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学班级管理现状是:1、强调管理统一性,忽视个体差异性;2、强调管理的权威性,忽视民主性;3、强调管理的工具性,忽视人文性。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1、以立德树人审视班级规模,用立法形式确立班级规模上限;2、将人本管理理念渗透到小学班级管理制度中;3、改进和完善班级常规量化考核及评价机制;4、提高管理者自身的管理水平和能力。才能利于学生科学精神、创新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关鍵词: 小学班级管理;现状;对策
小学班级管理不是单纯的行政管理与经营,是在为学生以后的发展打基础的重要阶段。班主任对班级管理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教育目标,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全面的发展。然而,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据笔者观察,当前对小学学生的管理模式,极大地约束了学生的活力、想象力、创造性,不利于学生科学精神、创新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一、小学生班级管理现状审视
1、强调管理统一性,忽视个体差异性
“重知识轻能力、重继承轻创新、重书本轻实践、重学科知识轻整体知识、重教师教轻学生学、重统一要求轻学生个性多样化发展”。这真实地反映了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现状。过于强调管理目标、课程设置以及考核标准等趋于统一化,成为小学班级管理的最大特色。
在当前的小学班级管理实践中,却是管理者片面地定位于对学生的管束与限制。在等级分明的小学班级科层制组织体系中,小学生们必须忠实地执行各种指令,单向的“命令—服从”关系中学生缺少作为主体的话语权,更无良性互动,不知不觉中迷失了自我,丧失了作为独立个体的主体精神。
2、强调管理的工具性,忽视人文性
在学校工作中,学生管理具有工具性价值和目的性价值。就工具性价值而言,学生管理能够创造安全、有序的学校环境,为其他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可能;就目的性价值而言,学生管理是培养学生品德和行为习惯、促进学生道德社会化的重要机制,是学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在管理目标上,许多学校以学校管理的工具理性代替管理目的性价值。“ 升学率”成为学校管理者们追求的终极目标,“升学率”高成为衡量一所“好”学校的标准,成为衡量一个“好”老师的标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沦为“升学率”的工具,学生也沦为“升学率”的牺牲品。过分注重功利而忽视管理目的,这些都会给学生的未来成长、国民素质的整体提升带来深层障碍。
二、成因反思
1、大班额普遍存在。
在笔者所在的学校、所教的班级以及周围县市的学校普遍是大班额。每一个班级人数在六七十左右。面对如此多个活泼好动的孩子,老师要想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很多时候必须表现得像法西斯,同时配上河东狮吼。要实现“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张扬个性的教育理念很不容易。
2、现行教育管理制度规范过于繁琐苛刻
我国当前班级管理实行的是强化规章制度的科层管理制,科层取向把规章制度的运用极端化,必然以严密监督、严格控制、有效奖惩为具体手段,极端化的制度管理完全有可能把被管理者培养成规章制度的奴隶。在这些规章制度包围与束缚下,小学生成为只会走路、说话和习惯性思维的工作、学习机器,他们自身的怀疑、自由意识和独立批判精神渐趋消失。没有人性和个性,没有内心生活和情感,也没有自己的精神世界,如此以来,还谈何个性的自由发展?
3、学校推行班级常规量化考核及评价机制所致
在现有的班级管理评价体系中,学校领导评价主要标准有:班级的出勤率、成绩排名、守纪情况、卫生状况等,实际上小学生学习成绩成为学校和家长衡量学生学习的唯一标准。
迫于应试及升学的压力,班级管理整体为主,追求整体利益的最大化,缺乏对个的关注。班级管理最主要目标仍趋附于提高学习成绩。因此,学生的全面发展、独立个性的培养、学习能力和创造精神的养成班主任常常会无暇顾及。
4、教师自身管理水平的影响
小学的班级管理,由于社会、学校、家庭、教师、学生等各方面各种因素的影响,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小学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关键,负责组织班级工作、指导班集体的建设、引领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小学思想道德教育的骨干,是沟通家长和社区的桥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力量。班主任的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到班级的好坏。教师自身的管理水平有限,又因为教学工作和管理工作的繁忙,无暇思考新的教育管理方法不推陈出新。所以教师的管理方法也会影响班级管理。
三、解决路径
小学班级管理是一个系统工作,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要搞好班级管理,笔者认为,必须:
1、以立德树人审视班级规模,用立法形式确立班级规模上限
2、将人本管理理念渗透到小学班级管理制度中
人本管理理念就是要坚持以学生为本。通过以小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活动来锻炼学生的意志、脑力、智力和体力,达到完善小学生的意志和品格,使小学生获得更加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将人本管理的理念和管理对策渗透到各项的小学班级管理活动中去,让人本管理统领小学班级工作。
3、改进和完善班级常规量化考核及评价机制
在现有的班级管理评价体系中,应改变仅看重班主任的工作态度和教学成绩的评价机制,运用合理激励手段,设立正确的目标导向,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中评价的方式,注意学生全面发展、独立个性的培养、学习能力和创造精神的养成。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老师的鼓励和表扬,使学生主动学、用心学、努力学,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把人的心理状态导向新的境界、推到新的高度。
4、提高管理者自身的管理水平和能力
在当今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和社会里,知识更新很快,一个人不学习必然会很快落伍于时代潮流当中,对一个教师来说也是如此。教师的个人素质需要不断提高,必须通过培训引导班主任树立符合时代需要的育人的理念、带班的理念、师生关系的理念,引导班主任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中工作,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为班主任提供共同成长的时间和场地,让班主任能相互学习、专题研究、迅速提高班级教育和管理水平。
总之,在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作为班级管理的实践者,要敢于打破陈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大力发展每个学生的优势潜能,提供其成长所需的动力,为其个性发展提供充分的保障,才能出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2]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赵祥麟,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关鍵词: 小学班级管理;现状;对策
小学班级管理不是单纯的行政管理与经营,是在为学生以后的发展打基础的重要阶段。班主任对班级管理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教育目标,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全面的发展。然而,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据笔者观察,当前对小学学生的管理模式,极大地约束了学生的活力、想象力、创造性,不利于学生科学精神、创新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一、小学生班级管理现状审视
1、强调管理统一性,忽视个体差异性
“重知识轻能力、重继承轻创新、重书本轻实践、重学科知识轻整体知识、重教师教轻学生学、重统一要求轻学生个性多样化发展”。这真实地反映了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现状。过于强调管理目标、课程设置以及考核标准等趋于统一化,成为小学班级管理的最大特色。
在当前的小学班级管理实践中,却是管理者片面地定位于对学生的管束与限制。在等级分明的小学班级科层制组织体系中,小学生们必须忠实地执行各种指令,单向的“命令—服从”关系中学生缺少作为主体的话语权,更无良性互动,不知不觉中迷失了自我,丧失了作为独立个体的主体精神。
2、强调管理的工具性,忽视人文性
在学校工作中,学生管理具有工具性价值和目的性价值。就工具性价值而言,学生管理能够创造安全、有序的学校环境,为其他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可能;就目的性价值而言,学生管理是培养学生品德和行为习惯、促进学生道德社会化的重要机制,是学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在管理目标上,许多学校以学校管理的工具理性代替管理目的性价值。“ 升学率”成为学校管理者们追求的终极目标,“升学率”高成为衡量一所“好”学校的标准,成为衡量一个“好”老师的标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沦为“升学率”的工具,学生也沦为“升学率”的牺牲品。过分注重功利而忽视管理目的,这些都会给学生的未来成长、国民素质的整体提升带来深层障碍。
二、成因反思
1、大班额普遍存在。
在笔者所在的学校、所教的班级以及周围县市的学校普遍是大班额。每一个班级人数在六七十左右。面对如此多个活泼好动的孩子,老师要想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很多时候必须表现得像法西斯,同时配上河东狮吼。要实现“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张扬个性的教育理念很不容易。
2、现行教育管理制度规范过于繁琐苛刻
我国当前班级管理实行的是强化规章制度的科层管理制,科层取向把规章制度的运用极端化,必然以严密监督、严格控制、有效奖惩为具体手段,极端化的制度管理完全有可能把被管理者培养成规章制度的奴隶。在这些规章制度包围与束缚下,小学生成为只会走路、说话和习惯性思维的工作、学习机器,他们自身的怀疑、自由意识和独立批判精神渐趋消失。没有人性和个性,没有内心生活和情感,也没有自己的精神世界,如此以来,还谈何个性的自由发展?
3、学校推行班级常规量化考核及评价机制所致
在现有的班级管理评价体系中,学校领导评价主要标准有:班级的出勤率、成绩排名、守纪情况、卫生状况等,实际上小学生学习成绩成为学校和家长衡量学生学习的唯一标准。
迫于应试及升学的压力,班级管理整体为主,追求整体利益的最大化,缺乏对个的关注。班级管理最主要目标仍趋附于提高学习成绩。因此,学生的全面发展、独立个性的培养、学习能力和创造精神的养成班主任常常会无暇顾及。
4、教师自身管理水平的影响
小学的班级管理,由于社会、学校、家庭、教师、学生等各方面各种因素的影响,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小学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关键,负责组织班级工作、指导班集体的建设、引领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小学思想道德教育的骨干,是沟通家长和社区的桥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力量。班主任的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到班级的好坏。教师自身的管理水平有限,又因为教学工作和管理工作的繁忙,无暇思考新的教育管理方法不推陈出新。所以教师的管理方法也会影响班级管理。
三、解决路径
小学班级管理是一个系统工作,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要搞好班级管理,笔者认为,必须:
1、以立德树人审视班级规模,用立法形式确立班级规模上限
2、将人本管理理念渗透到小学班级管理制度中
人本管理理念就是要坚持以学生为本。通过以小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活动来锻炼学生的意志、脑力、智力和体力,达到完善小学生的意志和品格,使小学生获得更加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将人本管理的理念和管理对策渗透到各项的小学班级管理活动中去,让人本管理统领小学班级工作。
3、改进和完善班级常规量化考核及评价机制
在现有的班级管理评价体系中,应改变仅看重班主任的工作态度和教学成绩的评价机制,运用合理激励手段,设立正确的目标导向,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中评价的方式,注意学生全面发展、独立个性的培养、学习能力和创造精神的养成。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老师的鼓励和表扬,使学生主动学、用心学、努力学,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把人的心理状态导向新的境界、推到新的高度。
4、提高管理者自身的管理水平和能力
在当今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和社会里,知识更新很快,一个人不学习必然会很快落伍于时代潮流当中,对一个教师来说也是如此。教师的个人素质需要不断提高,必须通过培训引导班主任树立符合时代需要的育人的理念、带班的理念、师生关系的理念,引导班主任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中工作,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为班主任提供共同成长的时间和场地,让班主任能相互学习、专题研究、迅速提高班级教育和管理水平。
总之,在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作为班级管理的实践者,要敢于打破陈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大力发展每个学生的优势潜能,提供其成长所需的动力,为其个性发展提供充分的保障,才能出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2]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赵祥麟,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