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产业结构的变动基本符合库滋涅茨关于产业结构变动的理论,中国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有着较大的促进作用。本文使用基本计量知识,使用Eviews6.0进行实证分析,证实了这一观点。其中,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最为明显,而第三产业发展不足,发展潜力还有待于后期的开发。
关键词:产业结构、经济增长、人均GDP、产业增加值比重
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步入21世纪以来,中国GDP总值不管是在绝对数量上还是在世界排名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此同时,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快速成长,各产业的产值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三大产业增加值比重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产业结构得到了某种程度的调整。但是产业结构的高度化等目标却尚未实现,在很多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且产业结构内部存在着某些不合理因素,這些始终制约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和总体经济质量的提高。关于中国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作用的研究有利于为中国产业结构的继续优化升级提出理论依据,以促进各产业及宏观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2 相关定义
经济增长通常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人均产出水平的持续增加。较早的文献中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总产出与前期相比实现的增长。总产出通常用国内生产总值(GDP)来衡量。为了确保分析的科学性,本文采取最新的有关经济增长的定义。
产业结构,指的是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之间以及各产业部门内部的构成情况,各产业部门的构成及相互之间的联系、比例关系不尽相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小也不同。因此,把包括产业的构成、各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内的结构特征概括为产业结构。本文将采用最新观测数据,以人均GDP衡量经济增长,并使用所学计量知识,运用实证分析探讨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以期得到以实证为基础的结论。
3 中国经济增长状况及产业结构发展的基本情况
2000年以来,中国经济继续稳步向前发展,经济总量以较快的速度平稳增长,且GDP总值在世界上的排名也有很大的提升,而中国在全球经济领域内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和走向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2001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109655.2亿万元,在世界排名第六;2008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314045.4亿万元,世界排名第三,仅次于美国和日本;2009年中国以340506.9亿万元的经济总值首次超越日本,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位经济大国。
但是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背后也隐藏着经济发展的诸多问题。中国经济增长对外资依赖的程度急剧提高、中国转型式经济增长方式仍然以粗放的增长方式为主、政府主导的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弊端显现。这也使得研究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关系成为必然。
在过去经济发展的十年中,中国产业结构也有某种程度上的变动。产业结构演变的状况总体上符合库兹涅茨的三次产业比重的变动规律,即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以及第一产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继续下降;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大体上是上升的,劳动力的比重处于稳中有升的态势;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和劳动力比重皆处于上升的趋势。以具体数据来予以分析。2001年,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为14.4%,劳动力比重为50%,2010年, 相应的比重分别为10.1%和36.7%;2001年,第二产业的增加值比重和劳动力比重分别为45.1%和22.5%,2010年,这两个数值分别为46.8%和28.7%;2001年,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和劳动力比重分别为40.5%和27.7%,2010年对应的比例为43.1%和34.6%。由此可见,近十年三大产业增加值和劳动力比重的变动符合库兹涅茨的表述。
4 中国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从经济理论方面分析,产业结构可以为经济增长的变动提供一定程度的解释,但是其解释能力到底如何需要依据实证分析来表明。由于经济增长可以用人均GDP予以衡量,所以在此部分的实证分析中以人均GDP作为被解释变量(因变量),并以其三大产业的增加值作为解释变量(自变量)。考虑到衡量经济增长的一个指标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而各个产业的增长率对人均GDP增长率的贡献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选取2001年到2010这十年数据并进行相应的回归,可以得到对数方程:LnGDP = -1.253432 + 0.165303LnX1 + 0.434645LnX2 + 0.375461LnX3。
具体来说,第一产业的人均产出弹性系数为0.165303,表示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1%则经济增长0.165303%;第二产业的人均产出弹性系数为0.434645,表示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1%,则将实现0.434645%的经济增长;第三产业的人均产出弹性系数为0.375461,表明一个百分比的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增长可以带来0.375461%的经济增长。由此可见,产业结构的变动对中国经济增长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其中,第二产业的作用最大,第三产业次之,第一产业最小。
5 结论与政策建议
以上实证分析表明,中国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一方面,三大产业增加值的上升分别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中国经济增长。其中,第二产业的贡献最大,第三产业次之,第一产业最小。由于长期以来,我国政府鼓励工业的发展,并且曾经一度以牺牲农业的方式发展工业,这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农业的发展,而同时我国第三产业起步较晚,基础相当薄弱,"门槛低"、"规模小",不足以形成强有力的促进经济增长的力量。这使得工业对经济的贡献最大,表明了在我国经济增长过程中第二产业仍占主导地位,第三产业的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因而,我国应发挥二三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同时加快产业融合,用第三产业的某些成果对第一产业、第二产业进行改革和渗透,以此促进三大产业的协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伟,李绍荣.转轨中的经济增长与经济结构[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
[2] 左学金.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
[3] 曾光.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比较分析-基于长三角地区的实证[M]武汉:社会科学院
[4]王延军,温娇秀.产业结构与我国宏观经济波动[M]上海:经济发展方式2010.
作者简介:许弯弯(1988.06-),女,湖北武汉人,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院产业经济学专业2011级研究生,主要从事产业结构理论研究。
关键词:产业结构、经济增长、人均GDP、产业增加值比重
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步入21世纪以来,中国GDP总值不管是在绝对数量上还是在世界排名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此同时,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快速成长,各产业的产值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三大产业增加值比重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产业结构得到了某种程度的调整。但是产业结构的高度化等目标却尚未实现,在很多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且产业结构内部存在着某些不合理因素,這些始终制约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和总体经济质量的提高。关于中国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作用的研究有利于为中国产业结构的继续优化升级提出理论依据,以促进各产业及宏观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2 相关定义
经济增长通常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人均产出水平的持续增加。较早的文献中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总产出与前期相比实现的增长。总产出通常用国内生产总值(GDP)来衡量。为了确保分析的科学性,本文采取最新的有关经济增长的定义。
产业结构,指的是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之间以及各产业部门内部的构成情况,各产业部门的构成及相互之间的联系、比例关系不尽相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小也不同。因此,把包括产业的构成、各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内的结构特征概括为产业结构。本文将采用最新观测数据,以人均GDP衡量经济增长,并使用所学计量知识,运用实证分析探讨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以期得到以实证为基础的结论。
3 中国经济增长状况及产业结构发展的基本情况
2000年以来,中国经济继续稳步向前发展,经济总量以较快的速度平稳增长,且GDP总值在世界上的排名也有很大的提升,而中国在全球经济领域内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和走向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2001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109655.2亿万元,在世界排名第六;2008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314045.4亿万元,世界排名第三,仅次于美国和日本;2009年中国以340506.9亿万元的经济总值首次超越日本,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位经济大国。
但是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背后也隐藏着经济发展的诸多问题。中国经济增长对外资依赖的程度急剧提高、中国转型式经济增长方式仍然以粗放的增长方式为主、政府主导的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弊端显现。这也使得研究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关系成为必然。
在过去经济发展的十年中,中国产业结构也有某种程度上的变动。产业结构演变的状况总体上符合库兹涅茨的三次产业比重的变动规律,即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以及第一产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继续下降;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大体上是上升的,劳动力的比重处于稳中有升的态势;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和劳动力比重皆处于上升的趋势。以具体数据来予以分析。2001年,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为14.4%,劳动力比重为50%,2010年, 相应的比重分别为10.1%和36.7%;2001年,第二产业的增加值比重和劳动力比重分别为45.1%和22.5%,2010年,这两个数值分别为46.8%和28.7%;2001年,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和劳动力比重分别为40.5%和27.7%,2010年对应的比例为43.1%和34.6%。由此可见,近十年三大产业增加值和劳动力比重的变动符合库兹涅茨的表述。
4 中国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从经济理论方面分析,产业结构可以为经济增长的变动提供一定程度的解释,但是其解释能力到底如何需要依据实证分析来表明。由于经济增长可以用人均GDP予以衡量,所以在此部分的实证分析中以人均GDP作为被解释变量(因变量),并以其三大产业的增加值作为解释变量(自变量)。考虑到衡量经济增长的一个指标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而各个产业的增长率对人均GDP增长率的贡献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选取2001年到2010这十年数据并进行相应的回归,可以得到对数方程:LnGDP = -1.253432 + 0.165303LnX1 + 0.434645LnX2 + 0.375461LnX3。
具体来说,第一产业的人均产出弹性系数为0.165303,表示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1%则经济增长0.165303%;第二产业的人均产出弹性系数为0.434645,表示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1%,则将实现0.434645%的经济增长;第三产业的人均产出弹性系数为0.375461,表明一个百分比的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增长可以带来0.375461%的经济增长。由此可见,产业结构的变动对中国经济增长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其中,第二产业的作用最大,第三产业次之,第一产业最小。
5 结论与政策建议
以上实证分析表明,中国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一方面,三大产业增加值的上升分别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中国经济增长。其中,第二产业的贡献最大,第三产业次之,第一产业最小。由于长期以来,我国政府鼓励工业的发展,并且曾经一度以牺牲农业的方式发展工业,这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农业的发展,而同时我国第三产业起步较晚,基础相当薄弱,"门槛低"、"规模小",不足以形成强有力的促进经济增长的力量。这使得工业对经济的贡献最大,表明了在我国经济增长过程中第二产业仍占主导地位,第三产业的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因而,我国应发挥二三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同时加快产业融合,用第三产业的某些成果对第一产业、第二产业进行改革和渗透,以此促进三大产业的协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伟,李绍荣.转轨中的经济增长与经济结构[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
[2] 左学金.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
[3] 曾光.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比较分析-基于长三角地区的实证[M]武汉:社会科学院
[4]王延军,温娇秀.产业结构与我国宏观经济波动[M]上海:经济发展方式2010.
作者简介:许弯弯(1988.06-),女,湖北武汉人,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院产业经济学专业2011级研究生,主要从事产业结构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