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情景模拟尝试写作法是指在诗歌教学中所采用的化抽象为具体的方法,比如诗人表达 “悲”“愁”“思”“恨”等的情绪时,将这些难以表达的情感,借助很多具象的客观事物表现出来,而要体会这种表现方法的效果,就可以让学生根据情境,以诗人的口吻模拟操练尝试写作,让学生体会创作之难和诗人想象力之奇及才情之高。这不但可以达到教学方法陌生化、增加课堂气氛的效果,还能让学生开拓思维、拓宽空间,培养学生表达美、体验美、创造美的能力。
关键词:古诗教学;教学方法;情景模拟尝试写作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2-0058
近些年,诗歌教学普遍采用诵读法、知人论世加重点字词讲解梳理法、意象意境分析等方法。这些方法无疑是诗歌教学中已经被实践证明的比较成功的方法。但是,学生经过几年学习,他们对这些方法所形成的程式化的诗词讲解教学模式已经较为疲倦,所以,可以尝试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情景模拟操练写作教学法”来让学生感悟诗歌,培养兴趣,增强语言感悟力。
一、情景模拟尝试写作教学法的内涵和使用举隅
情景模拟尝试写作教学法是指在诗歌教学中所采用的化抽象为具体的方法,比如诗人表达“悲”“愁”“思”“恨”等的情绪时,将这些难以表达的情感,借助很多具象的客观事物表现出来,而要体会这种表现方法的效果,就可以让学生根据情境,以诗人的口吻模拟操练尝试写作,培养他们体会诗歌的语言之美,体会诗人的感情。比如《上邪》一诗:
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 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 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 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
这是一首情歌,是主人公自誓之词。“山无陵”以下连用五件不可能的事情来表明自己忠贞不二、生死不渝、海枯石烂的爱,深情奇想。要学生体会这五件事的是不可能发生的的特点不难,要体会这些奇想之绝,就要让学生尝试写作。
首先,让学生尝试续写出一种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很多学生会有很多奇思妙想,比如“海枯石烂”“白日出星星”“时间从此倒流”等等。
其次,比较学生写的诗歌,学生会感悟出古诗语言的凝练和优美,想象的新奇;也有很多学生发现自己想的诗人已经写过了,由此更能感受主人公的才情和想象的精妙。
第三,可以进一步让学生感受,作者在什么情况下会发下如此重的毒誓(即作者的情绪)。可能是爱得正热烈,为了表达这种爱情用誓言许下诺言;也有可能遇到误解或者发生矛盾,表白不成心情急切得发下毒誓;也有可能爱情已逝,对爱情逝去的极度追悔与痛苦之中写下的这首诗。那么学生就很快理解了,要表达这种抽象的甚至有时候细微的说不清道不明的感情要怎么写?——要借助一些具象的客观事物。
最后,还可以再引申《菩萨蛮·敦煌曲子词》和明代无名氏的《劈破玉·分离》体会这种艺术手法。
再如李煜《虞美人》这首诗: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首诗是李煜被囚时候写的,传为他的绝命词。其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句,是千古名句。诗人先用发人深思的设问,点明抽象的本体“愁”,接着用生动的喻体奔流的江“水”作答。用满江的春水来比喻满腹的愁恨,极为贴切形象,不仅显示了愁恨的悠长深远,而且显示了愁恨的汹涌翻腾,充分体现出奔腾中的感情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
对于学生来说,让他们体会到春水的悠长深远和汹涌翻腾是比较容易的,但是体会到李煜是如何想得的,如何表达自己在国破家亡双泪落时的万般愁绪是比较困难的,因为这种感情是说不清道不明的,也是内隐的。但是作者却一定要表达这种感情,因此作者借助了具体的事物“春水”来写。所以让学生感悟春水的特点时,不如让他们以李煜的口吻,根据此情景,模拟尝试重写“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中的“恰似”之后的部分。这时候,学生会普遍觉得表达这种抽象的感情很难,这时候反过来看李煜的以春水言愁之深广,就能体会到创作之艰和用语之新颖恰当,更能感受到词人内心的大悲痛。这时候,再引申更多的言愁诗歌,比如李清照《武陵春》等诗歌,学生会对这种写法有更深的体会。
二、情景模拟尝试写作教学法的使用条件和作用
情景模拟尝试写作法是为了让学生更容易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并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但是“情景模拟尝试写作法”适合用在下面类型的诗歌中:
1. 情景模拟尝试写作教学法的在古代诗歌教学中的适用范围
情景模拟尝试写作法比较适合于这样的诗歌:表达“悲”“愁”“思”“恨”等的情绪时,将这些难以表达的情感,借助很多具象的客观事物表现出来,也就是化虚为实的诗句中。比如:
(1)表现相思
A. 相思无日夜,浩荡若流波。 (唐 李白《寄远十一首》)
B. 思君如百草,撩乱逐春生。 (唐 李康成《自君之出矣,因有此赠》)
C. 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宋 晏殊《木兰花》)
(2)表现离愁别恨
A. 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 (唐 李白《太原早秋》)
B. 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南唐 李煜《清平乐》)
C. 问余别恨知多少,落花春暮争纷纷。(唐 李白《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
D. 塞花飘客泪,边柳挂乡愁。(唐 岑参《武威春暮闻宇文判官西使还已到晋昌》)
(3)其他表现愁绪的诗歌:
A. 撩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寻处。(南唐 冯延巳《蝶恋花》)
B. 旧恨春江流不断,新恨云山千叠。(宋 辛弃疾《念妈娇书东流村壁》)
C.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宋 贺铸《青玉案》) D.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宋 李清照《武陵春》)
E.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宋 李清照《相见欢》)
2.情景模拟尝试写作教学法的作用
(1)体会创作之难和诗人想象力之奇及才情之高
古代诗人们张目人间,寄情世外,漱涤万物,或醉或醒,或执著或洒脱,或沉郁或飘逸,或振拔或淡远,风情万种,千古流芳。然而他们的诗歌的语言之美和他们的感情,学生体会起来却比较困难。如《红楼梦》中说的,好诗“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若說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所以要想体会诗人的感情,必须亲自去尝试创作。
创作是一件难事,单纯让学生写诗,对他们中大多数来说是很困难,如果给情景再续写,难度会降低一些。当然,这种情景模拟尝试的写作是为了教学服务的,主要是为了能让学生得体会诗人诗思奇妙、出语的新警、俏丽和隽永,以及训练他们的思维能力。
(2)可以培养学生通过诗歌表现语言之美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在中学语文诗歌教学中,我们要注重读写结合,有效地进行诗歌写作的训练,让教材激情传神,让学生在课堂迸发出思想的火花。这对提高学生发现语言之美,表现语言之美的能力是大有裨益的。中学生富于幻想,他们的生活五彩斑斓,加上他们的爱好、情趣,性格千差万别,他们进行创作会有很多奇思妙想。
一个人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提高和发展和他审美能力的深化和拓展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在整个中学语文诗歌教学活动中,采用情景模拟尝试写作法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达到教学方法陌生化的效果,还能让学生开拓思维、拓宽空间,培养学生表达美、体验美、创造美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让课堂成为感受美和理解美的平台,让学生成为评价美、鉴赏美的主体。
另外,在英美教材中的诗歌教学中,他们的教材也“注重从学生学习诗歌角度,将静态的诗歌知识变换为学生可以模仿和操作的动态的程序性知识。”这种诗歌创作方法可以成为我们的一种借鉴。总之,引导学生在语言表述、主题表达等方面对诗歌进行模仿,进而上升到独创的层次是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和审美感知能力的一个新的尝试。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山西省晋中市灵石一中 030600)
关键词:古诗教学;教学方法;情景模拟尝试写作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2-0058
近些年,诗歌教学普遍采用诵读法、知人论世加重点字词讲解梳理法、意象意境分析等方法。这些方法无疑是诗歌教学中已经被实践证明的比较成功的方法。但是,学生经过几年学习,他们对这些方法所形成的程式化的诗词讲解教学模式已经较为疲倦,所以,可以尝试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情景模拟操练写作教学法”来让学生感悟诗歌,培养兴趣,增强语言感悟力。
一、情景模拟尝试写作教学法的内涵和使用举隅
情景模拟尝试写作教学法是指在诗歌教学中所采用的化抽象为具体的方法,比如诗人表达“悲”“愁”“思”“恨”等的情绪时,将这些难以表达的情感,借助很多具象的客观事物表现出来,而要体会这种表现方法的效果,就可以让学生根据情境,以诗人的口吻模拟操练尝试写作,培养他们体会诗歌的语言之美,体会诗人的感情。比如《上邪》一诗:
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 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 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 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
这是一首情歌,是主人公自誓之词。“山无陵”以下连用五件不可能的事情来表明自己忠贞不二、生死不渝、海枯石烂的爱,深情奇想。要学生体会这五件事的是不可能发生的的特点不难,要体会这些奇想之绝,就要让学生尝试写作。
首先,让学生尝试续写出一种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很多学生会有很多奇思妙想,比如“海枯石烂”“白日出星星”“时间从此倒流”等等。
其次,比较学生写的诗歌,学生会感悟出古诗语言的凝练和优美,想象的新奇;也有很多学生发现自己想的诗人已经写过了,由此更能感受主人公的才情和想象的精妙。
第三,可以进一步让学生感受,作者在什么情况下会发下如此重的毒誓(即作者的情绪)。可能是爱得正热烈,为了表达这种爱情用誓言许下诺言;也有可能遇到误解或者发生矛盾,表白不成心情急切得发下毒誓;也有可能爱情已逝,对爱情逝去的极度追悔与痛苦之中写下的这首诗。那么学生就很快理解了,要表达这种抽象的甚至有时候细微的说不清道不明的感情要怎么写?——要借助一些具象的客观事物。
最后,还可以再引申《菩萨蛮·敦煌曲子词》和明代无名氏的《劈破玉·分离》体会这种艺术手法。
再如李煜《虞美人》这首诗: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首诗是李煜被囚时候写的,传为他的绝命词。其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句,是千古名句。诗人先用发人深思的设问,点明抽象的本体“愁”,接着用生动的喻体奔流的江“水”作答。用满江的春水来比喻满腹的愁恨,极为贴切形象,不仅显示了愁恨的悠长深远,而且显示了愁恨的汹涌翻腾,充分体现出奔腾中的感情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
对于学生来说,让他们体会到春水的悠长深远和汹涌翻腾是比较容易的,但是体会到李煜是如何想得的,如何表达自己在国破家亡双泪落时的万般愁绪是比较困难的,因为这种感情是说不清道不明的,也是内隐的。但是作者却一定要表达这种感情,因此作者借助了具体的事物“春水”来写。所以让学生感悟春水的特点时,不如让他们以李煜的口吻,根据此情景,模拟尝试重写“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中的“恰似”之后的部分。这时候,学生会普遍觉得表达这种抽象的感情很难,这时候反过来看李煜的以春水言愁之深广,就能体会到创作之艰和用语之新颖恰当,更能感受到词人内心的大悲痛。这时候,再引申更多的言愁诗歌,比如李清照《武陵春》等诗歌,学生会对这种写法有更深的体会。
二、情景模拟尝试写作教学法的使用条件和作用
情景模拟尝试写作法是为了让学生更容易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并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但是“情景模拟尝试写作法”适合用在下面类型的诗歌中:
1. 情景模拟尝试写作教学法的在古代诗歌教学中的适用范围
情景模拟尝试写作法比较适合于这样的诗歌:表达“悲”“愁”“思”“恨”等的情绪时,将这些难以表达的情感,借助很多具象的客观事物表现出来,也就是化虚为实的诗句中。比如:
(1)表现相思
A. 相思无日夜,浩荡若流波。 (唐 李白《寄远十一首》)
B. 思君如百草,撩乱逐春生。 (唐 李康成《自君之出矣,因有此赠》)
C. 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宋 晏殊《木兰花》)
(2)表现离愁别恨
A. 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 (唐 李白《太原早秋》)
B. 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南唐 李煜《清平乐》)
C. 问余别恨知多少,落花春暮争纷纷。(唐 李白《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
D. 塞花飘客泪,边柳挂乡愁。(唐 岑参《武威春暮闻宇文判官西使还已到晋昌》)
(3)其他表现愁绪的诗歌:
A. 撩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寻处。(南唐 冯延巳《蝶恋花》)
B. 旧恨春江流不断,新恨云山千叠。(宋 辛弃疾《念妈娇书东流村壁》)
C.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宋 贺铸《青玉案》) D.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宋 李清照《武陵春》)
E.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宋 李清照《相见欢》)
2.情景模拟尝试写作教学法的作用
(1)体会创作之难和诗人想象力之奇及才情之高
古代诗人们张目人间,寄情世外,漱涤万物,或醉或醒,或执著或洒脱,或沉郁或飘逸,或振拔或淡远,风情万种,千古流芳。然而他们的诗歌的语言之美和他们的感情,学生体会起来却比较困难。如《红楼梦》中说的,好诗“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若說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所以要想体会诗人的感情,必须亲自去尝试创作。
创作是一件难事,单纯让学生写诗,对他们中大多数来说是很困难,如果给情景再续写,难度会降低一些。当然,这种情景模拟尝试的写作是为了教学服务的,主要是为了能让学生得体会诗人诗思奇妙、出语的新警、俏丽和隽永,以及训练他们的思维能力。
(2)可以培养学生通过诗歌表现语言之美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在中学语文诗歌教学中,我们要注重读写结合,有效地进行诗歌写作的训练,让教材激情传神,让学生在课堂迸发出思想的火花。这对提高学生发现语言之美,表现语言之美的能力是大有裨益的。中学生富于幻想,他们的生活五彩斑斓,加上他们的爱好、情趣,性格千差万别,他们进行创作会有很多奇思妙想。
一个人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提高和发展和他审美能力的深化和拓展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在整个中学语文诗歌教学活动中,采用情景模拟尝试写作法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达到教学方法陌生化的效果,还能让学生开拓思维、拓宽空间,培养学生表达美、体验美、创造美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让课堂成为感受美和理解美的平台,让学生成为评价美、鉴赏美的主体。
另外,在英美教材中的诗歌教学中,他们的教材也“注重从学生学习诗歌角度,将静态的诗歌知识变换为学生可以模仿和操作的动态的程序性知识。”这种诗歌创作方法可以成为我们的一种借鉴。总之,引导学生在语言表述、主题表达等方面对诗歌进行模仿,进而上升到独创的层次是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和审美感知能力的一个新的尝试。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山西省晋中市灵石一中 030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