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同样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设计职业综合能力为目标,使学生具有专业、方法以及适应社会的复合能力。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应加快改革步伐,以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为目标,改变传统的艺术设计教育观念,为文化创意产业培养真正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高职高专;艺术设计教育;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0
一、构建高职艺术设计教育课程体系的基本原则
(一)适应现代艺术设计发展的原则
高职艺术设计在遵循高等教育基本规律以及适应现代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前提下,艺术设计类课程还必须适应现代艺术设计发展的总体趋势,按照经济发展的规律和艺术设计产业发展的预测,通过市场调查和实际论证后进行,应紧紧围绕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按照艺术设计产业的特定要求开发设置相关的课程。
(二)素质、能力本位相结合的原则
对于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的课程开发也要从学生的素质与能力体系的内涵出发,正确处理好知识、能力、素质的层次和类型的关系。在知识结构方面,着眼于艺术设计专业技能,强化艺术设计岗位群内的适应能力和就业弹性;在能力结构方面,着眼于以艺术设计应用能力为核心的从业能力;在素质结构方面,着眼于学生基本素质、职业素质,同时兼顾拓展延伸素质;在能力培养方面,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实现因材施教。
(三)适时整合课程内容的原则
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同样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设计职业综合能力为目标,使学生具有专业、方法以及适应社会的复合能力。这就要求艺术设计的课程体系必须遵循复合性的原则,及时调整和整合相近的设计专业的课程内容、课程结构与教学模式。这种整合除了内部整合外,还要体现通用性知识与专业技能的整合、素质教育与艺术设计专业能力教育的整合、有限的职业要求与无限的发展潜力的整合。
二、高职艺术设计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因素反思
高职艺术设计课程体系与培养目标密切相关,它可以通过设置定性定量的课程内容和有效的教学实施途径来实现,即完成某一艺术设计专业或某一门课程之后,学生将要达到的某一确定的知识、能力、素质的人才规格要求,其人才培养的总目标与相应的艺术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一致。而艺术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由社会需求分析、岗位(或岗位群)标准分析、个体需求分析、教学现状分析的综合结果来确定。
(一)社会需求分析
社会需求分析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先决条件,也是高职艺术设计教育课程开发的重要步骤。社会需求分析具有动态性,它根据不同的艺术设计专业、不同的教育对象、不同的教学条件和不同的市场需求变化而变化。因此,对于高职艺术设计教育课程开发要根据艺术设计类职业的综合能力扩大职业分析范围。除了强调特定的艺术设计工作所具备的专业能力(包括专业技能、知识应用、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等能力)外,还要侧重从劳动组织的角度去分析应具备的社会能力、方法能力等非专业能力,即所谓的“通用能力”。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的课程目标必须由过去单纯地针对一个艺术设计职业岗位扩展到着眼于学生的整个职业生涯,要坚持职业定位与人的可持续发展相统一。
(二)职业岗位(或岗位群)标准分析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艺术设计产业结构的调整造就了相应的艺术设计的职业结构以及劳动岗位内容的不断变化。因此,开发艺术设计教育课程必须从市场实际的需求出发,广泛征集艺术设计人才市场的第一手信息资料。艺术设计岗位(或岗位群)调查与分析的过程实际上是课程目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项目、课程结构和课程活动方式的选择和确定的过程,是制定课程标准的出发点。基于此,高职艺术设计教育课程开发前,应深入、广泛地对岗位(或岗位群)标准要求进行认真细致的调研,在此基础上,按照艺术设计岗位任职的先后次序、岗位能力的主次、胜任岗位任职的要求进行准确定位,为下一步进行教学目标任务分解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个性需求分析
尊重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是现代职业教育不容忽视的重要部分。高职艺术设计教育课程要从艺术设计职业转换的适应能力的角度分析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品质、身心健康、人文科学、职业素质、创新素质等,既要针对学生未来某一设计职业岗位来选择特定的知识技能,为学生构建进入未来艺术设计职业世界所必备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还要为学生长期的工作生涯和人生发展服务,为今后的教育和培训创造接口与条件。因此,在艺术设计教育课程开发时,应增强基础性、通识性、复合性的教学内容,把增强学生的艺术设计职业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作为该类课程目标的基本要素,使学生不仅在本专业领域具有变通能力,而且可以跨专业、跨领域就业和创业。
三、高职艺术设计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对策
(一)增加综合知识体系的课程,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传统的设计艺术课程体系淡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理论根据,设计作品缺乏文化背景和内涵。因此,综合性大学设计艺术课程应该在知识的建构上更注重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更注重应用艺术与科学技术的融合,开设丰富多彩的文史选修课和讲座,如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领域课程,使课程结构多样化、综合化,实现交叉学科知识的拓展。综合性大学设计艺术学科正好具备将文、理工科院校严谨的逻辑优势、丰厚的文化底蕴与艺术院校活跃的思维与表现能力相融合的条件,使学生在掌握基本专业设计技能的同时,扩大知识面,提高科学和人文艺术修养,具有向更高层次人才发展的潜力。
(二)增加实践性课程的比例,使静态教学转向动态教学
通常综合性大学强调的实践课程大多限于校园内的工作室、实验室,这固然是教学与实践的必要环节,但设计艺术类专业的社会实践性十分突出,教学课堂在一定的阶段必须走出校园,融入社会,直接参与社会活动、企业生产、设计实施过程的环节,使静态教学转向动态教学。因此,综合性大学设计艺术教育的实践课程如果将设计项目与产业化的市场运作规律引入课堂教学,使学生切身感悟设计实践的全过程,锻炼学生的自主能力与团队协作意识,就可以从中发现自我价值并确定自我位置。
(三)基础课教学打破单纯的技巧和经验传授,立足于应用性教学
设计专业基础课程设置的目标是掌握一定的造型能力,增强学生的理解力、想象力和表达力,培养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以便在将来的设计中更好地将设计理念视觉化。所以,设计基础作为专业基础必修课,更应该立足于应用性教学,打破狭隘的基础课教学格局,超越单纯技巧和经验的传授。通过基础课教学使学生运用所学的构成设计的基础知识及构成规律,将抽象造型思维、方法很好地转化为专业设计语言。同时,根据艺术设计专业不同的方向,课程中安排的创作方向也应有针对性,从宏观上考虑基础课所从属的专业课和市场的需要,使设计基础课程真正为以后的设计工作服务。
参考文献:
[1]王次昭.艺术学基础知识[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
[2]曹小劲.建立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J].美术大观,2006,(9).
[3]眭依凡.大学如何培养创新人才[J].中国高教研究,2006,(12).
关键词:高职高专;艺术设计教育;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0
一、构建高职艺术设计教育课程体系的基本原则
(一)适应现代艺术设计发展的原则
高职艺术设计在遵循高等教育基本规律以及适应现代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前提下,艺术设计类课程还必须适应现代艺术设计发展的总体趋势,按照经济发展的规律和艺术设计产业发展的预测,通过市场调查和实际论证后进行,应紧紧围绕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按照艺术设计产业的特定要求开发设置相关的课程。
(二)素质、能力本位相结合的原则
对于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的课程开发也要从学生的素质与能力体系的内涵出发,正确处理好知识、能力、素质的层次和类型的关系。在知识结构方面,着眼于艺术设计专业技能,强化艺术设计岗位群内的适应能力和就业弹性;在能力结构方面,着眼于以艺术设计应用能力为核心的从业能力;在素质结构方面,着眼于学生基本素质、职业素质,同时兼顾拓展延伸素质;在能力培养方面,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实现因材施教。
(三)适时整合课程内容的原则
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同样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设计职业综合能力为目标,使学生具有专业、方法以及适应社会的复合能力。这就要求艺术设计的课程体系必须遵循复合性的原则,及时调整和整合相近的设计专业的课程内容、课程结构与教学模式。这种整合除了内部整合外,还要体现通用性知识与专业技能的整合、素质教育与艺术设计专业能力教育的整合、有限的职业要求与无限的发展潜力的整合。
二、高职艺术设计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因素反思
高职艺术设计课程体系与培养目标密切相关,它可以通过设置定性定量的课程内容和有效的教学实施途径来实现,即完成某一艺术设计专业或某一门课程之后,学生将要达到的某一确定的知识、能力、素质的人才规格要求,其人才培养的总目标与相应的艺术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一致。而艺术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由社会需求分析、岗位(或岗位群)标准分析、个体需求分析、教学现状分析的综合结果来确定。
(一)社会需求分析
社会需求分析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先决条件,也是高职艺术设计教育课程开发的重要步骤。社会需求分析具有动态性,它根据不同的艺术设计专业、不同的教育对象、不同的教学条件和不同的市场需求变化而变化。因此,对于高职艺术设计教育课程开发要根据艺术设计类职业的综合能力扩大职业分析范围。除了强调特定的艺术设计工作所具备的专业能力(包括专业技能、知识应用、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等能力)外,还要侧重从劳动组织的角度去分析应具备的社会能力、方法能力等非专业能力,即所谓的“通用能力”。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的课程目标必须由过去单纯地针对一个艺术设计职业岗位扩展到着眼于学生的整个职业生涯,要坚持职业定位与人的可持续发展相统一。
(二)职业岗位(或岗位群)标准分析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艺术设计产业结构的调整造就了相应的艺术设计的职业结构以及劳动岗位内容的不断变化。因此,开发艺术设计教育课程必须从市场实际的需求出发,广泛征集艺术设计人才市场的第一手信息资料。艺术设计岗位(或岗位群)调查与分析的过程实际上是课程目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项目、课程结构和课程活动方式的选择和确定的过程,是制定课程标准的出发点。基于此,高职艺术设计教育课程开发前,应深入、广泛地对岗位(或岗位群)标准要求进行认真细致的调研,在此基础上,按照艺术设计岗位任职的先后次序、岗位能力的主次、胜任岗位任职的要求进行准确定位,为下一步进行教学目标任务分解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个性需求分析
尊重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是现代职业教育不容忽视的重要部分。高职艺术设计教育课程要从艺术设计职业转换的适应能力的角度分析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品质、身心健康、人文科学、职业素质、创新素质等,既要针对学生未来某一设计职业岗位来选择特定的知识技能,为学生构建进入未来艺术设计职业世界所必备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还要为学生长期的工作生涯和人生发展服务,为今后的教育和培训创造接口与条件。因此,在艺术设计教育课程开发时,应增强基础性、通识性、复合性的教学内容,把增强学生的艺术设计职业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作为该类课程目标的基本要素,使学生不仅在本专业领域具有变通能力,而且可以跨专业、跨领域就业和创业。
三、高职艺术设计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对策
(一)增加综合知识体系的课程,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传统的设计艺术课程体系淡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理论根据,设计作品缺乏文化背景和内涵。因此,综合性大学设计艺术课程应该在知识的建构上更注重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更注重应用艺术与科学技术的融合,开设丰富多彩的文史选修课和讲座,如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领域课程,使课程结构多样化、综合化,实现交叉学科知识的拓展。综合性大学设计艺术学科正好具备将文、理工科院校严谨的逻辑优势、丰厚的文化底蕴与艺术院校活跃的思维与表现能力相融合的条件,使学生在掌握基本专业设计技能的同时,扩大知识面,提高科学和人文艺术修养,具有向更高层次人才发展的潜力。
(二)增加实践性课程的比例,使静态教学转向动态教学
通常综合性大学强调的实践课程大多限于校园内的工作室、实验室,这固然是教学与实践的必要环节,但设计艺术类专业的社会实践性十分突出,教学课堂在一定的阶段必须走出校园,融入社会,直接参与社会活动、企业生产、设计实施过程的环节,使静态教学转向动态教学。因此,综合性大学设计艺术教育的实践课程如果将设计项目与产业化的市场运作规律引入课堂教学,使学生切身感悟设计实践的全过程,锻炼学生的自主能力与团队协作意识,就可以从中发现自我价值并确定自我位置。
(三)基础课教学打破单纯的技巧和经验传授,立足于应用性教学
设计专业基础课程设置的目标是掌握一定的造型能力,增强学生的理解力、想象力和表达力,培养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以便在将来的设计中更好地将设计理念视觉化。所以,设计基础作为专业基础必修课,更应该立足于应用性教学,打破狭隘的基础课教学格局,超越单纯技巧和经验的传授。通过基础课教学使学生运用所学的构成设计的基础知识及构成规律,将抽象造型思维、方法很好地转化为专业设计语言。同时,根据艺术设计专业不同的方向,课程中安排的创作方向也应有针对性,从宏观上考虑基础课所从属的专业课和市场的需要,使设计基础课程真正为以后的设计工作服务。
参考文献:
[1]王次昭.艺术学基础知识[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
[2]曹小劲.建立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J].美术大观,2006,(9).
[3]眭依凡.大学如何培养创新人才[J].中国高教研究,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