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微下胫腓损伤的诊疗进展

来源 :国际外科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ot1234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轻微下胫腓损伤与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症状相似,又因为不合并骨折,故而极易被漏诊、误诊。处理不当常引起慢性疼痛、功能障碍,加速踝关节退变。轻微下胫腓损伤的诊断需综合各项检查结果,关节镜检查是诊断的金标准。轻微下胫腓损伤的治疗常依据损伤时间:急性者常采用保守治疗、下胫腓螺钉、袢钢板、弹性胫腓钩、混合固定;慢性者常采用关节镜清理、下胫腓融合、韧带重建;亚急性者治疗方案则具有争议,介于两者之间。轻微下胫腓损伤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与预后息息相关。本文就轻微下胫腓损伤的诊治进展作一综述。

其他文献
目的评估奥玛珠单抗在中重度过敏性哮喘患者(≥6岁)中作为附加治疗的长期(≥48周)疗效与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对照试验注册中心、EMBASE、PubMed、WebofScience、CNKI等数据库自建库到2020年5月发表的附加奥玛珠单抗治疗中重度过敏性哮喘的随机对照试验(RCT)。Clinicaltrails.gov平台已完成但尚未发表的相关RCT研究也纳入。由两名研究人员进行数据提取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8项RCT研究,合计3427例哮喘患
目的检测过敏性支气管哮喘(哮喘)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及鼻呼出气一氧化氮(FnNO)的水平及其与肺功能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研究。以2018年2月至2019年5月开滦总医院就诊行FeNO、FnNO检测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成人哮喘82例(哮喘组),非哮喘组43例(对照组)。根据2019年中国过敏性哮喘诊治指南将哮喘组分为过敏性哮喘组和非过敏性哮喘组,每组41例。分析3组FeNO、FnNO水平及其与哮喘组肺功能指标的相关性。结果3组中FeNO、FnNO值过敏性哮喘组最高,非过敏性哮喘组其次,对照组最低,
目的观察二甲双胍对慢性支气管哮喘(哮喘)动物模型的气道平滑肌细胞(ASMCs)增殖的影响及机制。方法使用OVA致敏法制备慢性哮喘模型,末次激发48h后处死大鼠,使用酶消化法进行ASMCs的原代分离培养。对原代培养的ASMCs的一磷酸腺苷活化的蛋白激酶α1(AMPK-α1)、S期激酶相关蛋白(SKP-2)的表达使用shRNA进行干扰,之后采用Westernblot检测AMPK/mTOR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在原代培养的ASMCs中,二甲双胍可激活AMPK通路,能明显抑制ASMCs的增殖;雷帕霉素亦可明显抑
呼吸道和肠道的微生物组成和功能相互影响,被称为"肠-肺"轴,与气道免疫功能相关。气道上皮屏障功能障碍和通透性增加有助于抗原致敏和支气管哮喘(哮喘)疾病的进展。同时肠道菌群紊乱,可增加哮喘患病风险。因此,本综述通过总结支气管上皮屏障正常结构与功能、上皮屏障损害在哮喘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围绕"肠-肺"轴失衡对气道上皮屏障功能的调节作用,揭示其与哮喘之间关系。增加对"肠-肺"轴失衡导致气道屏障和气道免疫功能改变的认识,有助于阐明微生态与哮喘之间的密切关系。
采用合适厚度,掺杂合适浓度的铈、铕等稀土元素的石英玻璃管制作的脉冲氙灯和滤光套管,其3500埃以下的紫外辐射基本消除,因而在固体激光器中能替代滤光溶液和黄色玻璃滤光套管,防止工作物质着色.比较了不同滤光材料的滤光特性及其在重复频率钇铝石榴石激光器中的激光效率.在Nd:YAG及钕玻璃激光器中,使用掺杂石英玻璃后,可使激光器效率提高25~100%.
期刊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是由夜间反复发作的间歇性缺氧和睡眠结构紊乱引起,可导致多系统功能障碍,严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缩短患者的寿命。随着经济的发展,肥胖人数也在增加,OSAHS患病率也在逐渐上升,但是OSAHS发病机制仍不十分清楚。国内外学者已经从基因层面研究OSAHS的发病机制。现就OSAHS基因多态性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近年来对图像处理的研究已从二维(2D)向三维(3D)及更高维方向发展。但对3D图像分割的研究目前尚不够深入,仍以基于2D图像的分割方法为主。提出了一种可有效利用空间信息的3D图像自适应分割方法:先进行层间插值、空间子块的边缘与非边缘模式分类;并对非边缘模式子块进行基于矢量量化的分割,同时设计出一种最优码本求取方法来自适应确定分割的数目;再对边缘模式子块根据非边缘模式子块的分割结果进行逐点检测和划分
本文叙述了连续单模染料激光在外腔谐振中增强的原理,外腔的构成,介绍了外谐振腔在无多普勒光谱测量中的应用,特别在单模连续染料激光倍频中,应用这种外谐振腔使倍频转换效率提高百余倍。
This Letter presents the fabr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perylene (Per) and Rhodamine 6 G (Rh 6 G) co-doped polymeric fiber. The spectroscopic properties (luminescence spectra, attenuation, energy transfer) of the co-doped polymethyl methacrylate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