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薄弱环节

来源 :教材教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haidanx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黑龙江省普通高中采用新课程实施新课改以来。新的普通高中课程定格为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总体设置了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和综合实践活动八个学习领域。在三年的学制中,为防止学生过早偏科,要求学生在每一学年内,所有学习领域都获得一定学分。课程由必修和选修两部分构成,按要求,学生在3年中选修学分要在28学分以上,总学分达到144分方可毕业。
  经过几年的运行,在课改过程中,广大教师能够认真研究新课程内容,注重教育教学观念转变,建立了新型师生关系,强调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学生的发展。但客观地讲,在课改闪亮的光环背后,个别学校和个别学科在财、力、物相互掣肘,经验相对不足等背景下,新课改实施依然存在着与教学理念相违背、工作盲点颇多或片面地追求形式的开放,盲目寻求内容上的鲜活等与教学终极目标相悖的现象。为保证普通高中课改落到实处,在今后一个时期内必须突出解决好以下四个薄弱环节。
  
  一、教学资源短缺应引起足够重视
  
  从走访的省内部分学校获悉,我省部分高中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就没有得到上级财政或地方财政的拨款,有的学校所收的学费还要部分上交地方财政。近几年,也并没有因为实施新课改,得到上级财政拨付款项来支持课改。教学经费的严重不足,致使诸如图书、实验器材、音体美器材、教室等教学物资设备供应不足,直接导致图书馆、实验室无法正常开放,理化生等实验只能由教师在讲台上做演示,学生无法亲自动手操作;校本课程和综合课程无法有效开展;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工作浅层次运行。
  另外,部分学校存在地理、历史、心理健康等学科教师资源短缺现象。以上种种问题,已经妨碍正常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使新课改难以深入实施。
  
  二、副科教学与课改实践之间的矛盾亟须调和
  
  课改的价值在于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态度及情感的和谐发展。这当然也包括音、体、美、心理健康、通用技术等学科教学。然而,有的学校对上述学科的开展尚属于低层次运行,情况不容乐观。
  据调查,我省部分普通高中没有综合性训练馆,甚至有的学校没有正规的体育活动训练场地,一些学校冬季训练大多数项目基本停摆。音美教学人员专业性不强,缺少高素质教学人员,根本满足不了学生成长的需求。部分艺术生一方面要外出学习专业课,另一方面要及时回校完成文化课,这种矛盾及学校和学生、家长的无奈,已经成为某些学校教学的一种极大的缺憾。
  青少年心理健康程度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近年来,媒体屡屡爆料譬如早恋、网瘾、暴力倾向、性格畸形等负面新闻,因此,学校理应为社会承担起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但是目前有的学校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只满足于学科的渗透功能。心理健康课程开展也只是流于形式,且多数为兼职教师授课,教学设备等严重不足,这都无益于学生修身正心,更达不到有效促进学生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目的。
  作为课改的参与者和最终受益者应是广大学生和家长。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的基本目标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但对于通用技术学科,一些学生和家长缺少理性认识,分数观念强烈或与职业教育概念混淆。纠结于普通高中究竟是在培养未来的技术工人,还是培养未来的工程师的问题。这也有學校存在重视程度不够,缺乏正确引导的因素。另外,专业教师技术素养更有待提高,这也与通用技术课的内涵很宽广,几乎包含了所有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且有技术特色的语言、概念、方法等学科自身的特点和授课要求有关。实事求是地讲,我省个别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的开展有悖学科设立的初衷,设备成了摆设,做的只是表面功夫。
  
  三、综合社会实践活动课实际运作脱节
  
  普通高中阶段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是对学生进行科技、劳动、环保、历史等多方面教育,体现对知识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与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有着密切联系。能够培养学生认识社会、探究社会问题的基本能力,培养学生人际交往、协作、组织和操作能力以及适应环境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创新意识和勤于实践、勇于探索、精诚合作的精神,不断提升学生精神境界、道德意识和能力,完善学生人格,最终指向个性的健全发展。按照新课程要求,学科由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四大板块构成。要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有效性,关键在于“实践”,而又难于“实践”。对于有些内容,学生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实际观察、动手操作、切身体会,获取感性认识、生活体验和生存技能。这需要我们为其提供充足的、必要的物质条件和客观环境。但有些条件的提供和环境的创设,又非单靠学校力量所能够做到。比如,组织学生参加法制、人口与保健、环保、科普宣传活动,参加助学帮困、拥军拥属活动,参加交通秩序维护及其志愿活动等活动。学校旨在通过各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活动,让学生突破教室的束缚,拓展学习的空间,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增加对社会的认识、理解与感悟,并在此基础上反思社会现象,发展批判思考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从而帮助学生实现整体和谐的发展。可是在这一系列的活动开展过程中,需要协调沟通好包括社区、公安、交通、城管、环保等部门,且常年保持一贯的联系,有的需要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相互配合方可完成。不说对于学校来讲这其中的难度,单说学生的安全责任问题,一旦出现安全事故,学校便又成了众矢之的。所以,一些学校宁愿不开展活动也不肯“涉险”,这就使综合社会实践课这一学科某种程度上只能是纸上谈兵,成为美丽的浮云和多彩的“泡沫教学”。
  
  四、客观认识有效进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与提升高考成绩之间的促进与互补关系
  
  新课改实施后,成长记录手册取代了过去的成绩单。文艺素质、科技创新、实践能力都由分值或等级形式在记录里体现,单纯以分数衡量一个高中生的评价方式已经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这种评价方式让个别教师和家长产生了疑惑,他们认为,牵动高考的“指针”仍未变,仍然要把提高成绩作为主攻方向。一方面,造成个别教师压力大,依然存在着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难与高考对接的忧虑心里。另一方面,家长怕孩子分心,最后吃亏,顾虑颇多。学校要坚持以“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为原则,综合运用观察、交流、测验、实际操作、作品展示、自评与互评等多种方式,为学生建立综合、动态的成长记录手册。如,有的学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行网络全过程操作,具有即时性、公开性、过程性特点,确保了评价结果公平、公开、公正。实践证明,只要方法得当,不仅不会牵扯学生的精力,反而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的优良思想道德和健全人格形成,加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个性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为祖国培养优秀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不断探索和研究。
  (作者单位:黑龙江海伦市第七中学)
其他文献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教材观已经在很多教师的头脑中形成。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仍然存在着这样或那样有失偏颇的行为。作为一线物理教师,该怎样有效、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功用,是我们应该考虑的现实问题。下面,笔者就以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以下简称苏物)为例,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与做法。  一、立足教材,发挥教材的基本效能  教材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本源,它是我们教师实施课堂教学的依据,也是学生汲取知
作为班主任,我深深地知道其工作的不易。现在的孩子被娇宠的真是难于管理。而形形色色的孩子来源于各种各样的家庭,不同的家庭教育又决定着孩子们的不同表现。在我们的工作中经
我国从颁布“两则”、“两制”开始.会计准则制定界经历了这样一个角色转换:从借鉴国际会计惯例中的部分做法到以积极的态度推动并影响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但是,会计准则趋同不
<正> “新安画派”及后来所谓“黄山派”的创始人江韬,为僧后法名弘仁,以其居近渐江,故自号为“渐江僧”,又号“渐江学人”。在明末遗民画家中,渐江是个有特殊影响的人物。他
一节成功的语文课离不开精彩的导语设计。魏书生说:"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可以说,好的导语是
到目前为止,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有10年,内蒙古进入新课改也近3年,有人曾说,“课改最主要的是改课堂,唯有课堂改了,才有真正意义上的‘课改’。”行走在课改的路上,几年来,我守护着我的学生,思考着我的课堂,一次次相信自己、一次次又否定自己、一次次又怀疑自己。回望成长过程中的困惑、迷茫,我深知践行课改新理念绝不是一帆风顺的,几年的公开课见证了我在课改路上思考、探索、成长的印迹。  2005年,
<正> 三年前尚扬画出了他的《黄河船夫》,使我们由于猛然直面一种“世间罕见的韧力”——我们苦难深重民族的顽强生命力,而不得不在内心深处呼喊:“我们每个人都承担着历史的
<正> 1931年9月18日,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个人所共知的耻辱日。“九一八”事变是震惊中外的大事件,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难是深重的。事变后,东北民众特别是蜂涌而起的义勇军抗
煤炭是未来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能源保障,在中国能源供给结构中将处于重要战略地位。我国煤炭资源丰富,煤炭在我国能源资源所占比重高达七成。目前,煤炭在世界能源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