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读什么?

来源 :北京教育·普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yhtstchhgx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阅读的范围实际上是很宽泛的。
  对于儿童来说,阅读不仅仅是视觉的,也是听觉的、口语的,甚至是触觉的。因此,我们不仅仅可以通过语言、文字,同样可以通过色彩、图像等多种途径来步入阅读的世界,借助语文课程开展集体阅读,像在家里开展个性化阅读、亲子阅读,在社区开展自然阅读等。如何开展,可参考下面两个典型案例。
  1.阅读自然
  纪实案例一:
  片段一:“你看窗外!”不知是谁轻轻叫了一声,许多同学不禁转过头看着窗外。原来,外面的天空一下子漆黑一团。不一会儿,大雨点儿黄豆一般劈劈啪啪地滚落下来。刹那间,雨点儿又神奇地变细、变密,似牛毛、像花针,随着狂风呼啸而来,像一条暴怒的巨龙,腾云驾雾,飞檐走壁。雨点儿打落在我们的脸上,飘飞在我们的手上,凉丝丝的感觉让大家争先恐后地伸出双手去摸,想摸一摸这春天的信使。古人云:“清明时节雨纷纷。”今天又有多少伤心人在落泪呢!
  片段二:下午三点左右,天空出现了浓浓的阴云,就像将墨汁倒入水杯,还没有完全下沉的样子。我知道,那是数万名身着黑色燕尾服的音乐师们入席了。随着指挥的信号,音乐响了起来,不过那好像是前奏,只不过是小提琴手们轻快的一段。随着一声鼓响,顿时,乐器们同时奏鸣。大提琴使音质低沉,小号使乐曲婉转,钢琴使乐曲铿锵有力。这是华丽奏鸣曲的高潮。但随着天空的转亮,乐曲稍稍变轻。学校中的大树被声波震得东摇西摆,这是位动作极其夸张的听众。乐团演奏着平缓的曲调。渐渐地,更多的乐器退出了演奏,只剩长笛、黑管在那里延续着尾部的颤音。颤音似乎很长,却在渐渐变轻。演出几近结束,照明灯又重新亮起,天色开始变亮了,慢慢恢复了正常。片刻之后,最后一个音符消逝了,没人鼓掌,因为听众们已陶醉其中。可不是吗?你看,这些音符明明还没有干涸呢!
  这般绮丽的想象,谁能相信,这是两个12岁孩子对于暴风雨的独特阅读!这两个孩子所在的班级是我校自2001年开始进行“科学认读”的首个实验班。我与第二个学生高嘉醇进行了个别访谈。
  我:看了你的习作,我很有感触,你能谈谈当时的情况吗?
  生:当时,我们正在上课,大约三点多,天色很黑。老师发现我们都往外看,便停下了正上着的课,让我们跑出教室,到平台上去观察,去体验。
  我:你们大约花了多长时间?
  生:一刻钟左右吧。
  我:那样的场景、震撼以前常有吗?
  生:从小学一年级到现在六年级,很少有这样的震撼,偶尔一两次吧……
  这两个孩子,一个将感伤织进雨丝,读懂了清明的思念;一个将暴风雨视作天幕开启后的舞台剧目,与其说是天公的杰作,倒不如说是酷爱音乐的他扮演了一次指挥家的角色。
  一次偶然的对自然的阅读引发了孩子如此深刻的体验,形成了孩子如此绮丽的文思。如此看来,阅读,怎么可以局限于文本呢?我不仅思考:什么是最有效的课堂?
  最有效的课堂是最能触摸到学生灵魂,使学生真正有所触动的课堂。因此,走近生活,走进儿童的心灵世界,缩短心距,以一颗未泯的童心去拥抱生活,珍视儿童的亲历亲为,凭借天设地造的自然环境体验学习,引起儿童对学习的兴趣、共鸣、愉悦和专注,促使他们将自己学习的时空拓展到课外,形成时常体会、感悟、反思、分享、生成、创新的习惯,语文课堂只有这样才更有效。
  2.阅读影像,阅读音乐
  纪实案例二:
  2006年3月31日,台湾苏兰老师在无锡执教了崭新的一课:《影像的观察——阅读——思考——表达:文字与口语》,教学的内容是两部“半纪录片”的片段和一部几米的动画片。在课堂上,学生们在苏老师的引领下阅读影像,阅读音乐。生态的、国际的、心灵的三大版块带给我们大陆老师不同的震撼。这种独特的感受是文字阅读无法给予的。
  苏老师说接触到的一切事物都可以成为教材。她将150多部影片纳入教材,给予了学生多种文化类型的滋养。她运用电影巧妙地嫁接于学生的视窗,融美学、音乐、绘画、摄影、电影技巧于一炉,多元整合,视野开拓,令人耳目一新。我们不仅惊叹:“原来语文课也可以这样多维,这样精彩!”
  “11岁的孩子们在观赏几米动画《微笑的鱼》后,说出了这样一些心得体会:
  1.把那条鱼带回去的时候,拥有的只是鱼的身体;当他让鱼自由的时候,他虽然失去了鱼的身体,却得到了和鱼相处的美好时光和回忆。(陈乐)
  2.将小鱼放走,小鱼得到自由和幸福;不管小鱼游得多远,心里绝不会忘记。(家旻)
  3.真正的拥有,是心与心相连,不管多远,永远留在心中。(源成)
  4.当你拥有时,可能也正在失去。(宣懿)
  5.真正的拥有,是在拥有时,懂得珍惜一切。(昕恩) ”再次解读苏兰老师的课后记录,心境畅然、酣然、恬然。那是微笑的孩童!创造的孩童!比照“我们只是想看看天”,我们会引发怎样的震颤?我们的孩子就是那条渴望自由和幸福的小鱼,禁锢在有限的鱼缸里,尽管鱼缸很精致,也很安全,但小鱼已失去了畅游的大海和自己的天空!
  老师,当你局限于阅读课本之时,孩子不知道李安是何许人也,不知道地球那头的变化,不知道四角的天空外是怎样的宽广无垠……老师,请不要束缚孩子,叶老质朴的“六大解放”早就说得透彻、明了。
  当然,当前国内也就课堂教材作了创新: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教科书第六册的人教版语文教材里,电影《一个都不能少》、《泰坦尼克号》的宣传海报和京剧《打渔杀家》、歌剧《白毛女》剧照也都映入了眼帘。但对于真正的教学创新来说,教材的创新还只是起点,关键还在于教师思想、行为的转变。
  和儿童平视,用生命碰撞生命,你会感悟良多。□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新开河实验小学)
  编辑 杜 锐
其他文献
那是三年级的综合实践课,教学内容是学习使用裁纸刀。讲解完要领之后,我请学生自己动手实践一下。其他学生都行动起来了,只有小亮一动也没动。于是,我走过去询问。小亮很不好意思地告诉我,他忘记带裁纸刀了。我让他等一等,等其他同学用完以后,再借一把裁纸刀用,还叮嘱了一句:下次别忘记带工具。他非常认真地点点头。  等我巡视课堂一周后回来,却见小亮手里紧握着一把直尺,并非常迅速地在用尺子裁纸。裁完了,小亮抬起头
1999年第5期刊载了罗久芳女士写的一文,如实地记述了中国近代著名文化教育界人士罗家伦在五四运动中的活动与功绩,读后令人感慨万千.确实,罗家伦是中国近代一位值得纪念的文
空气有气味吗?当然没有了,教材上明确地写着,空气是没有气味的气体。但这个勿庸置疑的答案,竟然被一个二年级学生颠覆了。  那是一节自然课上发生的事。  那节课讲的是《空气的性质》。当问及空气气味的时候,教师让学生闻身边的空气。一个学生闻了水槽里的空气,然后举手发言说,空气是腥的。教师解释说,水槽里的水放时间长了,所以有点腥味。空气是没有气味的气体。  问题就这样被解决了。  如果是我上课,我会这样处
在德国莱茵河畔坐落着一个用钢铁铸造的仿佛小型城市的公司:化工巨头巴斯夫的总部。白天,巴斯夫的人流量大概有50 000人,这里密布着用公司中正在交易的股票命名的街道:甲醇路
课间,我正在办公室里忙着批改作业,学生杰匆匆地进来对我说:“老师,您快去看看吧,文康他们逮了螳螂玩,还把螳螂放到你讲台上去了。”  唉,这帮孩子怎么这么淘呀,课间也不消停。我快步来到教室,只见一群孩子正围着讲台兴奋地唧唧喳喳。我凑过去一看,果然台面上一只绿色的小螳螂正悠闲地踱步,似乎在炫耀它那柔美的身姿。  文康抬头见我正望着他,脸一下子涨红了,一副不知所措的样子。我有点不忍批评他,问:“这螳螂是
编者按:  新课程要求学校变革教师的专业发展模式:由技能熟练型,发展为自主研究型;改变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以多种教学方式的组合使用,来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改革管理体制:由行政管理迈向课程领导,服务于师生发展。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北京市房山区实验中学的广大干部、教师以对教育改革的极大热情、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投身于改革实验和理论探究,在对已有办学实践反思的基础上,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初步构建起了符
近日去听一节语文公开课,因临时有事,迟到了两分钟。轻轻地推开后门进去,发现教室里窗帘紧闭,一团漆黑,原来,老师正在用多媒体介绍作者与背景材料呢。我轻轻地带上门,灿烂的阳光被我关在门外……  该听课文录音了,我想,这回应该拉开窗帘了吧。但是自始至终,窗帘就那么垂着,一堂40分钟的课下来,我的眼睛已经酸涩了,问问邻座的学生,他们也有这样的感觉。  在课件教学盛行的今天,教师 “拉窗帘”行为几乎成了条件
五月二日的香港是一个激情澎湃的日子。这一天,北京2008年奥运圣火,历经五大洲19个城市的阳光和风雨后,回到了中华大地。香港荣幸地成为了圣火国内传递的首站,作为中央人民政
运用文献法、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及专家访谈法进行研究,讨论了信息技术与管理的结合对体育管 理组织结构的影响以及变革的模式和思路。所获主要结论如下:1)信息革命使得我们社会
奥林匹克主义与中国人文精神经历了几千年的沧桑巨变,对人类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二者虽然产生于不同文化背景,然而,在实现人类自我超越的观念上,对人的教化这一共同的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