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八岁那年,随父母从重庆乘轮船顺长江而下,过三峡,出夔门,开始了盆地外的人生跋涉 。
父亲原是旧重庆海关的职员 。重庆海关撤销,父亲被北京的新海关总署调去任职,这就连带着使我们全家从此成为北京人。
他要求全家跟他一起轻装进发,到北京开创一种崭新的家庭面貌。我们家几乎把所有原有的家当都抛在了重庆。我的玩具,当然更在弃置之列。不过临到上船以前,我固执地把一盒“小颗颗”抓到了手中,任凭父母劝说、兄姊讪笑,硬是不松手,当然,后来大人们也就随我去。因为严格地计算,那时我毕竟才七岁半。我所谓的“小颗颗”,是一种现在仍在生产的玩具,也就是插画积木。在扁盒子里,是一个有许多均等小格子的插盘,刚买来时,插盘里左边约三分之一的格子里,会满插着染成红、蓝、黄、绿几种颜色的长方形小木柱;在附带的说明书上,有若干种样板图案,教给你如何挪动那些彩色小木柱来变化出有意义的画面,如在海上行驶的巨轮,在天上飞翔的凤凰等;当然,你更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也不必一定要用上所有的小木柱,来自由自在地插出种种你向往的事物。
我把那玩具变着法儿插了个心满意足之后,便开始了我个人的一种独特的玩法:我把那些彩色的小木柱称作“小颗颗”,而且,在我眼里,它们一个个逐渐地都变成了有生命的东西。有时候,我就取出若干“小颗颗”,把它们放在盖好的盒盖上,把它们,不,是他们或她们,排列组合,挪来挪去,还念念有词。或想象着那是在举行一场婚礼,红的“小颗颗”扮新娘,蓝的“小颗颗”扮新郎,其他一些“小颗颗”则分别是父母带我参加过的婚礼上的,我所能理解的其他角色;又或者是想象出在幼儿园里,黄的“小颗颗”是阿姨,许多绿的“小颗颗”则是小朋友,有的乖,有的不乖,乖的得到很甜的糖吃,不乖的被一边罚站……亲爱的“小颗颗”们啊,我怎么舍得把他们抛下?即使那时我也很兴奋地闹着要快点去了不起的北京城。
在驶出重庆的轮船上,除了吃饭、睡觉,我几乎总跟我的“小颗颗”形影不离。
由于“小颗颗”是我最钟爱的东西,所以按说玩了那么久,那么多的小木柱,總有一百来个吧,任是爱惜,也难免弄丢几个吧,我却始终一个也不缺少。有一回最后怎么也找不到失去的一颗,我竟急得哭了起来,但晚上我终于还是爬到棕绷子大床底下,找到了“她”(那是红色的一颗),我高兴得仿佛肩膀后面长出了肉翅一般!
好像是在宜昌,船要停靠比较久的时间,父母便带我们上岸去玩。我竟还是固执地带着我的“小颗颗”随行。比我大八岁的姐姐讥笑我说:“哪个会偷你的‘小颗颗’啊!怕是送给别人,人家还懒得要呢!”
那天从宜昌城里玩完,到码头登船的时候,具体是为什么,我已经说不出来了,反正,轮船是改停在了江心,归船的旅客们,不是像下船那样,从跳板即可上船,而是要乘小木船,渡到那大轮船边上,再爬舷梯登船。
我们全家和另一些旅客同乘一条木船,往那大船而去。我清楚地记得,母亲牢牢地把我揽在怀中,她的体温传递给我一种安全感。也许是船上人多,船舷压得低,江上的浪波,似乎随时要涌进船舱。耸起的浪头,仿佛是露着牙的狗头,一浪接一浪,又似朝船里咬来,又似朝远处跑去;而更高的,简直是望不到顶的青黛真山,在那边承接着连绵不断的江浪,令我小小的心充塞着神秘与惊恐……
就在那一天,那个傍晚,那条木船上,在母亲的怀抱里,我做了一件事:我取出了一粒绿色的“小颗颗”,将他抛到了江浪中……
那是真的,还不满八岁的我望着那抛出去的“小颗颗”,默默地在心里说:这就是我!我要看你,“小颗颗”,会怎么样……
怎么样了呢?记得那“小颗颗”开头总在船边的一个浪峰上,显得很渺小,很害怕地晃荡着……后来,他就被运到了另一个浪头上;再后来,他越过一个又一个浪头,离我远去;没多久,便不见踪影……
当时,我为什么要那样做?至今我仍不能完全地解释自己。
然而这个小小的举动,这江上的一幕,那瞬间的记忆,历经四十多年了,至今鲜活于我记忆的空间。
“小颗颗”,绿色的“小颗颗”,他后来究竟哪儿去了?他会被一条鱼吞进肚子里,最后那鱼被人捕获,破肚开膛时,吓那家庭主妇一跳,或博餐馆厨师一笑吗?他也许根本没有荡远,没过几时,便被抛到了岸边的沙滩泥涂里,夹杂在卵石中烂掉……当然,他也有可能顺江而下,历经曲折艰险而又威武雄壮的途程,最后竟终于跟随着那泱泱江浪,奔入浩瀚的海洋……
当然,这都是我告别童年时代以后,在我生命历程的某个得以沉思默想,特别是从记忆深处拎出一些仍有营养的“草料”来反刍的间隙里,常有过的叩问与思绪。
是的,现在我坚信“小颗颗”没有被吞噬也没有委身泥沙,他应当仍在潮流中挣扎,既因渺小而不能不随潮漂荡,却也因他是有心灵的存在物而拼命地朝着自己寻求的方向涌进;随着时代的大潮而终于进入大海,于他来说并非是一种妄想,乃是一种值得赞许的既甜蜜也辛酸的努力……
到了北京以后,那盒只少了一粒的“小颗颗”的玩具,我还保存了很久。大约是在1960年,我父亲调往张家口解放军外语学院任教,父母把北京的家搬了,搬往那塞外古城,他们只给我准备了一只人造革包皮箱子,还有一个被褥卷,让我住进学校的集体宿舍,去独自生活。大概那时我才终于抛弃了我所保存的那些童年与少年时代的杂物,包括那盒“小颗颗”。
人在一生中,是必得一再地做减法的。整盒“小颗颗”的减去,实在只是微不足道的一件事。我后来减掉过更多似乎是很有纪念意义的东西,都不足惜。
只是心灵深处的记忆不能减掉。永远记得那个傍晚,我把一粒“小颗颗”抛进浩荡江浪中的情景。我与那“小颗颗”,是一是二?
忆及此,我心中充溢着对命运的敬畏,也搏动着与命运抗争的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