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职业院校图书馆的改革步伐在逐渐加快,在Library20的理念下,越来越注重以读者和用户为中心,因此需要对职业院校图书馆期刊采编流程进行相应的优化。本文首先介绍了Library20的概念以及Library20应用于职业院校图书馆的优劣势,并对其图书馆期刊采编流程进行了相关优化探究。
关键词:Library20 职业院校图书馆 期刊采编
中图分类号:G2552; G25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5-0073-01
近几年来,计算机信息科技的发展十分迅速,职业院校的图书馆改革也逐渐向电子信息化方向靠近,尤其是Library20应用,使得信息资源内容实现聚合、检索、推送等功能,转变了职业院校图书馆的市场供需关系。在我国目前的职业院校中,越来越重视图书馆的作用,在图书馆工作当中,图书馆采编业务流程可以说是图书馆中最基础的业务工作。
一、基于Library20的职业院校图书馆简述
(一)Library20的概念
Library20这一新名词最早提出在21世纪初,最先在西方图书馆学网络媒体上出现。目前来说,Library20还没有一个十分明确的定义,可以理解为Library20是Web20的技术或服务在图书馆信息服务中的应用。
(二)Library20应用于职业院校图书馆的优劣势
职业院校图书馆的信息检索、信息整理工作需要建立在大量的数据上,但是随着职业院校图书馆发展需求的日益增加,传统数据工作已经不能满足需要,而Library20数据应用以用户需求为核心,对各类信息服务进行量身定做,通过先进的Web20技术实现服务端双方的对接,实现了对职业院校图书馆的信息服务路径全面的优化。但是,目前我国职业院校图书馆多数都在期刊的采编上存有明显的不足,采编流程的效率、精准度和密度普遍低下,而且管理制度也并不完善。這就使得我国多数职业院校图书馆在服务输出上显得服务水平很低,缺乏层次和目的性,由于期刊采编流程不足,使图书馆的资源利用无法符合用户的需求,阻碍了图书馆的综合发展。[1]
二、基于Library20的职业院校图书馆期刊采编流程优化
(一)资源整合效率化
职业院校图书馆的期刊采编工作是十分大的,所以要在期刊采编流程上尽可能地实现高效率。通过Library20可以把计算机信息技术与高校图书馆期刊采编需求进行有效的结合,从而实现与时俱进,从根本上提高期刊采编的效率。而且用资源整合的方式,可以提高期刊采编在流程上的可靠性。通过Library20的Open API、Open Content以及 Open URL,能够对数量庞大的期刊信息进行有效的收录、整理以及分析,达到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来提升时效性的目的。例如美国某大学利用元数据和编码以及协议标准规范,把期刊采编的定义分为三级,这样更加方便了资源的整合、筛选和使用。
(二)服务创设信息化
在Library20环境下,服务创设变得更加具体,信息资源的输出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来进行。Ajax、 Macromedia 的Flex技术、微软的Atlas 技术这三种技术的应用,可以在进行期刊采编时让资源的利用更具有指向性。虽然职业院校图书馆在资源上非常具有优势,无论是信息资源还是知识资源都十分丰富,但是总体来说,职业院校图书馆的信息化程度比较差。因此,通过Ajax与 Flex技术手段,可以让职业院校建立起期刊采编的标准,因用户描述不同可以执行不同需求的采编标准,这样可以实现服务效率的全方位提高。[2]
(三)软件应用自动化
利用自动化软件,可以增强职业院校图书馆的期刊采编工作的功能性,同时,还可以延伸服务,真正地适应用户的需求。在Ajax技术流行的今天,用户可以使用自定义的方式进行需求信息的寻找,从而确保期刊采编工作的合理性与可控性。例如,Library20中Wiki、RSS/ATOM、SNS、Blog/PodCast等自动化功能的实现,可以合理地优化期刊采编流程,并且具有针对性,可以了解用户的使用习惯,也能够有效地把握信息反馈,从而实现期刊采编标准化,同时保证期刊采编的有效性。例如,CollectiveIntelligence和Tagging/Folksonomy,可以为期刊采编提供相应的信息支撑,可以让采编结果和需求更加匹配,实现采编流程高效化。
三、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Library20应用于职业院校图书馆期刊采编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不仅能够满足用户所需,还使得资源整合更加具有效率。因此要对Library20不断进行发展和完善,相信在今后的发展中,基于Library20的职业院校图书馆期刊采编流程会得到更合理的优化,从而实现采编路径的高速快捷,促进我国职业院校图书馆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一淳.Lib20时代高校图书馆虚拟参考咨询服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5(13):24-26.
[2]潘宇光,刘荣清.Lib20环境下高校图书馆读者信息教育的现状和对策——以安徽“211”高校图书馆为例[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5(4):60-63.
責任编辑:杨国栋
关键词:Library20 职业院校图书馆 期刊采编
中图分类号:G2552; G25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5-0073-01
近几年来,计算机信息科技的发展十分迅速,职业院校的图书馆改革也逐渐向电子信息化方向靠近,尤其是Library20应用,使得信息资源内容实现聚合、检索、推送等功能,转变了职业院校图书馆的市场供需关系。在我国目前的职业院校中,越来越重视图书馆的作用,在图书馆工作当中,图书馆采编业务流程可以说是图书馆中最基础的业务工作。
一、基于Library20的职业院校图书馆简述
(一)Library20的概念
Library20这一新名词最早提出在21世纪初,最先在西方图书馆学网络媒体上出现。目前来说,Library20还没有一个十分明确的定义,可以理解为Library20是Web20的技术或服务在图书馆信息服务中的应用。
(二)Library20应用于职业院校图书馆的优劣势
职业院校图书馆的信息检索、信息整理工作需要建立在大量的数据上,但是随着职业院校图书馆发展需求的日益增加,传统数据工作已经不能满足需要,而Library20数据应用以用户需求为核心,对各类信息服务进行量身定做,通过先进的Web20技术实现服务端双方的对接,实现了对职业院校图书馆的信息服务路径全面的优化。但是,目前我国职业院校图书馆多数都在期刊的采编上存有明显的不足,采编流程的效率、精准度和密度普遍低下,而且管理制度也并不完善。這就使得我国多数职业院校图书馆在服务输出上显得服务水平很低,缺乏层次和目的性,由于期刊采编流程不足,使图书馆的资源利用无法符合用户的需求,阻碍了图书馆的综合发展。[1]
二、基于Library20的职业院校图书馆期刊采编流程优化
(一)资源整合效率化
职业院校图书馆的期刊采编工作是十分大的,所以要在期刊采编流程上尽可能地实现高效率。通过Library20可以把计算机信息技术与高校图书馆期刊采编需求进行有效的结合,从而实现与时俱进,从根本上提高期刊采编的效率。而且用资源整合的方式,可以提高期刊采编在流程上的可靠性。通过Library20的Open API、Open Content以及 Open URL,能够对数量庞大的期刊信息进行有效的收录、整理以及分析,达到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来提升时效性的目的。例如美国某大学利用元数据和编码以及协议标准规范,把期刊采编的定义分为三级,这样更加方便了资源的整合、筛选和使用。
(二)服务创设信息化
在Library20环境下,服务创设变得更加具体,信息资源的输出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来进行。Ajax、 Macromedia 的Flex技术、微软的Atlas 技术这三种技术的应用,可以在进行期刊采编时让资源的利用更具有指向性。虽然职业院校图书馆在资源上非常具有优势,无论是信息资源还是知识资源都十分丰富,但是总体来说,职业院校图书馆的信息化程度比较差。因此,通过Ajax与 Flex技术手段,可以让职业院校建立起期刊采编的标准,因用户描述不同可以执行不同需求的采编标准,这样可以实现服务效率的全方位提高。[2]
(三)软件应用自动化
利用自动化软件,可以增强职业院校图书馆的期刊采编工作的功能性,同时,还可以延伸服务,真正地适应用户的需求。在Ajax技术流行的今天,用户可以使用自定义的方式进行需求信息的寻找,从而确保期刊采编工作的合理性与可控性。例如,Library20中Wiki、RSS/ATOM、SNS、Blog/PodCast等自动化功能的实现,可以合理地优化期刊采编流程,并且具有针对性,可以了解用户的使用习惯,也能够有效地把握信息反馈,从而实现期刊采编标准化,同时保证期刊采编的有效性。例如,CollectiveIntelligence和Tagging/Folksonomy,可以为期刊采编提供相应的信息支撑,可以让采编结果和需求更加匹配,实现采编流程高效化。
三、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Library20应用于职业院校图书馆期刊采编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不仅能够满足用户所需,还使得资源整合更加具有效率。因此要对Library20不断进行发展和完善,相信在今后的发展中,基于Library20的职业院校图书馆期刊采编流程会得到更合理的优化,从而实现采编路径的高速快捷,促进我国职业院校图书馆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一淳.Lib20时代高校图书馆虚拟参考咨询服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5(13):24-26.
[2]潘宇光,刘荣清.Lib20环境下高校图书馆读者信息教育的现状和对策——以安徽“211”高校图书馆为例[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5(4):60-63.
責任编辑:杨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