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雷达组合反射率拼图和深度学习的中尺度对流系统识别、追踪与分类方法

来源 :气象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chong1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尺度对流系统(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MCS)是很多对流性天气的主要致灾体,可导致严重的气象和水文灾害,如雷暴大风、冰雹、龙卷风和山洪.对MCS进行准确的识别和追踪,并根据追踪轨迹及获得的MCS特征实现MCS的分类,对灾害天气的分析和预报有重要意义.基于京津冀地区2010—2019年的雷达组合反射率拼图资料,分别使用支持向量机(SVM)、随机森林(RF)、极度梯度提升决策树(XGBoost)和深度神经网络(DNN)4种机器学习方法,研发了京津冀地区MCS的自动识别算法.使用时、空重叠追踪法对识别的MCS进行追踪匹配,得到包含强度、时间和空间信息的MCS追踪数据资料.在区分线状对流系统和非线状对流系统的基础上,进一步从经典的尾随层云(Trailing Stratiform,TS)、前导层云(Leading Stratiform,LS)和平行层云(Parallel Stratiform,PS)三类准线性MCS的概念模型和结构特征出发,根据追踪轨迹计算MCS的运动方向和MCS近似长轴两侧层状云和强对流云的面积占比,建立准线性MCS的分类算法.MCS的识别属于二分分类问题,以命中率(POD)、虚警率(FAR)、临界成功指数(CSI)和准确率(ACC)为评价指标,综合对比各项指标发现DNN模型较SVM、RF和XGBoost模型对MCS的识别效果更好.使用时、空重叠追踪法对DNN模型识别的MCS进行追踪,结合对两个追踪实例的分析,发现本研究所用的算法取得了很好的追踪结果,也进一步说明了深度学习方法识别MCS的准确性和优势.根据追踪轨迹计算某时刻MCS的运动方向,结合识别的层状云和强对流云的分布位置,准确实现了TS、LS和PS型准线性MCS的分类,为准线性MCS的生命史预测及其致灾天气特别是短时强降水的强度、位置和持续时间的客观预报提供了一种技术思路.
其他文献
为研究特高压输电铁塔在高烈度地区因地震作用而造成失稳破坏的损伤特性,本文以一座1000 kV特高压SZT2输电铁塔作为工程背景建立了Marc有限元模型,并在8度罕遇地震工况下对该输电铁塔进行了损伤模拟分析,得到该输电铁塔的变形和内力分布情况.结果 表明:在罕遇地震工况下SZT2输电铁塔在数据采集点2与数据采集点3的塔身变截面相邻两个主材段及数据采集点1的塔腿处均出现了超出材料所允许的极限承载力的情况,同时产生了较大的外变形;SZT2输电铁塔在罕遇地震工况下塔身下部成为了该塔的薄弱部位,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发布以来,职业卫生管理工作逐步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职业病产生的原因较为复杂,其发病周期长、较为隐蔽的特点对职业卫生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职业病防治工作又面临着诸多问题,包括:职业病防治工作往往与企业生产主要追求的方向相左,容易导致企业忽视对职业卫生的管理;政府监督是企业开展职业卫生工作的主要驱动力,企业通常选择被动接受监管,而较少主动开展职业卫生工作,这就会导致职业病防治工作较难推进.破解这些问题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改进,即要有统一的监管尺度,要有清晰的管理逻辑思路.
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数字乡村建设既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1].但关于数字乡村该如何建设,各地也还在探索中.该文主要阐述我们在数字乡村领域的一些实践经验,提出数字乡村建设生态服务模式路径.最主要通过提供数字产业、数字服务、数字治理相关的“软件+资源+服务”的服务模式,服务农户、新型经营主体以及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最终实现八大治理模式的乡村振兴的产业生态,以资各地数字乡村建设参考借鉴
为了探讨黄帚橐吾植株对复配除草剂的生理响应机制,以盆栽黄帚橐吾(Ligularia vir-gaurea)为研究对象,以复配除草剂“清橐1号”为供试农药进行防除,通过测定黄帚橐吾根系活力、叶绿素含量、游离脯氨酸、丙二醛(MDA)、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可溶性糖以及可溶性蛋白等生理指标,分析了施药后黄帚橐吾在时间尺度上的生理特性变化规律.结果 表明:随着施药时间的推移,黄帚橐吾根系活力显著降低(P<0.05),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含量与CK相比逐渐降低,而类胡萝卜素含量呈增加
文章基于ECMWF模式和GRAPES-GFS模式细网格资料,通过双线性插值,对2020年5月至2021年4月青海黄南地区四个国家站实况资料进行检验,并且通过固定偏差订正方法进行订正与对比,找出最优预报效果,结果表明:(1)通过对比检验EC与GFS模式,GFS模式低于EC模式准确率6%~18%,EC模式对于预报各个站的气温明显优于GFS模式.(2)通过固定偏差订正(平均偏差)后,EC模式四站准确率分别为66%、62%、68%、62%,尖扎、同仁站订正后准确率增加了40%左右,泽库站保持不变,河南站降低2%;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ERA5(0.25°×0.25°)再分析资料、FY-2G TBB和雷达资料,对2020年7月8日16:00~19:00(简称“7·8”)和8月24日13:00~16:00(简称“8·24”)青海东部两次强对流过程中的温度平流、假相当位温垂直分布和动力场特征以及强对流特征参数、地面中尺度系统、中尺度云团特征、雷达回波强度等环境场进行细致的对比分析,从大尺度环流背景、热力和动力条件以及中尺度系统特征等方面给出了两次强对流天气的共同特点和不同之处,揭示了青海东部强对流天气中小尺度系统的演变
2020年5月22日珠江三角洲地区出现了一次极端强降水天气,最大滑动小时雨量201.8 mm,3 h雨量达到351 mm.为探讨此次极端强降水的关键预报因子及可预报性,对热带中尺度集合预报系统(CMA-TRAMS(EPS))降水预报产品进行检验评估和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与欧洲中期数值预报中心集合预报系统(ECMWF-EPS)相比,CMA-TRAMS(EPS)的好成员对本次过程降水强度及位置的预报结果与实况更接近,但对极端性预报仍有欠缺.好成员的预报能力来自于对低涡和(超)低空急流的演变特征以及两者强度和
面向精细化的气象服务需求,为做到对云贵高原锋面系统变化的精准把控,深入认知其动态演变规律,基于50 a(1971—2020年)逐日台站观测资料,提出了一种利用线性拟合近似判定云贵高原地面锋线的方法,并通过综合分析锋线位置和锋线周边气象要素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特征以及长持续锋线事件的锋线位置、走向变化,系统揭示了云贵高原锋线的移动特征,展现了云贵高原准“静”止锋的“动”态特征.结果表明,冷性锋线集中在102.5°—105°E,最大降温区在锋线东侧,暖性锋线集中在104.5°—105.75°E,最大升温区位于
为了建立一个应用于区域数值预报的四维变分资料同化(4DVar)系统,在近期开发的扰动预报模式GRAPES_PF基础上,开发完善增量四维变分同化系统框架.该框架中暂不包含物理过程(长短波辐射、边界层过程、对流参数化和云微物理等).对比业务使用的GRAPES 3DVar系统,增加了温度控制变量.将无量纲Exner气压与流函数的线性风压平衡方程直接在地形追随垂直坐标面上求解,且通过广义共轭余差法(GCR)求解扰动亥姆霍兹(Helmholtz)伴随方程.利用人造“探空”资料对2015年10月台风“彩虹”进行了理想
基于雷达资料快速更新四维变分同化(RR4DVar)技术和三维数值云模式发展的快速更新雷达四维变分分析系统(VDRAS),通过在系统中加入地面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的同化方法,对发生在北京地区的10个强对流过程开展了地面资料同化的高分辨率模拟分析和检验评估,并与已经业务使用的地面资料融合方法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发现,地面观测资料同化使边界层1 km高度以下的分析场改善最为明显,风速和风向的均方根误差分别平均降低0.1 m/s和7.2°,温度的均方根误差降低0.2℃.模式最低层100 m高度的风速均方根误差降低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