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经济学说史课程的考试方式改革也应着眼于从传统的“单一考试形式”向现代的“综合性多元化考核和评价体系”转变。当前国内高校经济学说史课程考核中存在以下问题:考试目标不够明确,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考核方式过于单一,不能适应创新型教育的需要;考试内容不全面,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考试题型不合理,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为了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加强试题库建设,改革过去单一的闭卷考试方式,采用平时开卷考试、课堂讨论、课程论文、读书笔记、口试、案例分析等形式多样的综合性的评价考核体系,提高平时成绩的比重,对学生在课程学习的整个过程进行全方位的考核。
关键词:经济学说史 考核方式 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1-142-02
一、经济学说史课程改革考试方式的重要性
1.经济学说史课程的性质及意义。经济学说史是教育部规定的经济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它是关于经济学理论、方法产生和演进历史的一门学科,展示了西方经济学几百年来的发展历程,总结了历史上西方经济学家的理论贡献,以及这些经济学流派及其代表人物的经济思想对现代经济学的影响。
通过经济学说史课程的学习,可以了解经济思想发展的历史脉络,把握经济理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通过对经济思想历史演进的了解,学生可以认识经济思想中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认识经济理论是如何通过继承、批判与发展而构建了现代经济理论的大厦,从而可以加深对现代经济理论的理解与认识。通过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提高自身的经济学修养,有助于培养学生经济思维能力和分析洞察力,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和日后从事的经济管理工作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正如经济学家熊彼特所说,“我们的头脑很容易从科学史的研究中得到新的灵感。……一个人如果从他自己时代的著作站后一步,看一看过去思想的层峦叠嶂而不感受到他自己视野的扩大,那么这个人的头脑肯定是十分迟钝的。……但是撇开灵感不谈,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从他所研究的科学的历史中吸取有用的教训”。
2.改革考试方式的必要性。高等教育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也是高等教育乃至每一门学科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和方向。由于创新教学模式就是要寻求一种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因此应结合经济学说史课程的具体特点,通过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概括、创新思维的培养、实践技能的形成三个阶段的运行,逐步实现经济学专业教学目标的三个提升:通过对所学知识的重新思考,提升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通过对知识进行重新组合,提升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对知识进行实践应用,提升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因而改革传统考核方式,注重考察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可以很好地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缺陷,使学生在掌握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综合课程的相关理论以及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水平和创新能力。因此,经济学说史课程的考试方式改革也应着眼于从传统的“单一考试形式”向现代的“综合性多元化考核和评价体系”转变,提高学生的经济学修养,注重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也为他们将来走向社会成为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奠定了基础。
二、当前国内高校经济学说史课程考核中存在的问题
1.考试目标不够明确,存在认识上的误区。目前国内高校的经济学说史课程考试目标不够明确,对考试存在许多认识误区。大多数教师对经济学说史课程的考试地位以及考试制度不够明确,认为考试就是给学生学习课程后评定一个分数,有的教师甚至认为考前给学生划重点是很正常的现象。因此,授课教师没有真正理解考试的实际意义和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更难以通过考试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对很多学生而言,往往认为考试就是死记硬背所学的理论知识,通过考试取得了分数,拿到了学分,最终是为了顺利毕业。学生作为考试主体未能认清考试对于他们自身的重要意义,对考试内容也缺乏正确理解,考试的最终目的和效能难以发挥。
2.考核方式过于单一,不能适应创新型教育的需要。目前经济学说史课程的考核,往往采用任课教师出试卷闭卷考试的形式,这种考核方式的目标和方法过于单一,不仅内容枯燥呆板,缺乏实用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而且还容易使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往往死记硬背学过的理论知识,因而无法真实考核学生运用经济学理论进行全面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教师也无法根据学生期末的考试成绩获取准确的反馈信息,无法真实判断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和掌握了课堂中所学到的知识,更无从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应用以及创新的能力。
3.考试内容不全面,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经济学说史课程的考试内容往往局限于课本和教科书,考试内容比较重视知识记忆,忽视考察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前教师经常还会给学生划范围和重点,导致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助长了学生考前投机取巧的心理,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此外,教师也不能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很好地掌握命题原则,导致试题的覆盖面过窄,不能全面反映课程的学习内容,失去了考试的实际意义。
4.考试题型不合理,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目前高校的经济学说史课程考试往往是以选择、判断、填空、名词解释、简答、论述等传统的考试题型为主。这种考试往往是以死记硬背的客观性试题居多,而综合分析思考、创新应用的主观性试题较少,学生只要具有较好的记忆力就能取得很高的分数,而对他们在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方面却不能很好地进行考查,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此外,试卷答案也往往采用标准化的形式,依据教材和讲授内容的要点进行评分,使得学生自我发挥的空间非常狭小,不利于学生分析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的提高。 三、构建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能力的评价考核体系
1.加强试题库建设。试题库建设是加强考试改革,促进教风和学风建设的有力举措,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因此,应高度重视试题库建设这项工作,为此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命题教师必须是本学科的教育专家或专业人员,熟悉本学科当前使用的教材、教学大纲,对本学科教学法与教学理论,有较高的研究水平,掌握一定的考试理论和方法。第二,命题教师应明确考试目标,制定考试大纲。考试大纲的基本内容包括考试的目的和性质,考试的内容和范围,考试的方法和形式(包括题型、题目数量、各部分内容所占分数比例、答卷方式等),样题范例等。第三,研究试卷的结构和题型比例,试题中的主、客观试题的比例应合理、恰当。第四,编制试题试卷要注意其内容是否准确、严密,表达形式是否新颖,试题的各部分知识点布局是否合理,难易度控制是否适中。第五,试题完成后,必须进行严格验收。
2.构建综合评价考核体系。为了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改革过去单一的闭卷考试方式,而采用平时开卷考试、课堂讨论、课程论文、读书笔记、口试、案例分析等形式多样的综合性的评价考核体系。对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经济学流派及其经济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与基本方法等内容,可以采取期末闭卷考试的形式;对综合考核学生应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采取口试、课堂讨论、案例分析、读书笔记等形式多样的考核方式。
⑴案例分析和课堂讨论。教育的目标应该是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而不仅仅是回答问题。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授课教师不应满足于仅向学生传授知识,而应更多地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和课堂讨论。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案例分析和课堂讨论中的表现来评定分数,然后由全班同学给每次参加讨论的小组和学生评定分数,小组内的学生也可以根据每个人的准备工作情况进行打分,最终计算出每个学生参加课堂讨论的综合成绩。通过这种分工合作与小组、班级讨论的考核形式,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还可以锻炼学生团队协作、交流沟通与口头表达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⑵口试。口试是考查学生对经济学说史课程所学内容的综合表述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可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及应变能力。经济学说史课程口试的题目设计可以灵活多样,包括快速答题、限时答题和问题讨论式等多种方式。快速答题,让学生在3秒内必须开始有效话语回答,这样的问题一般是涉及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限时答题,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回答,通常这样的问题带有一些综合性和逻辑性;问题讨论式答题,教师和学生可以就某一问题进行讨论,考察学生分析问题和口头表达的能力。口试成绩,不仅应考查学生回答问题的正确性,还应考核学生语言表达的流畅性和逻辑性。
⑶读书笔记和课程论文。为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还应有计划地要求学生根据经济学说史课程列出的必读书目撰写一篇读书笔记,或在学期结束时教师指定题目,要求学生完成一篇课程论文。通过读书笔记和课程论文的考核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提高平时成绩的比重。为全面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经济学说史课程考试成绩应由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构成。同时,为了鼓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应提高平时成绩的比重,例如平时成绩占50%甚至70%,期末考试成绩占50%或30%。通过以上的做法,可以对学生在课程学习的整个过程进行全方位的考核,真正建立起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能力的综合评价考核体系。
[本文是中国劳动关系学院2011年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创新教学模式,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以经济学说史课程为例》(项目编号JG111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分析史(第一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2.斯坦利·L.布鲁,兰迪·格兰特.经济思想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斯腾伯格.思维教学:培养聪明的学习者[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作者单位: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经济管理系 北京 100048)
(责编:贾伟)
关键词:经济学说史 考核方式 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1-142-02
一、经济学说史课程改革考试方式的重要性
1.经济学说史课程的性质及意义。经济学说史是教育部规定的经济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它是关于经济学理论、方法产生和演进历史的一门学科,展示了西方经济学几百年来的发展历程,总结了历史上西方经济学家的理论贡献,以及这些经济学流派及其代表人物的经济思想对现代经济学的影响。
通过经济学说史课程的学习,可以了解经济思想发展的历史脉络,把握经济理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通过对经济思想历史演进的了解,学生可以认识经济思想中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认识经济理论是如何通过继承、批判与发展而构建了现代经济理论的大厦,从而可以加深对现代经济理论的理解与认识。通过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提高自身的经济学修养,有助于培养学生经济思维能力和分析洞察力,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和日后从事的经济管理工作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正如经济学家熊彼特所说,“我们的头脑很容易从科学史的研究中得到新的灵感。……一个人如果从他自己时代的著作站后一步,看一看过去思想的层峦叠嶂而不感受到他自己视野的扩大,那么这个人的头脑肯定是十分迟钝的。……但是撇开灵感不谈,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从他所研究的科学的历史中吸取有用的教训”。
2.改革考试方式的必要性。高等教育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也是高等教育乃至每一门学科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和方向。由于创新教学模式就是要寻求一种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因此应结合经济学说史课程的具体特点,通过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概括、创新思维的培养、实践技能的形成三个阶段的运行,逐步实现经济学专业教学目标的三个提升:通过对所学知识的重新思考,提升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通过对知识进行重新组合,提升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对知识进行实践应用,提升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因而改革传统考核方式,注重考察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可以很好地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缺陷,使学生在掌握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综合课程的相关理论以及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水平和创新能力。因此,经济学说史课程的考试方式改革也应着眼于从传统的“单一考试形式”向现代的“综合性多元化考核和评价体系”转变,提高学生的经济学修养,注重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也为他们将来走向社会成为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奠定了基础。
二、当前国内高校经济学说史课程考核中存在的问题
1.考试目标不够明确,存在认识上的误区。目前国内高校的经济学说史课程考试目标不够明确,对考试存在许多认识误区。大多数教师对经济学说史课程的考试地位以及考试制度不够明确,认为考试就是给学生学习课程后评定一个分数,有的教师甚至认为考前给学生划重点是很正常的现象。因此,授课教师没有真正理解考试的实际意义和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更难以通过考试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对很多学生而言,往往认为考试就是死记硬背所学的理论知识,通过考试取得了分数,拿到了学分,最终是为了顺利毕业。学生作为考试主体未能认清考试对于他们自身的重要意义,对考试内容也缺乏正确理解,考试的最终目的和效能难以发挥。
2.考核方式过于单一,不能适应创新型教育的需要。目前经济学说史课程的考核,往往采用任课教师出试卷闭卷考试的形式,这种考核方式的目标和方法过于单一,不仅内容枯燥呆板,缺乏实用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而且还容易使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往往死记硬背学过的理论知识,因而无法真实考核学生运用经济学理论进行全面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教师也无法根据学生期末的考试成绩获取准确的反馈信息,无法真实判断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和掌握了课堂中所学到的知识,更无从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应用以及创新的能力。
3.考试内容不全面,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经济学说史课程的考试内容往往局限于课本和教科书,考试内容比较重视知识记忆,忽视考察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前教师经常还会给学生划范围和重点,导致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助长了学生考前投机取巧的心理,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此外,教师也不能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很好地掌握命题原则,导致试题的覆盖面过窄,不能全面反映课程的学习内容,失去了考试的实际意义。
4.考试题型不合理,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目前高校的经济学说史课程考试往往是以选择、判断、填空、名词解释、简答、论述等传统的考试题型为主。这种考试往往是以死记硬背的客观性试题居多,而综合分析思考、创新应用的主观性试题较少,学生只要具有较好的记忆力就能取得很高的分数,而对他们在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方面却不能很好地进行考查,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此外,试卷答案也往往采用标准化的形式,依据教材和讲授内容的要点进行评分,使得学生自我发挥的空间非常狭小,不利于学生分析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的提高。 三、构建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能力的评价考核体系
1.加强试题库建设。试题库建设是加强考试改革,促进教风和学风建设的有力举措,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因此,应高度重视试题库建设这项工作,为此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命题教师必须是本学科的教育专家或专业人员,熟悉本学科当前使用的教材、教学大纲,对本学科教学法与教学理论,有较高的研究水平,掌握一定的考试理论和方法。第二,命题教师应明确考试目标,制定考试大纲。考试大纲的基本内容包括考试的目的和性质,考试的内容和范围,考试的方法和形式(包括题型、题目数量、各部分内容所占分数比例、答卷方式等),样题范例等。第三,研究试卷的结构和题型比例,试题中的主、客观试题的比例应合理、恰当。第四,编制试题试卷要注意其内容是否准确、严密,表达形式是否新颖,试题的各部分知识点布局是否合理,难易度控制是否适中。第五,试题完成后,必须进行严格验收。
2.构建综合评价考核体系。为了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改革过去单一的闭卷考试方式,而采用平时开卷考试、课堂讨论、课程论文、读书笔记、口试、案例分析等形式多样的综合性的评价考核体系。对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经济学流派及其经济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与基本方法等内容,可以采取期末闭卷考试的形式;对综合考核学生应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采取口试、课堂讨论、案例分析、读书笔记等形式多样的考核方式。
⑴案例分析和课堂讨论。教育的目标应该是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而不仅仅是回答问题。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授课教师不应满足于仅向学生传授知识,而应更多地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和课堂讨论。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案例分析和课堂讨论中的表现来评定分数,然后由全班同学给每次参加讨论的小组和学生评定分数,小组内的学生也可以根据每个人的准备工作情况进行打分,最终计算出每个学生参加课堂讨论的综合成绩。通过这种分工合作与小组、班级讨论的考核形式,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还可以锻炼学生团队协作、交流沟通与口头表达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⑵口试。口试是考查学生对经济学说史课程所学内容的综合表述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可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及应变能力。经济学说史课程口试的题目设计可以灵活多样,包括快速答题、限时答题和问题讨论式等多种方式。快速答题,让学生在3秒内必须开始有效话语回答,这样的问题一般是涉及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限时答题,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回答,通常这样的问题带有一些综合性和逻辑性;问题讨论式答题,教师和学生可以就某一问题进行讨论,考察学生分析问题和口头表达的能力。口试成绩,不仅应考查学生回答问题的正确性,还应考核学生语言表达的流畅性和逻辑性。
⑶读书笔记和课程论文。为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还应有计划地要求学生根据经济学说史课程列出的必读书目撰写一篇读书笔记,或在学期结束时教师指定题目,要求学生完成一篇课程论文。通过读书笔记和课程论文的考核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提高平时成绩的比重。为全面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经济学说史课程考试成绩应由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构成。同时,为了鼓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应提高平时成绩的比重,例如平时成绩占50%甚至70%,期末考试成绩占50%或30%。通过以上的做法,可以对学生在课程学习的整个过程进行全方位的考核,真正建立起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能力的综合评价考核体系。
[本文是中国劳动关系学院2011年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创新教学模式,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以经济学说史课程为例》(项目编号JG111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分析史(第一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2.斯坦利·L.布鲁,兰迪·格兰特.经济思想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斯腾伯格.思维教学:培养聪明的学习者[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作者单位: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经济管理系 北京 100048)
(责编: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