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贵州“空巢村”现象突出,“空巢村”带来了农村劳动力缺乏、农民老无所养、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能力弱化等难题,严重影响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空巢村”的治理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前提。
关键词:乡村振兴;“空巢村”;
治理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9)02-0099-02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即“产业融合、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中国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指明了方向。贵州农村经济发展速度慢,农村人口收入水平低,农民生活质量不高,农村人口流出的比重相当大,导致“空巢村”现象非常突出。“空巢村”带来了农村劳动力缺乏、农民老无所养、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能力弱化等难题,严重影响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因此,治理“空巢村”就成为欠发达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前提。
一、样本调查概况
凤冈县位于贵州东北部,新村位于凤冈东北部,属于绥阳镇管辖区域,是典型的山区农业镇,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96%。该村是凤冈通往田坝“富锌富硒有机茶之乡”的必经近道之处。村庄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土地资源、森林资源、水资源等,但是城镇化与工业化的进程已经冲淡了村民们对传统乡村生活的留恋,为追求自己的利益和喜欢的生活方式,大量的青壮劳动力选择外出务工,导致该村“空巢化”现象很严重,丰富自然资源都未能得到有效的开发与利用,经济发展陷入停滞。
新村的总人口为6400人,男性人口为3300人,占总人口的51.56%,女性人口为3100人,占总人口的48.44%;共1652户,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口有130户,占7.84%。耕地总面积为6500亩,农田面积3500亩,占53.85%,土地面积为3000亩,占46.15%。当地村民的人均年收入1400元左右,全村经济收入来源是种养殖业和国家补贴费及村民外出务工,主要经济收入来源是村民外出务工收入。个人外出务工人数为4300人,占67.19%,其中30岁以下的人口占20.31%,30-40岁的人口占29.69%,40岁以上的人口占17.19%,留守在该村的劳动力只有总人口的30%左右,大部分都是老人和妇女及儿童,只有少数是青年人,属于典型的“空巢村”。
新村的传统农业产业有烤烟、茶叶、中草药业、养殖业等,但是由于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只能依靠部分妇女及年迈的老人去完成农作物耕种,收益较低。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该村当前的工作重点是计划在村大道两旁设立停车场、农贸市场,进行村道硬化与河道治理,设立机耕道等,但是由于劳动力严重缺乏,村基层党组织领导力较弱,所有这些计划也只是停留在规划当中。村里的文化生活单调,留守的村民们几乎没有业余文化生活,除了干农活外就是看看电视、聊聊天、打打牌了。教育资源方面,新村虽然有一所小学和一所私立中学,但由于这所私立中学教学质量差和升学率太低,村民们纷纷将孩子送往县城学习。
二、“空巢村”形成的原因
第一,收入比较利益的驱动,大量青壮劳动力外流。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下,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存在很大的差距,随着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迅速发展,第二与第三产业的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增加,为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不断流入城市而提供了有效的职业转变机会。因此,大部分头脑聪明、灵活且敢于冒险的青壮年农民便离开农村,进入城市或其他地区尋求就业机会以获得更多的收入,在新村,90%的家庭收入都来源于外出务工收入,家庭生活条件较优越的,除了自身就有工作单位的家庭,主要就是在外务工或经商获得高收入的家庭。在当地已建新楼房的户主,很大一部分都是外出务工者。但与此同时,农业劳动力素质下降。留守在家的大部分都是老人与儿童及少数妇女,极少数是青年人,留守在家的妇女与老人成为从事农业生产的主力军。所以,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甚少。
第二,地方产业发展不给力,创业难度大,投资风险高。地方产业很难发展,贷款投资发展地方产业,风险很大,回报却少。由于缺乏专业技术性,当地农民创业难度很大,一些留守在家务农的青年人曾投资发展地方产业,不但没有从中获利反而成本无归,导致有回乡创业想法的人信心丧失,都不愿再选择创业,只能继续坚持外出务工。
第三,城市的优越条件吸引了青年劳动力。城市优越的生活与学习环境深深吸引着农村的青年劳动力,他们宁愿租住在城里简陋的房子里,也不愿回到农村生活。尤其是一些有点文化的青年人,为了给子女提供一个良好的受教育环境,进城务工成了他们的必然选择。此外,新村为数不多的几个大中专毕业生都毫不例外地选择在城市发展。青年劳动力的持续净流出加剧了“空巢村”的形成。
乡村振兴的目标是乡村产业的振兴、乡村社会的振兴和乡村文化生活的振兴,但是所有这一切都需要村民的积极参与和配合,“乡村振兴的目的离不开村民自身,离不开乡村自身,要发挥村民自身的力量,在乡村建设中群策群力,使村民更积极地参与自己的乡村的振兴”,也就是说乡村振兴必须以村民为基本前提,缺失了村民的“空巢村”无疑让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成了无源之水。然而“空巢村”的形成原因表明了要留住乡村的“人”,保证乡村振兴的前提条件是非常困难的,这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影响是致命的。
三、治理“空巢村”保障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路径
第一,防止农村劳动力进一步转移与流失,努力让外出农民工回流。通过新村近五年的调查数据分析与举例论证可知,自新村实施“五年规划”开始,政府大力支持新冈村发展地方产业,如烤烟、茶叶、中草药业、养殖大户等,鼓励村名走规模化经营的道路,给予村相关政策优惠,吸引了一部分外流青壮劳动力返乡发展,减少了“家庭空巢”现象,使他们既照顾到了家人,也取得了可观的收入,同时也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新农村的发展。由此可知,如果当地政府作为,青壮劳动力给力,“空巢村”便能够得到有效治理,防止农村劳动力进一步转移与流失,并在一定程度上使外出农民工返乡发展是治理“空巢村”的关键。 第二,充分发挥农村基层组织的作用,提升“空巢村”治理水平。治理“空巢村”应当注重农村基层组织的作用发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既要着重抓好村党组织建设,又要同步推进村民自治组织和其他村级组织配套建设。一是选举党性强、有知识、善经营、会管理、有奉献精神的带头人;二是建设一支有凝聚力、战斗力及创造力,能够团结带领群众走致富的道路的领导队伍;三是通过采取领导进村蹲点、优秀大学毕业生进村锻炼等办法,充实农村基层组织力量;四是建立健全相关工作机制,推进政务公开和村民自治,形成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合力。由于新村“空巢化”致使村委会各项职能弱化,村党组织缺乏战斗力,无法保证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转,更不能带领村庄经济的快速提升,导致全村经济发展陷入停滞。因此,完善该村的村委会各项职能工作,弥补乡村治理的漏洞,是政府和乡村治理者的共同任务。
积极发展新村的集体经济组织,“加强村集体经济组织建设,切实发挥集体经济组织的乡村振兴实施主体作用,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性任务。”村的集体经济组织能够增加村集体的收入,增加村干部的收入,从而吸引外出务工的青年还乡加入村委会班子,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专业“三农”管理队伍,提升村委会班子带领村民实现乡村振兴的能力。
第三,提高农村土地的集约化经营程度与农业生产收益率。大多数农民选择外出务工,是因为在家务农成本高而收益率太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者追求收入最大化是其基本原则,农业生产收益率是调节农村劳动力流向的最有效杠杆,一般情况下,劳动力只会从收益率低的部门流向收益率高的部门,而不会逆向流动,但当所有产业部门的投资回报率都大体相当时,这种流动才会暂时停止。贵州农业生产的最大特点就是人多地少,土地集约化经营程度不高,这是农业生产收益率低的重要原因。在新村这样的“空巢村”里,由于勞动力大量外流,外出农民的部分农田都抛荒了,造成了耕地资源严重浪费。因此,提高土地的集约化经营程度,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生产收益率,吸引外出务工人员还乡。“中西部农业型地区仅靠传统农业显然是无法致富的,产业兴旺的唯一出路就是所谓发展新业态,最主要的是发展一二三产业融合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
第四,合理控制农村教育聚集,完善教育体系,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与技能。目前,“空巢村”教育聚集的发展趋势反映出农村教育的未来在城镇,大量“空巢村”学生向城镇的流动,主要是对农村现有资源的不满与失望,同时资源的正吸引他们。所以,加强教育资源整合是必然的趋势,将“空巢村”带来的破坏性降到最低限度,提升教育体系的成熟度,进一步完善教育体系。因此,还需要采取多种措施与多种途径,全面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首先,开展针对性强、务实有效的农业科技培训。其次,在农村广泛深入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促进农村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良好风尚。再次,可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破除迷信,移风易俗,增强农民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和民主法制意识。最后,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加强图书室、文化活动站、文化中心户建设,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农村文化活动,发掘民族民间文化,传播有益文化。
(责任编辑:李慧)
关键词:乡村振兴;“空巢村”;
治理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9)02-0099-02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即“产业融合、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中国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指明了方向。贵州农村经济发展速度慢,农村人口收入水平低,农民生活质量不高,农村人口流出的比重相当大,导致“空巢村”现象非常突出。“空巢村”带来了农村劳动力缺乏、农民老无所养、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能力弱化等难题,严重影响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因此,治理“空巢村”就成为欠发达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前提。
一、样本调查概况
凤冈县位于贵州东北部,新村位于凤冈东北部,属于绥阳镇管辖区域,是典型的山区农业镇,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96%。该村是凤冈通往田坝“富锌富硒有机茶之乡”的必经近道之处。村庄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土地资源、森林资源、水资源等,但是城镇化与工业化的进程已经冲淡了村民们对传统乡村生活的留恋,为追求自己的利益和喜欢的生活方式,大量的青壮劳动力选择外出务工,导致该村“空巢化”现象很严重,丰富自然资源都未能得到有效的开发与利用,经济发展陷入停滞。
新村的总人口为6400人,男性人口为3300人,占总人口的51.56%,女性人口为3100人,占总人口的48.44%;共1652户,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口有130户,占7.84%。耕地总面积为6500亩,农田面积3500亩,占53.85%,土地面积为3000亩,占46.15%。当地村民的人均年收入1400元左右,全村经济收入来源是种养殖业和国家补贴费及村民外出务工,主要经济收入来源是村民外出务工收入。个人外出务工人数为4300人,占67.19%,其中30岁以下的人口占20.31%,30-40岁的人口占29.69%,40岁以上的人口占17.19%,留守在该村的劳动力只有总人口的30%左右,大部分都是老人和妇女及儿童,只有少数是青年人,属于典型的“空巢村”。
新村的传统农业产业有烤烟、茶叶、中草药业、养殖业等,但是由于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只能依靠部分妇女及年迈的老人去完成农作物耕种,收益较低。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该村当前的工作重点是计划在村大道两旁设立停车场、农贸市场,进行村道硬化与河道治理,设立机耕道等,但是由于劳动力严重缺乏,村基层党组织领导力较弱,所有这些计划也只是停留在规划当中。村里的文化生活单调,留守的村民们几乎没有业余文化生活,除了干农活外就是看看电视、聊聊天、打打牌了。教育资源方面,新村虽然有一所小学和一所私立中学,但由于这所私立中学教学质量差和升学率太低,村民们纷纷将孩子送往县城学习。
二、“空巢村”形成的原因
第一,收入比较利益的驱动,大量青壮劳动力外流。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下,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存在很大的差距,随着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迅速发展,第二与第三产业的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增加,为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不断流入城市而提供了有效的职业转变机会。因此,大部分头脑聪明、灵活且敢于冒险的青壮年农民便离开农村,进入城市或其他地区尋求就业机会以获得更多的收入,在新村,90%的家庭收入都来源于外出务工收入,家庭生活条件较优越的,除了自身就有工作单位的家庭,主要就是在外务工或经商获得高收入的家庭。在当地已建新楼房的户主,很大一部分都是外出务工者。但与此同时,农业劳动力素质下降。留守在家的大部分都是老人与儿童及少数妇女,极少数是青年人,留守在家的妇女与老人成为从事农业生产的主力军。所以,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甚少。
第二,地方产业发展不给力,创业难度大,投资风险高。地方产业很难发展,贷款投资发展地方产业,风险很大,回报却少。由于缺乏专业技术性,当地农民创业难度很大,一些留守在家务农的青年人曾投资发展地方产业,不但没有从中获利反而成本无归,导致有回乡创业想法的人信心丧失,都不愿再选择创业,只能继续坚持外出务工。
第三,城市的优越条件吸引了青年劳动力。城市优越的生活与学习环境深深吸引着农村的青年劳动力,他们宁愿租住在城里简陋的房子里,也不愿回到农村生活。尤其是一些有点文化的青年人,为了给子女提供一个良好的受教育环境,进城务工成了他们的必然选择。此外,新村为数不多的几个大中专毕业生都毫不例外地选择在城市发展。青年劳动力的持续净流出加剧了“空巢村”的形成。
乡村振兴的目标是乡村产业的振兴、乡村社会的振兴和乡村文化生活的振兴,但是所有这一切都需要村民的积极参与和配合,“乡村振兴的目的离不开村民自身,离不开乡村自身,要发挥村民自身的力量,在乡村建设中群策群力,使村民更积极地参与自己的乡村的振兴”,也就是说乡村振兴必须以村民为基本前提,缺失了村民的“空巢村”无疑让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成了无源之水。然而“空巢村”的形成原因表明了要留住乡村的“人”,保证乡村振兴的前提条件是非常困难的,这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影响是致命的。
三、治理“空巢村”保障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路径
第一,防止农村劳动力进一步转移与流失,努力让外出农民工回流。通过新村近五年的调查数据分析与举例论证可知,自新村实施“五年规划”开始,政府大力支持新冈村发展地方产业,如烤烟、茶叶、中草药业、养殖大户等,鼓励村名走规模化经营的道路,给予村相关政策优惠,吸引了一部分外流青壮劳动力返乡发展,减少了“家庭空巢”现象,使他们既照顾到了家人,也取得了可观的收入,同时也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新农村的发展。由此可知,如果当地政府作为,青壮劳动力给力,“空巢村”便能够得到有效治理,防止农村劳动力进一步转移与流失,并在一定程度上使外出农民工返乡发展是治理“空巢村”的关键。 第二,充分发挥农村基层组织的作用,提升“空巢村”治理水平。治理“空巢村”应当注重农村基层组织的作用发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既要着重抓好村党组织建设,又要同步推进村民自治组织和其他村级组织配套建设。一是选举党性强、有知识、善经营、会管理、有奉献精神的带头人;二是建设一支有凝聚力、战斗力及创造力,能够团结带领群众走致富的道路的领导队伍;三是通过采取领导进村蹲点、优秀大学毕业生进村锻炼等办法,充实农村基层组织力量;四是建立健全相关工作机制,推进政务公开和村民自治,形成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合力。由于新村“空巢化”致使村委会各项职能弱化,村党组织缺乏战斗力,无法保证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转,更不能带领村庄经济的快速提升,导致全村经济发展陷入停滞。因此,完善该村的村委会各项职能工作,弥补乡村治理的漏洞,是政府和乡村治理者的共同任务。
积极发展新村的集体经济组织,“加强村集体经济组织建设,切实发挥集体经济组织的乡村振兴实施主体作用,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性任务。”村的集体经济组织能够增加村集体的收入,增加村干部的收入,从而吸引外出务工的青年还乡加入村委会班子,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专业“三农”管理队伍,提升村委会班子带领村民实现乡村振兴的能力。
第三,提高农村土地的集约化经营程度与农业生产收益率。大多数农民选择外出务工,是因为在家务农成本高而收益率太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者追求收入最大化是其基本原则,农业生产收益率是调节农村劳动力流向的最有效杠杆,一般情况下,劳动力只会从收益率低的部门流向收益率高的部门,而不会逆向流动,但当所有产业部门的投资回报率都大体相当时,这种流动才会暂时停止。贵州农业生产的最大特点就是人多地少,土地集约化经营程度不高,这是农业生产收益率低的重要原因。在新村这样的“空巢村”里,由于勞动力大量外流,外出农民的部分农田都抛荒了,造成了耕地资源严重浪费。因此,提高土地的集约化经营程度,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生产收益率,吸引外出务工人员还乡。“中西部农业型地区仅靠传统农业显然是无法致富的,产业兴旺的唯一出路就是所谓发展新业态,最主要的是发展一二三产业融合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
第四,合理控制农村教育聚集,完善教育体系,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与技能。目前,“空巢村”教育聚集的发展趋势反映出农村教育的未来在城镇,大量“空巢村”学生向城镇的流动,主要是对农村现有资源的不满与失望,同时资源的正吸引他们。所以,加强教育资源整合是必然的趋势,将“空巢村”带来的破坏性降到最低限度,提升教育体系的成熟度,进一步完善教育体系。因此,还需要采取多种措施与多种途径,全面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首先,开展针对性强、务实有效的农业科技培训。其次,在农村广泛深入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促进农村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良好风尚。再次,可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破除迷信,移风易俗,增强农民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和民主法制意识。最后,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加强图书室、文化活动站、文化中心户建设,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农村文化活动,发掘民族民间文化,传播有益文化。
(责任编辑: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