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课标:引领写作本质的回归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tsonW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12月,教育部正式公布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年版课标》),对2001年公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作了不少修改。通过两个版本语文课程标准的对照,捕捉《2011年版课标》有关“7-9年级写作教学”部分修订透露出来的重要信息,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2011年版课标》对作文要求、教学评价与教学建议部分的修改,体现了引领回归本质的导向。此于当今文风教风的矫正,意义匪浅。此导向,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要求明确表达思想
  写记叙性文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写简单的说明性文章,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性文章,做到观点明确,有理有据。
  ——《2011年版课标》写作要求中修改。
  增加学生创造性表达、展示交流与互相评改的机会。
  ——《2011年版课标》写作教学建议中增加。
  《2011年版课标》写作要求,加上画线处的两句话:“表达意图明确”、“做到观点明确”。这几个字的增加,不是为了表达更清晰,而是为了体现中学作文的基本目的: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余秋雨先生道:“写作不是职业,是人生技能;文学不是职业,是素质。”而此作为人生技能的写作,首先就要有自己的思想,明确表达“意图”或“观点”。《2011年版课标》增加了这两句话,也就让中学教师避免了教学中的困惑:我们在教学中,是否要求学生要有明确的意图与观点?难道有了句子有了段落就达到初中生的写作要求?
  2001年课标实验稿,对明确表达意图与观点此写作要求的忽视或回避,往往导致中学生作文观点缺失意图模糊的诸多现象:
  记叙文方面。一是文章没有中心。一篇文章只见事件的罗列,不见事件的逻辑演绎,也无法告诉读者事件列叙之目的。如一学生写《我和你》:我和你孙悟空一起来到花果山,你让我见到众多的猴子,见到水帘洞;后来和你一起到澎湃的河边,见到沙僧,我正和沙僧说话,猪八戒和你吵了起来。文章是写了“我”和“你”,语言也不乏生动。但读后,不知道作者是意在演绎什么,欲要表达什么。二是文章没有表达对事件对生活的思考,只是滞于生活或事件表象的描叙或复制。如一学生写《妈妈的尴尬》:妈妈一天突然热心运动起来,我问妈妈何因。她指了指沙发上的杂志,我见扉页上写道:生命在于运动。过了几周,一日妈妈心之愤然,停下运动。我问何因,她手指新到的杂志。我一翻,见扉页上赫然写道:生命在于静止。文章结尾道:我疑惑了。作者的“疑惑”,不是作文的有意含蓄,而是无法或不想思考事件思考生活。这作者的“疑惑”,也带给读者“疑惑”。如此,无法予人思想的启迪或情感的震撼,文章有何审美功能?而没有自己意图的展示,又如何“与人交流”“自我表达”?
  议论文方面。一是文章没有自己清晰的观点。如《追求与放弃》为题,有的同学就写:追求有其追求的价值,我们有时就要不懈追求;放弃有其放弃的意义,我们有时就要学会放弃;于是我们也就要学会分辨学会取舍,做到该放弃就放弃,该追求就追求。文章洋洋900字,却没有一个清晰的中心,只是告诉读者:“该放弃就放弃,该追求就追求”,你看着办吧。如此没有自己明晰的观点,文章旁征博引,语言流畅,洋洋900字又于人何益?二是文章在扩写或“发酵”命题背景材料。有老师指导学生:“同学们,命题背景材料,提供了我们写作的思路,于是我们就可对材料进行扩写,这样就紧扣材料,就绝无离题的风险。”于是他就示范学生:命题背景材料是写“坦然是生命的自信,坦然是生命的执着,坦然是生命的境界”,你就就用这三句话作为分论点,来诠释来论证“今天坦然之必需”,文章就“风险全无高分而有”了。笛卡尔道:“我思故我在。”如此,不是对“坦然”作“我”自己独特的思考,或对材料所指的“坦然”选某一作深入思考,而是求“安全”求“简捷”扩写“发酵”。失“我”之思想,失“我”之创造,文章意义何在?如此,只能让人感觉写作底蕴的缺失与写作的慵怠。
  柳青道:写作就是“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头脑思考人生,用自己声音表述自己想说的话”。《2011年版课标》写作要求中加上“表达意图明确”“做到观点明确”两句话,正是告诫我们:文章不能只有语言不见观点,只有句子段落不见思想脉络,我们要让学生在表达诠释时,彰显自己的观察、自己的思考、自己的话语。在《2011年版课标》的实施中,我们要培植学生作文的读者意识,不妨多增加“展示交流与互相评改的机会”,让同学在交流互评中,审思对方是否能够把握自己的思想与演绎,审思自我表达是否顺畅到位,以矫正自己的演绎与诠释,这样,写作就有物(思想)、有序,有理之作,彰显生命价值。
  二、鼓励表达真情实感
  写作的评价,要重视学生的写作兴趣和习惯,鼓励表达真情实感,鼓励有创意的表达,引导学生热爱生活,亲近自然,关注社会。
  ——《2011年版课标》写作评价中增加。
  这句话蕴含的信息量很大,如此写作评价强调真情实感的表达。而这鼓励引领,也正是引领学生回归写作本质的鲜明体现,正是我们今天作文正本清源的迫切之举。
  “写作是思想的演绎与情感的流泻”,鲁迅先生道:写作应是“不做作,去粉饰,有真意”。可我们中学作文常见二种文:虚假文与做作文。此两者中,前者,我们老师大多能清醒认识并有意远离;而后者,我们教师却往往并未拒绝甚或暗暗鼓励,此与《2011年版课标》的精神相悖,我们教师尤当清醒认识之。审思学生作文之状,常见二种做作文。
  一是装腔作势,掩饰自己。提笔写作,把自己装成大人或情感丰富的诗人,刻意给人一个“老成”或“诗人”的印象。如陈钟樑先生所说:
  在以“感悟生活”为题的作文中,我读到过一位初二女生的文章。她开头写道:“夜阑人静,我一个人独坐在书房中,关上门,面对着一杯咖啡、一本作文簿、一支圆珠笔,我沉浸在沉思中。古人的两句诗清晰地浮现在我的脑海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像一个十二三岁天真烂漫的女孩的作文吗?倒有点像老年大学学员的作品。   (《警惕:作文题中的催长激素》《语文学习》2007年第10期)
  如此“一提笔来就俨然像一个大人、一个古人、一个伟人”(叶圣陶)的做作文,不去展现真切感悟的实在生活,而是强装大人装腔作势。如此做作之文,如何予人清新愉悦的审美感受?如何予人丰富的审美价值?
  二是为文编事,刻意臆造。写作不是袒露心灵的观照,而是在做作在刻意地编造生活编造话语。
  有一题目:读艾青《礁石》,您想到什么?请写一不少于600的文章。同学见此提笔就写:我想到我的一位老师,他一见面就教我们背艾青的《礁石》,后来病了,他对探视他的同学说:还记得《礁石》这首诗吗?大家背一遍,记住人生就要有礁石的品质。他离开我们了,我们在悼念他。悼念会上,一个同学不由自主地背起《礁石》这首诗,大家哭了,一起朗诵着。
  我一看,浑身鸡皮疙瘩,就问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他得意地说:“这样不断点‘礁石’,就扣题了,就没有考试风险了。”如此为题编事,臆造生活,令人“不忍卒看”。
  在实施《2011年版课标》的今天,应告诫我们的学生:学习写作不只是为了当前的考试,而是为了与人交流表达自我,是为了未来的生活与生存。我们的写作教学,也就要回归写作的本质,让学生作文“不做作,去粉饰,有真意”。而今天作文的做作虚假,固然与学生罔顾写作本质有关,更与学生不敢表现自己的真实生活、真实感受有关。今天,教师纠正此风责无旁贷。在作文评价中在考试测评中,就应鼓励并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坦露生命体验;对虚假之文、做作之文断然拒绝。如此必能营建淳朴之文风,或许还能塑造淳朴之人格。
  三、引导重视兴趣培养
  写作的评价,要重视学生的写作兴趣和习惯
  ——《2011年版课标》写作评价中增加。
  积极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的优势,丰富写作形式,激发写作兴趣,
  ——《2011年版课标》写作教学中增加。
  兴趣为最好的老师;写作兴趣的培养,是学生乐于写作写好作文的关键。写作学认为,文章也就是“情”“趣”演绎的产物。此些说法,我们老师并不陌生。《2011年版课标》此次提出要“激发写作兴趣”,是一种强调,更是对目前中学作文指导中某些错误做法的矫正。
  教师均知作文与兴趣的密切关系,而实际上,我们目前作文指导,常见抑制学生兴趣之举,我们的教师甚或“热心”为之。
  一是作文训练形式的单一。作文训练,只有教师给予的命题作文,没有学生自主命题兴趣命题的空间。学生不能自由写作,不能让情感直接流泻,无法让思想快乐演绎。“我想唱歌不敢唱”,戴着镣铐而舞,兴趣由何而生?
  二是作文命题无视中学生的心理与生活,无法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如一作文题:
  每个人都有追求,“坚韧”,应成为人们追求的品格。试以“坚韧”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的文章。
  此之命题,学生见此可能“苦不堪言”。一是观点先行,让学生只有一路可走,只能写:“坚韧”,应成为人们追求的品格。二是初中学生往往还没有“坚韧”的生活体验,对此立意无话可说。于是就只好胡编一通,“想象”为文。面对此无视学生心理与生活的霸道命题,学生何有写作的热情与兴趣?如此写就之作,如何达到一定的质量与品位?
  而上海市一次春季招生的高考命题,则能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古人曾写过这样的诗句:“一种春声浑难忘,最是长安课归时。”表现了对放学之后那欢快、嬉闹之声的深深怀恋。今天,我们周围的声音多得让人应接不暇,可是,哪一种才是真正牵动你内心深处的呢?是校园的课钟,还是窗外的风雨?是新岁的爆竹,还是梦中的短笛?或者,那是……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
  开头的提示“是校园的课钟,还是窗外的风雨?是新岁的爆竹,还是梦中的短笛?或者,那是……” 给学生开辟广阔的空间;而一句“哪一种才是真正牵动你内心深处的呢?”又强烈激发学生情感的体验。如此人文命题如此写作导引,学生写作便能热血沸腾,兴趣顿生。
  三、作文指导的“僵化”或“细化”,约束了学生的鲜活思维,学生自由的空间难以扩展,学生的写作意态亦就难以呈现。如一老师在指导《听,多美》为题的作文时,“尽情”指导:
  看到这题目,我们就应这样思考。“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不管是生活中的喧哗,人与人之间的对话,还是大自然的呼唤,都会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都会在每个人心中展现出一幅属于自己的美景。你就会感觉:听,自然多美,人生多美,生活多美。
  应该说,教师的指导示范并非一无是处。“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我们可以感受生活之美;“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我们可以感受知识之美、人生之美与友情之美;“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我们可以感受自然之美。教师指导“示范”“引导”至此颇值称道:学生听罢,写作思路打开了,情感体验诱发了,提笔亦就不再兴味索然担忧“炊米”。可老师接下的个性理解(不管是生活中的喧哗,人与人之间的对话,还是大自然的呼唤,都会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都会在每个人心中展现出一幅属于自己的美景),使学生写作思路受到强力约束,写作空间受到强力挤压:非“遐想”不可,非呈现“属于自己的美景”不可。如此,学生的写作兴趣、写作热情就消失了。
  《2011年版课标》,在教学建议与写作评价中都强调激发写作兴趣,这也就要求我们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注意“三不”:一不形式单一。教师要丰富写作形式,让学生在自觉兴趣的写作实践中,不断提升写作水平,厚实写作底蕴;二不过分约束学生的思想思维。教师要给学生留置广阔的写作空间,让学生自然流泻情感,快乐演绎思想,展现生命的丰富意态,展现青春的写作活力。三不高高在上。教师要俯下身子,聆听学生的声音,多了解学生的喜好、心理、生活,捕捉学生的兴趣点、动情点、思考点,诱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2011年版课标》颁布了,正付诸实施。写作乃人生基本技能,遵循写作教育规律,回归写作本质,培育新时代的写作生命,此为教育的期待,更为时代为社会的期待,我们当共勉之。
  [作者通联:福建教育学院]
其他文献
文章的原生价值是满足社会大众的阅读需要,读者阅读它们的主要目的是从中获取自己所要关注的信息。编入教材之后文章的价值发生了增值和变化,即在原生价值的基础上生发了“教学价值”,包括三个方面:知识价值、情意价值、智能价值(语言信息处理价值)①。所谓语文教材核心教学价值,就是适应课程目标、学段及单元教学目标、学情等因素需要,从具体选文的潜在教学价值中选择并确定的最合宜、最有价值的语文教学内容。关于教学价值
《扁鹊见蔡桓公》是在初中时学习的课文,当时对这篇文章的体会并不深,随着知识的积累,今天重读这篇古文,就有了新的理解和感悟。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文章开门见山,并没有交待写作背景,这并不妨碍其成为经典之作。  “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这里用的是“疾”,后面则是“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用的是“病”,那么“疾”和“病”有什么区别吗?  “疾”的中间是“矢”,“疒”是指床,是指箭伤
有一些人,用自己的专业“玩”出了全新的人生。  说起张辰亮这个名字,你的脑子大概得想那么一会儿他是谁,但是提到微博上的“博物君”,相信你一定不陌生。张辰亮就是“博物君”背后的人。  张辰亮从小就对自然界的一切充满了兴趣,小学的时候,图书馆满足了他对世界的大部分好奇。上了高中,他又找来了大学的普通昆虫学教材,并在网上寻觅到了“中国昆虫爱好者”和“大自然社区”两个论坛。从“潜水”开始,慢慢地和专业的硕
[编者按] 2021年4月28日,高海平的散文集《太阳很红,小草很青》分享会如期举行。张锐锋、金汝平、金春平三位担任现场嘉宾,山西省作家协会的张荔洁担任主持人。分享会围绕三个议题展开:第一,都市与乡村中的心灵漂泊。第二,现代化语境中的永恒乡愁。第三,传统与先锋张力中的散文书写。下面就是这次分享会的访谈录。  主持人(山西省作家协会张荔洁):高海平老师从事散文创作已经有30多年了。今天,他与大家一起
“语文动态课堂”是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因势利导,学生自主参与的基础上,时刻关注并及时捕捉课堂上有探究价值的新信息、新问題,再有所发现、有所拓展、有所创新,促进教学的不断动态生成和发展的语文教学活动。语文课堂是师生情感交流、知识共享的过程,既包括预设性生成,也包括非预设性生成的过程,确实需要每位语文教师正确把握。只有这样,教学中所提出的三维目标才有可能得以实现。   当前语文课程资源的多样性与认识
初中教材里涉及课堂的文章不少。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笑人缺齿”的书塾;有《再塑生命》“唤醒灵魂”的井房;有《送东阳马生序》“执经叩问”的学舍;有《藤野先生》“颇多掌故”的讲堂;有《我的第一本书》“与狗共舞”的教室;有《咏雪》“讲论文义”的内集;有把《心声》读得“轻轻抽泣”的公开课;有让《香菱学诗》学得“两眼鳏鳏”的大观园。但是最令人伤不起的,还得数《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小院子。   《最
《项链》是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的精品之作,其构思布局的别具匠心、细节描写的精心独到、思想蕴藉的丰富深刻,历来为人所称道。主人公玛蒂尔德,因爱慕虚荣而导致“梦想”与现实严重“错位”,终致灾祸;在历经生活的潮起潮落之后,她性格中的本真部分——善良、诚实、质朴得到了充分的显现,完成了性格的根本转变,最终“归位”,找回自我。玛蒂尔德的心路历程给世人以深刻的启示,这一人物也成为世界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独具特质的
初中语文教材中描写人物的课文并不罕见,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好作者所描述的人物形象,非常值得研究。传统教学中,遇到这类文本的时候,教师的教学思路其实非常模式化,教师基于教学参考书或者各种考试过程中形成的认识,给学生一种脸谱化的教学,这样的教学其实非常不利于学生学好这类文本,不利于学生基于文本建构一个丰满的人物形象。但如果脱离这个模式,很多教师又感觉无所适从,因为这样的脱离实际上某种程度上讲是离开了应试的
教学“臭脸子”的存在实在不是什么新鲜货色。  课堂内外的严格区分,课堂常规的严密规定,以及课堂角色的严肃限制,使得教学如同演戏,台上台下的身份判然有别。“师道尊严”、“这是在上课”等指令强硬地化作师生共同的内心语言,机械地调整着、制衡着。倘若有一、两位乱了这教学之伦,以生活化,甚至享乐化的心态步入课堂,一定难逃被视为小丑或者精神病患者的命运。课堂是益智、健体、修身的所在,如同教堂一般神圣,是凛然不
上期我们就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这两个考点及解题技巧进行了详细分析,本期来看说明文语言特点和说明文结构。  一、说明语言  1.考点归纳。  主要考查说明语言的生动性、准确性,说明语言的特色及作用等。  2.真题举例。  【例1】(2014年南宁卷《未来网络用灯光》)下列句子属于生动说明的一项是(D)。  A.这就是Lifi——一种利用可见光来传输我们需要的信息和数据的技术,又被称为可见光通信(V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