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分层次的教学使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真正做到了在大课堂的教学中实施因材施教。本文以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为例,来探讨分层次的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 语文 分层 教学 探讨
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变革。素质教育应该是面向未来的教育,是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的教育,是教育方式、方法上的创新教育。
基于这种理解,我们认为常规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很难在课堂教学的同一时、空内实现分类推进、全面提高的素质教育思想,必然会形成差生更差的局面。
而且,课堂教学作为实施素质教育、实现学校办学思想,办学目标的主阵地,由于通用大班额的管理模式,使学生在知识基础、接受能力、技能水平、学习兴趣、心理素质等方面各不相同的情况下,执行相同的教学目标、相同的教学进度、相同的教学方法、相同的教学内容、相同的教学评价,这样就导致学生思想、学习、能力、心理等诸多方面的素质差异越来越大,压抑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展。以此来看,分层教学模式就成了课堂教学的必然选择。
当然,分层教学模式与以往快慢班的教学模式是不同的,其主要原则是:使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真正做到了在大课堂的教学中实施因材施教。下面我们就以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为例,来探讨分层次的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中应用。
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把每篇课文分为三层教学目标。上课时先讲基本的内容,然后让成绩差的学生作课堂练习,与之同时给学习能力较强的同学加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
留作业时,也按照分层授课的要求去分层留作业,学习成绩差的同学完成教学内容即可,而其它学生则要留些难度大的作业;在进行阶段验收时采取A, B,C卷制:A卷是最基础的知识;B卷在A 卷的基础上有20%的应用题;C卷比B卷又增加10%灵活性较强的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基础任选其中的一种试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取得相应的高分。如在《最后一片叶子》教学中,我是这样进行分层次教学的。
在第一层级(整体感知)中是这样来设计问题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主人公贝尔曼是怎样一个人物?
3、乔安西为什么把生命的希望寄托在一片叶子上,为什么最后一片叶子是贝尔曼的杰作?这三个问题不多不少,恰如其分,引导学生准确地领悟课文的内容。这是一篇课文中最基本的内容,既能考虑到全体学生,又能照顾到学习成绩差的同学。在第二层级(学习语言)中的设计是:
1、适用投影进行词语搭配的分析;
2、运用投影品味语境中的词语;两个语言学习的问题,紧扣课文内容进行设计。第一个问题是针对学习成绩差的同学设计的,第二个问题是针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而设计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做,教师暗示学生完成,使学生获得成功感。在第三层级(联系生活)中的设计是:
紧扣教材,联系现实生活,进行人文思想教育。运用娴熟的手法简笔画出一片藤叶,启发学生从乔安西看到叶子的心态想到风雨交加的夜晚,叶子的脱落预示着一个生命的结束,但是,叶子为什么没有被吹落,是谁画了它?
贝尔曼为什么要画这片叶子,他付出了怎样的代价?他身上体现了怎样的品质,联系我们自己的生活实际,我们从他身上学到了什么?让学生结合本课主题,尽情地联想和想象。这些问题由易到难,既能考虑到全体学生,又能照顾到学习成绩差的同学。
联想和想象教学是课内外语文衔接能力培养训练的基本方式,是引导学生将学习课本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有效方法。在此课中,让学生从贝尔曼的形象出发联想到一些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爱心的人,舍己为人的人,这样,就实现了“引情联想”这个语文知识性的教学任务。学生展开了想象,拓展了思维,创造出一些新的东西来,实现了创新教学的目标。
从这个教学案例来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要体现一种全新语文教学思想——分层递进的教学思想,这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对语文课堂教学规律的一种全新的探索:整体感知——学习语言——联系生活,这也正是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基本结构规律的揭示。“整体感知”是学习语文课文内容的基础,“学习语言”是语文学习的本质,“联系生活”是语文教学中人文思想的重要体现。三者层层推进,直到完成预定的教学目的。在多年的探索中,我感觉到这种结构优化了语文阅读课堂的教学,课堂教学的纵向流程得到了合理的安排。
参考文献:
赵大鹏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书 2001年5月
关键词 语文 分层 教学 探讨
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变革。素质教育应该是面向未来的教育,是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的教育,是教育方式、方法上的创新教育。
基于这种理解,我们认为常规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很难在课堂教学的同一时、空内实现分类推进、全面提高的素质教育思想,必然会形成差生更差的局面。
而且,课堂教学作为实施素质教育、实现学校办学思想,办学目标的主阵地,由于通用大班额的管理模式,使学生在知识基础、接受能力、技能水平、学习兴趣、心理素质等方面各不相同的情况下,执行相同的教学目标、相同的教学进度、相同的教学方法、相同的教学内容、相同的教学评价,这样就导致学生思想、学习、能力、心理等诸多方面的素质差异越来越大,压抑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展。以此来看,分层教学模式就成了课堂教学的必然选择。
当然,分层教学模式与以往快慢班的教学模式是不同的,其主要原则是:使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真正做到了在大课堂的教学中实施因材施教。下面我们就以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为例,来探讨分层次的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中应用。
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把每篇课文分为三层教学目标。上课时先讲基本的内容,然后让成绩差的学生作课堂练习,与之同时给学习能力较强的同学加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
留作业时,也按照分层授课的要求去分层留作业,学习成绩差的同学完成教学内容即可,而其它学生则要留些难度大的作业;在进行阶段验收时采取A, B,C卷制:A卷是最基础的知识;B卷在A 卷的基础上有20%的应用题;C卷比B卷又增加10%灵活性较强的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基础任选其中的一种试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取得相应的高分。如在《最后一片叶子》教学中,我是这样进行分层次教学的。
在第一层级(整体感知)中是这样来设计问题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主人公贝尔曼是怎样一个人物?
3、乔安西为什么把生命的希望寄托在一片叶子上,为什么最后一片叶子是贝尔曼的杰作?这三个问题不多不少,恰如其分,引导学生准确地领悟课文的内容。这是一篇课文中最基本的内容,既能考虑到全体学生,又能照顾到学习成绩差的同学。在第二层级(学习语言)中的设计是:
1、适用投影进行词语搭配的分析;
2、运用投影品味语境中的词语;两个语言学习的问题,紧扣课文内容进行设计。第一个问题是针对学习成绩差的同学设计的,第二个问题是针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而设计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做,教师暗示学生完成,使学生获得成功感。在第三层级(联系生活)中的设计是:
紧扣教材,联系现实生活,进行人文思想教育。运用娴熟的手法简笔画出一片藤叶,启发学生从乔安西看到叶子的心态想到风雨交加的夜晚,叶子的脱落预示着一个生命的结束,但是,叶子为什么没有被吹落,是谁画了它?
贝尔曼为什么要画这片叶子,他付出了怎样的代价?他身上体现了怎样的品质,联系我们自己的生活实际,我们从他身上学到了什么?让学生结合本课主题,尽情地联想和想象。这些问题由易到难,既能考虑到全体学生,又能照顾到学习成绩差的同学。
联想和想象教学是课内外语文衔接能力培养训练的基本方式,是引导学生将学习课本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有效方法。在此课中,让学生从贝尔曼的形象出发联想到一些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爱心的人,舍己为人的人,这样,就实现了“引情联想”这个语文知识性的教学任务。学生展开了想象,拓展了思维,创造出一些新的东西来,实现了创新教学的目标。
从这个教学案例来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要体现一种全新语文教学思想——分层递进的教学思想,这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对语文课堂教学规律的一种全新的探索:整体感知——学习语言——联系生活,这也正是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基本结构规律的揭示。“整体感知”是学习语文课文内容的基础,“学习语言”是语文学习的本质,“联系生活”是语文教学中人文思想的重要体现。三者层层推进,直到完成预定的教学目的。在多年的探索中,我感觉到这种结构优化了语文阅读课堂的教学,课堂教学的纵向流程得到了合理的安排。
参考文献:
赵大鹏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书 2001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