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永烈:一位“去神秘化”的写作者

来源 :人生与伴侣·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shan10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的人,或许只有等到闭上了眼睛,才会彻底休息。叶永烈就是这样。
   2020年5月15日,作家叶永烈在上海病逝,享年80岁。从十几岁开始发表作品到生命的最后阶段,这个执拗的温州人一生出版了180多部著作、逾3500万字。有人怀疑叶永烈是不是有一个写作班子?不然怎么会像变戏法一样,一度一个月拿出一本新书?殊不知,如此浩繁的著作,都是他一个字一个字写(敲)出来的。
   如今,他的文稿、采访录音、照片、书信等创作资料,均静静安放在上海图书馆“叶永烈专藏”里,以另外一种方式存在并延续生命。就像早先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的那样,“我的一生,将凝固在那密密麻麻的方块汉字之中。”“在我故世之后,在墓碑上可以书写:请到上海图书馆找我!”
   熟悉的、陌生的、惊愕的、感佩的……目光略过手稿、样书,斯人已然远去。世上再无叶永烈。
  
   01
   很多人都在怀念《十万个为什么》、《小灵通漫游未来》。这不难理解,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叶永烈的科普作品传递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有当时中国人认识自己、认识世界、认识未知的雄心。特别是在禁锢时代结束后的新时期,一切都不一样了,时间不够使了,所有人都跑起来了。
   与其说叶永烈“高产”,还不如说是特定的时代氛围与时代情绪在裹挟着作家快乐地向前奔跑。浩浩荡荡,一路高歌,永不疲倦。那个“一个月出一本书,一年连出10本”的记录,就是那个时候创下来的。叶永烈的作品,应和着时代的呼唤、社会的诉求。
   同样,叶永烈从1983年之后的创作转向,也与时代情绪的变化有关。主观动因是,“随着年岁的增长,四十而不惑,更多地考虑国家的命运,时代的呼唤,觉得科普作品难以表达我的思想”;而从当时的社会环境看,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有必要去探寻历史与时代、政治与社会之所以如此的真实動因。
   这种从器物到制度、从虚构到纪实、从神秘到公开的努力,当然不排除个人认知变化的因素,但也是与当时整个时代的氛围高度契合的。那是一个火热的时代,那也是一个袪魅的时代;那是一个新思想新知识新方法密集出现的时代,那也是一个雄心抱负才华可以尽情施展的时代;那是一个小心求证的时代,那也是一个大胆假设的时代……
   叶永烈无疑就是那个时代勇立潮头的弄潮儿。《邓小平改变中国—1978:中国命运大转折》、《红色的起点》、《历史选择了毛泽东》、《毛泽东与蒋介石》、《陈云之路》、《胡乔木》、《江青传》、《张春桥传》、《姚文元传》、《王洪文传》、《陈伯达传》、《反右派始末》、《马思聪传》……涉猎之广、探索之深、题材之烫手,从这些作品可见一斑。
  
   02
   叶永烈也并非钻故纸堆的学究,他的历史纪实写作更多是基于采访之上的艺术重构,“七分跑,三分写”。他说自己是“旧闻记者”,对于他这个几乎常驻北京的上海作家而言,这个头衔无疑是准确的。某种意义上讲,他的写作是挖掘,是记录,也是抢救。这些细节或许未必进入正史,但却是对历史的丰富与补充。
   他采访过很多历史见证人,留下了很多珍贵的口述资料。陈云夫人于若木、王稼祥夫人朱仲丽、毛泽东长媳刘松林、蒋介石女婿陆久之、陈独秀机要秘书郑超麟、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数学家华罗庚、美国科幻巨头海因莱因……1300多盘采访录音带、许多受访者书信,如今已成难得的文物。
   而从一般读者的角度看,那些以往看似遥不可及的人物和故事,那些一般人尚不敢触碰的题材,居然如此清晰地呈现在作家笔下,确实不简单,也因此,叶永烈的题材选择更是被赋予了去神圣化、去神秘化的意义。而叶永烈的写作,事实上也不仅仅止于撕开了题材的口子,还意味着历史的终结。钩沉、评说前尘旧事,当然是后人的事。
   很多人赞赏叶永烈的纪实文学写作原则,“大题材、高层次、第一手”,然而,前二者或许容易做到,但“第一手”却恰恰是叶永烈作品让人印象深刻的根本原因。进而言之,即便做到了“第一手”,很多人恐怕还是没办法像叶永烈一样把故事讲得更好,也即,在“约顶级人物,做深度采访”背后,仍有不可为人察知的“秘密”。
   或者说,一生致力于为高层政治去神圣化、去神秘化的叶永烈,本身也不无神秘。能够在这些题材面前游刃有余,他是怎么做到的?能够同时满足正史表达与野史叙述而毫不违和,他是怎么做到的?能够让很多重量级的被采访对象认可,他又是怎么做到的?
   其实,这些“秘密”都可以从作品中破解。现在看来,叶永烈的游刃有余,当然与采访扎实、案头工作细致有关,但更重要的因素是,他的史观不偏不倚,中和平正。尽管笔下有万千风雷、浩荡大波,但却毫无危言耸听、哗众取宠之意。叶永烈说,“我始终认为作为一个记录者,我只要把事实说清楚就可以了。”
   叶永烈自己说选择传主的原则是,知名度高而透明度差;能够折射一段中国当代重要的历史;没人写过,即使有人写但写得浅或写得不好。这些原则看上去简简单单,但若想同时做到,并不容易。需要定力,需要下“笨功夫”,也需要“我手写我心”的独立见识。
   毕竟,历史写作不只是“揭秘”,不只是“颠覆”,而也是一种还原、一种记录、一种回到历史现场的书写。
   “我不属于那种因一部作品一炮而红的作家,这样的作家如同一堆干草,火势很猛,四座皆惊,但是很快就熄灭了。我属于‘煤球炉’式的作家,点火之后火力慢慢上来,持续很长很长的时间。”因为慢热,所以恒温。在“出名要趁早”的语境下,叶永烈的“夫子自道”也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参照。
其他文献
知乎上有这样一个问答:那些不自律的孩子,长大后都怎么样了?   有个高赞的回答戳痛了无数人:“成为不了自己想成为的人,更不要谈梦想的实现了。每天只会被迫地生活,而不是以一个好的状态迎接生活的挑战。”   现实就是如此,你有多努力,就有多特殊。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读书是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努力读书,是为了更接近梦想。所以父母一定要告訴孩子这世上有个亘古不变的道理:自律者出众,懒散着出局。    
1   说到古代杰出皇帝,人们马上会提到前四把交椅——秦皇汉武,唐宗宋祖。   但是在这四人里,“宋祖”的流量,又远不及其他三人,我相信他心里是不服的。   洛阳人赵匡胤,在历史上的地位,确实被大大地低估了。   很多深爱历史的人,他们心目中的最爱,不是唐朝,也不是明朝,而是宋朝。   知道为什么吗?因为老赵御宇之初,就定下很多基本国策,对中国文化的涵养,影响极其深远。   天下那么多
不久前,央视的《你好生活第二季》热播。除了尼格买提和撒贝宁常驻之外,嘉宾有倪萍、康辉、李梓萌、张蕾、朱迅等。   这个阵容,说是央视“豪华团建”也不为过。   看多了央视主持人们在台上西装笔挺、侃侃而谈的样子,大家开始热衷于看他们放飞自我,其中最吸引我的,竟然是康辉。   谈起焦虑,撒贝宁说自己靠做节目解压,康辉就接地气多了,平常最爱撸猫和睡觉。他对着小尼的狗喊“小撒”的样子,更是像极了年轻
如今,微波炉已成为很多人生活中的一分子,它的方便快捷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高效更舒适。但我们常会听到微波炉有辐射,使用会致癌的说法。那么,微波炉到底安不安全?  微波炉里加热用的微波,作为一种电磁波,当然会“辐射”,但是别慌!只是一种能量很低的电磁辐射,很难造成生物伤害,跟致癌的电离辐射差远了!  同时微波炉门上那密密麻麻的网眼,就是为了保证微波在里面弹跳的防护设备。  微波被困在里面出不来,所以完好
科举取士,是中国封建时代选拔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它是继“世卿世禄”制度及“军功爵制”之后的一大历史进步。科举制度的施行,给天下寒门学子打开了一扇晋升之门,也为各个王朝延揽了许多管理人才。   “科举”一词,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廣义的科举指分科举人或设科取士,约略同于贡举,起始于汉代;狭义的科举指进士科举,始于隋朝。从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进士科的创设,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除科举,
日前,部分净值型银行理财产品出现浮亏的话题引发市场高度关注。据不完全统计,近一个月有10多家银行、几十只理财产品单位净值和累计净值“跌跌不休”,一些中低风险理财产品出现了年化负收益。   分析人士认为,近期出现浮亏的理财产品主要是受到债市调整等因素的影响。另外,资管新规下银行理财产品的估值方法也发生了改变,净值波动属正常现象。   “账面亏损并不一定在赎回时真实发生,后续随着票息的增加和债市的
不好的婚姻关系虽然各不相同,但是却有两个共同点,就是关系缺少弹性,而且相处的模式太单一。   要想改变,我们首先要知道哪些相处方式是不对的。   1.任何事情都怪自己,认为忍能解决一切   很多女性在一段关系中会处于一个卑微的姿态,不管什么原因都是她先认错,觉得所有的问题都是因为她没做好。   在婚姻关系中她长期的隐忍,觉得只要能忍住,一切都会变好。这样的关系不仅不会让两个人的关系变好,反
看到一位作者写自己的母亲。   她小时候,母亲脾气很暴躁,对他们姐弟俩也不是不疼爱,只是方式不对,动辄打骂。   母亲对她的父亲也是没有好脾气,但好在她父亲的性格很好,算是文化人,从不计较这些,还经常拿回一些报刊给妻子,鼓励她多看书。   没想到母亲竟然慢慢看进去了,有时一看就是大半天,常常沉浸在文字中,后来,她父亲还让母亲试着写点小文章,帮她投稿。   想不到,一开始中稿率还不低,不断有
2008年,正好十年前,也是这个季节,我在央视录《百家讲坛》之《鲍鹏山新说〈水浒〉》。一天,苗老说带我去看慕田峪长城,其实,我不爱旅游,游山玩水对我没有什么吸引力,但与苗老一起,很有吸引力,我们认识三十多年了,他总给我出其不意的知识,展示给我意料之外的技能。我们就去了。他开着他的千里马,他说这是特别好的车,我不懂车,但苗老说好,基本上都是那种哲学意义上的好,哲学意义上的好,没法在技术工艺层面上反对
黄河一万里,流经九省区,黄河大学花落谁家?   日前,山东济南提到探索筹建黄河大学。黄河自山东入海,齐鲁地,黄河奔流入海去。   近年来,对于建设一批高水平新型大学,山东省不遗余力。孔子大学、康复大学、空天信息大学、渤海科技大学,已数次引发争议。   此回争议更甚以往,因为还有河南。早在1985年,郑州就曾有过一所中外联办的黄河大学。      山东不遗余力   近期,济南新旧动能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