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文学的《脊梁》工人文化的“脊梁”

来源 :脊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ch6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人文学副刊《脊梁》真正称得上是工人的一份文学大餐。基层一位煤炭工会干部向我谈起《脊梁》在煤矿青年中如何如何很受欢迎,说有如湖南菜系中的一份新化“三合汤”,读之浅入,品之高雅,五味杂浍,畅快淋漓,以至于览卷不释、掩卷不眠。我很有同感,每期《脊梁》一到,读至赏心悦目处,或迷或思,不止是烟瘾不侵,更是时常忘却已过了下班时间。
  《安敏:如今谁来写工人?》的文章披露“我国长篇小说的年均创作量已突破1000部,散文和诗歌的创作量更大,但其中写工人、写工业题材的作品不到1%。”做为一名工会干部,我太了解工人了。安敏那一声振聋发聩的呐喊至今尤在我耳萦震荡,震惊中没有谁能更比我心有痛楚。中国的工人文学,曾经影响过工人“主力军”艰苦奋斗的劳动热情,也辉煌过中国的文学殿堂。以工人文学而映象的工人文化也曾是引领世界发展和世界文化发展变革的先锋文化。中国社会进入“工人阶级领导一切”的时代,工人文化曾经达到了历史的发展高峰,上升到社会主流文化地位。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改革开放进行,中国社会进入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随着计划体制打破,市场体制的建立,工人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很多人认为工人不再是时代的宠儿,而是时代的弃儿。工人文化也一度丧失了主流文化的地位,而成为边缘化的弱势文化。写工人的作家少了,写工人的作品少了,全面表现工人阶级的工作和生活场景、深刻挖掘工人阶级的思想实质和精神内涵的大作、力作更是少了。但社会是永远需要工人的。因为产业永远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础动力。需要工人也就需要工人的文化。工人不仅仅需要的是精神上抚慰的光环“最美的劳动者”,更需要的是社会的关注,社会的认同,不仅仅提高工人的工资待遇,更要保障工人的权益,尊重工人的生存价值。《脊梁》的创刊,旨在重振工人文学,恰似女娲补起了工人文学的裂缝。谈到脊梁二字,不能不为中国工人那一肩厚实的臂膀、一双拳重的双手和顶天的钢铁身躯而赞叹,这不只是做为工会干部而对工人有一种特殊的情愫,而是工人确确实实担负的是工业化进步的力量支撑。矿工在井下把笨重的支柱挺起的时候,他挺起的不是支柱,不是厚重覆岩的压力,而是矿工的一种精神。一个城市的进步,一个产业的发展,一应经济的兴盛,工人是直接的创造者,也就是民族的脊梁、时代的脊梁、你我的脊梁。工人劳动,工人生活,工人追求,工人事业,工人奉献,工人家庭,工人情愫,工人爱情,这些平实的文学素材其实比哪一职业都要厚重得多。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多写一写工人?曾在20世纪50-60年代独领风骚的“工人文学”,在近年来却似乎并没有引起研究者们应有的关注。以“工人作家”写“工人题材”为基本特征的“工人文学”,作为一种在世界文学史的范围内都并不常见的极为特殊的文学现象,其价值却是不容质疑的。国企的工人固然是纯粹意义上的工人,庞大的民工队伍那也是工人,各类大中型企业的员工理所当然是工人,而广大农村的民间作坊的劳动者又岂能不是工人?改革开放30多年,其实工人不但在成份上早已窟窿突破了原有的结构,而且在数量上早已突破了原有的界限。现在写工人,也是视角最宽、触角最多的时候了,因此,新的“工人文学”也已经出现了。突破原有格局来重新审视和推动工人文学的进步,绝对是极有意义的,甚至会超过工人文学本身。
  工人文学来源于工人文化生活。反映工人的艺术生活,首推工人文化。我常常以为,工人文化是最具神韵的文化。如果以人喻企,经济是形,文化是神,只有形神俱备,企业发展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动力。工人机构的边缘化和工人文化的匮乏,很容易使工人思想混乱。现在我们很容易在企业、车间、住所的各种场合找到打牌赌博、低级庸俗的东西,很难找到过去那种琴棋书画、笙歌飞舞、球场博艺、搜肠轻吟的活泼奔放场面了,很难找到过去那种岗位竞赛、技术革新、劳模光荣、抢先争优的热火朝天场景了,曾经的一个“八级工”是一个企业的旗帜,令人起敬,如今的高级工满天飞却为了找工作而苦恼。这就是工人文化的差异。如今谈企业文化建设主要就是安全文化,除此而外,工人文化空间其实很小。这不能不说是工人文化的某种退步,或者说是异化。
  《脊梁》其实给我们刷新的不止是一个文化平台,站在工会的角度,同时也是优化了一个工会工作的桌面。从这种意义上说,《脊梁》所挑重的不仅仅是工人文学的复醒,更将挑重工人文化的苏荣。安敏和他所创刊的《脊梁》,从文学的角度,是一份寓意深刻的工人文化大餐,名如其人,刊如其意,心如其坚,图重如山。从文化的角度,是一个突破口,让工人和劳动者找到了新的“工人文化宫”,是独具一帜的工人文化的“脊梁”。当初的工人文化和工人文学,曾经造就出谭谈、刘广文等一大批文学艺术大师。那么,我在想,《脊梁》照此办刊,藉以修复工人文学和工人文化在改革开放后所形成的三十年“断层”,走出一批新的工人文学作者,勾出工人文化新的宫殿,将不会是一种奢望。
  《脊梁》杂志,应该更深入的扎根于企业,扎根于工人。
  我感谢安敏,感谢《脊梁》。
其他文献
2005年,新化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正式成立,谢元甫担任中心主任。由于国家监督体制改革之初的各项配套措施尚不健全和完善,使得成立之初的新化疾控中心各项工作开展举步维艰。谢元甫对外积极与相关部门合作,取得广泛支持。对内他稳定人心,规范管理、狠练内功。根据单位实际情况,邀请老卫生防疫工作者共同制订、修改疾控中心各项规章制度,使得单位从卫生防疫到疾病控制顺利转型。五年来,在以他为首的领导班子的带领下,新化
期刊
在省地勘局418队2011年召开的劳模表彰大会上,一位80后的年轻劳模引起了大家的注意,他就是该队地勘院评估所储量报告编制组组长、地质工程师马武良。  马武良2005年7月从河北地质学院资源勘查专业毕业后,就招聘来队工作。那时地质工作正处于专业技术人员"青黄不接"的关键阶段,由于一大批老同志退休,地勘单位正需要一批年轻人承前启后,马武良正是在这个节骨眼上,来到了地质队。当时,队上正在开展“湖南九嶷
期刊
在“中国网事感动2010”年度网络人物评选投票中,这位卖烤羊肉串的爱心使者共获得245050张选票,占全部票数的21.31%,以绝对优势当选。  他就是阿里木,一个快乐生活在贵州的新疆“好巴郎”(维吾尔族语:好男儿)。    结缘毕节,阿里木恋上第二故乡    一顶小花帽、一把大胡子,一口新疆味的普通话吆喝道:“帅哥!美女!来吃香喷喷的新疆烤羊肉串喽!”阿里木的形象瞬间定格。  1992年,21岁
期刊
说到湘西矮寨,人们立马会想到那里的两大“牛事”:“世界第一大桥”,吉首矮寨特大悬索桥;“中国最牛交警”,矮寨交警三中队。矮寨公路修在近500米垂直高差的陡峭山崖上,6公里的山路被拧成了13道近乎180度的急转弯,号称中国公路一道奇观。那里的交警们常年坚守在弯弯曲曲的盘山峭路上。近日,笔者专程探访了这群驻守在大山深处的“天路卫士”。    糍粑方便面当年夜饭    出吉首城区,沿209国道向西,山路
期刊
它有一双蓝色的眼睛,它是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来自中国西安的8岁男孩裴海军用自己的镜头,将可爱的川金丝猴带到世界面前。当地时间20日晚,第46届国际野生动植物摄影大赛公布了2010年度的获奖作品,裴海军的《川金丝猴》喜获10岁以下组冠军。  在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展厅内,尽管《川金丝猴》被放置在一个拐角处,但这显然没有影响人们对这幅作品及其小作者的兴趣。21日的预展一开始,就不断有外国媒体来对专
期刊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但很多人可能都没想到,纽约吴阿姨服务中心创会人、华裔九旬老人吴世珊的梦想是当一名记者和编辑。  吴世珊日前表示,她目前正在撰写并编辑一本杂志TheMemoryBook,该杂志的中文名字仍然沿用《妇女心声》。这本图文并茂的杂志约200页,为了方便不同年龄的人阅读,文章全部为中英文对照,并将刊登一些鲜为人知的老照片。  1922年,吴世珊出生在合肥东南乡的六家畈。吴氏是当地的名门望
期刊
收入分配关系切身利益,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呼吁强烈。“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顺应民心,不但设置专章对此进行明确安排,而且在改善民生等多个篇章中也都有所体现。  “明显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持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加大对高收入者的税收调节力度”……代表、委员和专家们注意到,规划纲要勾勒出针对不同群体收入分配关系调整的政策取向。  “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政府责任重大,这方面主要靠把公共资源向弱势群体倾斜。”全国
期刊
2008年,尹超调任双峰县财政局局长,全县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在2009年首次突破2亿元大关,到2010年达到2.63亿元,增幅达31.3%,再创历史新高。财政支出重点向民生项目、向弱势群体、向农村基层倾斜,逐年提高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改善了城乡居住环境,为全县经济社会的持续、科学发展提供了可靠的财力保障。  在他的带领下,财政局机关在2010年先后获 “全省财政工作先进集体”、“省级园林绿化单位
期刊
审读本期稿件,一组“大家都来写的工人”的短诗新作,又让劳动的节奏轰鸣于我的耳际。今年第二期,我们在“诗报告”中增设了这个小专栏,当时开篇就是两首标题同为《工人》的小诗,第一首简直就是词语解释:“两个字加起来 / 只有五笔 / 比干部 / 少八面威风 / 比农民 / 少六畜兴旺 / 还不是繁体 / 所以工人 / 做什么都干净彻底 / 不留后遗症。”第二首也是几句大实话:“解放前 / 我的爷爷是一位农
期刊
2010年10月21下午,家住云南昆明的失踪儿童家长张伟紧盯电脑屏幕,伴随着QQ头像闪烁,一个十一二岁的男孩照片出现在眼前。“像,太像了!”想到失踪已经10年的小儿子张小双可能有了下落,张伟的眼泪夺眶而出。  给张伟带来希望的,是寻人志愿者沈浩和他的寻人网站。10年来,靠着一个人、一双腿、一台电脑,在互联网与现实交织的寻人旅途上,沈浩走过24个省份,历程30万公里,穿破50多双鞋,帮助800多个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