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溪县红池坝镇脱贫攻坚成效及其原因探析

来源 :社会与公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ackerk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红池坝镇地处巫溪西陲,是重庆市巫溪县最偏远的乡镇,也是重庆市18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脱贫攻坚以来,通过聚焦深度贫困,集中火力攻克“贫中之贫、坚中之坚”,3年时间,红池坝镇贫困发生率由20.5%降至0.42%。本文通过实地调研的方式,从基础设施、农村产业发展、人居环境、公共服务、农村基层治理等维度,展现了红池坝镇脱贫攻坚工作取得的突出成效,并深入剖析了红池坝镇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原因。同时,从农业科研单位的角度,提出应如何持续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贡献力量,发挥好人才和科技的引领作用。
  关键词:脱贫攻坚;成效;原因;红池坝镇
  一直以来,我们听说红池坝镇很远、很偏、很穷,现在也听说红池坝镇很热、很火,来的人很多。更听说,来这里担任重庆市农业农村委扶贫集团驻巫溪县红池坝镇扶贫工作队队长、重庆市农业科学院苟小红副院长,经常戴着草帽、卷起裤腿,带领着一帮风华正茂的小伙儿,不辞辛苦地奔波在脱贫攻坚的乡村道路上。据了解,为助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经人事部门组建的服务于巫溪县红池坝镇蔬菜、茶叶产业的两个专家服务团,在所有专家服务团中驻扎时间最久、奔波路程最长、服务频次最高。带着对扶贫工作者的深深敬意,2020年9月9日—10日,市农科院人事处全体人员走进巫溪县红池坝镇,开展了为期两天的学习调研活动。
  一、看变化——感受红池坝镇脱贫攻坚成效
  进入红池坝镇之前,我们对它的印象停留在“九山微水一分田,自然条件极其恶劣,交通极度闭塞”等描述上。作为重庆市18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2017年,红池坝镇全镇贫困发生率达20.5%,贫困程度全市第一。
  真正走进红池坝镇,在当地驻镇工作队队员的陪同下,我们深入走访了渔沙村、九坪村、茶山村,深刻感受到了这3年来脱贫攻坚工作给红池坝镇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变化一:基础设施
  以前的红池坝镇,外无出路,内无好路,到巫溪、云阳、开州车程均需三个小时,极度的交通闭塞导致深度贫困。2017年8月,重庆市委副书记唐良智到红池坝镇调研脱贫攻坚工作后提出,要按照农旅融合、旅为龙头、农为基础、交通先行、党建保障的工作思路,抓实抓好基础设施建设。
  这3年来,红池坝镇始终坚持以深度改善基础设施为突破口,加快发展。如今的红池坝镇,其规划建设的“一横一纵”64千米互联互通干线公路已接近尾声,建成“四好农村路”230千米,人行步道110千米,到组通达率达100%,基本实现了“干线公路通县乡,宽阔大道连山岗”。在渔沙村、九坪村、茶山村走访时,我们看到,除了交通道路之外,电力、通信均已全面贯通,基础设施的改善对于区域联动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变化二:农村产业发展
  要想彻底战胜贫困,必须解决老百姓的收入问题。以前的红池坝镇,80%的家庭收入来源靠有劳力的人员外出打工,要在百姓增收的同时实现农村长远发展,必须依靠产业发展,产业扶贫是实现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
  脱贫攻坚以来,经过科学论证,驻镇扶贫工作队与镇党委、政府协同作战,对当地农村产业进行了大幅调整,规划了“321”新型产业体系,即着力打造生态蔬菜、经果、茶叶3个特色效益种植产业,中蜂、山羊2个特色效益养殖产业,同时发展新型乡村旅游产业链,走农旅融合发展之路。
  在茶山村,驻村第一书记妙晓东向我们介绍道,交通条件改善后,茶山村便开始统筹产业布局规划,坚持走“小组团、微田园、生态化、有特色”农旅融合发展之路。在茶叶产业方面,对老茶园进行补植,并新建千亩茶园;发展经果产业,以李子为主,套作一些短线产业,建成“红池云中香季”农旅融合示范区;围绕农旅融合,发展农家乐,如今已建成1个民宿接待中心,10户“森林人家”示范户,15户星级农家乐。
  现在的红池坝镇,已经发展起万亩茶、3万亩经果、2万只山羊、万桶中蜂、1万亩蔬菜、1.6万亩中药材等6个万级产业。同时,现有大大小小300多张农家乐床位,农旅融合产业已经起步。走在渔沙村、九坪村的乡村道路上,空气清新,花草掩映,微田园与农家乐相互映衬,何为农田变景观、农村变景区、农房变民宿,何为美丽乡村,此處便是最直观的体现。
  (三)变化三:人居环境
  在渔沙村,驻村第一书记刘吉振向我们介绍了红池坝镇住房和人居环境改善的具体举措。一方面,通过危房改造以及在一方水土不适合养一方人的地方实行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的方式,为老百姓住房安全提供保障。另一方面,通过“禽畜入圈、柴禾归位、瓜豆上架、蔬菜成行、卫生上榜”环境治理机制,对乡村风貌进行改造,为村民打造生态宜居的美好居住环境,让田园变景区,让生活成风景,实现生产、生活和生态“三生合一”。
  走进红池坝镇,不论是在村道上还是农家小院中,都见不到一丁点儿果皮纸屑。这源于红池坝镇探索出的一条“党员带头、群众主体、政府补助”的人居环境治理模式,由村社牵头开展环境卫生评比,每家每户检查,定期上榜公布,给予“最清洁”农户及“年度最清洁家庭”奖励,以此激发起群众保持卫生、改善人居环境的内生动力。
  (四)变化四:公共服务
  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脱贫攻坚“两不愁、三保障”总体目标,在“两不愁”及“住房安全有保障”问题基本解决后,驻镇工作队与红池坝镇党委、政府一道,集中力量解决贫困人口“义务教育、基本医疗有保障”薄弱环节。要让贫困家庭的孩子上学有保障,不能有一户人因贫困读不起书。教育圆梦,让下一代有受教育的机会,才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长远之策。
  根据国家、地方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政策,尤其是教育资助和医疗救助政策,如今的红池坝镇,建卡贫困户子女不仅义务教育有保障,连高中、中职甚至大学阶段都可享受到免学费、助学金、学费补助及助学贷款等优惠政策,贫困家庭的下一代有了享受更深层次教育的机会。同时,每个村均建有卫生室,有药、有人、有村医,老百姓看病问题得到了解决,实现小病不出村,大病有救护。医疗保障政策让建卡贫困户住院个人自付医疗费用比例不超过10%,慢病、特病门诊自付比例不超过20%。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社会事业的发展,让老百姓的生活质量有了较大提升。   (五)变化五:农村基层治理
  脱贫攻坚是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检验。深度扶贫刚启动时,红池坝镇基层社会矛盾突出,部分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更有赌博成风、厚葬薄养等歪风邪气,部分基层干部存在吃拿卡要、霸权主义等作风问题。脱贫攻坚以来,驻镇工作队一方面帮助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整顿村级软弱涣散党组织,整治作风问题,处理不合格干部,打造优秀基层骨干队伍;另一方面,帮助提升基层治理水平,加强法治教育,推动移风易俗,指导制定和谐文明的村规民约,推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建设。
  同时,对于贫困人口识别这一贫困乡村社会治理的敏感点,驻镇工作队每年统筹开展1~2次大走访、大排查工作,对所有的农户进行“两不愁、三保障、一达标、满意度”等方面的摸底、排查,保障红池坝镇脱贫攻坚工作基础更扎实,对象更精准。
  如今的红池坝镇,每个村都已把村支部建成脱贫攻坚的坚强堡垒,脱贫攻坚实行网格化管理,各项政策到人到户。村村都有村规民约,干群关系和谐,乡风文明逐步显现。
  二、析原因——红池坝镇的蜕变源于何
  3年时间,红池坝镇累计减贫1304户、5064人,9个贫困村全面销号,现有未脱贫29户、74人,贫困发生率由2017年的20.5%降至0.42%。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离不开以下几个维度的共同作用。
  (一)高位推动、集团帮扶、集聚合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2017年8月,重庆市按照“三高一低三差三重”识别标准,在全市范围内甄选出18个深度贫困乡镇,作为脱贫攻坚工作的重中之重,由市领导定点包干、相关扶贫集团对接帮扶,通过聚焦深度贫困,集中火力攻克“贫中之贫、坚中之坚”。
  红池坝镇作为18个深度贫困乡镇中贫困程度排名第一的乡镇,由市委副书记唐良智任红池坝镇脱贫攻坚指挥部指挥长,市农业农村委主任路伟任常务副指挥长,市农业农村委扶贫集团对接帮扶。2017年12月,唐良智在调研红池坝镇脱贫攻坚工作后强调,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行动计划与脱贫攻坚紧密结合起来,统一谋划和推进,“一道工序”解决贫困群众稳定脱贫问题和区域联动发展问题。要积极稳妥推进以“三变”改革为重点的农村改革,激发脱贫攻坚的活力、动力,促进农民增收、产业增效、生态增值。
  正是这样的高位推动让红池坝镇有了科学的专项脱贫攻坚规划,帮扶力度全市第一,大批利好政策纷至沓来。市农业农村委派出9个驻村第一书记,以市农科院副院长苟小红为队长的市农业农村委扶贫集团驻镇扶贫工作队进驻红池坝镇,通过集团帮扶,集聚合力、齐心协力共同推进脱贫攻坚工作。
  (二)农业科技成果、科技专家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了支撑作用
  在红池坝镇脱贫攻坚扶贫产业示范基地,市农科院蔬菜、果树专家通过开展“绿肥+中药材、叶类蔬菜+加工辣椒、幼龄果树+蔬菜”种植模式示范,实现比大面积传统种植技术增产增收30%~50%的目标。
  以果树这类需要3年才能见效的长线产业为例,市农科院的农业科技专家在红池坝镇示范采取“长短结合、以短养长”套作模式,当桃子、李子在幼果林期间无收入时,套种一季辣椒等短线产业,实行套作模式一季可为当地群众增加2000~3000元收入。农业科技在确保贫困户短期保收、持续增收上发挥了促进作用。
  市农科院刘吉振研究员领衔的蔬菜专家服务团,各农业科技专家通过开展技术培训、田间指导,提高当地种植技术水平;开展蔬菜优新品种示范展示,筛选适合当地栽培的蔬菜品种;示范推广肥水一体化、漂浮育苗、嫁接茄子长采收技术等6项新技术的示范展示,促进增产增效;引进企业发展加工辣椒订单生产,提供辣椒生产全过程关键环节技术指导;培养产业带头人和经纪人,壮大村集体经济。
  以核心作物辣椒种植为例,农业科技专家通过加工辣椒“艳椒425”“艳椒465”标准化生产、病虫害绿色防控技術等技术成果示范,实现净作加工辣椒平均亩产1835千克,预计亩收入5000~7000元。农业科技在抗灾增产增效中发挥了保障作用。
  市农科院钟应富研究员领衔的茶叶专家服务团,在红池坝镇茶叶产业发展上发挥了巨大的帮扶作用。他们结合茶园管理、茶叶加工季节性特点,每月按时向红池坝镇相关部门、企业提供当月茶事工作要点和技术方案,帮助提高亩产量及茶叶质量;围绕新茶园建设及茶园管理技术、名优茶加工技术与装备、茶叶生产许可等,组织开展以实际操作和现场指导为主的技术指导与培训10余次,培训人员近300人次;全力协助茶厂建设及功能布局规划,协助茶叶企业进行厂房改造,指导茶叶加工厂SC认证;研制巫溪秀芽茶产品,建立产品标准体系,推广并建立巫溪秀芽标准化加工技术。
  在这些农业科技专家的努力下,红池坝镇新建茶园基本成园,茶叶加工基本成型;茶叶鲜叶价格和采收较大幅度提升,农民生产积极性极大增强;帮助推介的巫溪秀芽品牌,其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农业科技在引领全镇产业发展方面发挥了带动作用。
  3年来,市农科院从选派苟小红副院长任驻镇扶贫工作队队长,选派蔬菜花卉所科技人员刘吉振在渔沙村任驻村第一书记,到组织蔬菜、茶叶、果树、农工、特作等团队专家300余人次到红池坝镇进行产业规划、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农产品加工指导、技术帮扶等,培训、指导农户1000余人次……正是这些农业科技专家共同努力,带着农民干、做给农民看、给农民做示范、让农民有钱赚,为红池坝镇脱贫攻坚工作取得突出成效发挥了支撑作用。
  (三)基层扶贫队员甘于奉献、敢于担当、真抓实干的脱贫攻坚精神
  红池坝镇的蜕变得益于巫溪干部群众的无私奉献、辛勤付出,这其中,基层扶贫队员最为不易。从2017年9月至今,在市农业农村委扶贫集团驻巫溪县红池坝镇扶贫工作队的13名队员中,有11名已在红池坝镇从事脱贫攻坚工作整整3年。   甘于奉献才能成就事业。当初组织脱贫攻坚扶贫工作队时,有人不愿来、不想来、不敢来,但队员们明知环境艰苦,前路艰难,还勇于站出来,这就是他们不怕苦不怕累、甘于奉献自我精神的体现。扶贫队员们多为“80后”,大部分还是外地人,父母年迈,子女尚幼,为了完成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事业,他们选择亏欠家人,把异乡变家乡,舍小家为大家。当初脱贫攻坚说好一年时间,但一年后组织仍然需要,他们便继续坚持干下去。正是他们这种强大的使命感以及勇于牺牲、无私奉献的精神,才有了红池坝镇今天的改变。
  敢于担当才能扛起重任。脱贫攻坚需要担当精神,担当需要勇气和能力。正是因为每一位扶贫队员有着极强的责任担当,主动扛起重任,用心用力、脚踏实地扎实推进扶贫工作,想贫困户之所想,行贫困户之所向,红池坝镇的脱贫攻坚工作才得以稳步推进。
  真抓实干才能取得实效。正是因为扶贫队员们走进贫困群众家庭,深入了解,找准“穷根”,并做到精准施策,狠抓落实,才能因地制宜开展好扶贫工作。正是因为扶贫队员们走进田间地头,实地考察调研,和贫困户干在一起、吃在一起,在实地考察中掌握脱贫攻坚开展情况,及时调整工作对策,以真抓实干的精神推动脱贫攻坚工作向前发展,才能见效果、出实绩。
  3年来,在单位的帮助、家人的理解支持和自身的努力下,扶贫队员们经受住了考验、贡献了心血、得到了历练和成长。正是他们甘于奉献、敢于担当、真抓实干的脱贫攻坚精神,让红池坝镇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三、思未来——如何做好我们的工作
  2020年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走进红池坝镇让我们直观地感受到了脱贫攻坚之路的艰难,也让我们看到了可喜的成绩。但收官并不意味着画上句号,重庆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乡村振兴之路任重而道远。作为农业科研事业单位,我们农科院应持续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贡献力量,发挥好人才和科技的引领作用。
  (一)培养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人才队伍
  “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是新时代“三农”人才队伍应具备的基本能力素养。我们应继续注重培养青年人才熟悉市情、民情、农情,增进对农业科研工作的职业情感,同时加强对农村人才的培养。
  加强对青年人才的培养。“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农科院应继续实施科研素养培养制度,要求青年科技人员在入岗半年内,至少有两个月时间全天候深入村社或农户,入职两年内,至少有一年的时间在基层科研一线进行实践锻炼。继续实施导师培养制度,采取以老带新的方式,引导青年科技人员积极投身一线,树立热爱农业、献身科研、不断创新、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加强对农村人才培养。一是有计划地对乡村高层次技术人员进行能力提升,充分利用重庆市农业科学院承办的国家级和市级高级研修班,国家级专家服务基地等平台,加强对农村人才的培养培训;二是适时开展对于农技推广专业技术人员的系统培训,采取专题培训班、专家智力帮扶等方式,积极解决基层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三是利用重庆市农业科学院科技人员便于走村串户的优势,采取点对点、面对面的方式,培养农民掌握新知识,了解新信息,熟悉新技术、新方法;四是认真落实“三峡之光”访问学者等培训安排,大力培养“接天线”的创新型农村人才、“接地气”的应用型农村人才、“连市场”的创业型人才。
  (二)打造一批业务精、实力强、能力足,综合服务于产业发展的专家服务团队
  “一棵树不代表春天,整个森林的生命力才是真正的春意。”重庆市人社局为助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组建专家服务团队,解决了基层实际所需和科技人员的后顾之忧。重庆市农业科学院29个团队170余名专家参与其中,服务全市21个区县29个村,带种子、带项目、带技术、带资金,使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取得显著实效。
  接下来,我们应加强组建专家服务团工作,不断总结经验,创新机制。一是加强团队建设,根据需求组建不同学科、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的结构合理的团队,在强团队的同时育人才;二是凝聚团队合力,在服务工作中发现问题,形成相关研究课题,在实际问题中进行学术研究;三是创新考核机制,让团队更安心、更热心地服务于群众、服务于基层。
  (三)构建依托于基层、扎根在乡村、服务于农民的人才支撑体系
  乡村振兴关键在于人才振兴,要持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要进一步强化人才支撑体系建设,加快构建一支以职业农民为主体、以科技人才为引领、以专业人才为保障、以乡土人才为特色的根植于基层、服务于基层的永不离开的工作队。
  充分发挥科研单位自身优势。“打铁还需自身硬”,为充分发挥重庆市农业科学院在乡村振兴中的人才支撑和科技支撑作用,必须不断增强自身综合实力,加强科技創新。在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的同时,着力培养和打造适应乡村振兴与农业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为重庆乡村振兴提供更加有力的科技人才队伍支撑和技术保障。
  加强对农技推广部门人员的培训。基层农技推广队伍直面农民,是推广农业技术的桥头堡、推动农业发展的排头兵。重庆市农业科学院应积极发挥自身农业综合学科优势,加强同基层农技人员的对接,着力提升重庆市农技人员的生产与经营能力,促进现代农业科技新品种、新技术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加强对新型职业农民、种植业大户等人员的培训。目前农村普遍存在着“空心化”和农民“兼业化、老龄化”问题,因此必须尽快培育一支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全面提升农村实用人才技能水平,为乡村振兴打造过硬的主力军,为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提供支撑,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其他文献
摘 要:社会工作站作为建设新型社区治理服务体系的重要抓手,顺应组织成长与有效发展的客观要求,承担着补齐民生短板、提升民生兜底保障和基层社会治理水平等多重职责,更是对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求的重要探索,因而其建设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深化落实社会工作站的内在要求,浙江省海宁市马桥街道着重从政治性、专业性、独立性出发,助力发挥工作站应然功能,其所采取的政社互动协力推动社会工作站发展的实践经验,可为
期刊
摘 要:本文以J企业IT从业员工为研究对象,采用合理情绪疗法介入服务,通过帮助服务对象调整其不合理的认知,建立理性的思维模式,以提高服务对象的自我评价能力,降低其职业倦怠水平。结果表明:合理情绪疗法对J企业IT从业员工职业倦怠状况的改善具有一定效果,能够有效促进IT从业人员身心健康发展,并能促进企业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IT从业人员;合理情绪疗法;职业倦怠;个案研究  一、研究背景  中国互联网
期刊
摘 要: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体现,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要求有专业的队伍、专业的理念、专业的技术和方法来开展养老服务。而培养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养老服务多元化协调发展的人才保障。本文将从老年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必要性、老年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现状及加强老年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
期刊
摘 要:老龄化问题不仅是社会需要面对的问题,还是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问题。社区养老是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今后社会化养老服务的重要任务。社会工作参与社区养老建设可以发挥其专业优势,满足居民对社区养老的服务需求。笔者基于参与河南省洛阳市K社区养老服务的实践,阐述当前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养老的服务现状,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养老服务以有效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服务
期刊
摘 要:随着社会工作在全国的不断推进和发展,服务创新就成为一个常谈常新的热门话题。那么,社工服务创新是否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借鉴呢?笔者将从服务创新四维度模型介绍入手,分别从新服务概念、新顾客界面、新服务传递系统和新技术四个维度浅析其对社工服务创新和发展的启示。  关键词:新服务概念;新顾客界面;新服务传递系统;新技术;社工服务创新  随着社工服务专业化和本土化的不断推进,服务创新已成为社工行业的一个
期刊
摘 要:“望闻问切”最初是中医的治病方法,现尝试将其应用于大学生心理问题辅导领域。基于此,本文将以某大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为个案进行分析,在了解和解决该生心理问题的过程中,以辅导员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望闻问切”为方法,探索出一条学生心理问题研判和帮扶的有效方式。  关键词:高校学生;“望闻问切”法;心理帮扶  “望闻问切”四诊法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在长期行医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治疗方法。“望”
期刊
摘 要:社区居家养老是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医疗与养老相结合的服务模式,目前正处在探索阶段,存在基础设施不健全、服务体系不完善、智慧化水平不高等问题。为提升服务质量,应根据老年人的医疗养老需求,进行智慧医疗服务系统的协同性、多元化、精准化设计,构建合理的社区居家智慧医疗服务体系;使服务流程移动化、自动化;研发和使用适老化的智能医疗终端;建造人性化的医疗服务环境。  关键词:社区居家养老;智慧医
期刊
摘 要:随着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社会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不断提高,城乡一体化发展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不断探索向“村改居”社区化治理方向发展的新模式。“村改居”社区治理是城市化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模式。本文以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为例,阐述我国县域社区实行“网格化”治理的背景,通过梳理该县“村改居”社区网格化治理的典型做法,总结“村改居”社区网格化宁阳模式的经验,从而为其他地区提供有益借
期刊
摘 要:社会工作介入精准扶贫工作时间已久,在以往的实践中大多以改变扶贫对象个人为焦点。本文以改变政策为焦点的社会工作政策实践与精准扶贫的内在契合性为出发点,讨论政策实践视野下社会工作参与精准扶贫的实施思路、角色与技巧,旨在为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提供一种新的社会工作实践路径,推动精准扶贫工作的执行与落实。  关键词:政策实践;精准扶贫;社会工作  2014年3月,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贵州代表团
期刊
摘 要:广东省广州市政府购买社会体育场馆公共服务已经进入第5个年头,作为第一批向社会力量购买体育场馆公共服务的城市,广州市政府取得了较大成效。目前,广州市政府通过“群体通”App或其公众号建立双边市场,消费者通过平台能获得惠民价格或免费的体育公共场地服务。本文根据政府招标的8批次体育场馆服务商的情况,对广州市政府购买社会体育场馆公共服务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提出政府在購买服务过程中所存在的风险,并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