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间恨

来源 :中学生百科·小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35854979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花开得有点多。
  先是蜡梅。在一片春意中嗅到了清香,循香探去,是三四株蜡梅。花很不起眼,只是点点黄色,凑近闻,满面生香。小小的花生得也精巧,花瓣不过半个指尖大小,十几瓣凑成一朵。有些眼熟,才想起十一二岁时喜欢用橡皮泥捏花玩儿,正与她相像。巧!真巧!当初我还未曾见过蜡梅,却已意外地捏出了她。
  我是画过蜡梅的,竟差点认不出来!在我的画中,她的花大些,艳些,亮眼些,全然不似真花了。我画花,只求形似,神似是半点触不到的。使人一看便觉得:“哇!是花!”但是什么花?兴许能看得出个大概来。就说画竹,一眼便看出来是竹子,但再问是什么品种的竹子,就是再懂竹的人,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便可知我画的连形似也欠缺一二了。偏还沾沾自喜:“我画得挺好看的。”
  那天路过一丛兰花。我原是不知那花叫兰花的。“呀!”前方的一个女生突然惊喜地叫出声,把我吸引了过去。那个女生蹲下,对她的同伴说:“看,兰花!”我顺眼看去,白色石柱脚下的缝隙中,一株草似的植物生长着,紫色的小花探出头,半含羞着——原来这是兰花!我有些快乐了。“难道你不觉得很美吗?”我一时欢喜起来,真想跑过去拉住她的手说:“是啊,很美。”
  那兰花奋力地追寻阳光,那么娇小,那么脆弱,偏又顽强极了。想到这是兰花,有种失而复得的庆幸。我朝圣似的凑近她,嗅得一抹香!
  花,是自然的宠儿,个个开得绚烂。我爱花,尤其爱教室门前那一树花,大约是粉白红三色,枝条生得也美,花也粉得令人欢愉。我喜欢站在她的枝下向上望,蓝与粉是极为和谐的配色,我的食指和拇指勾勒出一个框,寻找最和谐的角度,找到了便欢喜得不行,然而又失落。我没有相机,她只能存于我的记忆中了,然而记忆是会褪色的,我又极信“年年岁岁花不同”,如此,便有恨了,恨我无法永久保留这粉色。然而我的恨不止一次,去年冬天的第一场雪下得极美,在我印象里,是第一次见到鹅毛般大的雪花,又是第一次看到世界真的全白了,然而我留不住它,遗憾。
  白色的花,要数校园小道上的两棵。刚一见,并没有什么稀奇的,看她的花骨朵竟比花还妙,竟祈祷她就这么半开不开吧。不过一日,花全开了,一树白色的花,连一丝叶芽也看不到,远看倒像是雪了。她热情地绽放了,一点含羞也没有,奇了!但若是比起香来,不远处的那棵更胜一筹。白色的小花恬静地开着,衬着叶子漂亮得很。香是浓香。花极香则臭,大约是个真理。可她不,她香,她浓,可她香得清爽,香得让人找不出一处错。只闻着,心就静了。
  粉到极致,就成了红。最美的,大概是红与白的相知,红在白雪中綻放,只一眼便夺走了呼吸——美,美极了!然而红与灰竟也不错。那花红得略暗,灰墙衬托着,显得高雅。她是一夜间开放的,刚下楼一转,红色便冲入眼中,再没有什么词汇可描述了。她是不带香的,若带了香,反失了些韵味。梅?怕不是,梅不是这季节开的。她彻夜地开着,不眠不休。就是再不赏花的人,也要说一嘴:“这花开得好看啊!”
  然而,我又要添些恨了。我的画笔里,色彩再多再浓,也盛不下这么多的自然之美。(指导教师:李梅)
  编辑/胡雅琳
其他文献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我们应该竭尽全力传承的文化精髓.在现代家庭教育中我们要传承这古老的传统文化,使中华古老的传统文化能历久弥新,薪火相传,
很多事,不是我想就能做到的。很多东西,不是我要就能得到的。生命中,总有些人,安然而来,静静守候,不离不弃。  很多人,不是我留,就能留住的。有些人,浓烈如酒,疯狂似醉,醒来却无处可寻,来去如风,梦过无痕。早该明白,总有一天,你也会离开,从我的生活中消失。不甘心吗?不甘心。你就像那指缝间的阳光一样温暖。缘深缘浅,如此这般:无数的相遇,无数的别离,伤感良多,或许不舍,或许期待,或许无奈。终得悟,不如守
期刊
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种公共娱乐场所如雨后春笋般呈现在人们面前,满足着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要。但与此同时,这些场所也潜伏了越来越多的火灾隐患,火灾发生率在日趋升高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窗外的景色总是那样的熟悉与温暖.rn奶奶家窗外的那片草场是我记忆中的童年.草场上影像如昨,各种的树,五彩斑斓的花,不知名的小虫与常坐在井边忙碌的奶奶……
期刊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的生活节奏变得越来越快。基于此,人们对知识技能的需求越来越高,并开始注意到了学习方式的变化。“微”时代开始发展,并已经开始慢慢渗透到各个领域。微
刚性接触网历经漫长的发展阶段,目前在国内外均得到快速的发展,广泛应用于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中。文章介绍了刚性接触网的发展、分类以及刚性接触网相对于柔性接触网的优缺点。
教育“减负”已经很多年了,但通过对学生和家长的调查分析发现,学生的课业负担并没有真正地轻下来。如何找到更有效的减负措施尤其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减负与增效的问题,是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