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田

来源 :读写月报(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czn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年以后,当张功浩站在承包地的山头上,吹着山间凉爽的清风,听着林中的鸟叫声时,他会记起那个改变他一生的中午。那时张功浩八岁,已经开始学种地了。但是不管家里怎样辛勤劳动,过年都没有像样的饭菜,常常是有上顿没下顿。那天中午,毒辣辣的阳光像鞭子一样抽在张功浩的背上,他拿着锄头,正考虑去避暑。
  这时密林里突然传来了动静。张功浩警觉起来,山间飞过一只杜鹃,树林里钻出了一支军队。这是一支奇特的队伍,有些人拿着枪,有些人却拿着大刀。没有耀武扬威的军官,也没有偷懒的兵痞。虽然他们身上的军装有些破烂,但看上去每个人的斗志都很昂扬,军帽上还绣着红星。一个人走出来,操着湖南口音问他:“小朋友,请问你知道于都县在哪吗?”张功浩看了看他腰间的枪,说:“在那座山后面。”那个人道了声谢,慢慢地走远了。
  几个月后,张功浩如往常一样在劳作时,那个人又出现了,身边还簇拥着一大群人。他们自信地跨过田埂,兴高采烈地聊天,说是要分田。分田?这可是好事。但是对吗?张功浩不知道。他决定去问李守久。李守久是前清的秀才,到底有点见识。他翻过两座山,冲进了李守久的茅屋。茅屋的一角,锄头上面结着蛛网。桌上放着半根蜡烛,还堆着几本破书。躺在床上的李守久此时正在吟哦:“环堵萧然……”张功浩问道:“李叔,有人说要分田,你看怎样?”李守久看着茅屋,半天从鼻腔里挤出一声“哼”来,接着说:“分田者,乱世之道也。弃先祖之道,何其谬也!”说着,便打了两个喷嚏,这是因为已经深秋了,他还穿着短褐。
  张功浩没有听懂,不过当几个战士来烧田契时,他家的田契都交了上去。后来他入了村小,接触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他站在山上,看见战士们拔出界碑,耕作的人都有了自己的土地,田间一派热闹祥和的劳作场景时,他认为分田是十分正确的。然而1934年,敌人入侵了根据地。于是,为了土地,他加入红军,毅然决然地踏上了长征的道路。
  后来,经过几番枪林弹雨,时间来到1949年。此时李守久已经去世。张功浩响应“遍地英雄下夕烟”的号召回到家乡,在分田登记表上毫不犹豫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虽说他才三十岁,但已经是一名合格的老党员了。张功浩干活很卖力,一年到头都没离开田间。凭借着政府提供的化肥和耕牛贷款,水田里的稻谷长势喜人,每到秋天的时候,收获的粮食堆起来有一个人那么高,过年的时候还能添一两件新衣。后来村里成立了合作社,田都归了社里。他们又过了几十年这样的生活,虽说偶尔也会饿肚子,但比以前还是强多了。他还专门开出一间书房,书房通了电,书架上整齐地码着书,书桌上还放了一个搪瓷杯。
  不过,1984年,一切都变了。此时张功浩的儿子张晓康,三十岁,是村里的党支书。一天,张晓康鞋都没脱就跑进了家,一进家就说:“爸,要分田啦!”
  “怎么又要分田?”张功浩停下手里的活计问。
  “说是响应党中央的号召,报纸上写得可清楚了。”
  “给我看看。”张功浩拿起了老花镜。
  张晓康等张功浩把报纸看完后,迫不及待地问:“爸,你看这分田怎么样?”
  “不好,”张功浩迟疑了一下,说,“集体主义才是农村的总路线,分田偏离了方针。这是斯大林、毛主席反复强调过的观点。”
  “我看未必,”张晓康反驳说,“集体主义与我国农村的生产力非常不匹配,而且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分田可以激发农民的劳动热情,是当下的必经之路。何况,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你走的路还没我过的桥多,懂得什么!我看……”张功浩突然没往下说了,他眼前出现了一个躺在床上的人,那个人还打了两个喷嚏。
  “我知道的可多了!我要去通知大家分田了。”张晓康涨红了脸,说完就跑远了。
  张功浩并不支持张晓康,第一年他还苦口婆心地給张晓康做思想工作,但张晓康很倔,不听劝。然而过了两三年,张功浩傻了眼。产量比往年翻了两番,各家还添了不少牲口。再过十年,有人买了车,盖了楼,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张晓康开了工厂,机器的轰鸣声不久就震撼了张功浩的心。不久后张晓康又开了茶园,前来采购的人络绎不绝。村子还被市里评为“模范村”……
  “这里还是与从前一样啊,”张功浩回头看看张晓康,又看了看自己,接着说,“跟着党走吧,我老啦。”
  (指导教师:黄雯)
其他文献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我轻轻地吟诵著名的《七律·长征》。诗词,对于我而言,永远是梦境般的存在。尤其是那些年代已久的诗。无论课上课下,每次读,我都不禁要去猜度一番,诗中所描绘的场景,或悲壮,或狂喜,或悲伤,或悲愤。又不禁思索幽幽回响在脑畔的那句: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这,或许能很好地解释,为什么语文课上或说语文考试中,我们总不能理解作者的情思。话说回来,原来,其实我并
期刊
【课文链接】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名著阅读”板块推荐书目《红岩》  江竹筠(1920-1949),四川人,中共地下时期重庆组织的重要人物,女烈士。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负责中共重庆市委地下刊物《挺进报》的组织发行工作。1948年被捕,被关押于渣滓洞集中营,遭酷刑仍不交出军统所要的中共地下党情报;1949年11月14日,江竹筠壮烈牺牲于歌乐山电台岚垭刑场。  序幕  自1939年始,国
期刊
“凿通襄渝接天府,论剑武当开山门。十年一碑留正气,埋骨亦是英雄身。”  ——题记  寂夜,云卷起群星。红烛光微摇,我倚着沙发,听外公激动地讲述他当年的铁路情结,时光仿佛一下穿越到了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那个充满激情、令人振奋的年代。  1968年4月,在那个国际形势非常险恶的年代,中央决定加快三线建设的步伐。外公是12师60团的铁道兵,被分配到三线建设的生命线——襄渝铁路,进行测量线路的工作。  当
期刊
1.内容简介  动画教父今敏的执着梦想和坦诚生活。  今敏,动画界的造梦大师,与宫崎骏一样是神一般的动画导演。他以非凡的才华掌控着梦境与现实,颠覆了既定的概念。他的作品影响过诸如沃卓斯基、诺兰等好莱坞大导演,甚至推动了整个电影界的革新。本书是今敏的自传性随笔,在日本出版后盛况空前——英年早逝的他仍然活在大家的心中。  为了能让每一天都过得有意义,他扔掉了世俗意义上的幸福,舍弃了安定的生活,一生沉浸
期刊
他们静静地躺在陵园里  身子藏于小小的大理石下  没有人知道他们叫什么名字  可每当看见他们头上树立着  那刻着时代旗帜的石碑  一道道鲜红的印记  仿佛将我带回了  那个红色的年代  云烟遮住了那片丰碑  那时他们还有如山的身躯  伫立在天地之间  一副好男兒的身躯  好似撑起那片叫中国的天  日月山河  照映着他们盘古般的背影  手举着火炬与麦穗  用镰刀开辟新的世界  纵使身后有万条刀刃划过
期刊
清明假期,相伴一场淋漓的春雨,我从于都回到了婺源老家。  趁着清明假期这段空闲时光,我特意去了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为见一面墙,一面令我,令驻足在它面前的人们悉数热泪盈眶的英名墙。  伫立河畔,河水起伏光点闪烁,映着落日余晖,像是一颗颗耀眼的红星。  “老德,你今年带子孙们去祭扫那座墓吗?”  “肯定要啦!你忘了啊?今年是第一百年啊,百年了啊!”  “这怎么能忘?当年要是没有他们,又怎会有我们今天的
期刊
每次从寄宿制学校返家,我最期待的,便是暖黄而又温馨的灯光下的父亲的餐桌。  父亲已年近五十,被阳光赠予了健康肤色的脸上早已被刻下了皱纹,原本精神无比的黑发也被染上了白雪。那张国字脸是他最大的骄傲,他经常把我或母亲叫去镜子前,自我陶醉般地自夸道:“看看这脸型,一身正气,一看就是要为人民服务的。”次数多到我和母亲都已见怪不怪。  父亲最讨厌别人说他已经五十了,好像只要不承认这个年龄,父亲就有无限的精力
期刊
悠悠百年,从上海石库门到嘉兴南湖的一条小船,再到北京人民大会堂,中国共产党迈着稳健的步伐走过波澜壮阔的百年征途。在这伟大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克服了一个又一个艰难困苦,实现了一次又一次历史跨越。  在祖父眼中,中国共产党是“战斗者”。自打成立之日起,为了拯救积贫积弱的旧中国,中国共产党一直冲锋在前,紧密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工农大众,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伟大的新中
期刊
一星火光,就是你的生命,  一盏明灯,就是你的追求。  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  为了全国人民的解放,  你点燃了心爱的书本,  也点燃了生命的火光。  战友啊,亲爱的战友,  是你用生命点亮了一个光明的世界。  一  上面这首短诗,讴歌的是一位年轻的战斗英雄。那是解放战争中一次重大的歼灭战,战斗打响前,他在翻阅一本破书,书中有一幅插图,画的是一盏吊着的电灯,灯下一个孩子在聚精会神地读书。他为这幅插
期刊
读罢“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中莫泊桑的成名作《羊脂球》,我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犹如高尔基读完福楼拜的短篇小说《一颗纯朴的心》,被小说那力透纸背的艺术“迷住了”,像是“聋了、瞎了”似的,机械地对着光亮寻找文字背后神奇的魔法那样,我也为莫泊桑对复杂人性深入的解剖,对人物性格的准确刻画、人物形象的鲜明塑造所折服;进而深思小说深刻的思想内容和高超的艺术手法何以支撑其佳作呈现出的真谛。笔者对此有如下体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