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SNS与大学生虚拟交往需求研究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wygtww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使用与满足理论为主要的理论分析框架,以重庆市七所高校学生使用微博和SNS的情况调查数据为例,研究了影响大学生选择微博或者SNS网站的因素。分析发现,微博作为新生代的自媒体,在多方面满足受众需求上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微博和SNS在不同的方面有各自的生存空间,微博在新闻信息传递功能上具有独特的优势,SNS在原有的生活圈子和SNS中形成的好友圈的信息传播方面具有微博无法替代的优势。
  【关键词】虚拟交往;SNS网站;人人网;微博;新浪微博
  
  研究概述
  研究背景。微博即微型博客,是Web 2.0时代兴起的一种集成化、开放化的互联网社交服务。2009年8月,中国最大的门户网站新浪网推出新浪微博内测版,微博正式进入中文上网主流人群视野。
  2010年,微博在中国井喷式发展。根据上海交通大学舆情研究实验室发布的《2010中国微博年度报告》,截至2010年10月,中国微博服务的访问用户规模已达到12521.7万人。[1]但与此同时,国内的SNS网站在2010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难,行业站点数量产生了大幅滑落。2010年12月,SNS社交网站的行业站点数为680个,相比2009年1月下降了34.80%。SNS的活跃访客数更是不尽如人意,2010年12月活跃访客数仅为2478万,相比2009年1月减少了0.3%。[2]
  2010年以前在网络上风光无限的SNS社交网络为何会受到微博如此大的冲击?微博与SNS在满足用户需求方面究竟有什么差异?二者各自的优势与劣势分别是什么?本文试图通过调查分析二者的典型用户,结合传播学中的“使用与满足理论”来分析这些问题。
  研究方法。本次调查对象是微博与SNS的代表性用户:大学生。这个群体是中国社会目前最敏感最前卫的群体,接受和使用SNS与微博的速度是最快也最热情的。为便于调查统计,笔者选择了调查重庆市七所具有代表性的高校(重庆大学、西南大学、重庆工商大学、四川外语学院、重庆交通大学、重庆邮电大学、重庆师范大学)的本科生。同时根据每个高校学生人数设计问卷在每个高校的每个系别、年级等发放的比例,同时对典型用户展开个案访谈。本次调查发放问卷540份,总有效样本为410份,访谈对象人数为29位同学。
  除表1外,其他表格中所得数据来自本次问卷中多选题百分比计算方法:百分比=该选项被选择次数÷有效答卷份数,分析选择该选项的人次在所有填写人次中所占的比例。所以在多选题中,百分比相加可能超过百分之一百。
  另外,本次调查之前,笔者通过网络进行了小范围的前测,对上述七所高校的50名学生进行了随机调查,发现92.3%的受访者使用的微博为新浪微博,93.6%的受访者使用的SNS网站为人人网。因此,本文主要对比分析大学生使用新浪微博和人人网的具体情况。
  研究发现
  微博能提供更广泛的交际网络。表1显示,大学生使用微博和SNS时,最主要的社交人群都是同学与朋友。但值得注意的是,“名人明星”这个指标的百分比中,微博远超SNS网站31.6个百分比。微博使用的便利性提高了用户使用微博关注社会名人的黏性,其自由开放度使得普通用户能够更加主动、随时随地关注自己感兴趣的社会名人,了解他们的生活或者工作动向。另外,“有某些相同标签的网友”这个指标中,微博高于SNS网站19.7个百分比。在微博中,对社会上某些话题感兴趣的陌生朋友,用户可以通过相同标签这个功能,快速关注到陌生人。
  
  
  
  
  
  
  
  
  微博能提供更广阔的信息来源。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格拉诺沃特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弱连带优势理论,他认为,“在扩散网络中,弱势链在传播信息方面具有相对优势,而强势链在传播人际影响方面具有相对优势”。[3]
  表1已显示,相对于SNS网站而言,微博的人际互动中现实的人际关系占的比例要小。人人网中,用户之间彼此熟悉,属于强连带,虽然便于用户之间更好地互动,但在信息的传递和交换上并不频繁。相比之下,微博用户之间彼此陌生,他们之间的关系属于弱连带,用户之间出于社交目的互动并不频繁,但在信息的传递和交换上非常频繁,即,微博会加速信息的流动。因此,在寻找有价值的信息上,微博更能够为用户提供到达此类信息的最短接触路径,使用户获得多维度的信息。
  
  
  
  
  
  
  
  
  
  从表2可知,“浏览、转发、评论”为用户在微博中最经常做的一件事情。微博用户从草根到名人,粉丝数量从几十到几十万乃至几百万地递增。一个名人明星唠叨一下个人身边琐事,引起几千人评论、转发是很平常的事情。
  此外,微博的主题几乎包罗万象,生活中、工作中的每个细节都可以作为微博的内容,可以通过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各种形式发布。而SNS只有文字、图片两种形式,信息的表现形式较为单一。现在微博上设置的热门话题(下设热门转发、热门评论、话题榜)、同城活动、猜猜你喜欢的人(下设你可能感兴趣的人:即同一学校、相同标签的人)等,通过这样的方式更能给用户带来感兴趣的信息。因此,在微博上不存在像SNS那样一成不变的信息传播模式,随着信息内容的变化,其传播网络和圈子也会随之重构,形成新的传播链。
  微博能满足用户更多的情感与心理需求。表3和表4显示,微博和SNS吸引用户的主要原因里有几项是重合的,即接触外界、摆脱压力、娱乐、表达心情和记录日常生活。但是,64.6%的微博用户首选“接触陌生人,甚至是了解名人动态”作为最吸引自己的指标,而75.5%的SNS用户则首选“联系老朋友、老同学”。可见大量用户利用微博拓展人脉,而使用SNS巩固既有人脉。
  
  
  
  
  
  
  
  
  
  
  
  
  
  
  
  
  
  
  
  
  
  
  在回答“可以随时记录并保存我的日常生活轨迹、灵感和想法”这个指标上,微博得到的百分比是51%,而SNS是23.5%。SNS上的用户之间较熟悉,这使许多人反而不喜欢去表露真实的自我,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用户渴望倾诉的心理。但在微博上,用户之间相对比较陌生,其言论相对更随意、自由。用户在微博和SNS上发表言论后,页面下方均会出现“删除”、“转发”、“收藏”和“评论”,提供给其他用户进行互动。但是,新浪微博的“@”功能则是SNS网站不具备的。当用户发布“@昵称”的信息时,在这里的意思是“向某某人说”,对方能看到你说的话,并能够回复,实现一对一的沟通;发布的信息中“@昵称”这个字眼,可以直接点击到这个人的页面,方便大家认识更多朋友;所有@某的信息有一个汇总,用户可以在个人首页右侧“提到我的微博”中查看。这种功能极大地满足了用户自我表露与被发现、被接纳、被尊重和被崇拜等各种心理需求。
  另外,62.2%的用户认为在微博上不需要长篇大论,发表只言片语即可,省时省力。如今,很多人的时间都被纷乱的城市生活切割成碎片,他们开始迫切渴求发布或者阅览一些精简而快速更新的信息来填充这些碎片时间。微博的出现,刚好满足了人们这些基本需求。三言两语的书写和几秒钟内就能完成的阅读,反而更能引起广泛的传播与共鸣。这种高时效性和类似聊天室般的传播效果,冲淡了人们在碎片时间中的无聊感,满足了人们的传播欲望。
  值得注意的是,10.2%的用户认为微博出现后,SNS对自己已经不再有吸引力。可见微博的出现的确分流了相当多SNS的固有用户,满足了用户新的需求。
  结论与探讨
  在此次调查研究中发现,很多大学生并不是因为SNS网站无法满足他们原有的需求才转向微博的,而是微博这种新媒体的出现及其在人际传播中具有较好的口碑,使得很多大学生产生了从众心理,而去尝试使用微博。
  微博作为新生代的自媒体,在多方面满足受众需求上具有一定的优势,对SNS的冲击力很强。但微博和SNS在不同的方面有各自的生存空间,微博在新闻信息传递功能上具有独特的优势,SNS在原有的生活圈子和SNS中形成的好友圈的信息传播方面具有微博无法替代的优势。短时间内,一些用户会疯狂地迷恋微博这种沟通方式,他们会将大量的空闲时间投放在收发简短文本信息的微博客上。但是过一段时间后,他们将减少大量的相关活动。只有在SNS网站中得不到满足却在微博上得到满足的那部分用户,才会彻底地放弃SNS而转战微博。
  参考文献:
  [1]韩晓蓉.数据显示中国微博用户已达1.25亿[EB/OL].http://news.qq.com/a/20101229/000269.htm,2010-12-29.
  [2]张小丹.微博与社交网络SNS:谁是用户心中NO.1[EB/OL].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10110/14329228325.shtml,2011-1-10.
  [3]王君超,郑恩.“微传播”与表达权[EB/OL].http://www.chinavalue.net/Story/144242.aspx,2011-05-18.
  (辛文娟为四川外语学院新闻传播学院教师;赖涵为重庆工商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教师)
  编校:张红玲
其他文献
【摘要】党报议程设置功能的运用具有重要意义。第八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于2011年10月21日至26日召开。这期间,《广西日报》充分运用党报的议程设置功能设置主题,通过版面设置与新闻组接,将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资源整合,构建出一个特殊的拟态环境,为中国与东盟各国的良好关系营造出友好和谐的媒介环境。  【关键词】党报;议程设置;拟态环境;广西日报;东盟博览会    一、党报议程设置理论运用与拟态环境
期刊
【摘要】耽美文化在青少年群体里的传播蔓延,使它已然成为表达自我、展现自我、追求时尚的一种广泛流行的亚文化,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文化传播现象。文章结合问卷调查的数据,试图从更全方位也更客观的角度去探寻耽美文化的面貌和流行的原因,并分析其可能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迷文化;耽美;新媒体;迷群    御宅族、Cult友、字幕组,在许许多多的本土或外来的文化潮流中,耽美文化由在杂志摊上渐渐出现的耽美主题书
期刊
【摘要】电视剧《延安爱情》将爱情叙事融入历史的真实背景,通过众多艺术真实的人物默默地传达对主流价值观的追求,对战争的表现侧重人性的反思,成为一部风格独特的红色题材剧,并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  【关键词】电视剧《延安爱情》;双重叙事;主流价值观    革命和爱情向来是文艺作品讴歌的两大主题,革命历史题材更是主旋律影视剧热衷的主要题材。近年来,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重新崛起”,在题材上似乎“年年岁岁花
期刊
【摘要】弗·纳博科夫是俄罗斯侨民文学的杰出代表,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玛申卡》真实地反映了俄罗斯第一代侨民在西欧动荡不安的生活。作家从现实和回忆两个视角再现了俄侨流亡生活的艰难和对“逝去的天堂”的守望,不愧是俄罗斯侨民文学的杰作。  【关键词】流亡;回归;逝去的天堂;守望  流浪的缪斯  十月革命后,俄国国内局势动荡不安,物质生活条件急剧恶化,知识阶层的社会地位迅速下降,大批俄罗斯人流亡到国外,掀起
期刊
【摘要】2009年下半年韩国偶像剧《原来是美男啊》在网上蹿红,剧中讲述一个摇滚乐队四位成员的成长以及他们之间的爱情纠葛。《原来是美男啊》充满了鲜明的青年亚文化风格,但是该风格背后所遮蔽与掩饰的是主流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的表达,是对宗教与爱的隐蔽认同。  【关键词】《原来是美男啊》;青年亚文化;摇滚;宗教;爱    2009年下半年一出名叫《原来是美男啊》(以下简称《美男》)的韩国偶像剧在网上蹿红,
期刊
【摘要】网络炒作随着近几年新媒体的迅速发展而成为屡见不鲜的现象,从犀利哥到凤姐再到小月月,随着这些草根人物的迅速走红,网络炒作现象也日益成为人们讨论的焦点。本文以“hold姐”的网络走红为例,分析新媒体时代网络炒作现象产生的原因,并就此现象提出几点思考。  【关键词】新媒体;网络炒作;hold姐    近段时间,因造型夸张、嗲声嗲气、姿势扭捏作态被网友称为“hold姐”的台湾大学生谢依霖迅速走红网
期刊
【摘要】本文采用定量分析的研究方法,对《人民日报·海外版》一版时事评论专栏“望海楼”进行抽样分析,通过对文本的议题、指向、时效、作者等方面的量化分析,归纳出“望海楼”栏目有以下特色:在对外传播中侧重经济、文化议题,立足国内,面向国际;指向多元化,但以阐释、建议为主;关注宏观重大议题,不唯时效性;评论作者主要来自经济、文化、政治等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增强了评论的权威性和专业性。  【关键词】《人民日报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运用新闻叙事学理论,结合《南方周末》的一篇报道《悬崖小学的幸福与烦恼》①,对新闻文本进行叙事学分析,旨在阐述新闻视角与真实性之关系。  【关键词】叙事学;叙事视角;真实性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叙事学理论开始被逐步介绍到中国。叙事学在发展的过程中,诸多理论被其他学科所借鉴,并在与一些学科的结合中逐渐衍生出一些新的学科,新闻叙事学便是其中之一。美国当代叙述学家华莱士·马丁在
期刊
【摘要】在转基因议题传播过程中,媒体肩负着传播科学知识的重要使命,但实际报道内容显露出对科学的淡漠。本文通过对11家主要报纸媒体特定时间段内转基因议题报道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研究报纸媒体在转基因议题建构过程中的“去科学化”现象,揭示了该现象产生的原因,并就此分析了该现象对转基因科学传播可能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转基因;报纸媒体;科学传播;去科学化    转基因技术作为生物技术的核心之一,在为经
期刊
【摘要】企业博客是Web2.0传播环境下博客与商业应用相结合的产物。本文从传播学角度出发,探讨Web2.0环境下企业博客的传播思路。作者从Web2.0的两大传播特征,即媒介平台化和用户自主化出发,相应地提出企业在运用博客进行对外传播时的两大思路:一是“企业是平的”, 即与社会公众开展对话;二是“企业是湿的”,即与社会公众建立关系的观点。  【关键词】Web2.0;企业博客;传播    互联网的出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