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培肥方式以及不同施氮量对小麦籽粒产量和秸秆生物量的影响。【方法】试验设置培肥方式和施氮量两个研究因素,其中培肥方式设置5个水平,施氮量设置3个水平。田间方法采用裂区设计,主因子为培肥方式,副因子为施氮量,重复四次(即四个区组),共计60个小区。【结果】不同培肥方式对小麦籽粒产量的影响不显著。不同施氮量对小麦籽粒产量有极显著影响。各处理区组之间的影响结果不显著即认为各重复之间没有本质差异。与不施氮肥即CK相比,进行施氮处理能显著提高冬小麦籽粒产量,即N120和N240都可以显著提升小麦产量,但他们之间的差距并不显著。【结论】说明在同一培肥方式下,加施氮肥能够提高小麦籽粒产量,施用有机肥料相比秸秆还田配施化肥有利于提高产量。施用有机肥料相比秸秆还田配施化肥有利于提高产量。有机还田具有提升土壤肥力、增强土壤保水能力、改善土壤物理性质和提高产量等作用。
关键词:冬小麦;施氮量;培肥方式;籽粒产量;秸秆生物量;方差分析
1前言
西北地区是我国主要的旱作农业生产地区,而在干旱地区农作物产量提高的主要限制性因子是水和肥。作物产量是衡量一种耕作方式好壞的主要标志之一[2]。施肥是影响土壤质量演化及其可持续利用最为深刻的农业措施[3],不同的肥料施入很大幅度地提高了作物的经济产量,同时也促进了作物生长过程中对水分的利用,被认定是实现增产和土壤水分有效利用的主要途径[1]。但是肥料和水分对农作物的影响是互相配合的,之间会产生一种耦合效应[2]。
同时小麦产量的形成与氮素营养密切相关。生产中,氮肥施用量过大而利用率低,是施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此,通过长期定位秸秆还田处理对小麦样品中小麦籽粒产量以及秸秆生物量等的测定分析,探讨其不同处理对小麦品质的影响,进一步明确有机肥、秸秆与无机肥配施等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效应,了解小麦品质的动态变化状况,以期找到最适秸秆还田与化肥配施管理方式与措施[3]。
2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方法设计
2.1.1试验概况
试验地位于黄土高原南部旱作区的陕西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字农作一站,(34°17'44"N,108904'10"E,海拔524.7m),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气温约13℃,年均降水量632mm,土壤类型为褐土类,僂土亚类,红油土属,黄土母质,系统分类为土垫旱耕人为土,且为石灰性土壤。2002年试验开始前0-20cm土壤基本理化性状为:容重1.21g/cm3,有机碳8.00g/kg,速效磷4.93mg/kg,硝态氮5.43mg/kg,铵态氮2.41mg/kg,碳酸钙65.1g/kg。
2.1.2试验方案
试验有2个研究因素:
A因子:培肥方式,设5个水平,即常规、低量秸秆换田、高量秸秆还田、低量有机肥、高量有机肥;
B因子:施氮量,设3个水平,即0、120/240 kg N/hm2。
田间方法设计为裂区设计,主因子为培肥方式,副因子为施氮量,设置四个区组(即四个重复),共计60个小区。每小区面积为6m*9.9m=59.4m2,试验地总面积约6亩。
2.2 实验材料
2.2.1供试作物与肥料
供试小麦品种:小堰22号,播量为150kg/hm2
试验所用氮肥和磷肥分别采用尿素(N:46.7%)与云南磷肥(P2O5:16%):有机肥则采用市面出售的腐熟羊粪。
2.3 播种计划
2.3.1布置小区处理
称好尿素、云南磷肥、秸秆(锄碎的)及有机肥,按肥料用量将其放置于对应小区,并在小区内人工均匀撒施,采用机械旋耕与土壤充分混合。
2.3.2播种及镇压
试验采用机械播种,播种后统一镇压一次。
3结果与分析
3.1 实验结果取样方式
田间试验计产样收获:每小区以东西走向、避开距南北边界1m的部分进行人工收获。每小区采用样方法,选取长势均匀的2个不相邻的2m2(1m×2m)样方,合并两个样方的小麦;剪取所有麦穗,装入网袋并按小区编号挂标牌,晾干后脱粒、称重、计产。
3.2 实验结果方差分析及多重比较
3.2.1不同培肥方式处理对小麦籽粒(t/ha)影响
不同处理对籽粒产量的方差:
3.2.2不同施肥处理对冬小麦秸秆生物量(t/ha)影响
A:副因素即施氮量的多重比较(SSR法比较)
4:结论与讨论
4.1 不同处理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作物产量变化主要受施肥模式、耕作栽培制度、土壤质量等多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此试验表明:
4.1.1对不同培肥方式模式以及施氮量下小麦籽粒产量的测定方差分析结果显示
1)不同培肥方式对小麦籽粒产量的影响不显著。
2)不同施氮量对小麦籽粒产量有极显著影响。
3)各处理区组之间的影响结果不显著即认为各重复之间没有本质差异。
4.1.2根据不同施氮量对小麦籽粒产量多重比较结果(表1)可知:
与不施氮肥即CK相比,进行施氮处理能显著提高冬小麦籽粒产量,即N120和N240都可以显著提升小麦产量,但他们之间的差距并不显著。
有机肥与化肥长期配施增加作物产量和产量的稳定性。总体而言,试验分析结果说明在同一培肥方式下,加施氮肥能够提高小麦籽粒产量,施用有机肥料相比秸秆还田配施化肥有利于提高产量。有机还田具有提升土壤肥力、增强土壤保水能力、改善土壤物理性质和提高产量等作用。其不仅改变了土壤的养分含量和水气热分布,而且显著影响土壤微生物数量和活性,从而影响作物产量[6]。
4.2 不同处理对小麦秸秆生物量的影响
4.2.1对不同培肥方式模式以及施氮量下小麦秸秆生物量的测定方差分析结果显示
1)不同培肥方式对小麦秸秆生物量的影响不显著。
2)不同施氮量对小麦秸秆生物量有极显著影响。
3)各处理区组之间的影响结果不显著即认为各重复之间没有本质差异。
4.2.2根据不同施氮量对小麦秸秆生物量多重比较结果(表2)可知:
与不施氮肥即CK相比,进行施氮处理能极显著提高冬小麦秸秆生物量,即N120和N240都可以显著提升小麦秸秆生物量,但他们之间的差距并不显著。
参考文献:
[1]张淑芳,孙玉莲,蔡广珍,孙磊,马俊强. 不同施肥处理对冬小麦土壤水分及产量的影响[J]. 江西农业学报,2018,30(09):1-7.
[2]辛励,刘锦涛,刘树堂,陈延玲,南镇武,袁铭章,陈晶培. 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下长期定位秸秆还田对籽粒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2016,31(06):164-170.
[3]李占.有机肥和化肥不同配施比例对冬小麦?夏玉米 产量和品质的影响[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13.
[4]李秀,韩佳乐,吴文雪,张建国,赵英,冯浩. 秸秆还田方式对关中盆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冬小麦产量的影响[J]. 水土保持学报,2018,32(04):170-176.
[5]董静,李絮花. 不同施肥处理对冬小麦-夏玉米产量及肥料效益的影响[J].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22):9295-9296+9406.
关键词:冬小麦;施氮量;培肥方式;籽粒产量;秸秆生物量;方差分析
1前言
西北地区是我国主要的旱作农业生产地区,而在干旱地区农作物产量提高的主要限制性因子是水和肥。作物产量是衡量一种耕作方式好壞的主要标志之一[2]。施肥是影响土壤质量演化及其可持续利用最为深刻的农业措施[3],不同的肥料施入很大幅度地提高了作物的经济产量,同时也促进了作物生长过程中对水分的利用,被认定是实现增产和土壤水分有效利用的主要途径[1]。但是肥料和水分对农作物的影响是互相配合的,之间会产生一种耦合效应[2]。
同时小麦产量的形成与氮素营养密切相关。生产中,氮肥施用量过大而利用率低,是施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此,通过长期定位秸秆还田处理对小麦样品中小麦籽粒产量以及秸秆生物量等的测定分析,探讨其不同处理对小麦品质的影响,进一步明确有机肥、秸秆与无机肥配施等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效应,了解小麦品质的动态变化状况,以期找到最适秸秆还田与化肥配施管理方式与措施[3]。
2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方法设计
2.1.1试验概况
试验地位于黄土高原南部旱作区的陕西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字农作一站,(34°17'44"N,108904'10"E,海拔524.7m),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气温约13℃,年均降水量632mm,土壤类型为褐土类,僂土亚类,红油土属,黄土母质,系统分类为土垫旱耕人为土,且为石灰性土壤。2002年试验开始前0-20cm土壤基本理化性状为:容重1.21g/cm3,有机碳8.00g/kg,速效磷4.93mg/kg,硝态氮5.43mg/kg,铵态氮2.41mg/kg,碳酸钙65.1g/kg。
2.1.2试验方案
试验有2个研究因素:
A因子:培肥方式,设5个水平,即常规、低量秸秆换田、高量秸秆还田、低量有机肥、高量有机肥;
B因子:施氮量,设3个水平,即0、120/240 kg N/hm2。
田间方法设计为裂区设计,主因子为培肥方式,副因子为施氮量,设置四个区组(即四个重复),共计60个小区。每小区面积为6m*9.9m=59.4m2,试验地总面积约6亩。
2.2 实验材料
2.2.1供试作物与肥料
供试小麦品种:小堰22号,播量为150kg/hm2
试验所用氮肥和磷肥分别采用尿素(N:46.7%)与云南磷肥(P2O5:16%):有机肥则采用市面出售的腐熟羊粪。
2.3 播种计划
2.3.1布置小区处理
称好尿素、云南磷肥、秸秆(锄碎的)及有机肥,按肥料用量将其放置于对应小区,并在小区内人工均匀撒施,采用机械旋耕与土壤充分混合。
2.3.2播种及镇压
试验采用机械播种,播种后统一镇压一次。
3结果与分析
3.1 实验结果取样方式
田间试验计产样收获:每小区以东西走向、避开距南北边界1m的部分进行人工收获。每小区采用样方法,选取长势均匀的2个不相邻的2m2(1m×2m)样方,合并两个样方的小麦;剪取所有麦穗,装入网袋并按小区编号挂标牌,晾干后脱粒、称重、计产。
3.2 实验结果方差分析及多重比较
3.2.1不同培肥方式处理对小麦籽粒(t/ha)影响
不同处理对籽粒产量的方差:
3.2.2不同施肥处理对冬小麦秸秆生物量(t/ha)影响
A:副因素即施氮量的多重比较(SSR法比较)
4:结论与讨论
4.1 不同处理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作物产量变化主要受施肥模式、耕作栽培制度、土壤质量等多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此试验表明:
4.1.1对不同培肥方式模式以及施氮量下小麦籽粒产量的测定方差分析结果显示
1)不同培肥方式对小麦籽粒产量的影响不显著。
2)不同施氮量对小麦籽粒产量有极显著影响。
3)各处理区组之间的影响结果不显著即认为各重复之间没有本质差异。
4.1.2根据不同施氮量对小麦籽粒产量多重比较结果(表1)可知:
与不施氮肥即CK相比,进行施氮处理能显著提高冬小麦籽粒产量,即N120和N240都可以显著提升小麦产量,但他们之间的差距并不显著。
有机肥与化肥长期配施增加作物产量和产量的稳定性。总体而言,试验分析结果说明在同一培肥方式下,加施氮肥能够提高小麦籽粒产量,施用有机肥料相比秸秆还田配施化肥有利于提高产量。有机还田具有提升土壤肥力、增强土壤保水能力、改善土壤物理性质和提高产量等作用。其不仅改变了土壤的养分含量和水气热分布,而且显著影响土壤微生物数量和活性,从而影响作物产量[6]。
4.2 不同处理对小麦秸秆生物量的影响
4.2.1对不同培肥方式模式以及施氮量下小麦秸秆生物量的测定方差分析结果显示
1)不同培肥方式对小麦秸秆生物量的影响不显著。
2)不同施氮量对小麦秸秆生物量有极显著影响。
3)各处理区组之间的影响结果不显著即认为各重复之间没有本质差异。
4.2.2根据不同施氮量对小麦秸秆生物量多重比较结果(表2)可知:
与不施氮肥即CK相比,进行施氮处理能极显著提高冬小麦秸秆生物量,即N120和N240都可以显著提升小麦秸秆生物量,但他们之间的差距并不显著。
参考文献:
[1]张淑芳,孙玉莲,蔡广珍,孙磊,马俊强. 不同施肥处理对冬小麦土壤水分及产量的影响[J]. 江西农业学报,2018,30(09):1-7.
[2]辛励,刘锦涛,刘树堂,陈延玲,南镇武,袁铭章,陈晶培. 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下长期定位秸秆还田对籽粒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2016,31(06):164-170.
[3]李占.有机肥和化肥不同配施比例对冬小麦?夏玉米 产量和品质的影响[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13.
[4]李秀,韩佳乐,吴文雪,张建国,赵英,冯浩. 秸秆还田方式对关中盆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冬小麦产量的影响[J]. 水土保持学报,2018,32(04):170-176.
[5]董静,李絮花. 不同施肥处理对冬小麦-夏玉米产量及肥料效益的影响[J].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22):9295-9296+9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