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顶商人冯永明与国资“共痛”

来源 :董事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tgdsc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因产权纠纷未能妥善解决、激励措施不到位,红顶商人冯永明与国资落得共痛
  
  2008年10月12日,黑龙江省伊春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了伊春光明集团实际控制人冯永明涉嫌犯罪的情况:生于1953年的冯永明涉嫌背信损害上市公司利益罪,虚假出资、抽逃出资罪,冯永明、其女冯丽嘉涉嫌职务侵占罪。光明集团家具股份有限公司(000587,下称S *ST光明)11月5日公告,冯永明于10 月31日被依法逮捕。
  又一个企业家因侵占国资而坠落:管家处心积虑花费数年腾挪主人的资产,主人在此期间亦多少有些察觉,却一直未采取强有力措施,直至矛盾激化,主人动手,管家难免心中不服——冯永明的悲剧,远非一个企业家的落败,它暴露出企业家和政府未能协调好产权分歧,进而是企业家在心有不甘情况下造成国资流失之痛,还有,便是老生常谈但对中国企业家特别重要的,国资代理人的利益保障问题。
  
  “主仆”争产:纠纷未能妥善解决
  
  说来话长。1985年,伊春市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伊春光明家具有限公司成立,中方投入的资本为伊春市木制品工业公司下设的全民所有制企业——伊春市木器家具厂(冯永明任厂长)的固定资产和财政借款,这样一来,官方认为“中外合资企业的中方资产完全属于国有资产。”而据报道,“老冯(指冯永明)在不同场合均提到,这笔钱应算他的个人借款”——我们可以找到大量这样的公开报道:1985年冯永明借款340万元组建了伊春光明家具有限公司。一为国资,一为企业家的个人借款,这种分歧为日后的股权纠纷埋下了祸根。
  伊春光明家具集团公司1992年组建,1997年改制为光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光明集团),光明集团公司持有股本的36.9%,股权由伊春市政府委托光明集团建筑安装有限公司持有,这36.9%的光明集团股份即前文存有产权分歧的资产发展而来。
  由光明集团建筑安装有限公司代持,而非国资委、国资经营公司或财政局等持有,为冯永明日后串通工商人员攫取这部分资产提供了机会。更令人惊讶的是,这部分产权一直没有办理正式手续。直到2006年12月24日,光明集团与伊春市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签订了协议:光明集团总股本22200万股,其中光明集团建筑安装有限公司持有36.9%。光明集团已在伊春市国资办就上述36.9%的股权办理完毕国有产权登记,在办理相应的工商变更登记手续过程中,黑龙江省工商局的答复意见是以伊春市政府(市国资办)作为出资主体不符合相关规定,不同意进行变更登记,光明集团建议伊春市政府(市国资办)提供一户国有独资公司代表市政府持股。拖了20年,产权登记仍没能完成。
  


  冯永明对这部分产权一直“贼心不死”:据S*ST光明独立董事胡凤滨介绍,冯永明后期深居简出,“偶尔给我打个电话,主题只有一个,就是让我给他有关资产的文字材料把把关,调动全公司的力量给各级政府写材料,申明光明的资产是他的。”光明集团2004年7月《关于光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原始出资来源说明》的文件中称,光明集团36.9%股权对应资产的所有权应属于民营;退一步讲,木器厂设立时,主办单位没有任何投入,根据《清理甄别“挂靠”集体企业工作的意见》精神,光明集团的股权相对应也应该属于集体所有,绝非国有。
  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冯永明串通工商人员侵占国资了:将光明集团公司所有制性质由国有变更为集体,通过采取挂名股东的方式,在外省将各企业股权多次转让,将有效资产的控股权变到个人控股公司名下。
  谈及企业家与政府争夺资产,不必扯远到华晨集团的仰融——本刊在今年第10期发表《石油大亨龚家龙的三宗罪》,龚家龙落魄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旗下的天发集团与地方政府间产权不明晰。在中国这更多是个历史遗留问题,而历史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就势必搞得现实充满问题。当然,产权问题的解决应该公平、公正,政府和企业家之间应及时(不要等到矛盾不可调和之时)、积极、充分沟通,协调出双方都可以接受的方案,比如政府回收产权,同时给予代理人经济补偿。遗憾的是,冯永明与政府未能妥善解决好分歧。
  
  代理人存有贰心:国资流失触目惊心
  
  仆人既然存有贰心,那他替主人打理资产就不会尽力,或是在尽力将资产增值后侵占,留下满目疮痍的烂摊子。冯永明采用的正是后一种。
  2008年11月6日,光明集团的网站上“关于光明”部分有这样一段:“截至2004年年末,光明集团资产总值达41亿元,员工5800人,伊春属地企业累计实现产值40亿元,利润4.2亿元,销售收入62亿元,上缴税金3.7亿元。”而现状,据伊春市政府秘书长白波介绍,近年来光明集团管理混乱、官司缠身、大量职工主动辞职,冯永明将光明集团变为空壳,留下几亿元债务和巨额亏损。
  光明集团持股40.99%的S*ST光明同样举步维艰。集S*ST于一身,S*ST光明的现状可想而知:其10月28日发布的三季报显示,股东权益-159773829.14元,年初至报告期期末净利润-71115711.68元。这在很大程度上要拜冯永明控制下的光明集团所赐:大股东占款、掏空上市公司。比如,截止2005年末光明集团及关联方占用资金29415万元;截至2006年6月30日光明集团及其关联方占用资金累计余额3.9亿元。
  早在2007年4月2日S*ST光明即公告“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推出股改方案”,到2008年11月10日“争取”依旧。1996年上市的S*ST光明至今未完成股改,主要因为光明集团产权纠纷及因被大股东掏空等导致亏损严重。
  S*ST光明是伊春市唯一的上市公司,一度成为伊春的名片,为推进S*ST光明股改,2006年下半年,黑龙江省三次派工作调研组到伊春进行推进,伊春市政府拿出6000万元用于股改,条件是将光明集团建筑安装公司持有的8200万股光明集团股权划转为国有股。冯永明收到资金后却不予理睬:此举激化了其与政府的矛盾。伊春市政府目前的态度是加快S*ST光明股改进度。
  
  红顶商人之痛:企业家的合理诉求如何满足
  
  冯永明曾顶着“红顶商人”的桂冠:曾任光明集团党委书记、伊春市政协副主席、黑龙江省工商联合会副会长、中国家具协会副会长等职,荣获省优秀企业家、全国劳动模范等称号,1992年起连续三届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耐人寻味的是,有报道称“此前他已经辞去了所有带有‘红帽子’色彩的社会职务,以至于他在被拘前没有任何头衔。”“老冯此举意欲与政府划清界限。” 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红帽子之外企业家还想要什么,他们的合理诉求如何满足?
  光明集团起家时很小,在冯永明的带领下,光明集团一度非常辉煌,获得“中国家具之王”的称号,而冯永明个人则没获得相应的经济补偿。如果没有产权问题,那么2005年以5亿元的身家登上胡润百富榜,应该视作中国一个优秀民营企业家的巨大成功。主观上讲,确实是贪婪毁了冯永明。
  而客观上,国企对企业家激励机制的缺失是最重要的原因。如果能在合适的时候推出相应的股权激励、MBO等措施,对国企从小变大起核心作用的冯永明、红塔集团的褚时健之类的代理人,将能获得一个合法合适的经济利益通道,从而促进国资与企业家双赢,而非共痛。
  《企业国有资产法》的出台势必强化国资的监管,遏制代理人侵占国资。另一方面,对代理人进行合适的经济激励也非常重要。当约束与激励同时到位,国资与企业家的双赢将会顺理成章。否则,一个冯永明倒了,还会有很多与国资共痛、双伤的冯永明。
其他文献
<正> 六月上旬,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在重庆召开了“全国青年劳动就业学术讨论会”。来自国家计委、劳动人事部、团中央及全国19个省市的党委、团委、劳动部门以及社会
<正> 国务院同意国家人事局、国家劳动总局、财政部,教育部《关于提高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定级工资水平的请示》,现发给你们,请遵照办理。1980年12月31日关于提高中等专业学校
针对腔体滤波器低气压下容易发生大功率击穿的难题,提出了一种局部加载介质的消失模结构,可以有效避免滤波器低气压放电。设计了一款X波段宽带大功率消失模滤波器,利用三维仿
<正> 安徽省各级人民政府奖励了1万2千多名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这是安徽省在干部管理工作上的一个重要改革。安徽省这次
如果房地产投资者及炒作者的市场预期发生改变,那么国内房地产市场就会出现根本性的改变。最近央行与银监会出台的关于房地产信贷管理的359号文件,及2007年12月20日央行采取差
<正> 全国劳动就业会议后,各地为了发展城镇个体经济,扩大就业门路,放宽了个体经济政策。归纳起来大体有以下十个方面: 一、取消了对个体开业人数的限制。安徽、河南、湖南、
<正> 问:为什么要对工人进行技术考核? 答:要实现到本世纪末我国工农业年总产值翻两番的战略目标,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在建设四化的过程中,企业生产不断采用新技术、新
<正> 管理好各类劳动时间的消耗,是劳动定额工作的基本任务。采用归纳法管理劳动时间消耗,是劳动定额管理工作中一种重要方法。所谓用归纳法管理劳动时间消耗,简单地说,就是
<正>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贯彻执行三结合的就业方针也离不开领导带头这一条。在许多城镇待业青年一心想端“铁饭碗”,不愿办集体或从事个体劳动的情况下,郭
2006年12月14日,北京明基研发中心原西门子员工刚刚上班没有多久,就被通知立刻办理离职手续,并称自次日起双方“各不相欠”。  这已经是明基北京研发中心面临的第二次恐慌,该部门的员工对这个消息或许早有心理准备,但速度之快还是超过了他们的想象。当年9月,明基已经裁员40多人,部分为原西门子的德籍员工,紧接着明基西门子在德国宣布破产;11月,上海工厂大裁员;12月,北京的研发中心又上演了第二次裁员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