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导演有点霸气挺不错
说姜文胆子大、霸气,绝不是信口开河。如果你有空翻翻冯小刚的书《我把青春献给你》,你就会明白这些形容词之所以用在姜文身上,是有道理的。
“有一位导演曾对我说这样一番话,让我出了一身冷汗。他说:‘电影应该是酒,哪怕只有一口,但它得是酒。你拍的东西是葡萄,很新鲜的葡萄,甚至还挂着霜,但你没有把它酿成酒。开始时是葡萄,到了还是葡萄。另外一些导演明白这个道理,他们知道电影得是酒,但没有酿造的过程。上来就是一口酒,结束时还是一口酒。更可怕的是,这酒既不是葡萄酿造的,也不是粮食酿成的,是化学兑出来的’。他还说,‘小刚,你应该把葡萄酿成酒,不能仅仅满足于做一杯又一杯的鲜榨葡萄汁’。对我的电影,我听到过很多批评,大多都是围绕着‘商业’两个字进行的。但上面这位导演的批评却略过了这些表面的现象,说出了问题的实质。这位导演名叫:姜文。”
透过现象看本质,姜文的话一针见血。就像冯小刚说的,不是每个人都有这种本事,而姜文之所以能够成为姜文,就是因为他有这样的能力,看清别人,更看清自己。所以他的电影才会如此令人着迷,他的霸气才会显得如此有底气。不过作为导演,霸气点并没有什么不好,与姜文私交甚好,此次也参演了《一步之遥》的王志文就十分欣赏姜文这一点,“有点霸气不是什么坏事,作为一个导演,要有控制,要有担当,必须有点气场。我和他一起工作挺享受的”。
懂得姜文霸气的,除了王志文,还有那片他在《一步之遥》里所表现的土地——上海。姜文格外钟情老上海的风情,而上海也对这位导演充满惺惺相惜之情。今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组委会便将“华语电影杰出贡献奖”颁给了姜文,以表彰他在电影艺术上的持续创新与成就。给姜文颁奖的是著名表演艺术家秦怡,这看上去像极了一种传承与期待。面对奖项,姜文除了依旧自嘲“没见过这么不要脸的”外,倒也坦承了自己和上海的渊源。他说,《一步之遥》是“一个年过半百的北京人心目中的上海,或许比上海更上海”。
拍电影是为了忘记
《让子弹飞》几乎把姜文捧上了天,推上了神坛。就连姜文自己都有点不好意思,开玩笑说大家太高估“导演”这个职业了。不过,虽然已经过去4年,但“子弹”的效应依旧还在。大家依然给予了姜文极高的期待。有媒体已经提出“希望姜文的《一步之遥》能够超越《变形金刚4》,成为中国影史票房最高的电影”的愿望,这或多或少还是“子弹”惹的祸。当然,“子弹”也给姜文带来了福气,比如《一步之遥》虽然还没上映,但预售票房已经达到1.2亿元人民币,成功地把吴宇森的《太平轮(上)》给比了下去。姜文很聪明,自然不会中记者下的这个套,况且他拍电影从来不是为了超越谁,而是为了忘记。忘记谁?不是谁,是自己。
“我看贝尔托鲁奇在一本书里说,为什么拍电影?是为了忘记。”姜文说自己有个习惯,拍一部电影之前很愿意跟人聊自己对片中那个时代的认知与看法,而且特别注重强调自己想法的与众不同,但一旦拍完就再也不想说、不想听了。“就像随时准备一个按键,一按就全部删除。”关于忘记这件事,姜文有一个很好的例子。他工作室的年轻人经常会看他过去的电影。有人看了《芙蓉镇》后对姜文说,他在其中的某句台词说得特别好。看着眼前这个一脸钦佩的年轻人,姜文却愣是想不起这句台词,甚至那场戏。他拍《芙蓉镇》是这样,后来拍《阳光灿烂的日子》也是这样,现在拍《一步之遥》依然是这样。他总是把一桩事情想透彻、嚼稀烂,随后推出去,自己接着咀嚼下一个命题。这就很好解释了,为什么他出品不多,却内涵饱满。
按照姜文的“忘记论”,他应该早就忘记了《让子弹飞》。不过从《一步之遥》的英文片名(Gone with the bullets)来看,多少还是有点与《让子弹飞》(Let the bullets fly)呼应的意味。一个是“让子弹飞”,一个是“随子弹去”。“之所以选择这个英文片名,是因为‘子弹’依旧在影片中扮演重要角色,主角的命运也是随一颗子弹而上下翻飞,整部电影的感觉也像片名一样,厚重,有年代感和史诗感。”姜文如是说。他还强调,《一步之遥》比《让子弹飞》背景更广,规模更大,悬念更足,荷尔蒙更激荡,人物的命运也更加跌宕起伏。“我拍之前觉得这是一个新故事,但拍完之后觉得,说是续集也没错。因为我所有的电影好像都是一部电影。”
马走日的骑士传奇
姜文爱导,也爱演。从《让子弹飞》里的张麻子,到《一步之遥》里的马走日,姜文的表演愈发肆意。虽然这个新角色脱胎于人物原型“阎瑞生”,但比起阎瑞生的见色忘义、谋财害命,姜文重新演绎的“马走日”在人格上有着天壤之别。他尽管好大喜功、逃避情感,但在不拘一格的行事作风下,却一直坚守底线和原则,保留了人性中最天真和善良的部分,有着骑士的浪漫和优雅,英雄的勇气与担当。如此改编,也可见姜文英雄情结的浓重。不过,马走日到底不会是姜文。因为他从不以牺牲别人来成全自己,也不以委屈自我来满足俗世,因此注定无法成为现实世界的“成功者”。姜文对他的形容是“始终有姿态,最终无所获”。事实上,《一步之遥》中的马走日也始终处于某种“不自知”的状态,他常因过高的自我期待而失控,但他最低估的却是自己对内心的坚持。马走日看似在混世界,实际上在用执著抵抗世界,不与世俗世界的法则相妥协。姜文将其比作塞万提斯笔下的唐·吉珂德,对着绚丽华彩的风车挥刀操戈,冲锋陷阵,留下了一段壮丽的骑士传奇。
这一点,姜文倒是和马走日颇为相似,他也曾经是个从不辜负自己的独立骑士,只是如今已经蜕变为引领时代潮流的电影旗手。他扛着的,是中国电影这面大旗,而站在他对面的,是好莱坞越来越汹涌的态势。姜文的对手,远不止一个会变身的“汽车人”。如何取胜?姜文的答案最简单,也最困难。“生活给你的洗礼,是让你知道喜怒哀乐。莎士比亚说得好,一个个剧本就是给生活起的一个个外号,这个外号叫《哈姆雷特》,那个外号叫《罗密欧与朱丽叶》,其实都是对生活的一种态度和总结。有能力的,如莎士比亚,他可以弄得有滋有味,我喜欢做的就是有滋有味的东西。能做成这样并不容易,很多人做的都是缺胳膊缺腿的事,以前你们看到的都是局部,现在你们看到的是一个全部。” 对话姜文
Q: 《上影画报》
A: 姜文
Q: 这次您是用什么方法请动葛大爷的,听说他没看剧本就答应了?
A: 每次找他拍戏他都问我谁是女主角,我要说周韵,他就不来了,我要说舒淇,他就表面上装得很平静,说“那行吧”。
Q: 再次与葛优合作,感觉如何?
A: 他真的是我心目中最好的演员,我从上世纪80年代就认识他,每当看到他穿上一件戏服,我就相信他是他所演的那个人。他穿什么永远都像是在穿他自己的衣服。
Q: 那么那英呢,您是怎么会想到和她合作的?
A: 我是无知者无畏。20年前,有一次那英演出,我报幕。我不知道她的《跟着感觉走》那么火,就说成“随着感觉走”。结果身后就有个东北腔跟我急,后来还用眼睛瞪我,问你几岁了,我说50了。她说那得叫你叔吧。我就这么多了个侄女。现在我有了些资源,就想要照顾“侄女”啊,就把她请来了。
Q: 我们看到,这次除了几位主角外,您还用了不少非专业演员,您是怎么考虑的?
A: 哪有什么不专业的演员,我那么笨,会选不专业的人?不专业的演员到我这也就成了专业演员了。比如洪晃,她文章写得好,而且我知道她跟梅里尔·斯特里普是校友,所以演技肯定不会差。
Q: 这次和周韵的合作有什么不同之处吗?
A: 其实她现在都不想演戏了,我就让她选演员,这次舒淇就是她推荐的。
Q: 您似乎总给太太安排一些比较强势的女性角色,是有意为之吗?
A: 缺什么补什么,她过分温柔,所以她在我电影里的角色都挺厉害的,女人还是厉害点好。
Q: 很多人都对《一步之遥》超越《变形金刚4》的票房成绩充满信心,您自己呢?
A: 美国人确实弄电影弄了很多年,他们确实有他们的基础,而且我必须承认他们最基本的从业人员的素质和专业性很强。但是,我们既然可以用30年做成了人家300年才做成的事,所以奇迹还是可以发生的。我们总是希望有一部电影可以赢过美国电影。当然这靠我一个人是实现不了的,得靠你们,不但有希望,还有行动,我想我们才能实现这件事。
Q: 那您有信心超越《变形金刚4》的票房吗?
A: 谈票房庸俗,咱们谈的是精神,要有正能量。
Q: 据说有美国同行看完粗剪后,称《一步之遥》是20年来最好的华语电影,您怎么理解他们的这种说法?
A: 第一,美国人这么说我信,因为美国人一般不说瞎话,犯不着。第二,美国类似这样的电影还真是很少,它确实没有。他们拍那种在星际里穿来穿去的能拍得很好。咱们现在也能拍出那样的,反正有年轻人在拍,不是要拍《三体》了吗?刘慈欣,我认识那人。我觉得他们有可能拍得更好。诺兰多大?44岁吧,没问题,咱们有一拨小孩。
Q: 有媒体用“好剧本成就真男神”来形容《一步之遥》和您,您怎么看?
A: 这话,说得有道理。
Q: 这次拍《一步之遥》,您成了国内第一个用IMAX 3D摄影机来拍摄电影的导演,您怎么看这项技术对您电影的作用?
A: 技术的活儿,得问摄影,我不是技术控。这么说吧,电影首先是个技术活,既然有技术,我们就要强调它非技术的一面。我在纽约,和混录师工作,他们家四代都是混录师,我只要告诉他们要什么,他们就能实现。具体IMAX 3D技术有多好,我觉得那是应该的,电影就该是这样的。我觉得作为导演太懂技术是没有必要的,但对技术专业人员有要求是基本的。
Q: 那您觉得对一部电影而言,最重要的是什么?
A: 我觉得一个好演员很重要,导演是被神化了,你们都受骗了。没有好编剧和好演员,导演也没法把一部片子变得很好。大部分导演,其实你不知道他们的水平如何。你以为你知道,但其实你并不知道。其实有的导演一直离不开某个演员,离开某个演员就慌神了。
Q: 您的电影里似乎总是有很多姓马的人,这有什么深层含义吗?
A: 我觉得这是种召唤,你看我拍了那么多姓马的人的故事,随后就有了马云、马化腾。可见电影是重要的,是生活里一种扭曲的投射。而我要做的,就是让观者敢于忘掉,从而每天在镜子里发现一个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