用手掌在爷爷的光头上重重拍了几下,声音很响,爷爷手一挡吼了一嗓子——“你咋了?”奶奶转身就回屋了,不知是嫌爷爷干活不认真,还是不卖力!我当时在跟前站着,被眼前一幕吓了一跳,路上有几个邻居也看见了,感觉不可思议。爷爷就慢慢坐下来点了一支烟,向邻居解释说:“娃他婆老了,脾气暴躁,性情古怪,我不跟她一般见识!跟我受了一辈子苦也没享啥福,不怪她!”。直到现在我经常还在回味这句话!爷爷是饱受民国乱世硝烟的:爷爷1945年在南阳经商被日军扣押从事繁重的苦力劳动而死里逃生,国民党军队拉爷爷壮丁二爷及时给交了赎金,民国时期土匪猖獗全家上山躲土匪也是常有的事,嫂子、侄子被土匪多次拉票。在商县贸易公司驮运队担任业务经理被人陷害,镇安回商县的货物里被人偷藏烟土而吃官司。每每回想起爺爷的这些往事都会惊得我目瞪口呆,心想在民国乱世老百姓想讨口饭吃想活命实属不易!爷爷的一生可谓跌宕起伏、坎坷崎岖,经历了民国时期的战乱动荡、民不聊生,又经历了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饥荒年景、艰苦岁月。千方百计、咬紧牙关携妻子及八个子女走过艰难困苦,从而迎来了大家庭的繁盛春天。
  爷爷去世时我十岁,他的音容笑貌和谆谆教诲还是记忆犹新,爷爷说:“人要走正道、干正事,要勤俭持家,要勤奋做事、踏实做人,不做伤天害理、伤风败俗之事”。这些话我一直铭记于心。在为人处世、干事创业的过程中经常用这些话勉励自己,从而使自己在41年来的人生岁月里事事行得稳、事事行得顺。
  2015年农历3月6日,是爷爷的百年诞辰。在我的提议和组织下家族举行了隆重的纪念活动,随后族人又聚了餐,此事在家族及刘湾村传为佳话。我想对爷爷说:“三十多年来,我们的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的家族和子孙后代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儿子辈现在都已退休在家颐养天年,孙子辈都已成家立业,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重孙辈也陆续成年,衣食住行也不再像以前那样清苦。能过上幸福生活得感谢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
  我脑海里经常会回想起这样一幅画面,在1985年冬日的一个下午,父亲和村里一伙人在河堤上伐木,爷爷和我也在那里观看,天黑了将伐的木进行装车,爷爷就对我说:“咱俩先回吧”,此时,银色的月光洒满了大地,天上的星星眼睛一眨一眨的,寂静的原野上爷爷牵着我的手向村庄走去。
  ——选自西部散文网
其他文献
似乎诗人格外青睐充满灵气的山水,吟诗作赋,挥毫泼墨,豪情万丈;似乎人们也格外喜欢看绵绵青山、听潺潺流水、松涛阵阵,悠然自得,如梦如幻。“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洲。”我的心中早就对皖南美景对徽派文化徽派建筑心驰神往,终于可以趁着假期穿越徽杭古道走进安徽这个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的地方。  绩溪是一个令人返璞归真、魂牵梦萦的地方。走进绩溪,你会发现这里的山格外苍翠,这里的水格外令人着迷。  我们最先来到拥有
期刊
金色的童年转瞬即逝。我十二岁丝缕的记忆,氤氲着甘甜,弥漫着不舍,盈满单薄的岁月。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家贫穷潦倒,困居在山沟老旧的土坯房内。一到冬天,山风就吹着哨沿着透气的墙挤进屋子。  我的爷爷奶奶年事已高,父母常年有恙,全指望二亩薄田维持生计。刚上初一的我虽成绩优异,但无奈还是辍学了。  村上每户都养猪养羊。我家也养着一头黑猪、一只灰白山羊和妙龄羊。奶奶期盼着它们膘肥体壮后卖掉赚钱。  春天
期刊
马蹄踩踏着离别,马尾甩动着岁月,露珠在黎明的肩膀上滑落,尘土在身后飞扬。  车站已到,孤雁要南飞,高原是如此苍茫。  透过车窗望望,母亲与马不肯离去,我慌张地收回目光。  车箱内空气忽然稀薄,心脏开始发抖,对面的旅客递过来一条手帕,轻弹不怕被别人嘲笑张望。  看看母亲给我带着的干羊肉,眼角无法掩饰地抽搐,此刻,母亲的心,正风干在高原上。  春梦,一指流云飘在指间  一朵流云飘在指间,又上眉头,潮湿
期刊
仲夏六月,乡间的石榴花都开好了。  榴花胜开处,灿若烟霞,满树青枝绿叶间缀满了许许多多火红的小花,一朵朵,一簇簇,挂着,擎着,挨着,星星点点,茂密的,鲜艳的,热情洋溢的,似燃烧着的一把把火炬,点燃无数的希望。  石榴花一株又一株,生长在门前屋后,有低矮的,亦有挺拔的,其树干秀美,多呈灰褐色,枝条嫩黄光滑且多刺,是不容侵犯的神圣及尖锐。每每在采摘榴花或石榴时,都要极其小心,马虎不得,生怕被刺伤。  
期刊
风雨桥、鼓楼、寨门、吊脚楼、萨坛……穿越古老岁月,静默成湖南通道县坪坦侗寨一幅藏着智慧符号的古画。  古画嵌在一个山间盆地的田坝中,一条清凌凌的平坦河小河穿过古画,让画面变得更加鲜活,更加灵动。潺潺流水、浓浓稻香把世外所有的喧嚣融化成一片澄净,撑起的天空,宛如一条硕大的蓝色伞裙。  如老龙似的普济桥盘亘在小河上,这座建于清朝乾隆二十五年的桥梁建筑“活化石”风雨桥,桥面和桥身的杉木板经过几百年风雨的
期刊
记得那是1971年7月初的一天早晨,一轮红日东方升起,蓝天白云,牛羊漫山遍野,骏马奔驰,碧波荡漾的乌拉盖河水流向远方,一望无际辽阔的天边草原格外壮美,大自然的美景尽收眼底。  当时,天边草原乌拉盖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六师五十一团八连一阵嘹亮的军号声音打破了这宁静的气氛,八连驻扎在原乌拉盖哈拉盖图农牧场西15公里的胡稍庙旧址(当时的五十一团八连驻地)。当时,我迎着东方冉冉升起的太阳,乘坐着一辆军用卡车
期刊
鳥鸣啾啾,清风徐来,夏阳撒下林荫,盛大的云影一幕接一幕的变换着优雅的舞姿翻飞舞蹈,一缕缕从割草机的刀刃下弥漫开来的青草芳香直入鼻息,感觉像是置身一望无垠的麦田,使人忘了来路,亦忘记归途。栖身于城市一隅,偶得这一席静雅清凉之地,内心无比惬意闲适。  凝望太平古塔,与塔柏比肩。这先贤遗留下来的瑰宝,一身低调的卡其色长袍,在翠柏的印衬下,古朴庄重,透射出千年厚重的历史文化深蕴,那先辈辛勤忙碌的建造画面恍
期刊
六月下旬,我注射第二针新冠疫苗的时间到了。  在有关部门的公众号里看到,今日针新冠疫苗各接种点继续开放,接种第二针的市民,免预约,凭第一针接种凭证、粤康码绿码即可去接种。  收到这个信息我十分高兴,因打第一针时我颇经周折。几次到明富昌体育馆接种点,均见注射疫苗的队伍排成长龙,九曲十八弯,见首不见尾,估计排到深夜也轮不到我,只好悻悻而歸。六月上旬,为了避免人员扎堆,有关部门规定接种疫苗要预约。但每到
期刊
一块有着悠久历史的土地,亦是一座文化厚重的家园。新疆北部阿尔泰山山系绵延纵横,额尔齐斯河仿佛一把细长的梳子,那分流的河水则如同梳子的细齿,把阿尔泰山梳得千沟万壑。  生活于阿勒泰萨尔布拉克的哈萨克人民过着世代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在每年春秋两季,牧民们开始携百萬头牲畜开始沿着高山峡谷迁徙转场。家在马背上,也在流动中,一代代人长大,一代代逝去,迁徙之路从未间断,岁月已见证了上千年。与其说哈萨克族人的
期刊
自从来城里居住,回桐城农村老家的时间就越来越少了。一般情况下,每年清明节前夕,或者更早一些时候,全家五口人同坐一辆小车,赶回家乡。上山做完清明,然后应邀到就近的亲朋戚友家做客。酒足饭饱之后,我便吆喝大家一起“回家看看”。  是的,应该“常回家看看”。家中二十多年前盖的两层小楼依旧静静的坐卧在那里,像盘腿打坐的禅师,清冷寂寞。家中老人均已过世,大门紧锁。门邻乡亲,大都没人在家。白色的小车停在屋后的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