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朗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来源 :文理导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uniu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长期以来朗读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严重失落,表现在:其一,许多教师受“知识本位”课程观的影响,一味追求朗读对文本思想内容的忠实再现,因而导致学生主体体验的严重失语。其二,许多教师惯于用硬性指导代替学生体验,在读法上往往过于追求技巧性和统一化,这就在无形中剥夺了学生自主感悟的机会和创造性解读的权力,进而使朗读教学陷入了“千人一腔”的尴尬局面。这种主体性的失落使朗读教学失去了理应生成的教育意义。
  【关键词】培养语感;诱发语感;激发语感
  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说过:“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一个学生的语感强了,他在理解方面和表达方面都会不断前进。”语感不可能一日形成,是靠后天长期的语言感知和实践积淀而成。因此,语感是可以培养的。朗读,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主旋律,是培养学生语感的主阵地。
  一、以文本为主体:吸引学生朗读,培养语感
  以文本为主体,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内心需求,培养学生的诵读习惯。以教学唐诗为例,单纯讲授有关字句、节奏、修辞等方面的创作知识,还不足以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唐诗的音韵之美。如果在教学时能够穿透这些所谓“唐诗知识”的迷障,注重引导学生去倾听诗人的心声,去捕捉其生命的行迹,效果自然大不相同。当李白的豪放、杜甫的老迈、白居易的沉郁经由教学真的在学生心目中得以活化时,朗朗的读书声里定会别有一番意趣。即便单纯从朗读技能训练的角度讲,由音节而求神气固然有它自己的道理,但从把握文本的主体意义入手而得诵读的旋律,未尝就不是上好的读书之法。
  在语文课的教学中,还应提倡让学生反复朗读,通过朗读、揣摩,来培养学生的语感。用美学老人朱光潜的话说就是“把数量不多的好诗文熟读成诵,反复吟咏,仔细揣摩,不但要弄懂每字每句的确切意义,还要推敲出全篇的气势脉络和声音节奏,使它沉浸到自己的心胸和筋肉里,等到自己动笔时,于无意中支配自己的思路和气势”。朱老先生这段精辟的描述,便是朗读、揣摩的实质。
  二、在诵读涵泳中得读书之乐:朗读激发想象,诱发语感
  朗读,语文教学永不褪色的主题。从古代的京师太学到乡村私塾以及现代中小学校的语文教学,从孔子到陶行知以及当代的特级教师,都非常重视朗读教学。
  朗读不但要有声而且要有情,诵读既为朗读的反复,理应在反复中以传情为本。涵泳则侧重于诵读时“有所思”的心态,强调的是“读者主体意识的参与”,在心理过程上因诵读而起,随诵读深入。阅读教学中朗读的形式很多,有齐读、轮流读、指名读、分角色读、引读等等。无论哪种朗读都不仅是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帮助学生培养语感,理解课文内涵,从而达到教学目的的重要手段之一。而有效的读的训练,必须同思维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特别是同想象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诱发学生的语感。别林斯基曾说:“阅读时,你到处感觉到他的存在,但却看不见他本人;你读到他的语言,却听不到他的声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缺点。”没有想象,就无从对语言进行感受和理解。因此,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帮助学生凭借想象走进作品所描述的那个看得见、摸得着,能闻其味、听其音、辨其色的活生生的具体形象的世界。同时,运用形象思维去感受语言文字的意蕴和情感。教学中,如播放录象、展示课件等激发想象,使其在语感中起推波助澜的作用,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然后,对整段文字进行反复的有感情朗读,使学生置身其中,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他们的语感。这就是“读”“思”结合、主体意识积极参与的交流状态,只有这样朗读教学的功能才能充分发挥,这正体现了新课标的科学性。
  三、注重朗读凸显本色,激发语感
  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因此要注重朗读来凸显本色。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学生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得以实现的。教师适时范读,在阅读教学中,既可以唤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又能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主动性,规范学生的朗读,感染学生,帮助学生感悟文本语言。因此在课改实施的今天,教师的范读决不能成为被遗忘的角落。教师的范读应该是“该出手时就出手”,应该用在学生启而不发的时候,应该是朗读中学生情感喷发的催化剂。还可让学生在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一边听老师的感情朗读,一边闭上眼睛想象不同的人物形象,并随着老师感情朗读时的感情变化联系类似的电影、电视中的有关镜头,将人物的具体情景浮现于眼前,引发学生敏锐的语感。
  因此,我想让我们的朗读教学多一些自由灵动,多一份诗情画意,我们的学生就会多一份幸福。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不是外在于作品的“阅读者”,而是主体意识积极参与的“解读者”;学生不是作家作品的“看客”,也不是所谓作家的“代言人”,而只是作为“朗读者自己”在参与语文教学生活。因此,从学生主体看,阅读态度、阅读需求和阅读心理不同,阅读体会自然不同;从文本看,作品内涵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它不可能为每个读者提供统一的、单向的阅读路径。由此决定,不同的朗读者在朗读技巧方面的处理不可能雷同,因此,教师的朗读指导也理应顺乎“朗读者自己”所体验到的“情思和旋律”,而不应强求整齐划一。
  总之,语感培养有着丰富的内容和方法,而朗读则是提高学生语言感悟能力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在现代语文教学中,朗读不但应该在所有的言语活动中起关键作用而且是不可缺少的,是保证听、说、读、写等言语活动的质量和效率的杠杆,而且是语感最初形成的基本手段。因此,根据学生的语言基础,把握教材所传递的感情信息,重视通过朗读进行语感训练和培养,去广化、深化、美化、敏化学生的语感,从而拓展、充实、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无疑是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语感能力是语文能力的核心,语感训练是语文教学研究中一个历久而崭新的课题,作为坚守在教学第一线的老师们,真是任重道远,而此时,我只是蹒跚在这条追寻、探究的路上。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毓龙路实验学校)
其他文献
农机交通管理警务站,实施交警、农机联合执法,整合资源,解决公安部门警力不足和农机部门手段不足问题,为新形势下农机安全发展、科学发展探索出一条新路子,构建了警农协作共建农机
随着人们对环境与健康的日益重视,烟叶安全性受到广泛的关注,烟草病虫害的生态防控技术成为研究的重点。烟青虫是烟草生产上的主要害虫之一,为探索和推广烟草烟青虫的生态防
近几年来,景宁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采取强化宣传、建立长效监管机制、突出政策引导推动综合利用等措施。但是,如何利用农作物秸秆已成为农业部门的大问题。每年夏秋两
通过深入农村,对现实生活中环境污染进行实地考察,探索查找污染物的类型、发生的原因,治理的方法等,旨在引起人们对农民生存现状的思考,并希望能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基于系统论、控制论原理,新课程极力倡导课堂生成互动,传统数学课堂教学中“填鸭式”方式受到有识之士的猛烈抨击。当新理念深入课堂,“互动教学”成为时尚,“满堂灌”千夫所指时,却折射出另一种倾向。许多教师将观念方法形式化与绝对化,“对话”变成“问答”、“满堂灌”转为“满堂问”,毫无启发性的问题充斥课堂,整体性教学内容被肢解得支离破碎,降低了智力价值。互动、对话被庸俗化了,严重歪曲了改革的初衷。例如笔者在
针对当前国内图书馆界在以人为本的认识上及实践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培育图书馆人本理念的具体措施。
我国基岩山区普遍存在人畜饮水困难问题,因此解决干旱地区的严重缺水问题已刻不容缓。通过1∶5万水文地质图幅调查寻找到研究区断裂蓄水构造,从赋水空间、汇水区和径流通道三
【摘 要】在化学新教材全面实施之际,倡导绿色化学的新思想,根据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的有关绿色化学的教育内容与要求,从实验教学角度积极探讨培养学生的绿色化学意识。  【关键词】化学教学;绿色理念;环境友好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化学教学中,通过帮助学生了解化学制品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懂得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去治理环境,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化学资源,逐步学会从化学的角度认识自然与环境的关系,分析有关的社
【摘 要】“你要想跑得更快,要先学会停下来。”这句话告诉我们在跑步中应学会停下来,这样可以既对自身做全面彻底地调整,也可以积累更多的体力、技巧和方法,以更高的速度冲刺。跑步是这样,教师工作乃至一切工作何尝不是这样呢?有的教师劳累了几十年,在退休时除满身的病症之外,什么也没有留下;有的教师在工作岗位上像一部机器痛苦地运转,怨声载道,却从没想过究竟怎样做才能获得工作上的快乐。我认为这有可能就是在工作
目前,德州市不断强化农产品质量监管力度,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上层次上规模。但是,同样对无公害生产存在认识的误区;肥力不平衡,用肥效率低;无公害施肥操作性差,执行难度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