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利子—涅槃的佛身

来源 :财富圈TIDE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ns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王掩质者归土,五帝潜形已化尘。夫子圣中夸是至,老君世上亦言真。埋躯只见空遗冢,何处将身示后人。惟有吾师金骨在,曾经百炼色长新。—宋仁宗《舍利赞》
  舍利子,为诸佛、菩萨、罗汉、高僧等。圆寂后火化,凝结晶莹如珠、如花之物,称舍利子。白色为骨舍利,赤色为血肉舍利,黑色为发舍利,亦有杂色者,则系综合所成。舍利不仅是物质,更是一种超物质,若是佛舍利,其质坚利,本来具足,高温不能熔,高压不能损,且增减自如,诚不可思议。此是佛教修道者生前依戒定慧熏修而得,慈悲喜舍无量功德所成。按佛典记载,释迦牟尼佛临涅槃时,是尔时金棺从座而起,高七多罗树,往返空中,化火光三昧,须臾灰生,得舍利子八斛四斗,为五色珠,光莹坚固。当时八大国王及佛弟子,共分舍利,建塔供养。—《君友会佛典精粹》
  舍利梵语音译为“舍利罗”,译成中文为灵骨、身骨,是一个人往生,经过火葬后所留下的结晶体。不过舍利子跟一般死人的骨头是完全不同的。它的形状千变万化,有圆形、椭圆形,有成莲花形,有的成佛或菩萨状;它的颜色有白、黑、绿、红的,也有各种颜色;舍利子有的像珍珠、有的像玛瑙、水晶;有的透明,有的光明照人,就像钻石一般。
  佛经上说,舍利是一个人透过戒、定、慧的修持、加上自己的大愿力所得来的,十分稀有、宝贵。大型佛陀舍利子有如豆类般大小,其来自神圣佛陀的肌肉部份,黄金颜色。中型佛陀骨舍利子有如去了壳的米粒一般,来自佛陀神圣的骨骸部份,颜色是银白珍珠色彩。小型佛陀血舍利子有如芥末种子一般,来自佛圣佛陀之血的部份,红茉莉花颜色带有点淡红。小型佛陀头部七彩舍利子,来自佛陀的神圣头部部份,其颜色有透明晶体像钻石、祖母绿色、琥珀色、红宝石色、蓝宝石色等,有些颜色则淡一点。
  佛教诞生在古印度,创始人释迦牟尼曾是古印度的一位王子,29岁时舍弃奢华生活出家修行,最后在菩提树下悟出了人生真谛,创立了佛教,被尊为佛祖。公元前486年,80岁的释迦牟尼在北部印度一个树林中去世,弟子们哭泣着将他的尸体焚化,焚化后的尸骨结晶体和未烧尽的遗骨,被称作舍利,由他的亲属和弟子们作为圣物收藏起来。释迦牟尼死后250多年后,古印度一位伟大的国王--阿育王统一了部族纷争的印度。这位晚年皈依佛门的国王,为了传播佛教,将佛祖留下的舍利收集起来重新分成若干份,送往世界各地,建塔供奉。
  


  舍利的种类
  舍利一般分有全身舍利、碎身舍利。全身舍利是不需经过火葬,而全身不会腐烂,这种就叫做全身舍利,也叫肉身菩萨;碎身舍利,则是火葬后的遗骨,白色的舍利子是骨骼的,黑色舍利子是属于头发的,红色的舍利子是肌肉的,也有绿色或五色班斓的舍利子。但也有一些舍利不是由人体变成的,如从天上、地下跑出来,或由油灯里生出,或由花朵生出的,还有一种是诚心供奉礼拜求得,舍利之中再生出舍利子的。
  而在《浴佛功德经》将舍利分为:一、生身舍利,又称身骨舍利,是佛的遗骨;二、是法身舍利,又称法颂舍利,是指佛所遗的教法、戒律。
  长阿含卷四游行经、菩萨处胎经卷三常无常品、法华经提婆达多品等亦有全身舍利与碎身舍利之说。另有谓将遗骨全部收入一塔者,称为全身舍利;将遗骨分置多处者,称为碎身舍利。
  供奉舍利的故事
  在隋朝仁寿元年至四年,隋文帝曾有三次营造、供奉佛舍利塔之事。其规模之宏大,参与人数之众多,影响之深远,乃为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者。
  隋文帝是一位著名佛教皇帝,他幼承庭训,长于寺庙,得智仙神尼躬自抚育,又得其预言称帝,故对佛教有一种异乎寻常的热爱之情。在北周武帝严重残灭佛教之余,他开始了伟大的复教、护教事业,使中国佛教的发展进入一个崭新历程。三次营造、供奉佛舍利塔,更是他诸多弘法事业中值得特别书写的一段历史。
  杨坚在北魏朝时曾有一次奇遇。一天,一位婆罗门僧人登门造访杨坚,赠予他舍利一裹并说:“檀越好心,故留于供奉。”杨坚以七宝箱贮藏之。后来他建立隋朝,在长安法界尼寺造连基浮屠,其下安置舍利,塔内供奉智仙神尼像。开皇十五年秋季,十天内四次有神光从塔基升起,右绕露盘,“赫若冶炉之焰”。隋文帝和高僧、大臣商议后,决定在全国挑选三十座“高爽清静”的寺庙起塔供奉舍利。为此他在第二年即仁寿元年六月十三日专门下了一道诏书云:
  门下仰惟正觉,大慈大悲救护群生,津梁庶品。朕归依三宝,重兴圣教,思与四海之内一切人民俱发菩提,共修福业,使当今现在爰及来世,永作善因,同登妙果。宜请沙门三十人谙解法相兼堪宣导者,各将侍者二人并散官各一人,薰陆香一百二十斤,马五匹,分道送舍利往前件诸州起塔。其未注寺者就有山水寺,所起塔依前山,旧无山者于当州内清静寺处建立其塔。所司造样,送往当州。僧多者三百六十人,其次二百四十人,其次一百二十人,若僧少者尽见(现)僧,为朕、皇后、太子广、诸王子孙等及内外官人一切民庶幽显生灵,各七日行道并忏悔。起行道日打刹,莫问同州异州,任人布施,钱限十文以下,不得过十文。所施之钱以供养塔,若少不充,役正丁及用库物。率土诸州僧尼普为舍利设斋。限十月十五日午时同下石函。总管、刺史以下,县尉以上,自非军机,停常务七日,专检校行道及打刹等事务,尽诚敬副朕意焉。
  从诏书我们可以看出隋文帝这次全国性的迎请佛舍利法事活动规模之宏大。六月十三日仁寿宫,隋文帝“亲以七宝箱奉三十舍利自内而出”,放在御案之上,和僧众烧香礼拜发愿,以三十个金琉璃瓶贮放舍利,用薰陆香为泥涂抹瓶盖,在上面刻印“十月十五日止午入于铜函石函一时起塔”的字样,然后派遣由沙门、侍者、散官组成的使者团分道就路。各州则开始布施大会,募集资金作为起塔费用,个人布施钱财不得超过十文。如果不够,则从国库开销。僧众如期举行七日法会,参与人数有较为严格的规定。地方政府、军事各级官员则在特定的日期内“停常务七日”,专门负责检察、督导相关法务的进展、实行情况。
  在迎送舍利的使者团到达当地州境时,“家家洒扫,覆诸秽恶”,地方最高行政、军事长官亲率民众倾城远迎,虽“盲?老病莫不匍匐而至”,“容仪齐肃”,宝盖、幡幢、华台、像辇、佛帐、佛舆、香山、香钵、梵呗音乐,“尽来供养”,州郡百姓倾城而出,人山人海,观者若堵。然后由沙门主持一个隆重的仪式,发愿忏悔,当日“投财贿、衣物及截发以施者不可胜计。日日共设大斋,礼忏受戒。”在奉迎佛舍利的日子里,“屠猎残贼之人亦躬念善”,凶杀、偷盗现象几乎全部绝迹,大隋朝的治安状况绝对良好。
  十月十五日午时,全国三十座寺院同时举行仪式。长安的起塔仪式,则由文帝亲自在大兴殿主持进行,文武百官全部参加,京师百姓允许旁观。舍利临入塔时,沙门高捧宝瓶,巡示四部,“人人拭目谛观,共睹光明,哀恋号泣,声响如雷,天地为之变动。”舍利装入铜函、石函起塔,万众围绕,齐诵佛号,蔚为壮观。据仁寿二年第二次建舍利塔时一个统计报告,仅魏州一郡前后参加法会的人数就超过三十万。我们可以推测,十月间全国参加此次佛事法会的人数当在一千万人左右。当年人们的热忱,我们可以从今天人们参拜法门寺佛指舍利时的情形可以窥见一斑。
  在恭送舍利上路的当天,隋文帝说道:“今佛法重兴,必有感应。”果不其然,十月十五日后,各地的瑞相灵应纷至报来。在迎送佛舍利入塔及其后一段时间内,大多数州郡的舍利都有光明出现,有的呈现五彩,有的呈现圆光,几十里内都能看到,蒲州郡的光明照耀二百里,远望者以为是在烧山。此外,各地瑞相奇观就不一而足了。
  十月间,文帝在吃饭时常常从齿间得到舍利子,有一次他拿出一颗放在银碗中出示百官,大家看到水中的一颗舍利忽然右转,瞬间就变成两颗。二十天内,宫内生出十九颗舍利子,大多放射光明,远近道俗也有很多前来奉献舍利的。本来按照隋文帝的意思,大家都是一番好心,不管真假照单全收算了。后来几个沙门作了实验,拿铁锥敲击之,在其中发现了十三颗假舍利,是用玉粟冒充的,而真舍利则毫发无损。
  仁寿二年,隋文帝再次派遣使者团迎请舍利赴各地寺庙起塔供奉,这次共有五十一州寺院榜上有名(一说有五十三州)。正月二十三日使者团出发,规模仪式一如去年,佛诞日四月初八午时全国统一将佛舍利封入石函入塔。这次的灵瑞故事也很是不少,如许州辨行寺起塔后周围忽有甘井自现,当时观者有两万多人“同饮齐见”;魏州舍利数度放光,“眼盲或患五内(者),发愿礼拜,病皆得愈。”当天舍利入函时,香气漫空,天降金花,次日又降银花,遍满城池,大者如榆钱,小者似火精,人们纷纷函盛供养;安州有法师在水边为居士等授菩萨戒时,众人见放生池中鱼群情形奇特,它们成队成列,首皆向南,似乎也在请求皈依受戒,当时万余人请法师乘船入水为鱼受戒,“水内诸鱼悉回首向船,随逐巡行,如似听法”??当年恰好有高丽、新罗、百济三国使臣将要回国,隋文帝让他们各带舍利一颗归国起塔供奉。
  


  舍利崇拜的起源
  “舍利崇拜”是佛教重要的传统之一。“舍利”(sarira)原是梵文中人类死后遗骨的通称。法藏部的《四分律》更明言:“学菩萨道,能供养爪发者,必成无上道。”爪发是舍利中的一种。供养佛陀爪发,可以助成“无上道”,也就是助成佛之因缘所以“舍利供养”,自古迄今未曾改易。
  佛教的舍利崇拜起源很早,据说释迦牟尼在世时就开始对过去佛的舍利开始了崇拜,但这很可能只是后来的传说。比较可靠的舍利崇拜最早开始于释迦牟尼涅槃之后。依《长阿含经》卷四《游行经》所述,释迦牟尼于拘尸城双树间涅槃后,摩竭陀王阿阉世及波婆国末罗族、迦维罗卫国释迦族等皆欲获得舍利,但都遭到拘尸国人的拒绝。各国便商议将以兵力强行分取,战事一触即发。这时,香姓婆罗门挺身而出,晓喻众生,不要冈争佛舍利而白相残杀。八国便请其负责均分舍利,并各自起塔供养。于是佛的舍利便被分成八份,由八个国家各门起塔供养。这最初的八份分别是:第一,拘尸城的各位力士得一分舍利,即于国中起特供养。第二,波肩罗婆国(波婆国之末罗)的力士获得一分舍利,归国起塔供养。第三,师伽那婆国迦楼罗众获得—分舍利,归国起塔供养。第四,阿勒遮国诸刹帝利获得一分舍利,归国起塔供养。第五,毗褥国的婆罗门(毗留提国之婆罗门众)获得一分舍利,归国起塔供养。第六,毗离国诸黎车(毗舍离国之离车)民众获得一分舍利,归国起塔供养。第七,遮罗迦罗国诸释子(迦毗罗卫国之释种)获得一分舍利,归国起塔供养。第八,摩伽陀(摩揭陀国)国阿阁世王获得一分舍利,归国起塔供养。负责分配舍利的香姓婆罗门也获得了佛舍利的瓶子,并起塔供养。当时的毕巯村人求得火化处的地燋炭,也起塔供养。佛教的舍利崇拜就此开始。
  早期佛教反对偶像崇拜,佛弟子们对佛的崇拜便主要以佛的舍利、佛生前的主要活动地、佛的用具以及佛成道的菩提树等为对象。在这些崇拜对象中,舍利占据了最为重要的地位,因为舍利既有真身的亲切感和神圣感,也有携带和流传的方便等优势,所以后世的舍利崇拜日益发展。据《阿育王传》卷一载,佛灭度百年后,阿育王搜集佛遗存的舍利,建造八万四千宝塔供养之,由此开始,佛舍利崇拜突破南亚的范围,在整个世界佛教界流传开来,影响直到今天。历史上,世界各地都曾经出现佛舍利的供奉情形。
  在日本,历来也有舍利感应的故事传说。如《日本:阽纪》卷二十敏达天皇十三年条所载,司马达等于设斋会时感得佛舍利,将之呈与大臣苏我马子,马子以铁锤试之,铁锤破而舍利不坏,将之投入水中也不沉陷。马子、司马达等因此笃信佛法。另外,《太子传古今目录抄所载扶桑舍利集》记载,圣德太子二岁时,向东方称南无佛,从掌中堕下白色小颗舍利。此舍利肚称南无佛之舍利,在日本相当著名。
  


  舍利崇拜的背后
  舍利崇拜的历史源头应该源于最早的宗教圣物崇拜现象。宗教是人类最早的精神活动之一,人们因为对自然界的各种现象不能正确地了解,由是才产生了崇拜的心理。在多神论和泛神论的影响下,我们的古代祖先对各种自然物顶礼膜拜,如崇拜树神、山神和太阳神等等。以后,随着人们的认识视野扩展,受生殖崇拜影响之下的祖先崇拜也纳入了多神论的崇拜体系,英雄崇拜也开始出现,舍利崇拜就是这些崇拜的综合因素的表现。
  类似于舍利崇拜的现象,在其它世界宗教活动中也不同程度地出现过,如基督教的肉身崇拜就与舍利崇拜有异曲同工之效用,历史上一直流传的耶稣基督的血衣崇拜和一些教堂里面的教士的肉身崇拜都是曾经出现过的重要的崇拜现象。但是与其它宗教的崇拜相比,佛教的舍利崇拜无疑还有自己的特点,这就是首先佛教的舍利崇拜是一种特定的与人有关的生命崇拜的延续活动,他是历史上对佛教做过贡献,并且生前受到人们尊敬的这样一些人,圆寂之后仍然受到人们的尊重而加以崇拜的固化活动,因此他有英雄崇拜的特点,是一种圣物,具有神圣性。其次舍利崇拜是佛教灵异崇拜的主要表现之一,按照佛教界的说法,因为一些高僧的修行,所以在圆寂荼毗之后得到舍利。或者是在封缸之后肉身不腐,成为“坚固子”。因此舍利包含了灵异的因素。第三舍利是东方宗教特有的崇拜形式,以佛教为其代表。佛教崇拜舍利活动,有其专用的经典,有固定的宗教仪式,有专门用来供奉的地方,并且伴有各种精美的陪祭品,还有举行活动的固定的时间与节日。它已成为程序化活动的重要内容。第四,舍利崇拜包含了大量的历史与社会活动的因素,是人类宗教活动与社会活动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伴随着东方宗教信仰与社会活动而不断山现,也随着宗教的变迁而不断地被强化或削弱。第五,舍利崇拜是人类内心中的一种信仰需求,它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被行政命令所禁止,佛教徒只要有这种心理需求,它就能够长期存在下去。
  舍利在东方社会的宗教信仰活动中,特别是佛教信仰中活动中始终存在。佛教舍利崇拜的历史长久,按照佛教经书所说,当年释迦牟尼圆寂之后,印度八王发动战争抢分佛陀舍利,就已经出现了佛教史上最早的佛舍利崇拜现象。
  在中国,佛舍利崇拜则是中国佛教中最有影响的佛事活动之一,由于他是圣物,是神圣的,代表了最高的佛,因此一直受到了朝野上下的热情祭拜。唐代法门寺的佛舍利崇拜是最典型的,但他只是代表了具有官方背景下的一种崇拜佛舍利的活动而已,我们也不能否认其它地方,特别是民间的崇拜佛舍利的现象,从这几年出土的佛舍利的的情况来看,民间崇拜佛舍利的情况应该不亚于法门寺。
  从宗教学的角度来看舍利崇拜,这无疑是一种信仰的反映。信仰的前提是要求有信,然后才是仰止。崇拜舍利要有止信,所谓的止信就是要相信佛教,要相信佛的神力。如果没有这一点,就谈不上是信,也做不到止信。所以从宗教信仰的角度来看,信是不可能变更的,否则就不能称其为宗教。信仰的另一个特点是崇拜的对象要能够让人起信,而作为起信的根据就要有奇迹或灵异,他应该是神秘的,非是一般人所能经常见到的,唐代法门寺佛舍利地宫要三十年才能一开,平常不可能拿出来让人见到。如果不能起信,抱有怀疑的态度,就谈不上什么虔诚,也就不能得到感应,这就是“不有应迹,安显法身,不有舍利,谁知应迹”的道理。舍利崇拜包含了这些因素,佛教徒崇拜舍利,是因为佛陀的神力所示,他是一位大智慧者,所以才被信徒崇拜。
  舍利在古代中外交流的活动中,经常被作为信物和礼物赠送。在中国的史书里而记载了大量来中国的东南亚和南亚地区的使节,向朝廷贡奉舍利等的记载,至于佛教徒来中国都要带有经书和舍利两件重要的东西,像玄奘大师不仅带回来印度的佛经,而且还带回来舍利。所以确确实实在中外文化交流中联络了中外佛教徒的感情,推动了各国之间的友谊。舍利是神圣的,在南亚与东南亚佛教国家,舍利可以代表王权合法性的象征。在古代斯里兰卡,凡是新继位的国王,都要到康提城的佛牙寺去祭拜,其目的就是让自己的权利得到佛的认可,表示这个王位是合法的,如此才能得到佛的护佑,国家长治久安。而在中国,佛舍利崇拜引起了佛教与儒道的冲突,儒道两家以韩愈为代表就攻击舍利崇拜是非法的,不符合中国传统的礼度,不是中国的礼制,最后引起朝廷大怒,将韩愈贬到了海南。此外,伴随着舍利崇拜的活动的一些历史记载的供奉物也是学术研究的重要对象,例如山东汶上的佛舍利出土以后,有长达170字的铭文,记载了这颗舍利迁徙的经过,经学者结合历史资料进行研究,了解这是到从宋代皇宫里流出来的舍利,所以从它的迁移过程,我们也就知道了宋代宫廷与民间供奉舍利的情况,还了历史真实的面目。又如朝刚出土的舍利与供奉物,可以看到辽代精湛的手工艺术,这对我们了解辽代的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每一次舍利的出土,对学术界来说都是一次重大的发现,舍利除了有宗教的崇高价值之外,也是历史文化因素的深刻的反映。
  舍利崇拜现象是人类精神文化活动的反映,他是不同时期人们宗教信仰的需求,所以才在东方宗教中绵延不绝,一直到现在仍然拥有广泛的影响。通过这些晶莹美丽的舍利子,我们或许可以看见宗教发展的历史和人类精神崇拜的整个过程。
  

其他文献
陈炜是个精致的男人,衣冠楚楚、目光柔和而灵动,当他陷在沙发里指间夹着雪茄,在弥漫的烟草味道中,如数家珍般侃侃而谈雪茄、红酒、衣服和鞋子的时候,你会完全被带入到一副美好画面当中,生活中的劳顿、困恼与忧伤刹那间烟消云散,面对他,你必须相信生活充满阳光,必须承认自己被他和他的梦想打动。雪茄剪、雪茄箱、启瓶器,这些陈炜所心爱的玩具,不也正是我们所珍爱的嘛!  在血统论上,寻遍中国也绝对找不出一个真正贵族,
期刊
Wallace Chan是国际公认唯一兼具独特创新设计和革命性技术,两者融会贯通的华人珠宝艺术家。在跨越三十年的雕刻和珠宝创作生涯中,Wallace Chan的雕刻艺术不单承载佛道禅精神,同时他的宝石切割及镶嵌技术出神入化,早已得到业界认同。其超凡艺术风格和创新设计,为他赢得世界各地的收藏家、博物馆和画廊的垂青和赞誉。      Wallace Chan,跨越超过三十年的雕刻和珠宝创作生涯,早已得
期刊
安哥拉的国徽就突出了当地人的信仰,书,象征着教育;太阳,象征着希望;棉花、咖啡象征着农业;齿轮象征着工业;刀剑则是安哥拉人民反抗葡萄牙殖民统治的武器。星星,除了象征安哥拉丰富的矿藏,还代表宗教,给全体安哥拉人民照亮前程。那么这样一个国家,与中国有什么样的渊源呢?请跟随我们的记者,一起走近安哥拉驻华大使若奥.贝尔纳多先生,听一听他眼中安哥拉和中国的交情。  TIDE: 您好,大使。非常感谢您能接受我
期刊
如果说法国波尔多是当今世界葡萄酒文化的核心,大概不会有人提出异议。波尔多最辉煌的也许不是今天,而是16世纪末到18世界末这两百年中间。这200年是法国宫廷最辉煌的黄金时代,整个欧洲的宫廷生活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和竞赛也在那一刻登峰造极。围绕着它的整个欧洲最终成为了现在全世界的文化中心,他们提供了高雅生活的榜样。事实是:今天欧洲大陆的贵族和资产阶级的富豪们是以法国宫廷为理想的,而全世界是在向他们看齐。
期刊
在历史上,中国也曾经作为欧洲诸国的半殖民地而存在,但是中国与上文其他诸海岸的不同在于,中国有与欧洲势均力敌的历史,曾经完全独立地创造了一个更加辉煌的文明。在古巴比伦、古埃及和古印度的衰落的时候,中国的文明却一只在延续着,很大程度上取决与中国的兼容广蓄文化特性。在古代中国帝王和统治集团的心中,曾经毫不谦虚地把自己看成天下的中心,围绕这个中心向外辐射,有五个同心圆,也就是所谓的五服。在相当长的时间里,
期刊
原中国文联主席周巍峙与著名歌唱家王昆之子,周七月的经历或许比任何一部小说或戏剧都复杂跌宕、充满传奇。生在炮火中,长在红旗下,青少年时期追求艺术,错学外语精通,再度十年铁窗,不换年华,一边写剧本,一边做设计,创建“七月工坊”工作室。    初见周七月,身穿中式服装,爽朗的笑声,让我们感到亲切,一个性格如此开朗的艺术家,让我们感叹的是他有着非同寻常的坎坷经历,也许正是这样的经历让他拥有了一个平凡人不平
期刊
令人昏昏欲睡的中世纪一结束,欧洲人带着火山爆发半喷出的能量,冲入了新鲜生活的新时代。大航海时代的序幕就此揭开,人们要战胜大海的波涛,向未知世界挺进。靠海吃饭的男人们,怀揣着对遥远世界的梦想,寻求财富,离开一只生活的欧洲故乡,驾船出海。188年迪亚士发现了好望角,1492年哥伦布到达了美洲,此后陆续进行的探险旅行,使欧洲世界扩大到了全球。  大航海时代,是欧洲世界的人们对地球上剩下来的广大新土地自由
期刊
                                   
期刊
南非好望角  印度洋和大西洋两股洋流在美丽的好望角交汇。这里夏季很长,具有充足的日照,冬天气候温暖而湿润,是典型的地中海气候,这为葡萄的生长提供了优厚的自然条件。得益于南非多样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几乎所有优秀主流的葡萄品种都被种植在此。在酿造方面,南非没有更多传统旧世界严格条例的束缚,给酿酒人和葡萄酒创造了更多选择和更大空间,也造就了南非葡萄酒风格的多姿多彩。从品种上讲,有单品种和混合(调配)品种两
期刊
午后,我们来到北京安佩斯艺术品有限公司,Jane`s空间坐客,走进画廊,仿佛穿越到了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区,这精美的远古民间艺术把我们麻木许久的心灵顿时唤醒起来,也许你没到过非洲,但在Jane`s空间中石雕的那种夸张、变形与抽象的艺术造型一定会唤起你对非洲的遐想。经过北京安佩斯艺术品有限公司经理王健的介绍才知道这些栩栩动人的石雕艺术是来自非洲东南部分的津巴布韦,那里资源丰富,气候宜人,有“非洲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