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农村聚落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来源 :江苏农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quanz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采用景观生态学分析方法,研究四川省成都市金堂县县域农村聚落布局状况以及自然社会因素对农村聚落布局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金堂县农村聚落数量多,规模变异系数普遍偏高且差异明显,存在集聚和分散布局并存的特点;冲积平原区内聚落布局集聚,浅丘地形区和深丘地形区聚落分布相对均匀。(2)金堂县农村聚落斑块形状较不规则,且差异不大。冲积平原区聚落布局破碎度最低、斑块形状最为规则;低山地形区农村聚落破碎度最高、斑块形状最不规则。(3)金堂县农村聚落布局随海拔越高布局越分散、形状越不规则,但随坡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河流和道路对农村聚落的空间布局具有强烈的指向性,但聚落布局与河流之间有安全距离的限制,而道路对聚落布局的影响距离较小;城镇对农村聚落布局的影响存在排斥和吸引的共同作用。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农村聚落布局;变异系数法;景观指数法;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 F323.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7)18-0326-06
  收稿日期:2016-05-13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41301196)。
  作者简介:吴弘璐(1992—),女,四川成都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土地利用管理及评价研究。E-mail:1101971949@qq.com。
  通信作者:何 伟,副教授,从事土地利用管理及评价研究。E-mail:cdwhe@163.com。 景观生态学(landscape ecology)是生态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宏观尺度上景观类型的空间结构特征、相互作用及动态变化[1]。自引入中国,已在近30年的发展历程中渐趋成熟,当前景观生态学研究的核心是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的相互作用及其尺度效应,以揭示土地利用格局对各类生态问题的影响机制[2]。众多学者在探讨土地资源合理利用时将土地利用管理与生态学有机结合起来,采用景观指数等生态学方法来揭示土地利用的特点及格局变化[3]。
  聚落是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场所,是人类生产和社会活动的中心,可分为城市和乡村2类[4-6]。其中乡村聚落以农业生产为主体,目前相关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乡村聚落空间结构特征、空间分布规律、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的时空演变以及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7-10]等方面。
  城市化对资源的流向导向性是影响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因素,城市化进程中的用地扩张、人口流动、产业结构变化、基础设施建设、居民观念转变等因素必定会导致城市周围乡村聚落人口、社会、经济、文化发生巨大的变化[11]。研究大中城市周边县域农村聚落布局有利于揭示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对于农村聚落的影响[12],同时有利于对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现实依据[13]。城市化对资源的掠夺是造成区域生态问题的重要因素,而生态问题也是目前的一大研究热点。将景观生态学引入农村聚落研究有利于分析农村聚落生态布局,为优化农村聚落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1 研究区概况
  1.1 研究区土地利用情况
  金堂地处成都平原东北部,位于104°20′37″~104°52′56″E、30°29′10″~30°57′41″N之间,是成都市确定的扩展型发展区、龙泉山生态旅游综合功能区。2013年末,金堂县户籍总人口89.18万人,其中非农人口22.89万人。全县辖21个乡镇和2个省级工业开发区。根据2010年土地变更调查结果,全县土地面积1 155.61 km2,其中耕地所占比例最高,达到57.98%,林地其次,所占比例为14.88%。全县土地利用情况详见表1。
  1.2 研究区地形分区
  根据金堂县的地形地貌特征,将金堂县高程图、乡界面图、Voronoi图叠加显示,划定金堂县不同地形区范围界线,形成金堂县地形分区图(图1)。可看出在龙泉山西北部,沿江河两岸为冲积平原,地势高低起伏差10~20 m。龙泉山以东属川中台地,为丘陵地带。其中,高板、三溪、平桥等乡镇和福兴、赵家、淮口、五凤镇部分地区位于龙泉山东侧,地势起伏高低差在20~50 m之间,呈浅丘地貌;竹篙、隆盛、转龙、土桥、又新、云合等乡镇及金龙镇大部分地区,丘体切割较深,地势起伏在100~200 m之间,呈深丘地貌。龙泉山脉由北向南斜贯县境中部,地势起伏高低差在400~600 m之间,形成低山地貌。因此,将金堂县分为冲积平原地形区、浅丘地形区、深丘地形区、低山地形区等4大地形区作为第二类研究区域。
  2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本研究从金堂縣2010年土地利用现状图中提取村庄聚落,并结合30 m分辨率DEM影像、金堂县县界形成基本工作底图,利用ArcGIS 10.1软件空间分析功能进行聚落布局分析。人口、经济等数据来源于金堂县统计年鉴。
  2.2 研究方法
  2.2.1 基于泰森多边形的变异系数法 将乡村聚落斑块构建成泰森多边形(Voronoi图),计算泰森多边形面积的变异系数,变异系数的大小反映乡村聚落的离散程度,揭示乡村聚落的布局模式。泰森多边形是由一组离散点连接成三角形后,取各线段中垂线形成的多边形,每个多边形中只存在1个离散点数据,这个离散点的属性则代表整个多边形的属性信息。泰森多边形面积越小,说明农村聚落分布越密集。本研究提取每个农村聚落中心点的x、y坐标值,再以x、y坐标生成中心点图层,将农村聚落表现为一组离散点,再以shpfile格式的点图层创建农村聚落泰森多边形。
  变异系数(CV)是用以衡量各观测值变异程度的统计量,其值为标准差与平均数的比值,如公式(1)所示。变异系数值越大,说明农村聚落规模越离散,存在小面积农村聚落。
  式中:CV为变异系数值,σ为标准差,μ为平均数。
  本研究在构建农村聚落泰森多边形的基础上,采用变异系数法,计算Voronoi图的变异系数,分析金堂县农村聚落空间分布类型、分布均匀度的离散程度。其中,当农村居民点分布均匀时,Voronoi多边形面积变化小,CV值较低;当农村居民点集聚分布时,集聚群内Voronoi多边形面积较小,CV值较低,集聚群间Voronoi多边形面积较大,CV值较高[9]。   2.2.2 景观指数法 景观指数能高度浓缩景观格局信息,反映其结构组成和空间配置某些方面的简单定量指标[9],适合定量表达景观格局和生态过程之间的关联。本研究在Fragstas 4.2软件支持下,选取了斑块数目、斑块总面积、斑块密度、景观形态指数、形状指数等5个生态景观指标对金堂县农村聚落空间分布特征进行评价分析。本研究利用景观指数法从景观生态学角度分析农村聚落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各影响因子对聚落空间分布的影响特征。
  2.2.3 缓冲区分析法 影响农村聚落布局分布的自然社会因素中,一些影响因素的作用效果是表现在农村聚落距离因素上,随着距离的变化,农村聚落分布特征也存在明显的差异。本研究对影响农村聚落布局的因素中的河流、道路、城镇等因素,采用缓冲区分析方法,按照不同的距离半径构建缓冲区,分析不同缓冲区内农村聚落布局的特点,来揭示这些因素对农村聚落布局的影响。
  2.3 聚落空间分布特征指标
  本研究选取斑块数目、斑块总面积、斑块密度、景观形态指数、形状指数5个生态景观指标对金堂县农村聚落空间分布特征进行评價分析。各指标定义及计算公式如表2所示。
  3 农村聚落空间分布特征
  3.1 基于变异系数法的聚落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3.1.1 不同乡镇农村聚落空间分布特征 分别对金堂县下辖21个乡镇的所有农村聚落,按照聚落的面积规模,统计各乡镇聚落面积规模的变异情况,结果如表3所示。可以看出,研究区内各乡镇农村聚落规模变异系数普遍偏高,表明金堂县各乡镇农村聚落分布较为零散,聚落规模差异明显,聚落分布存在集聚和分散并存的特点。绝对规模差异最大的是栖贤乡,最大面积聚落与最小面积聚落间的面积比值达27 742,聚落规模变异系数为400.95%;绝对规模差异最小的是转龙镇,最大面积聚落与最小面积聚落间的面积比值为258,变异系数仅为7.36%。
  以农村聚落为中心点,生成Voronoi图(图2、图3)。采用变异系数法分析各泰森多边形的面积差异,结果见表3。可以看出,金堂县大多数乡镇CV值偏低,说明农村聚落空间分布较均匀。其中,云合镇、平桥乡、转龙镇、竹篙镇、隆盛镇5个乡镇的Voronoi多边形变异系数在60%~70%之间,说明这5个乡镇内农村聚落空间均匀分布,聚落分散特点突出。三溪镇、又新镇、广兴镇、高板镇、金龙镇、土桥镇、白果镇Voronoi多边形变异系数在70%~80%之间,其农村聚落空间分布较为均匀,集聚不明显。福兴镇、清江镇、栖贤乡、五凤镇、赵家镇Voronoi多边形变异系数在80%~90%区间内,其农村聚落空间分布较不均匀,集聚较明显。官仓镇、三星镇、淮口镇、赵镇Voronoi多边形变异系数在90%~180%区间内,其农村聚落空间分布不均匀,集聚明显。
  3.1.2 不同地形区农村聚落空间分布特征 利用各地形面裁剪金堂县农村聚落Voronoi图,得到不同地形区农村聚落Voronoi图(图4)。按地形区统计各地形区Voronoi图面积变异系数(表4),分析各地形区农村聚落规模分布特征。
  由表4可以看出,金堂县内不同地形区内,农村聚落布局分布差异明显。其中,冲积平原地形区内农村聚落面积规模CV
  值和Voronoi图CV值都比较大,分别达到220.13%和 148.47%,这说明冲积平原地形区内,农村聚落面积规模大小差异明显,聚落空间分布不均匀,集聚的特点突出。浅丘地形区和深丘地形区内农村聚落面积规模CV值较大,分别为197.32%和178.71%,但Voronoi图CV值均较低,分别为 85.23% 和71.52%,这说明在这2个地形区内,农村聚落面积规模大小虽然有一定的差异,但农村聚落的空间分布较为均匀。低山地形区农村聚落面积规模CV值最大,达到 290.67%,但Voronoi图CV值不高,为99.90%,这说明在低山地形区,农村聚落面积规模大小差异突出,但农村聚落的空间分布相对均匀。
  3.2 基于景观指数法的聚落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3.2.1 不同乡镇农村聚落空间分布特征 利用ArcGIS软件对村庄斑块的空间进行统计分析,得到了金堂县各乡镇农村聚落景观指数值(表5),以及金堂县各地形区内农村聚落的景观指数值(表6)。
  斑块总面积(CA)反映景观大小的整体水平,三溪镇、竹篙镇、淮口镇、福兴镇、赵镇的指数值较高,斑块总面积较大,农村聚落分布面积较广。
  斑块平均面积(MPS)反映斑块破碎度情况,取值越小则越破碎。可以看出,隆盛镇、转龙镇、五凤镇、又新镇指标值偏低,农村聚落景观破碎度高;清江镇、官仓镇、赵镇指标值较高,农村聚落景观破碎度低,农村聚落较集中连片。
  斑块数目(NP)是指村落斑块总数,用以描述斑块破碎度,但其受研究区域面积大小影响较大,因而常与斑块密度指数(PD)共同描述斑块破碎度。本研究对斑块密度指数采用了2种不同统计方式,PD1为每1 km2内斑块数目,PD2为农村聚落景观面积与金堂县县域总景观面积之比。若PD1值高,而PD2值低,则说明该区域斑块较破碎,农村聚落小且分散;若PD1值低,而PD2值高,则说明该区域斑块较集聚,农村聚落规模大。例如,高板镇、官仓镇、淮口镇、隆盛镇、三星镇等镇PD2指数值相同,而PD1值区别较大,说明这4个乡镇破碎度从高到低排名分别是隆盛镇>淮口镇>三星镇>高板镇>官仓镇。
  平均形状指数(MSI)反映斑块形状规则度,当景观中所有斑块为正方形时,MSI=1,当斑块形状偏离正方形时MSI增大。可以看出,金堂县各乡镇农村聚落斑块形状较不规则,且差异不大,集中于1.29~1.33之间。其中官仓镇、清江镇、土桥镇、赵镇指标值较高,农村聚落斑块相对更不规则,而三星镇、栖贤乡指标值较低,农村聚落斑块相对规则。总体而言,清江镇、官仓镇、赵镇、土桥镇的农村聚落布局较集聚、规则;福兴镇、白果镇、栖贤乡的农村聚落布局集聚,较呈不规则状;高板镇、广兴镇、淮口镇、金龙镇、三溪镇、赵家镇、竹篙镇的农村聚落布局较零散,但呈规则状;隆盛镇、转龙镇、平桥乡、三星镇、五凤镇、又新镇的农村聚落布局较零散、不规则。   海拔、坡度、河流、道路和城镇等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对金堂县农村聚落的空间布局影响明显。农村聚落斑块平均面积及斑块密度、平均形状指数等指数随海拔的增高均呈现递减变化趋势,但随坡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河流对农村聚落的空间布局具有强烈的指向性,但聚落布局也存在与河流保持适当安全距离的特点;距离道路300 m以内的农村聚落空间布局受道路影响明显,大于300 m时,聚落分布状况受道路影响较小;而城镇对农村聚落的影响存在排斥和吸引的共同作用。
  本研究中,采用景观指数对不同乡镇和地形区农村聚落的布局特征进行了探讨,并分析了海拔、坡度、河流、道路、城镇等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对农村聚落布局的影响,但研究中景观指数仅选择了斑块总面积、斑块平均面积、斑块数目、斑块密度、平均形状指数等指标,有进一步丰富和拓展的空间。同时,各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之间对农村聚落布局的相互影响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陈利顶,李秀珍,傅伯杰,等. 中国景观生态学发展历程与未来研究重点[J]. 生态学报,2014,34(12):3129-3141.
  [2]刘红梅,廖邦洪. 国内外乡村聚落景观格局研究综述[J]. 现代城市研究,2014(11):30-35,74.
  [3]何仁伟,陈国阶,刘邵权,等. 中国乡村聚落地理研究进展及趋向[J]. 地理科学进展,2012,31(8):1055-1062.
  [4]马利邦,郭晓东,张启媛. 甘谷县乡村聚落时空布局特征及格局优化[J]. 农业工程学报,2012,28(13):217-225,299.
  [5]马亚利,李贵才,刘 青,等. 快速城市化背景下乡村聚落空间结构变迁研究评述[J]. 城市发展研究,2014,21(3):55-60.
  [6]马晓冬,李全林,沈 一. 江苏省乡村聚落的形态分异及地域类型[J]. 地理学报,2012,67(4):516-525.
  [7]宋晓英,李仁杰,傅学庆,等. 基于GIS的蔚县乡村聚落空间格局演化与驱動机制分析[J]. 人文地理,2015(3):79-84.
  [8]邢谷锐,徐逸伦,郑 颖. 城市化进程中乡村聚落空间演变的类型与特征[J]. 经济地理,2007,27(6):932-935.
  [9]钟紫玲,王占岐,李伟松. 基于Voronoi图与景观指数法的山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 水土保持研究,2014,21(2):211-216.
  [10]姜 磊,雷国平,张 健,等. 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及优化分析[J]. 水土保持研究,2013,20(1):224-229.
  [11]曹 雩. 山区农村聚落的布局与空间组织[J]. 贵州民族研究,2011,32(137):20-22.
  [12]蔡 青. 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城市空间格局演变规律分析与生态安全格局构建[D]. 长沙:湖南大学,2012:1-125.
  [13]闫志鹏. 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周至县土地利用格局研究[D]. 荆州:长江大学,2014:1-41.夏礼如,李 岩,孟力力. 江苏设施蔬菜产业发展主要风险因子分析及应对措施[J]. 江苏农业科学,2017,45(18):332-333.
其他文献
摘要:为明确土壤微生物添加剂对冬小麦土传病害、土壤养分、玉米秸秆腐解、产量及经济效益的田间示范效果,于2014—2015年小麦季,采用大田栽培方式,分别在河北省辛集市、献县和保定市进行试验。研究表明:在辛集市、献县和保定3地,施用以枯草芽孢杆菌B1514为功能菌的微生物菌劑,小麦的麦田纹枯病、根腐病和全蚀病的平均防效分别可达68.82%、81.42%和70.05%,土壤玉米秸秆累积腐解率3地平均提
那天突然说起高考结束后的那件事,我和她都忍不住笑出了声。  学校不让学生们从楼上扔试卷、课本,所以那些纸张出现在了宿舍楼下“论斤卖”的秤上。我和她收拾着那些在过去连折个书角都舍不得,只敢夹张书签的教科书,还有别着回形针的试卷,拿了楼下阿姨发的蛇皮袋,一股脑儿地往里装。  “你不会舍不得吗?”她问我。  我记得当时的我是这么回答的:“不就是一堆在以后都用不着的破书嘛,有什么舍不得?”  然后,现在的
摘要: 县(市、区)是我国农民职业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和直接承担者,近年来得到长足发展,规模和服务经济与社会发展能力明显增强,但仍存在结构性矛盾,发展瓶颈有待突破。农业现代化背景下,建设和改进县(市、区)农民职业教育体系,必须加快农民职业教育的供给侧改革,逐步实现供给与需求的双向驱动,即要精准服务,打造与地方经济、社会、产业结构相契合的新农村农民职业教育管理体系;要共享发展,逐步开放农民职业教育市场,
摘要:为改善果蔬冷链物流运输中监测信息不透明的现状,设计一种基于物联网的冷链物流温湿度及地理信息实时监测系统。通过二维码扫描枪扫描温湿度、GPS数据编码得到的二维码信息,获取果蔬在冷链运输中的温湿度信息和运输车的地理位置,提高冷链运输的信息化与透明化,从而提升食品品质,保证食品安全。  关键词:物联网;果蔬冷链物流;温湿度;二维码;GPS  中图分类号: S126;TS207.7文献标志码: A文
摘要: 为了研究扎龙湿地土壤中重金属对土壤化学性质及电导率的影响,采集扎龙湿地的10个土壤样本,测定了其中的重金属含量、化学性质及电导率(EC)。利用相关分析计算了重金属含量与化学性质、电导率的相关性;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提取8种重金属的主成分,并计算了重金属主成分与土壤化学性质、电导率之间的相关性。根据相关性分析可知,重金属对土壤化学性质及电导率具有复杂的影响,其中Fe、Co、Cr与K 之间存在极
摘要:应用SPSS软件对我国北方地区15个花生品种的11个产量与品质性状进行变异系数、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生态环境下产量性状以单株饱果数的变异系数最大,品质性状以油酸亚油酸比值的变异系数最大。将11个性状综合成为4个主成分因子,可代表花生产量、品质性状87.6654%的原始数据信息量,通过各品种的主成分得分对参试品种进行综合评价排名,并把15个品种聚为5个类群,各类群间产量性状和
摘要:通过花粉管通道转导芦苇总DNA到水稻辽星1号中,以获得的2个耐盐变异水稻品系H1、H2为材料,对6张叶的水稻幼苗进行0.3%浓度的NaCl溶液诱导处理24 h。提取经NaCl溶液诱导后的叶片mRNA,经反转录成 cDNA,经过酶解后加接头和2次杂交,构建差异表达的抑制消减(SSH)cDNA文库。以NaCl溶液诱导后的耐盐变异水稻H1、H2的cDNA为检测子(tester),以水稻辽星1号cD
围子:关于旻夕啊, 真的说不出有多让人爱!无论是电台还是微信,交给她的事情,每一次都能拿出最让人满意的结果。考研的时候密密麻麻的日程表里,还特意留出“给围姐写稿子”和“帮围姐做微信公众号”的时间。这样的女孩子,什么都尝试,什么都努力做好,耐心、温柔、谨慎、有礼有节,总觉得她身边的生活也要美好起来,才配得起这份性格里的美好。  [01]  晚上七点,接到顾彦从荷兰打来的电话,他那边是中午一点钟。算算
摘要:将不同来源的60株菌株进行致病性试验及血清补体抗性检测,探讨补体抗性与鸡大肠埃希菌致病力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大肠杆菌在血清中的存活能力与其致病力间相关系数为0.259,P值=0.046<0.05,即大肠杆菌的补体抗性与其致病力显著相关。  关键词:鸡;大肠杆菌;致病性;血清补体;抗性  中图分类号: S858.31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5)11-0301-02
摘要:以9个藜麦(Chenopodium quinoa Willd.)品种为材料,对藜麦茎段、子叶不同外植体的愈伤组织诱导效果进行比较,同时对茎段的愈伤组织诱导以及愈伤组织增殖体系进行优化试验。结果表明:诱导愈伤组织最佳外植体为茎段,9个品种在培养基MS 0.5mg/L 2,4-D中用茎段诱导愈伤组织的平均诱导率达90%;在愈伤组织诱导优化试验中,处理Ⅵ(MS 0.5 mg/L 2,4-D 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