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是说纪律是我们做好每件事情的保证。讲规矩,守纪律是我们道德修养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我们“顾全大局”的首要体现,还是我们“全面法治”的必然要求。所以,对刚进小学学习的一年级小朋友来讲,学习规矩,遵守纪律就是其首要任务了。相对于语文数学,科学课有其特殊性,那么,科学教师应该如何“立规矩,树纪律”,培养学生良好实验习惯呢?
一、“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就是要加强科学课的组织教学
低年级学生因年纪小,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很容易分散。但是,学生很容易为新奇的、鲜艳的、有音响的、变化的事物所吸引。学生注意力由此而发生转移或得以保持。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精心设计课堂环节,采用多种形式及变化,牢牢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教师可以设计可爱的PPT画面,适当地引用音乐,运用活泼的语言等集中学生注意力,保障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二、“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就是要建立健全实验守则和实验室的规章制度
实验守则和实验室的规章制度是上好学生实验课的重要保障。如果教师忽略了课前实验规则的教育,学生会因为对实验的好奇心、对实验器材的戏玩心理而兴奋不已,以至于对教师的讲解,实验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片闹哄哄乱糟糟的景象,教师组织教学将十分困难,学生实验效果会明显降低。所以,在每次实验课前,教师指导学生认真学习实验室守则和操作规程,向学生强调遵守实验守则和实验室规章制度的重要性,让学生逐渐地养成有组织、有纪律的实验习惯和良好实验作风。
三、“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就是要重视课堂演示实验操作的示范性
演示实验能直观地向学生呈现操作规范、操作程序;向学生展示老师良好的实验作风;直接引导学生学习和自觉培养其有组织、有纪律的良好实验习惯。
在课堂上演示实验,教师应该在强化组织教学的前提下边做边讲,指导学生明确实验步骤、操作要点。引导学生观察实验中的现象,指导学生进行记录,为进一步的分析作准备。指导学生进行现象分析时要细心、认真,逐步懂得科学实验的严肃性,逐渐从“科学课好玩”的心态中走出来,投入到严肃、认真、来不得一点马虎的科学探究中来。
四、“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就是要完善学生实验课程的准备工作
1.教师要做好科学知识的准备。教师应该认真解读《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学习并掌握新理念;要研究教材,对于所要探究的内容应该理解透彻。要正确地引导、组织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把学生错误的探究方法引导回正确的思路上。
2.教师要转变理念。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探究活动的过程必须由学生自己完成,而不是通过老师的控制和设置,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和促进;课堂必须有组织有纪律,但不是用教师的权威来压制。教师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确定学习目标,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3.合理选择和使用材料。准备实验材料是课前准备的一个重要环节,合理选择和使用材料能使科学探究事半功倍。
首先,选择具有生活性的实验材料,让学生在真实中学习。例如,在教学“石头”一课时,教师上课前与学生共同准备了如下材料:(1)学校周围可见的石头,不同颜色的、不同形状的、不同地方的;(2)自然界的奇形怪石的图片、风景视频等;(3)人們利用石头制作的建筑、装饰品、雕像、工具等图片、视频。这些具有代表性的材料为学生的分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使学生有对象可以观察;从不同的材料上收集大量的信息,有内容可以思考。
其次,选择具有趣味性的实验材料,让学生在愉悦中学习。
最后,发动和鼓励学生自带实验材料,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五、“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就是要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探究方法
在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时,教师要组织学生先进行一番讨论,让学生对同一个问题进行猜测,假设。把同一个猜测,假设的同学分为一组,让学生明白做这个实验的目的,是为了验证什么问题而做。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我们要做哪些记录,要注意哪些事项。在实验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什么结果,怎样操作实验会更准确等问题。经过这番讨论,研究,让学生明白科学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来不得半点马虎。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探究方法,学生可以获得更准确的科学知识,同时,也培养了自己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
六、“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就是要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1.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
我们经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力,而有效的实验教学又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保证。所以,对学生实验兴趣的培养要特别加以重视。
2.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实验教学的过程,使学生学会观察教师的演示实验,学会自己动手操作,懂得经历一个猜测―制订方案一进行实验―得出结论的一般的探究活动。学生通过亲身体验的过程,会使知识具体化,使观察有意识,使学生能主动参与实验操作。
3.充分利用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学生学习知识时,在原有知识与新知识之间,学生没有鸿沟不可逾越,只要教师能架起一座桥梁,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性实践,许多问题就可以解决。例如,在教授“给石头分类,说说你是怎么分的”时进行分组,充分发挥每个小组的力量,这就需要学生大胆尝试,教师适时点拨,以达到实验的结论:以我们描述石头的特点进行分类(形状、大小、颜色、表面光滑与否、表面斑纹、软硬等)
4.明确分工,培养科学态度
在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时,教师要给每组学生一个明确的分工。让学生在操作验证的过程中记录下所出现的问题、操作步骤以及验证的结果,形成操作实验的完整过程,即使在操作过程中出现问题或其他结果,也可以让小组学生互相讨论,找出问题出在哪个环节,为什么会出现问题。这样也是对学生科学探究态度的培养,让他们从心里重视科学探究,也就逐渐没有了玩的心态,课堂记律也会好转,积极探究的兴趣会更浓。
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鼓励学生自由探究,像科学家那样进行探究,获得准确的科学知识,服务于生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因此,科学教师 “立规矩,树纪律”,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培养学生有组织有纪律的规范化的实验操作能力对学生有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良好的科学研究习惯,从而掌握正确的科学研究方法。
(作者单位:乐山市沙湾区嘉农镇中心小学)
一、“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就是要加强科学课的组织教学
低年级学生因年纪小,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很容易分散。但是,学生很容易为新奇的、鲜艳的、有音响的、变化的事物所吸引。学生注意力由此而发生转移或得以保持。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精心设计课堂环节,采用多种形式及变化,牢牢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教师可以设计可爱的PPT画面,适当地引用音乐,运用活泼的语言等集中学生注意力,保障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二、“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就是要建立健全实验守则和实验室的规章制度
实验守则和实验室的规章制度是上好学生实验课的重要保障。如果教师忽略了课前实验规则的教育,学生会因为对实验的好奇心、对实验器材的戏玩心理而兴奋不已,以至于对教师的讲解,实验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片闹哄哄乱糟糟的景象,教师组织教学将十分困难,学生实验效果会明显降低。所以,在每次实验课前,教师指导学生认真学习实验室守则和操作规程,向学生强调遵守实验守则和实验室规章制度的重要性,让学生逐渐地养成有组织、有纪律的实验习惯和良好实验作风。
三、“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就是要重视课堂演示实验操作的示范性
演示实验能直观地向学生呈现操作规范、操作程序;向学生展示老师良好的实验作风;直接引导学生学习和自觉培养其有组织、有纪律的良好实验习惯。
在课堂上演示实验,教师应该在强化组织教学的前提下边做边讲,指导学生明确实验步骤、操作要点。引导学生观察实验中的现象,指导学生进行记录,为进一步的分析作准备。指导学生进行现象分析时要细心、认真,逐步懂得科学实验的严肃性,逐渐从“科学课好玩”的心态中走出来,投入到严肃、认真、来不得一点马虎的科学探究中来。
四、“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就是要完善学生实验课程的准备工作
1.教师要做好科学知识的准备。教师应该认真解读《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学习并掌握新理念;要研究教材,对于所要探究的内容应该理解透彻。要正确地引导、组织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把学生错误的探究方法引导回正确的思路上。
2.教师要转变理念。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探究活动的过程必须由学生自己完成,而不是通过老师的控制和设置,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和促进;课堂必须有组织有纪律,但不是用教师的权威来压制。教师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确定学习目标,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3.合理选择和使用材料。准备实验材料是课前准备的一个重要环节,合理选择和使用材料能使科学探究事半功倍。
首先,选择具有生活性的实验材料,让学生在真实中学习。例如,在教学“石头”一课时,教师上课前与学生共同准备了如下材料:(1)学校周围可见的石头,不同颜色的、不同形状的、不同地方的;(2)自然界的奇形怪石的图片、风景视频等;(3)人們利用石头制作的建筑、装饰品、雕像、工具等图片、视频。这些具有代表性的材料为学生的分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使学生有对象可以观察;从不同的材料上收集大量的信息,有内容可以思考。
其次,选择具有趣味性的实验材料,让学生在愉悦中学习。
最后,发动和鼓励学生自带实验材料,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五、“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就是要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探究方法
在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时,教师要组织学生先进行一番讨论,让学生对同一个问题进行猜测,假设。把同一个猜测,假设的同学分为一组,让学生明白做这个实验的目的,是为了验证什么问题而做。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我们要做哪些记录,要注意哪些事项。在实验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什么结果,怎样操作实验会更准确等问题。经过这番讨论,研究,让学生明白科学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来不得半点马虎。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探究方法,学生可以获得更准确的科学知识,同时,也培养了自己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
六、“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就是要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1.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
我们经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力,而有效的实验教学又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保证。所以,对学生实验兴趣的培养要特别加以重视。
2.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实验教学的过程,使学生学会观察教师的演示实验,学会自己动手操作,懂得经历一个猜测―制订方案一进行实验―得出结论的一般的探究活动。学生通过亲身体验的过程,会使知识具体化,使观察有意识,使学生能主动参与实验操作。
3.充分利用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学生学习知识时,在原有知识与新知识之间,学生没有鸿沟不可逾越,只要教师能架起一座桥梁,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性实践,许多问题就可以解决。例如,在教授“给石头分类,说说你是怎么分的”时进行分组,充分发挥每个小组的力量,这就需要学生大胆尝试,教师适时点拨,以达到实验的结论:以我们描述石头的特点进行分类(形状、大小、颜色、表面光滑与否、表面斑纹、软硬等)
4.明确分工,培养科学态度
在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时,教师要给每组学生一个明确的分工。让学生在操作验证的过程中记录下所出现的问题、操作步骤以及验证的结果,形成操作实验的完整过程,即使在操作过程中出现问题或其他结果,也可以让小组学生互相讨论,找出问题出在哪个环节,为什么会出现问题。这样也是对学生科学探究态度的培养,让他们从心里重视科学探究,也就逐渐没有了玩的心态,课堂记律也会好转,积极探究的兴趣会更浓。
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鼓励学生自由探究,像科学家那样进行探究,获得准确的科学知识,服务于生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因此,科学教师 “立规矩,树纪律”,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培养学生有组织有纪律的规范化的实验操作能力对学生有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良好的科学研究习惯,从而掌握正确的科学研究方法。
(作者单位:乐山市沙湾区嘉农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