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挤奶女工到澳洲电视明星

来源 :海上文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ximajo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紧张地观望着,看见塔利班士兵从对面废墟中钻出来。突然,联军开火了,塔利班开始还击,子弹从头上呼啸面过。我站在那里摄像,忘记了危险,时间仿佛停滞。几秒钟后,士兵冲着我嚷起来,‘快跑下桥去!’我随后听见其他摄像师也在大声疾呼:‘桥那边摄像更好!’我在枪林弹雨中寻找视角,仓皇拍摄完毕,然后逃离地狱般的战场。”
  丽兹·海斯就是在阿富汗这样的场景下完成了新闻60分纪录片的拍摄任务。这十分危险,但采集现场新闻是记者义不容辞的使命,她必须面对麻烦的世界。从阿富汗到津巴布韦,从哥伦比亚到伊拉克,她都敢于面对挥舞刀枪的暴徒。丽兹年仅47岁,她已从一名挤奶女工成长为澳大利亚最负盛名的记者和颇有成就的电视明星。
  
  从畜牧场走出来的电视明星
  
  丽兹在澳洲新南威尔士北海岸出生长大。在五个孩子中删)行老二。现年68岁的母亲帕特丽霞和衰老的父亲布赖恩仍然经营着一家农场。丽兹曾在农场当挤奶工,也当过农场管理员。“那时,我偿家很穷,”丽兹说,“直到搬进镇里,我才知道人们很看不起我们。有一个女孩常常嘲笑我们家没有地毯。”上中学时,她就立志要当记者。她曾给当地报刊撰稿,并在大学期间给《曼宁河时报》当助理编辑。长大后,丽兹离开了父母,但她对父母的感情很深。她常常在节目中自豪的说,“我确信父母的养育之恩不可替代,我更应报效祖国。只有用自己感染别人,你才能当好记者。”
  那时,她在一机构谋得一职。这时,一杂志编辑问她是否愿意当记者。她说当记者是她梦寐以求的职业,但爸爸不理解的问,“你为什么要当一周只有40美元的记者,而不愿意当每周60美元的办事员?”丽兹告诉父亲,她从小说很爱记者这一行。
  担任记者工作后,丽兹的第一任务就是采访当地法庭审理的案件。“我从未进过法庭”,她笑着说,“我对法庭一点也不熟悉。编辑开玩笑说,‘进法庭要给每个人鞠躬。’她很纳闷,当办事员也只给行政长官鞠躬啊?她第一次进法庭就闹了很多笑话。”
  21岁时,丽兹与当地建筑商海斯邂逅并结婚。1978年,海斯因工程把家搬入悉尼。丽兹需要在悉尼找工作。她很快以犀利的笔锋在《新思想》和《电视周》谋得专栏作家一职,但却与人合作很不愉快。丽兹不喜欢打探谁跟谁过夜这类话题,而这两家媒体偏偏喜欢报道这类新闻。丽兹不辞而别了。她在第十电视网公司宣传部获得一职。这时,一精明而谨慎的新闻电视编辑看中了她,推选她当记者。随后,她又被悉尼9网电视台聘用。7年来,她以娴熟的新闻采访技能获得许多澳洲新闻奖。有一次,机会来了,她被叫去与新闻主管兰·库克共进午餐,她还以为,主管要解聘她,但经一席谈话后,她明白了,电视台主任要与她签订新合同。
  
  非同寻常的电视节目主持人生涯
  
  数周后,丽兹接管了澳洲电视台《今日秀》频道专题60分节目。《今日秀》是创办不久的新频道,十分缺乏观众,也没有主打节目,仅有11名记者,从新闻采访到节目制作都必须自己动手,这一切都需要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制作经验。丽兹意识到,这是一个颇具挑战意义的工作,她必须全力以赴,创造世界一流的电视节目。她必须在短期内完成从新闻写作到节目主持人的转换。这并不容易,但丽兹却在数周后走马上任了。面对摄像机镜头,她口词流利,表情丰富,就像训练有素的专业演播员一样。她的个性、嗓音、表情以及人交流的能力都超出媒体的想像,她的才能获得充分的发挥。
  更出人意料的是,丽兹竟培养了自己的幽默风格。滑稽与连珠妙语使她脱颖而出,《今日秀》迅速赢得观众。令人吃惊的是,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丽兹采访或主持节目都能因人而异让观众发笑,用幽默赢得收视率现仍然是她的最大主持风格。
  时间一过就是十年,丽兹主持的《今日秀》频道居然成为全澳洲收视率最高的电视频道。无论是2000悉尼奥运会,还是伊拉克战争专颐艮道,她的《今日秀》“专题60分”都深受澳洲人欢迎。为采集世界新闻热点,她从纽约到伦敦,从喀布尔到新几内亚,从巴拿马到都柏林,丽兹踏遍了世界各个热点地区。在采访过程中,她能适当动用幽默获得对方的好感,让被采访者推心置腹,说出心里话。丽兹的采访风格深受人们推崇和好评。
  丽兹·海斯的名字响彻澳洲大地,她甚至成为澳洲电视公司最有价值的无形资产、最优秀的节目主持人。然而,正当她的事业如日中天时,丈夫却与她分道扬镳了。10年来,丽兹一心扑在新闻事业上,她成为澳洲最富魅力的电视明星,与之同时,丽兹的私生活也成为电视观众的话题。1991年,她与悉尼广告商约翰,辛勒顿邂逅,但因工作繁忙,她与丈夫的关系仅维持了?个月。1994年,她与悉尼医生史蒂芬·库根邂逅,1996年再次分手。个人生活不尽如人意,却未能影响她的工作。丽兹心里惦记着曾在阿富汗遇见的一位善良老人乾诺·康。她曾向记者透露出很多有关塔利班统治时期的情况。
  当记者可以过舒适的日子,但要采访到有价值的新闻就必须亲临现场。当你肩负重任前往危险的远方时,就会意识到,你实际上已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最重要的是,必须按时完成最重要的工作。每当拿起摄影机,她就有一种使命感。如今,世界各国都涌现出现许许多多女性优秀记者,但真正敢于亲临战争场面者却屈指可数。而丽兹已经出生入死,身经百战。
  正因为如此,她已成为澳大利亚电视台最受推崇的新闻人。在极度疲惫与险恶的环境下,她拍摄了绝无仅有的战争场面。她回国不到48个小时就受到很多重要人物接见。由于行程紧张,她十分疲劳,眼圈熬黑,却幽默感依旧。“工作时,他们总是给淡妆浓抹”,她笑着说。丽兹风趣,滑稽,常常自嘲。这已成为她的工作作风和对付险境的有力武器。面对危险,其他人可能知难而退,而她却永往直前。
  丽兹总能以轻松的心情面对生活,在6年的记者生涯中,她曾前往许多战乱国家采访。澳大利亚电视台新闻60分节目是澳洲电视中最受欢迎的节目之一,曾与丽兹并肩战斗5个年头的前制片人加雷斯·哈维说:“丽兹对人热情友好,公正且善解人意。在充满个性的年代里,这种品质令人敬畏。”
  
  生死采访记
  
  早在1997年,阿富汗发生桥头事变,塔利班夺得阿富汗政权。丽兹就和摄制组一起奔赴那里。女人前往战乱国度,要比男性面临更大的挑战,但丽兹却很自信,她的胆量超过男性摄影记者。并且,面对各种险境,她泰然自若。丽兹说她早已甩掉了天真。她曾与其他同事冒着生命危险采访南美翡翠大王,博得许多电视观众的好评。
  “这是不同的前线”丽兹说,“我们所到之处,无不是酗酒、好斗、恶霸,他们凭借私人武装,耀武扬威,外国记 者随时都可能遭绑架。我们曾在丛林房屋里采访首脑,周围是荷枪实弹的士兵。采访完后,能否完全返回,却是自己的事。沿途士兵调戏我们,我们不得不与这些家伙周旋。” 记得一个令人难堪的夜晚。她在喀布尔采访,士兵们喝醉了酒,乱开枪。丽兹和其他记者共住一室,他们雇佣了警卫。士兵甚至把记者聘请的警卫也灌醉了,随后他们闯进房内挥舞着刀,声称要与丽兹睡觉。他们恐吓着问:“你是谁?”丽兹回答说,“一个不怕危险的澳大利亚记者。你只要动我们一根毫毛,我们就送你上国际法庭!”醉汉说,“我不是来杀你的,我是来和你睡觉的。”醉汉不由分说抱着枪睡在了丽兹的床上。丽兹很想休息,除了等待,她什么也不能做。
  哥伦比亚和阿富汗的采访经验使她脱颖而出,她的职业生涯进入崭新阶段。那次旅行教会了丽兹怎样在社会舞台上把握自己。在紧张的节目制作过程中,她成为能以轻松心情对待各种不测,对各种人物和事件都能游刃有余。
  “懦夫也得思维敏捷,否则就可能命归他乡,”她说,“我知道必须学会控制自己。即使不想这样也不行。要知道,有很多同事在与你竞争这个职位,他们可能有成千个比你更有价值的焦点新闻。你遇到困难时就不能叫喊,哭泣;你若哭泣,那将表明,你不适合干这工作;回去后,老板不会说,‘唉呀,你真勇敢,真辛苦,’而是问‘你带回多少有价值的新闻?你还有其他新闻吗?”
  试想,若澳大利亚出现战乱,或被入侵,那又会怎样?记者会有怎样的感受?人们的反应会怎样?让大家知道这些很重要。那会影响他们思考并让他们感知世界正在发生的变化。这是做记者的职责,既然当了记者,你就很难把自己和观众分离开来。丽兹生动回忆起下榻在阿富汗部马扎尔-谢里夫沙漠饭店遇到的危险。她刚刚到达,“我坐在简陋饭店的阳台上,眺望着雄伟的山脉。一枚炮弹打来,轰隆一声在饭店侧边爆炸。我没有畏惧,而是拿起摄像机拍摄了最珍贵的镜头。我想到,这是一严酷而美丽的国家,这里的人也是好样的,但我看到的却是炮火连天的山头。说它美丽并非言过其实,但却脱离现实,因为街道上到处都有噼噼啪啪的枪声。”
  
  把世界的欢乐和悲哀告诉观众
  
  虽然如此,丽兹从不怀疑,新闻工作意味着要把世界另一端发生的事告诉观众。为做好节目,丽兹废寝忘食,终日辛劳。“人们都想舒适的工作,但在好莱坞五星级饭店和在伊拉克战场上的感受就截然不同。伊拉克人民正遭受着痛苦煎熬,作为记者,你要想方设法捕捉有价值的新闻。地区和地区间的差别十分巨大。当记者就意味着要坚韧不拔的意志,适应任何场合。”
  丽兹是9·11事件前最后一位离开阿富汗的西方记者。她那时就发现,这片没有生气、宁静而贫瘠的土地处在塔利班的严酷统治下,他们用枷锁管理着国家。塔利班统治下的妇女没有享受教育、娱乐的权利,甚至不能看电视,妇女的自由被完全剥夺,她们被(禁锢在长袍里。70年代后,世界各国都有人访问阿富汗,它曾被看作有发展前途的地方,但塔利班上台后,阿富汗人偷吃一条面包也要被绞死,枪杀或者砍掉手指。
  为了进入阿富汗,丽兹必须头披面纱。同时她不得不穿宽松的衣物,在公开场合不许采访阿富汗妇女。“他们知道我是女人,他们批准我来,但不喜欢见我跟谁交谈。我从他们眼神看,我是个讨厌的人。”在那之前,就有成千上万的阿富汗人逃离塔利班。他们逃往阿巴边境,写下了一个又一个悲惨的难民故事。在巴边境,成千上万的难民们遭受着病魔侵袭,尤其在加拉寨难民营,疾病瘟疫肆虐猖獗。人们的表情令人心碎。丽兹目睹了让人恐怖又使她悲伤的惨景:饥饿的孩子们争抢食物。小胡同即是过道,也是发着恶臭的水沟。孩子们在没有下水道的环境中生活。母亲给婴儿哺乳或靠乞讨药物为孩子治病。有些整个家庭住在拥挤不堪的难民营。谁见了都会感叹,世界上竟有人生活在这种环境中!倘若这种事情不能引起你的关注,你就可能是世界上最无情的冷血动物。
  然而,就在肮脏破烂的避难所里,丽兹发现了一群可爱的孩子。简直难以置信,他们在这样的环境下竟嘻嘻哈哈笑起来。天真的孩子竟用他们的笑声鼓励大人坚持下去。她摄下了这一珍贵的镜头。小孩通过想像创造着自己的欢乐。但年长者眼里却充满惶恐和担忧。他们不知道是否还能撑到明天。在这里,没有恐惧是一种奢望。我时常想到,银行里我没有百万存款,但家中的碗柜里有面包,冰箱里有牛奶。不管怎样,我仍然比加罗寨人或喀布尔人好很多倍,我是多么幸运啊!丽兹曾亲眼目睹了巴厘爆炸现场:残骸、焦尸、瓦砾堆,恐怖让人不寒而栗。在烧焦的瓦砾中,丽兹发现一根细细的皮带,皮带的主人已粉身碎骨;但皮带看上去仍像一个人,他似乎在问:“我们为什么要惨遭杀害?”
  47岁对她而言,是一个黄金时期,是她最愉快的年代。“我觉得自己年龄越大越舒坦,因为我更了解自己在干什么。我经常考虑的唯一的事情是担心年迈的父母。我知道每年我长一岁,他们也变得更老。至于我自己的年龄,我可以把60分节目中做到50岁,但我有危机感。我有合同,我不知道明天我是否仍然在这里工作,更不用说50岁了,任何事都可能发生。我从未有过绝对的安全感,个人问题也好,工作也好。我总以为,顺其自然,我喜欢别人说我老态龙钟,因为这表明我仍然活着。”
其他文献
伟大的作家藏在哪里?    每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就像“痛经”,每年这个时候中国的作家和评论家们就会集体地“痛”一次。“2005小说的现状与可能性对话”是他们一个痛定思痛的机会。  格非说:“今天,文学的确是被边缘化了,文学在社会中的重要性显著降低了,其实,全世界也都是这样。”王晓明说:“虽然文学的处境被边缘化了,然而文学的价值却从来没有被边缘化。”莫言说:“从某种角度来看,今天的文学并没有被边缘化,
期刊
[杨浦大学城]    上海市东北角。内核:邯郸路上的复旦大学,四平路上的同济大学,国定路上的上海财经大学。外延:上海理工大学,上海水产大学,上海电力学院,上海高等印刷专科学校,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体育学院等老牌高校;现已经形成上海市东北片高校联合办学网络,其中的各高校的学生可以跨校辅修,各高校互相承认学分,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西南片]    上海市西南片的普陀区、徐汇区,为另一个众多
期刊
大一:“后儿童时代”    我一直认为这个世界上除了幼小的孩子,再没有入可以无忧无虑地生活。“等我读了大学方知大一简直是“后儿童时代”,大一可以无忧无虑,也只有大一可以再放纵一次自己。刚刚挣脱升学的枷锁,毕业的压力还遥不可及。  报到的第一天,来不及整理东西,就拉着寝室里的小姑娘在校园里四下转转?那时觉得学校真美,像小说里写的那样杨柳依依,碧波荡漾。此后一发不可收拾,整整一个多月,每天晚饭后全寝室
期刊
美国著名记者、作家埃德加·斯诺于1928年来到中国,年仅23岁。那时候,为了便于美国政府更好地制定对华政策,同时也希望同中国共产党保持有益的接触,美国太平洋学会的进步学者们发出了了解中国长期被封锁的共产主义运动的呼声。埃德加·斯诺、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和史沫特莱等一批同太平洋学会有紧密联系的左翼新闻记者便成功地踏上中国之路。他们以求真求实的报道,通过出版书籍和发表文章,让世界人民了解中国共产党及领
期刊
我去图书馆交了罚款,我的借书证没有丢,但我要把她留下,我愿意交罚款。  今天是论文答辩的日子,我起了个大早,去交上这学生时代的最后一次作业。答辩结束,我向所有的老师道了一声谢谢。这一声谢不是客套,我是由衷的。  在家上校园网,网上通知毕业典礼的时间,特别关照了一句最后一次集体活动,别迟到。泪水一下子溢满眼眶,再也抑制不住了。这一年最敏感的词就是“最后”。  典礼结束,有人提议吃饭,强打欢颜地点了很
期刊
连续多个夜晚,在相对宁静的巴黎南郊住所中,看电视上骚乱的人群和熊熊烈火,仿佛说的是一个巴黎。恍惚中想起两年前,也是在巴黎北郊,我曾经像《巴黎圣母院》中的格兰古瓦误人乞丐世界一样,不可思议地坐在一群北非移民中间,一起喝茶,看着他们燃起的火苗冲天而起。那团火原来一直在属于穷人的巴黎郊区燃烧着,它在等待这个契机。    2003年3月,巴黎爆发了大规模的反战游行    我在路边认识了正在做采访的雅克。“
期刊
我一直都想做一个三轮车夫的访问。他们在我们这个小区里无处不在。这件事我终于完成了一部分。昨天回家时,多给了一个女车夫两倍的车钱,让她说了大约20分钟关于自己的这种生活……  在上海龙柏地区,有一种特别奇特的景观,在超市、车站门口,聚集着一些三轮车夫。他们都有统一规格的、售价500多块的车辆一一普通的三轮车加上红色或蓝色的顶棚,座位上铺盖着花花绿绿的报纸、或是竹席,仅十几厘米宽,长度则仅够两人坐着。
期刊
“10天前赫斯特·柯普科被送到英国审讯,他到时正在发烧,两天后被送医院。很抱歉,我们还没来得及审他,他就死在医院了。我们附上院方的死亡证,请告知他的家属。他已下葬当地军人公墓拨给死亡战俘的墓地。”  这是R.帕特森中校1948年6月15日给战争罪调查者写的信。发信地址是伦敦肯辛顿皇宫花园6号。这是英国情报机关的一个据点。地址上方有“秘密”字样。  作为纳粹德国一条高级鹰犬,他心狠手辣,敌方人员一旦
期刊
无论古今中外,富贵村氓,偷情的话题总能引起广泛的兴趣。但是,偷情需要在时间、地点、胆量、两情相悦的程度,以及对象选择上有充分的把握,因此技术含量相当高。平头百姓中的偷情者尚且需要墙头马上,红娘传书,精心策划,何况深居皇宫内院里的女人们!估计冒出偷情念头的不在少数,但最后操作成功的,却是凤毛麟角。  下面我们就来领教一下两个成功者的本事。  西晋皇后贾南风。这是一个黑矮粗胖的娘们儿。黑矮粗胖的女人,
期刊
1971年卡米拉·尚德第一次见到查尔斯王子时,她23岁,而他22岁。据说卡米拉对他说:“我的曾祖母是你高祖父的情人,你有什么感想?”这对青年好像三生石上定了前缘相爱了。但是,他还年轻,优柔寡断,而且他的家人认为这个热情似火的姑娘有一个行为不端的曾祖母,不宜做英国未来的皇后。所以,查尔斯没有向她求婚,卡米拉很快嫁给了查尔斯的喜欢拈花惹草的朋友安德鲁·帕克尔·鲍尔斯,而这位王子迎娶了清纯似水的王妃戴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