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困难立地如石灰岩地、红砂岭土、石漠化和石砾山地等是当前森林碳汇重点生态工程造林建设中面对的重点与难点,本文在笔者多年的林业技术工作实践基础上,结合当地困难立地的情况提出了选用适生乡土固碳能力强的树种、特殊地类树种选择与配置、苗木调控與处理、土壤改良技术、针对性的造林技术细节及差别化抚育等技术措施。
【关键词】:困难立地;碳汇造林;建设技术
广东省省级森林碳汇重点生态工程的目的是基于充分利用植物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固定在森林的吸碳能力,实现增加森林碳汇、提升储碳能力、应对气候变化等。困难立地主要包括贫瘠、干旱、坡陡、沙化、粘土、积水、红砂岭、石漠化和石砾山地等特殊情况。林场不均匀分布有土壤致密的粘土地、石头山地、薄土层石质山地和石头山地等。在困难立地开展碳汇造林有着与普通立地的共同性也有其特殊性。
1适生树种选择与配置技术
困难立地相对于普通立地而言,存在贫瘠、干旱、坡陡、沙化、粘土、石块多及石灰岩地等特殊情况。林场不均匀分布有土壤致密的粘土地、石头山地、薄土层石质山地和石头山地,部分地段分布有一定面积的石灰岩山地。在造林建设中,困难立地因其适宜生长树种少、技术措施开展困难、施工成本高、施工后缺水肥,致使造林树种当年成活率低,后续保存率低而不易郁闭成林。为解决困难立地中碳汇造林这一难题,应该坚持适地适树、因地制宜、科技优先、多措施综合的原则。困难立地因其不同的情况,所以在建设设计前需要对困难立地的具体情况细致进行调查,包括现有植被情况、土壤情况、坡度、地形、特殊性等。困难立地碳汇造林要坚持适地适树,在树种选择上要对现有的树种进行科学分析,选择现存活且生长良好的乡土碳汇树种。根据立地条件选择生物学特性相符的树种。特别要考虑在干旱、贫瘠环境下所选树种的适生性、抗旱性、根系穿透能力。对部分特殊土壤环境要考虑其PH值,如内莞石灰岩地宜选用任豆树种、石头山选用大面积的红枫、积水处选用黄金香柳等。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考虑固碳能力强的多树种混合配置。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碳汇造林树种要适地适树,以乡土优良树种为主。对外来树种必须先期进行过科学的试验,在极端高、低温状态下能留存的树种。根据立地条件选择生物学特性相符的树种。特别要考虑在干旱、贫瘠环境下所选树种的适生性、抗旱性、根系穿透能力。对部分特殊土壤环境要考虑其PH值,如石灰岩地宜选用任豆树种。以林场为例,一般碳汇造林树种配置及比例选用山杜英、红锥、藜蒴、火力楠(任豆)、木荷,树种配置比例为3:3:2:1:1或山杜英、红锥、藜蒴、火力楠(任豆)、相思,树种配置比例为3:3:2:1:1,种植后珍贵阔叶树种应达到30株以上,防火林带树种配置为木荷(杨梅)、火力楠,树种配置比例为5:5。造林时可采用行间混交方式,补植套种采用混交方式,行间混交同一树种不得连续超过3行或3列。
2碳汇造林苗木的调控与处理技术
困难立地的碳汇造林地普遍存在缺肥干旱、坡陡、光照强、立地条件差等情况,苗木调控技术与碳汇造林成活率关系很大。苗木的质量与抗逆性强弱直接影响碳汇造林成活率。因此,碳汇造林苗木除做到优良种源、壮苗培育技术外,苗木的运输、管护和炼苗技术也很重要,要保证充分的木质化、充足的养分储备和良好的抗逆性。苗木调控技术中,通过苗木不同季节的营养加载确保苗木上山造林时苗木体内养分充足。苗期水肥管理决定了苗木养分的加载量,也影响苗木木质化程度。苗木上山栽植后在一段时间内需要消耗植株体内原有的养分来维系其成活与生长。研究表明,造林苗木植株内养分含量与顶梢生长和光合作用存正相关。此外,苗木木质化程度高,使其不易在光照强烈、缺水少肥情况失水。苗木调控技术中,根系调控也很重要。苗木要选择容器苗,有条件采用轻基质无纺布袋容器羁。容器苗要及时进行截根移床(也可采用化学修根或空气修根法),保证苗木主根不穿袋。
苗木出圃后,在造林前要提前将苗木调运到造林地旁边背风、向阳和水源充足地,就近管护,适当对苗木进行修剪,采取科学的炼苗技术(时间约10—15天),以适应当地气候和提高苗木上山造林时的适应性。在炼苗时,配混生根水淋透苗木土球或基质部分,增强根系与土壤的粘合能力,加速根系在造林后的恢复与生长。对有萌芽的苗木进行适度修剪以减少树体的蒸腾量。对一些萌生能力强树种,采取截干措施。在上山造林前,采取生长调节剂技术。
3 土壤改良技术
碳汇林建设施工前在林地清理好后,在整地备耕的同时,要结合困难立地的具体情况确定土壤改良技术措施。对于沙化土壤及非石质山困难立地,可以采取打大穴的整地方式(一般规格为60×60×50cm),然后将挖出的土用黄泥土、肥沃表土及生物有机肥等混合成的客土进行回填,有条件时施用土壤活化微生物菌肥或保水剂,增强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对于石质山地或贫瘠薄土石质山地,在整地过程中,要根据地形情况,挑选有土壤地方整地,整地方式由于石质山地不具备打大明穴的条件,应采取暗穴鸦鹊口方式进行。按株行距要求垦穴,长宽深一般为70×52×30cm,穴唇“鸦鹊口”,穴内将土打碎,捡干净草头、石块及草根等,穴面呈反倾斜状。在整地过程中,穴必须保证足够的深度,以适当对目的树种深栽或增强树盘吸水、蓄水能力。对于缺水的困难立地,可采取在穴面上坡处穴靠上坡处挖小蓄水穴或引水沟的方式,保障降水时可以有效蓄水。而对于积水地,采取开排水沟、备耕时堆土和选用耐涝树种等方式。
4 针对性的栽植技术与差别化抚育技术
困难立地中,以石漠化地段为例,因其岩石裸露不规则,土层的厚薄也没有规律,因此对于土层较薄、基石十分严重的地段,不能按固定的株行距进行整地。栽植时采取见缝插针的方式造林。[1]困难立地栽植最佳时期要在惊蛰前苗木萌动前阴雨天气种植,最迟不能超过清明节前。栽植时要除去营养袋后,带土轻放于栽植孔中,适当深栽,扶正苗木并在苗木四周回细土,轻提苗后用手把回填土压实,使苗木与原土紧密接触,继续回土至穴面,压实后再回松土成反倾斜状。栽植后通过覆盖树盘减少水分蒸发和提高土壤蓄水保水能力。在条件允许的条件下,栽植后施足保水剂。由于困难立地造林成活率相对会较低,可以适当提高造林密度,在栽植后约40天对死株、缺株及时补植,确保造林成活率达到95%以上。
困难立地碳汇林建设中,后续抚育尤其关键。对于困难立地,针对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差别化的抚育。除常规要做好割灌除草、松土扩穴、追肥、培土和补植的各道工序外,对于具体立地情况要采取差别化的抚育技术措施。例如对于干旱贫瘠的情况,宜将生物有机肥和保水剂同时施用,不要在干旱季节进行松土,避免根系受损。在粘土情况,宜在春季多进行扩穴松土、培土作业,扩大根系生长空间。对于积水地,适当浅栽,做好局部的排水。
5 几点建议
在困难立地碳汇林建设中,要因地制宜善用新的技术方法。加强树种的固碳能力、抗逆性与困难立地适生性的研究,加强困难立地栽植的新技术的突破。困难立地碳汇林建设的规划设计中要有针对性和精准性,分片局部设计。造林施工时要充分做好各个环节的技术落实工作,确保成活并后续生长良好。抚育可以结合具体的情况采取针对性、差别化的措施,合理采取抚育措施,以促进林木生长。在管理环节,要按工序分步管理模式,确保各个工序质量合格。由于困难立地的碳汇林建设要比普通立地出成效时间更长,要立足长远,加大珍贵树种的比例,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后续抚育和管护,确保造林一片,成活一片。
【参考文献】:
[1] 叶喜青.龙门县矿区石漠化治理及造林技术[J];广东林业科技 2013,29(5):72~74
作者简介:张立洋(出生年月1969--11),男,广东封开人,大专,林业助理工程师,现从事营林技术与管理工作。
【关键词】:困难立地;碳汇造林;建设技术
广东省省级森林碳汇重点生态工程的目的是基于充分利用植物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固定在森林的吸碳能力,实现增加森林碳汇、提升储碳能力、应对气候变化等。困难立地主要包括贫瘠、干旱、坡陡、沙化、粘土、积水、红砂岭、石漠化和石砾山地等特殊情况。林场不均匀分布有土壤致密的粘土地、石头山地、薄土层石质山地和石头山地等。在困难立地开展碳汇造林有着与普通立地的共同性也有其特殊性。
1适生树种选择与配置技术
困难立地相对于普通立地而言,存在贫瘠、干旱、坡陡、沙化、粘土、石块多及石灰岩地等特殊情况。林场不均匀分布有土壤致密的粘土地、石头山地、薄土层石质山地和石头山地,部分地段分布有一定面积的石灰岩山地。在造林建设中,困难立地因其适宜生长树种少、技术措施开展困难、施工成本高、施工后缺水肥,致使造林树种当年成活率低,后续保存率低而不易郁闭成林。为解决困难立地中碳汇造林这一难题,应该坚持适地适树、因地制宜、科技优先、多措施综合的原则。困难立地因其不同的情况,所以在建设设计前需要对困难立地的具体情况细致进行调查,包括现有植被情况、土壤情况、坡度、地形、特殊性等。困难立地碳汇造林要坚持适地适树,在树种选择上要对现有的树种进行科学分析,选择现存活且生长良好的乡土碳汇树种。根据立地条件选择生物学特性相符的树种。特别要考虑在干旱、贫瘠环境下所选树种的适生性、抗旱性、根系穿透能力。对部分特殊土壤环境要考虑其PH值,如内莞石灰岩地宜选用任豆树种、石头山选用大面积的红枫、积水处选用黄金香柳等。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考虑固碳能力强的多树种混合配置。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碳汇造林树种要适地适树,以乡土优良树种为主。对外来树种必须先期进行过科学的试验,在极端高、低温状态下能留存的树种。根据立地条件选择生物学特性相符的树种。特别要考虑在干旱、贫瘠环境下所选树种的适生性、抗旱性、根系穿透能力。对部分特殊土壤环境要考虑其PH值,如石灰岩地宜选用任豆树种。以林场为例,一般碳汇造林树种配置及比例选用山杜英、红锥、藜蒴、火力楠(任豆)、木荷,树种配置比例为3:3:2:1:1或山杜英、红锥、藜蒴、火力楠(任豆)、相思,树种配置比例为3:3:2:1:1,种植后珍贵阔叶树种应达到30株以上,防火林带树种配置为木荷(杨梅)、火力楠,树种配置比例为5:5。造林时可采用行间混交方式,补植套种采用混交方式,行间混交同一树种不得连续超过3行或3列。
2碳汇造林苗木的调控与处理技术
困难立地的碳汇造林地普遍存在缺肥干旱、坡陡、光照强、立地条件差等情况,苗木调控技术与碳汇造林成活率关系很大。苗木的质量与抗逆性强弱直接影响碳汇造林成活率。因此,碳汇造林苗木除做到优良种源、壮苗培育技术外,苗木的运输、管护和炼苗技术也很重要,要保证充分的木质化、充足的养分储备和良好的抗逆性。苗木调控技术中,通过苗木不同季节的营养加载确保苗木上山造林时苗木体内养分充足。苗期水肥管理决定了苗木养分的加载量,也影响苗木木质化程度。苗木上山栽植后在一段时间内需要消耗植株体内原有的养分来维系其成活与生长。研究表明,造林苗木植株内养分含量与顶梢生长和光合作用存正相关。此外,苗木木质化程度高,使其不易在光照强烈、缺水少肥情况失水。苗木调控技术中,根系调控也很重要。苗木要选择容器苗,有条件采用轻基质无纺布袋容器羁。容器苗要及时进行截根移床(也可采用化学修根或空气修根法),保证苗木主根不穿袋。
苗木出圃后,在造林前要提前将苗木调运到造林地旁边背风、向阳和水源充足地,就近管护,适当对苗木进行修剪,采取科学的炼苗技术(时间约10—15天),以适应当地气候和提高苗木上山造林时的适应性。在炼苗时,配混生根水淋透苗木土球或基质部分,增强根系与土壤的粘合能力,加速根系在造林后的恢复与生长。对有萌芽的苗木进行适度修剪以减少树体的蒸腾量。对一些萌生能力强树种,采取截干措施。在上山造林前,采取生长调节剂技术。
3 土壤改良技术
碳汇林建设施工前在林地清理好后,在整地备耕的同时,要结合困难立地的具体情况确定土壤改良技术措施。对于沙化土壤及非石质山困难立地,可以采取打大穴的整地方式(一般规格为60×60×50cm),然后将挖出的土用黄泥土、肥沃表土及生物有机肥等混合成的客土进行回填,有条件时施用土壤活化微生物菌肥或保水剂,增强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对于石质山地或贫瘠薄土石质山地,在整地过程中,要根据地形情况,挑选有土壤地方整地,整地方式由于石质山地不具备打大明穴的条件,应采取暗穴鸦鹊口方式进行。按株行距要求垦穴,长宽深一般为70×52×30cm,穴唇“鸦鹊口”,穴内将土打碎,捡干净草头、石块及草根等,穴面呈反倾斜状。在整地过程中,穴必须保证足够的深度,以适当对目的树种深栽或增强树盘吸水、蓄水能力。对于缺水的困难立地,可采取在穴面上坡处穴靠上坡处挖小蓄水穴或引水沟的方式,保障降水时可以有效蓄水。而对于积水地,采取开排水沟、备耕时堆土和选用耐涝树种等方式。
4 针对性的栽植技术与差别化抚育技术
困难立地中,以石漠化地段为例,因其岩石裸露不规则,土层的厚薄也没有规律,因此对于土层较薄、基石十分严重的地段,不能按固定的株行距进行整地。栽植时采取见缝插针的方式造林。[1]困难立地栽植最佳时期要在惊蛰前苗木萌动前阴雨天气种植,最迟不能超过清明节前。栽植时要除去营养袋后,带土轻放于栽植孔中,适当深栽,扶正苗木并在苗木四周回细土,轻提苗后用手把回填土压实,使苗木与原土紧密接触,继续回土至穴面,压实后再回松土成反倾斜状。栽植后通过覆盖树盘减少水分蒸发和提高土壤蓄水保水能力。在条件允许的条件下,栽植后施足保水剂。由于困难立地造林成活率相对会较低,可以适当提高造林密度,在栽植后约40天对死株、缺株及时补植,确保造林成活率达到95%以上。
困难立地碳汇林建设中,后续抚育尤其关键。对于困难立地,针对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差别化的抚育。除常规要做好割灌除草、松土扩穴、追肥、培土和补植的各道工序外,对于具体立地情况要采取差别化的抚育技术措施。例如对于干旱贫瘠的情况,宜将生物有机肥和保水剂同时施用,不要在干旱季节进行松土,避免根系受损。在粘土情况,宜在春季多进行扩穴松土、培土作业,扩大根系生长空间。对于积水地,适当浅栽,做好局部的排水。
5 几点建议
在困难立地碳汇林建设中,要因地制宜善用新的技术方法。加强树种的固碳能力、抗逆性与困难立地适生性的研究,加强困难立地栽植的新技术的突破。困难立地碳汇林建设的规划设计中要有针对性和精准性,分片局部设计。造林施工时要充分做好各个环节的技术落实工作,确保成活并后续生长良好。抚育可以结合具体的情况采取针对性、差别化的措施,合理采取抚育措施,以促进林木生长。在管理环节,要按工序分步管理模式,确保各个工序质量合格。由于困难立地的碳汇林建设要比普通立地出成效时间更长,要立足长远,加大珍贵树种的比例,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后续抚育和管护,确保造林一片,成活一片。
【参考文献】:
[1] 叶喜青.龙门县矿区石漠化治理及造林技术[J];广东林业科技 2013,29(5):72~74
作者简介:张立洋(出生年月1969--11),男,广东封开人,大专,林业助理工程师,现从事营林技术与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