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软土区基坑支护体系的选型和布置需根据基坑的平面尺寸、形状、周边环境保护要求情况、场地地质条件及基坑开挖深度的要求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对于周边环境要求较高或基坑形状复杂的基坑,一般采用现浇混凝土结构支撑形式.基于珠光新城三期基坑项目形状复杂性、周边环境要求高等情况,进行内支撑基坑设计分析,介绍该项目设计从初步的钢筋混凝土斜抛撑向钢筋混凝土水平撑进行优化过程,进一步提出钢筋混凝土水平撑向钢支撑的优化情况,实现了经济节约、工期优化的良好效果.
【机 构】
:
广东省地质局第一地质大队,广东珠海51900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软土区基坑支护体系的选型和布置需根据基坑的平面尺寸、形状、周边环境保护要求情况、场地地质条件及基坑开挖深度的要求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对于周边环境要求较高或基坑形状复杂的基坑,一般采用现浇混凝土结构支撑形式.基于珠光新城三期基坑项目形状复杂性、周边环境要求高等情况,进行内支撑基坑设计分析,介绍该项目设计从初步的钢筋混凝土斜抛撑向钢筋混凝土水平撑进行优化过程,进一步提出钢筋混凝土水平撑向钢支撑的优化情况,实现了经济节约、工期优化的良好效果.
其他文献
依托苏州3号线华山路站基坑工程,结合工程地质、基坑围护结构设计及施工监测情况,对基坑设计进行多方案比选,分析总结了宽大基坑不同开挖阶段的监测数据及变形规律.分析认为:富水软弱地层地铁宽大基坑采用混凝土支撑支护变形不易控制,立柱隆起及混凝土支撑轴力较大;施工中应优化土方开挖方式及加快支撑架设速度,及时浇筑早强垫层及底板以便控制基坑变形;设计中应考虑立柱隆起及混凝土支撑轴力较大的不利影响,采取相应的针对性措施.
基于温克尔弹性地基上的无限长梁理论和等效连续梁理论,构建了考虑施工动态的管片上浮分析预测模型,通过对比模型的预测值与施工现场实测值,主要结论如下:刚脱出盾尾的管片上浮量最大,距离盾尾越远的管片上浮量越小;考虑施工步影响时,目标环的上浮量逐渐增大,但上浮速率变小,之后目标环距离盾尾约60 m处时,目标环的上浮量不再增加,稳定在一个值。模型理论值和现场实测数据较为吻合,表明本文所提方法的准确性和适用性。
云凤高速公路安石隧道施工中,右线隧道距离出口614 m处的掌子面(YK42+951.6)发生了两次大规模突水涌泥灾害.结合安石隧道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对其突水涌泥原因及处治措施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 表明:安石隧道突涌水灾害具有突发性强、灾变演化速度快及影响范围大的特征.造成突水涌泥灾害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右洞里程桩号K42+955处右上方存在一隐伏含水破碎带,现场并未准确勘探出.该破碎带呈不规则风化囊形态,距隧道拱项仅3 m左右.掌子面通过该风化囊时,隧道拱顶石英片岩处于相对完好状态,没有明显的涌水突
为解决山区高速公路钢板组合梁桥钢梁和桥面板能同步架设的技术难题,对传统架桥机进行适用性改造,使其满足既能架设钢梁,又能架设桥面板的双重要求。首先采用两台门式起重机安装基础联的钢梁及桥面板;其次在基础联上拼装架桥机及钢梁;最后采用架桥机先架设钢梁,后架设桥面板,桥面板架设进度落后于钢梁一跨。实践证明:该架桥机适用性改造及钢板组合梁桥一体化架设组织方式是合理的,解决了汽车吊在山区适用性差的问题,为钢板组合梁桥施工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以邻近苏州轨道交通3号线宝带路站的苏地2012-G-17号地块深大基坑工程为依托,基于基坑与车站的相对位置关系和轨道交通结构的特点,对深大基坑工程安全风险进行理论评估,并建立三维仿真模型,模拟分析基坑开挖与回筑的施工过程度轨道交通车站的受力变形.结果 表明,深大基坑采用分区开挖,先远后近的施工方式对轨道交通车站结构的影响均在规范控制范围内,邻近轨道交通结构的变形主要发生在基坑开挖及回筑阶段,基坑开挖时遵循“开槽支撑、先撑后挖、分层开挖、严禁超挖”的原则可有效减少车站结构变形和位移,保证车站的运营安全.
为解决旋喷锚杆大多采用普通锚杆的设计方法,偏于保守设计造成材料浪费的困难,以某深基坑具体工程实例,通过ABAQUS数值模拟分析开挖对基坑的影响,同时进行旋喷锚杆设计参数的优化分析,得到了旋喷锚杆不同锚杆长度、预应力和锚杆倾角对基坑整体稳定性的影响,并最终得到优化方案为锚杆长度为13 m(第一道),12 m(第二道),锚杆预应力为150 kN,锚杆倾角为15°.所得结论可为今后类似旋喷锚杆支护工程提供借鉴,也可为该型支护结构设计的改进和优化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以某城市副中心商务区泵站基础施工所在的液化土与粘土互层为工程背景,在分析其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概况的基础上,从施工准备工作、施工步骤和施工工艺流程对液化砂土层夯扩挤密碎石桩施工工艺进行了详细试验设计和分析.液化砂土与黏土层夯扩挤密施工步骤主要分为5个步骤,分批填料量应控制在0.3 m3,首先采用大能量夯击挤密桩身材料,当离施工地面小于2.0 m时,为防止地面隆起,采用小能量夯击.本文研究了这类型地层的夯扩挤密碎石桩施工质量控制和检验标准,确定了夯扩挤密碎石桩工艺在液化砂与粘土互层项目中的工艺性参数,验证了夯
搭建了一维渗流-传热的模型实验台,研究渗流速度、方向对地埋管传热特性的影响.基于多孔介质传热与地下水流动理论,通过仿真模拟软件COMSOL Multiphysics建立了简化的三维数值模型,并将计算值与实测值进行对比验证.研究表明,地下水处于较低的渗流速度时,可忽略渗流的影响,处于较高的渗流速度时,渗流对传热起增强作用,其作用还随速度增加逐渐增大;渗流方向对中砂原温度场的影响在于热量的传递范围,当渗流背向热量传递方向时的传热范围较小,这可作为地埋管间距布置时的参考依据;经模拟验证,结果误差较小,所建立的物
结合实际边坡工程项目,利用非饱和土的渗流理论和强度理论,建立非饱和双层土质边坡的二维有限元模型,分析非饱和土边坡在强降雨条件下孔隙水压力场的分布规律和稳定性变化规律,研究表明:非饱和土边坡的孔隙水压力场的分布与降雨持续时间有关,在降雨初期,边坡坡脚的孔隙水压力有所增加,随着降雨时间的增长,边坡的斜坡面和顶面的正孔隙水压力逐渐扩展并贯通,负孔隙水压力范围逐渐缩小;非饱和土双层土质边坡的稳定性系数随着降雨时间的增长大致呈线性减小.
为了探究荷载作用下软土孔隙结构的变化规律,对湛江软土进行100~800kPa荷载下的一维固结试验,运用压汞技术测定了不同荷载下土样的孔隙组成,进一步分析了孔隙结构均匀性和分型特征.结果 显示,r=0.25 μm可视为试验软土的临界孔隙半径,它将土壤孔隙分为可压缩孔(r≥0.25 μm)和不可压缩孔(r<0.25 μm).随着荷载增加,可压缩孔线性减少,不可压缩孔则几乎保持不变.荷载越大,孔隙组成的均匀性越好,孔隙的均一系数C增大,即孔隙分布由复杂趋于集中.经历不同荷载的孔隙结构都具有良好的分形特性,分形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