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许多新颖、有趣的物理现象很吸引着学生,他们在初学物理时往往带着浓厚的兴趣和热情。但是也常看到一些学生在课堂上存在一听就懂,课后一看就会,一考就错的现象。这使他们丧失了学好物理的信心。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刚刚开始学习物理时。还末接受过系统的物理思维训练,其物理知识、经验有很大的局限性,逻辑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还比较差。人的认知遵循一定的认识规律,要提高物理教学的效果就要把研究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体和学习的内容结合起来,了解两者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如学生学习物理受自身的认识水平和生活经验的制约,还受学习内容的概括性、抽象性、复杂性的程度的制约。物理知识是由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物理实验和物理研究思想方法等组成,是人们解决问题的基础。学生学习时若不能真正把握知识的内涵、联系及区别,在运用物理知识进行物理思维时,往往会产生一些思维障碍,出现各式各样的错误。以下就物理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教学谈谈本人在教学中的一点体会。
一、情感上要激发学生愉快学习
教师对学生应关心。态度要和蔼亲切。让他们从内心感到有一种力量支持,有被关注、被重视的感觉。使学生在轻松的状态下进行学习。平时要多关心他们的想法和要求,了解他们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与他们多沟通交流,建立彼此信任、相互尊重、融洽的师生关系,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课堂不仅仅是知识的简单传授,更重要的是感情信息的相互交流,它可以促进和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可以以启发式的问题为纽带激发学生以产生问题开始,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勇于探索,赞赏奇思异想,允许出差错,给他们创造广阔的想象空间。把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去思考、去讨论、去实验、去总结,充分实现师生间、学生间的互动作用。还要让他们经常尝到成功的喜悦。这一点对于学习差的学生尤其重要。要在人格上尊重差生,不讽刺、不挖苦、不损伤学生的心灵,要以慈母之心,导师之严激起他们的学习热情,增强自信心。
二、尊重学生认知水平。让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知识
物理学的内容都是有关自然界中的客观物体及其运动变化规律,有很多是贴近生活实际的,对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由于学生天天置身于千变万化的物理世界中。会自然地获得有关物理方面的感性认识,形成一定的观念和经验,所以学生往往对于一些现象是了解的,并有一定的经验和感受,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善于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避免用自己的思维来代替学生的思维,用自己的理解来代替学生的理解。要了解学生可能的想法和困难或错误,让学生的问题和错误及思维暴露出来。以他们的思维和习惯方法去经历体验。然后把知识展开。教师应将课本中较为抽象的物理概念、规律具体化,让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循序渐进。要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接受新知识有个很好的过度和台阶,这就容易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如将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演示实验。从报刊、电视、电脑网络中选取的与物理有关的内容通过投影、录像、多媒体等简明扼要地引入新课,在课堂中创设各种问题情景。使学生获得充分的感性认识。把物理知识融入日常工作、生活中,学生就会对它产生兴趣,就会主动去思考和探究。以惯性为例,学生对惯性的理解常常会从对运动的物体不会马上停下来这个经验来认识,但他们也会因此而错误地认为原来静止的物体在外力作用下运动起来就是没有惯性或惯性被克服。因此,要告诉他们惯性是物体的一种性质,任何时候任何物体都具有惯性,只是前面的现象中反映出了惯性,在后面的现象中惯性则是反映在力使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上。对于一些错误的感性认识,由于它们对物理概念的形成、物理规律的正确理解和运用,将起一定的消极作用,造成一定的思维障碍,从而妨碍正确物理概念的建立。教师应适时地、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或分析生活中熟悉的典型事例。或从学生的已有的知识体系中提出问题,纠正长期以来形成的错误生活经验或观念。提供探索事物本质属性和物理规律的必要的感性材料,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建立物理概念、规律的思维过程和学生认知特点,选择适当的途径,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认清物理现象间本质必然的联系,进而抽象出物理概念,概括出物理规律。如在学习力和运动的关系这部分知识前,许多学生认为静止的物体,有力推它时,它才会运动,力停止作用时,它就会停下来,因而认为力是产生和维持运动的原因。学生在生活中形成的这种观念是片面的,结论是错误的。要让学生认识到:物体之所以在不用力时停下来,正是因为受阻力的阻碍作用。如果没有阻力的作用,它将永远运动下去。这里学生是把不受动力当成不受力,忽略了阻力也是力。不论是受力产生运动或停止用力而停下来(受阻力而停下来),其实都是力使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所以力和运动的关系不应是维持运动,而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三、让学生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知识是不能传递的。教师传递的是信息。知识必须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建构才能获得。教学应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出发,促使学生在接纳新知识的同时,自主建构新的认知结构并逐步完善。首先通过复习提问等手段帮助学生提炼原有的认知结构,并适时合理地创设与学生已有知识有联系但又包括新知识的一系列问题情境,让学生动手动脑,引导学生对新知识新现象全面观察、分析、与旧知识比较、联想、类比、概括。逐步实现认知结构的同化与顺应,使新知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使知识系统化。例如:在学习力和物体运动状态的关系和力与物体的平衡时,在受力分析时弹力、静摩擦力是否出现及其大小都属未知。则可以从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或物体平衡人手来分析确定,既可以利用共点力的合成,以受力物体为对象来分析和计算,也可以利用力的正交分解及效果分解来分析计算。而对单个力来说即使很小的力都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产生加速度。反之,有加速度的物体一定有力来提供这样的加速度,加速度的方向就是合外力的方向。
四、训练学生掌握知识的迁移
物理是应用型的学科,学习的目的就是要应用于实际。检验知识掌握的程度和能力的情况要通过知识的应用来反映。往往有一些学生虽然记住了有关概念和规律等结论,但那些知识只是支离破碎、枯燥无味缺乏联动。在大脑中很难被激活,不具备迁移功能,不会应用。这主要是对知识的认知停留在表面,没有理解到内在的本质,而且知识之间没有建立起内在联系,而是处于孤立的状态,所以很难被应用。教学中应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从感性材料开始,引导学生经历抽象加工的全过程,提示现象背后的内在本质和共同规律。并沟通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提高知识的迁移能力。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整理归纳,理顺知识的脉络,对相关知识进行分类,搞清异同。例如:动能 定理和机械能守恒定律较易混淆。它们的本质区别是前者没有使用限制,做功必须是所有合外力做的功。不涉及势能,只讲动能,因为势能mgh在合外力做功中就是重力做的功,已包括了;后者有使用限制,必须只有重力做功,没有其它力做功,在式子中只有动能和势能,没有出现功。又如:对动力学知识的应用进行归纳。这类题或求力或求运动的物理量都要建立方程或方程组,一方面可以考虑应用牛顿运动定律,同时还可考虑应用动量定理或动量守恒定律,以及动能定理或机械能守恒定律,但动量守恒定律和机械能守恒定律都要考虑适用条件。
五、积极鼓励,提高学生自信心
学生只有在迫切的心理需求或强烈的求知欲望的驱使下才能进入积极的主动的学习状态,为了激发学生学习需求,必须激发学生学习信心。课堂提问、作业批改、考试测验是反馈学生学习的检测措施。布置作业和测试试卷要难度合适,要照顾有困难学生,使他们能看到努力换来成绩。点滴积累逐步树立信心。作业要按层次布置,评价要把握好不同的标准。尽量挖掘学生的优点,发现他们的进步,肯定他们的成绩,从而树立他们的信心提高学习热情。习题必须精心挑选,有针对性让学生通过适量训练,在实践中总结出运用物理知识和规律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从而达到能力的提高。选题还应带着问题去找和编。要使学生从每个练习中得到一点收获,一点启发,对初学者来说都是一个促进。一个鼓舞,对培养兴趣,打好基础有很好的作用。如果学生对某一方面理解不正确,我们就专门找这方面的习题练习,如若认识不全面,就要从多方面的习题练习。选题不要运算太复杂,综合性太强,否则会影响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六、讲究提问的艺术,提高课堂效率
提问是优化教学的必要手段,恰如其分的提问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学生掌握情况,启发学生心灵,开发学生智慧,调节思维节奏,与学生作情感双向交流。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进行回忆、对比、分析、综合和概括,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问要能提高学生听课的注意力。注意力集中时大脑中只有一个学习兴奋中心,效果就好,答问时精力集中,听课时不散漫,用一个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问题来吸引学生注意力,紧紧抓住学生思维,激发兴趣赋予动机。提问要让学生发现不足,对一些重要概念,一般学生以为自己能复述就算懂了,概念是反映现象过程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要针对概念提出一些题意明确清楚的实际问题诱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克服盲目自满,提出与习惯看法相悖的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培养思维灵活性、独创性。引导对已解问题进行深入探索。提问要能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观察力。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和语言分不开的,提问是培养学生正确掌握学科语言表达的契机。在实验时要边做边问,让学生回答,培养学生观察力、想象力和表达力。
总之,让学生形成清晰而完整的知识结构,教给学生科学方法,训练学生的物理技能,使学生的认识活动达到有序。在有序的基础上通过应用学会变通和迁移,形成适合于新情境的新“序”。就可以产生有效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责任编辑:邱金章)
一、情感上要激发学生愉快学习
教师对学生应关心。态度要和蔼亲切。让他们从内心感到有一种力量支持,有被关注、被重视的感觉。使学生在轻松的状态下进行学习。平时要多关心他们的想法和要求,了解他们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与他们多沟通交流,建立彼此信任、相互尊重、融洽的师生关系,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课堂不仅仅是知识的简单传授,更重要的是感情信息的相互交流,它可以促进和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可以以启发式的问题为纽带激发学生以产生问题开始,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勇于探索,赞赏奇思异想,允许出差错,给他们创造广阔的想象空间。把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去思考、去讨论、去实验、去总结,充分实现师生间、学生间的互动作用。还要让他们经常尝到成功的喜悦。这一点对于学习差的学生尤其重要。要在人格上尊重差生,不讽刺、不挖苦、不损伤学生的心灵,要以慈母之心,导师之严激起他们的学习热情,增强自信心。
二、尊重学生认知水平。让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知识
物理学的内容都是有关自然界中的客观物体及其运动变化规律,有很多是贴近生活实际的,对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由于学生天天置身于千变万化的物理世界中。会自然地获得有关物理方面的感性认识,形成一定的观念和经验,所以学生往往对于一些现象是了解的,并有一定的经验和感受,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善于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避免用自己的思维来代替学生的思维,用自己的理解来代替学生的理解。要了解学生可能的想法和困难或错误,让学生的问题和错误及思维暴露出来。以他们的思维和习惯方法去经历体验。然后把知识展开。教师应将课本中较为抽象的物理概念、规律具体化,让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循序渐进。要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接受新知识有个很好的过度和台阶,这就容易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如将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演示实验。从报刊、电视、电脑网络中选取的与物理有关的内容通过投影、录像、多媒体等简明扼要地引入新课,在课堂中创设各种问题情景。使学生获得充分的感性认识。把物理知识融入日常工作、生活中,学生就会对它产生兴趣,就会主动去思考和探究。以惯性为例,学生对惯性的理解常常会从对运动的物体不会马上停下来这个经验来认识,但他们也会因此而错误地认为原来静止的物体在外力作用下运动起来就是没有惯性或惯性被克服。因此,要告诉他们惯性是物体的一种性质,任何时候任何物体都具有惯性,只是前面的现象中反映出了惯性,在后面的现象中惯性则是反映在力使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上。对于一些错误的感性认识,由于它们对物理概念的形成、物理规律的正确理解和运用,将起一定的消极作用,造成一定的思维障碍,从而妨碍正确物理概念的建立。教师应适时地、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或分析生活中熟悉的典型事例。或从学生的已有的知识体系中提出问题,纠正长期以来形成的错误生活经验或观念。提供探索事物本质属性和物理规律的必要的感性材料,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建立物理概念、规律的思维过程和学生认知特点,选择适当的途径,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认清物理现象间本质必然的联系,进而抽象出物理概念,概括出物理规律。如在学习力和运动的关系这部分知识前,许多学生认为静止的物体,有力推它时,它才会运动,力停止作用时,它就会停下来,因而认为力是产生和维持运动的原因。学生在生活中形成的这种观念是片面的,结论是错误的。要让学生认识到:物体之所以在不用力时停下来,正是因为受阻力的阻碍作用。如果没有阻力的作用,它将永远运动下去。这里学生是把不受动力当成不受力,忽略了阻力也是力。不论是受力产生运动或停止用力而停下来(受阻力而停下来),其实都是力使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所以力和运动的关系不应是维持运动,而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三、让学生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知识是不能传递的。教师传递的是信息。知识必须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建构才能获得。教学应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出发,促使学生在接纳新知识的同时,自主建构新的认知结构并逐步完善。首先通过复习提问等手段帮助学生提炼原有的认知结构,并适时合理地创设与学生已有知识有联系但又包括新知识的一系列问题情境,让学生动手动脑,引导学生对新知识新现象全面观察、分析、与旧知识比较、联想、类比、概括。逐步实现认知结构的同化与顺应,使新知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使知识系统化。例如:在学习力和物体运动状态的关系和力与物体的平衡时,在受力分析时弹力、静摩擦力是否出现及其大小都属未知。则可以从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或物体平衡人手来分析确定,既可以利用共点力的合成,以受力物体为对象来分析和计算,也可以利用力的正交分解及效果分解来分析计算。而对单个力来说即使很小的力都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产生加速度。反之,有加速度的物体一定有力来提供这样的加速度,加速度的方向就是合外力的方向。
四、训练学生掌握知识的迁移
物理是应用型的学科,学习的目的就是要应用于实际。检验知识掌握的程度和能力的情况要通过知识的应用来反映。往往有一些学生虽然记住了有关概念和规律等结论,但那些知识只是支离破碎、枯燥无味缺乏联动。在大脑中很难被激活,不具备迁移功能,不会应用。这主要是对知识的认知停留在表面,没有理解到内在的本质,而且知识之间没有建立起内在联系,而是处于孤立的状态,所以很难被应用。教学中应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从感性材料开始,引导学生经历抽象加工的全过程,提示现象背后的内在本质和共同规律。并沟通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提高知识的迁移能力。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整理归纳,理顺知识的脉络,对相关知识进行分类,搞清异同。例如:动能 定理和机械能守恒定律较易混淆。它们的本质区别是前者没有使用限制,做功必须是所有合外力做的功。不涉及势能,只讲动能,因为势能mgh在合外力做功中就是重力做的功,已包括了;后者有使用限制,必须只有重力做功,没有其它力做功,在式子中只有动能和势能,没有出现功。又如:对动力学知识的应用进行归纳。这类题或求力或求运动的物理量都要建立方程或方程组,一方面可以考虑应用牛顿运动定律,同时还可考虑应用动量定理或动量守恒定律,以及动能定理或机械能守恒定律,但动量守恒定律和机械能守恒定律都要考虑适用条件。
五、积极鼓励,提高学生自信心
学生只有在迫切的心理需求或强烈的求知欲望的驱使下才能进入积极的主动的学习状态,为了激发学生学习需求,必须激发学生学习信心。课堂提问、作业批改、考试测验是反馈学生学习的检测措施。布置作业和测试试卷要难度合适,要照顾有困难学生,使他们能看到努力换来成绩。点滴积累逐步树立信心。作业要按层次布置,评价要把握好不同的标准。尽量挖掘学生的优点,发现他们的进步,肯定他们的成绩,从而树立他们的信心提高学习热情。习题必须精心挑选,有针对性让学生通过适量训练,在实践中总结出运用物理知识和规律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从而达到能力的提高。选题还应带着问题去找和编。要使学生从每个练习中得到一点收获,一点启发,对初学者来说都是一个促进。一个鼓舞,对培养兴趣,打好基础有很好的作用。如果学生对某一方面理解不正确,我们就专门找这方面的习题练习,如若认识不全面,就要从多方面的习题练习。选题不要运算太复杂,综合性太强,否则会影响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六、讲究提问的艺术,提高课堂效率
提问是优化教学的必要手段,恰如其分的提问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学生掌握情况,启发学生心灵,开发学生智慧,调节思维节奏,与学生作情感双向交流。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进行回忆、对比、分析、综合和概括,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问要能提高学生听课的注意力。注意力集中时大脑中只有一个学习兴奋中心,效果就好,答问时精力集中,听课时不散漫,用一个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问题来吸引学生注意力,紧紧抓住学生思维,激发兴趣赋予动机。提问要让学生发现不足,对一些重要概念,一般学生以为自己能复述就算懂了,概念是反映现象过程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要针对概念提出一些题意明确清楚的实际问题诱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克服盲目自满,提出与习惯看法相悖的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培养思维灵活性、独创性。引导对已解问题进行深入探索。提问要能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观察力。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和语言分不开的,提问是培养学生正确掌握学科语言表达的契机。在实验时要边做边问,让学生回答,培养学生观察力、想象力和表达力。
总之,让学生形成清晰而完整的知识结构,教给学生科学方法,训练学生的物理技能,使学生的认识活动达到有序。在有序的基础上通过应用学会变通和迁移,形成适合于新情境的新“序”。就可以产生有效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责任编辑:邱金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