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朗读,是锻炼小学生语言、阅读、理解等各种能力的有效途径。但在当前的朗读教学中存在着很多问题,使朗读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对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有效性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朗读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大概意思是说,一本书读的次数多了,也就自然而言地理解书中的含义了。虽然我们通常所说的“读”或“阅读”有多种形式,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分为朗读、默读、精读、略读等,但是,在这许多种阅读形式中,“朗读”的效用更加广泛。提到古代的教学,我们头脑最先映现的恐怕就是私塾中的学童跟着先生抑扬顿挫、摇头晃脑地读经史的情景。在现代教学中,朗读也是语文课上最常见的教学方法。尤其是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对于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小学生来说,朗读课文是使其集中注意力,同时锻炼语言、阅读、理解等各方面能力的最好方式。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并没有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只是习以为常地将朗读当做课堂教学的一个环节,让学生自由地去读,而没有对读的方式、技巧等方面进行指导,大大降低了朗读的有效性。在此,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提高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进行探讨。
一、先部分,再整体
虽然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课文篇幅大多比较短,但是小学生的注意力易分散,如果让他们通篇朗读课文,很可能出现的情况是:读开始两三段时他们的思维还是跟着课文内容走的,往后其思维就开始慢慢“飘忽”起来,读串行而不自知,读的句子是什么内容也不知道。所以,在朗读前,教师应该先让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划分,可以根据不同体裁的课文特点,按照故事情节、方位顺序、时间顺序等将课文划分成几个部分,按照划分好的部分进行朗读,把一部分读得熟练了,理解其含义了,再读下一部分。最后,各個部分都读熟之后再通篇朗读。这就是“先部分,再整体”的意思。
例如,在《索桥的故事》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先带领学生对其内容进行划分。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作者对安澜桥的概括性描述。第二部分:第二、三自然段,作者亲自走上安澜桥的所见、所感。第三部分:第四段,友人讲述安澜桥的传说。第四部分:第五、六自然段,作者对安澜桥及其传说的感想。通过这样的划分,降低了朗读文本的长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朗读的效果,同时,也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更详细的了解。
二、有情感,有想象
课文中蕴含着作者的情感、态度或观点,我们常常要求学生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什么是有感情地朗读?如何有感情朗读?对这些问题,他们很难理解和把握。在朗读之前,教师应该先带领学生熟悉课文内容,同时,为学生指出文中某些能够体现情感、态度或观点的词句,让学生在朗读的时候去感受,反复揣摩。
即使运用再恰当的文字、描写得再细致,其描述也是抽象的。小学生的抽象性思维还不成熟,但想象力丰富,善于通过形象来感受和理解。因此,在朗读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描写进行想象。在朗读时,学生头脑中会自然映现出具体的景象,有利于提升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三、分角色,促合作
对于对话内容较多的课文,可以让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了解,提示学生注意,角色不同,其个性特点不同,相应的,其说话所用的词语、所蕴含的情感、所体现的思想和目的等也会不同,在朗读中要特别注意这些问题,要通过语气、语速,甚至动作、表情等表现出角色的特点来。同时,在分角色朗读的过程中,不同角色之间还需要注意语言的衔接、配合,这也是锻炼学生之间协同合作能力的一种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举其一,能反三
群文阅读教学,是近年来语文教学领域的热门话题。虽然“阅读”的内涵更加广泛,但将群文阅读的教学原理和思路放到“群文朗读”中也同样适用。同时,我校小学三年级至六年级使用的是北师大版的语文教材,教材的章节恰好主要是按照相同主题来划分的,例如,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主题是“龙”,该单元安排的课文有《龙的传人》《大人们这样说》《叶公好龙》;第二单元的主题是“书”,安排的课文有《神奇的书》《忆读书》《走遍天下书为侣》等。这为“群文朗读”提供了很大的便利。通过“群文朗读”,很容易使学生对具有相同主题、相同题材、相同体裁等特点的文章形成链接性记忆,当读到其中一篇文章时,就会联想起其他的文章,在运用时也会产生同样的联想,形成一定的印象体系,有利于促进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也便于其运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具有多种效用,例如,它可以促进理解、促进思考、促进知识的积累、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等。教师应该认识到其重要性,对学生的朗读给予更多指导和关注,以使朗读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中良.农村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指导方式解析[J].小学生作文指导,2016(4):52.
[2]杨红月.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7(7):119-121.
编辑 李琴芳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朗读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大概意思是说,一本书读的次数多了,也就自然而言地理解书中的含义了。虽然我们通常所说的“读”或“阅读”有多种形式,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分为朗读、默读、精读、略读等,但是,在这许多种阅读形式中,“朗读”的效用更加广泛。提到古代的教学,我们头脑最先映现的恐怕就是私塾中的学童跟着先生抑扬顿挫、摇头晃脑地读经史的情景。在现代教学中,朗读也是语文课上最常见的教学方法。尤其是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对于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小学生来说,朗读课文是使其集中注意力,同时锻炼语言、阅读、理解等各方面能力的最好方式。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并没有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只是习以为常地将朗读当做课堂教学的一个环节,让学生自由地去读,而没有对读的方式、技巧等方面进行指导,大大降低了朗读的有效性。在此,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提高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进行探讨。
一、先部分,再整体
虽然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课文篇幅大多比较短,但是小学生的注意力易分散,如果让他们通篇朗读课文,很可能出现的情况是:读开始两三段时他们的思维还是跟着课文内容走的,往后其思维就开始慢慢“飘忽”起来,读串行而不自知,读的句子是什么内容也不知道。所以,在朗读前,教师应该先让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划分,可以根据不同体裁的课文特点,按照故事情节、方位顺序、时间顺序等将课文划分成几个部分,按照划分好的部分进行朗读,把一部分读得熟练了,理解其含义了,再读下一部分。最后,各個部分都读熟之后再通篇朗读。这就是“先部分,再整体”的意思。
例如,在《索桥的故事》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先带领学生对其内容进行划分。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作者对安澜桥的概括性描述。第二部分:第二、三自然段,作者亲自走上安澜桥的所见、所感。第三部分:第四段,友人讲述安澜桥的传说。第四部分:第五、六自然段,作者对安澜桥及其传说的感想。通过这样的划分,降低了朗读文本的长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朗读的效果,同时,也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更详细的了解。
二、有情感,有想象
课文中蕴含着作者的情感、态度或观点,我们常常要求学生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什么是有感情地朗读?如何有感情朗读?对这些问题,他们很难理解和把握。在朗读之前,教师应该先带领学生熟悉课文内容,同时,为学生指出文中某些能够体现情感、态度或观点的词句,让学生在朗读的时候去感受,反复揣摩。
即使运用再恰当的文字、描写得再细致,其描述也是抽象的。小学生的抽象性思维还不成熟,但想象力丰富,善于通过形象来感受和理解。因此,在朗读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描写进行想象。在朗读时,学生头脑中会自然映现出具体的景象,有利于提升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三、分角色,促合作
对于对话内容较多的课文,可以让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了解,提示学生注意,角色不同,其个性特点不同,相应的,其说话所用的词语、所蕴含的情感、所体现的思想和目的等也会不同,在朗读中要特别注意这些问题,要通过语气、语速,甚至动作、表情等表现出角色的特点来。同时,在分角色朗读的过程中,不同角色之间还需要注意语言的衔接、配合,这也是锻炼学生之间协同合作能力的一种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举其一,能反三
群文阅读教学,是近年来语文教学领域的热门话题。虽然“阅读”的内涵更加广泛,但将群文阅读的教学原理和思路放到“群文朗读”中也同样适用。同时,我校小学三年级至六年级使用的是北师大版的语文教材,教材的章节恰好主要是按照相同主题来划分的,例如,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主题是“龙”,该单元安排的课文有《龙的传人》《大人们这样说》《叶公好龙》;第二单元的主题是“书”,安排的课文有《神奇的书》《忆读书》《走遍天下书为侣》等。这为“群文朗读”提供了很大的便利。通过“群文朗读”,很容易使学生对具有相同主题、相同题材、相同体裁等特点的文章形成链接性记忆,当读到其中一篇文章时,就会联想起其他的文章,在运用时也会产生同样的联想,形成一定的印象体系,有利于促进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也便于其运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具有多种效用,例如,它可以促进理解、促进思考、促进知识的积累、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等。教师应该认识到其重要性,对学生的朗读给予更多指导和关注,以使朗读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中良.农村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指导方式解析[J].小学生作文指导,2016(4):52.
[2]杨红月.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7(7):119-121.
编辑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