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动思维是学生学习的内动力,需要教师予以唤醒与引导。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包办代替的现象较多,抑制了学生主动思维的发挥,其结果是教师教得不轻松,孩子们更感觉学习是件苦事。对此,笔者主要由问题与活动情境入手,谈谈激发学生主动思维的教学策略,让“苦学”变“乐学”。
一、设置问题情境,调动求知欲望,唤起学生主动思维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目标并不是单单让学生机械而被动的接受现有知识,而是引导学生主动而积极的探究知识,让他们在原有思维水平与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迁移方法,运用旧知,探寻新生长点,师生进行交流切磋,调动学生主动思维,唤醒学生创造思维。这就需要教师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认知能力,不断设置有效的问题情境,将学生引入相关学习情境中,产生迫切求解心理,唤起主动探索的欲望。
首先,结合生活,创设问题情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将教学内容和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创设生活化学习情境,知识学习更贴近学生实际,更能激活学生主动思维,使其产生个性化、多元理解,感受语文学习的快乐。如教学《乌鸦喝水》时,导入环节,呈现遭遇旱情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主动进入新课学习状态。演示乌鸦看到水并找到瓶子的动画,同学们仔细观察瓶子以及水的多少,同时用自己的手指当当“乌鸦的嘴巴”伸入事先准备好的装有水的透明瓶子,说说乌鸦喝不到水的原因,想想乌鸦此时又是怎样的心情?你们会想出哪些办法呢等等。这样,通过设计贴近学生生活与实际的情境,可调动学生主动思维,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其次,设置冲突、探究的问题情境。儿童对于新知有着较强的好奇心与探知欲望,内心中总是希望自己是探索、研究与发现者,倘若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巧妙设置悬念,或者设计一些富有探究性、挑战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或矛盾,让他们处于“悱”、“愤”状态,可激发学生主动思维,使其保持兴奋的学习状态,主动投入学习活动。
二、创设活动情境,诱导学生参与,激发学生主动思维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当孩子们积极而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知识学习才会变为自觉而自发的构建过程,此时学生思维才会更活跃、更兴奋,学习效果更佳。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而教学,往往代替包办,孩子们被老师牵着鼻子走,缺乏自主活动机会,缺乏自主思维空间,没有师生互动与交流,课堂气氛如一潭死水,给人以沉闷而压抑之感,无法激发小学生的学习情趣,制约了孩子们的主动思维的发展,效率自是低效。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意识到自己的作用在于引导,尽可能的创设多样化的活动情景,给孩子们多分配一些自由活动时间,引导他们自主思考与探究,而并非教师越俎代庖,包揽教学。
如教学《装满昆虫的衣袋》时,某教师将多数时间留给了孩子们,老师只是精讲,引导学生朗读、思考、提问、讨论、交流等,课堂气氛活跃,也富有成效。比如课前引导学生预习课文。课堂上,教师出示课题,学生结合课题自主质疑,比如看到课题想知道什么?有哪些疑问?等等。这样,可训练学习者的开放思维,也有助于教师更好地了解学情,便于“因学定教”。而后提问预习检查,训练学生提炼信息的概括能力。接着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2~3自然段,完成自学任务:①说说法布尔是个什么样的孩子?由哪些语句可看出来?注意边找边写写个人想法或感受。②交流“找纺织娘忘回家”,引导学生注意重点词语,并想象当时情形,会遭遇哪些困难呢?等等。对后续段落,仍以学生自学为主,创设交流、反馈、课堂练习等活动情景。这样,在整个过程中,突显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可质疑提问,教师有针对性的点拨、启发、讲解,解疑释惑。但对于学生能自主学习的,则放手让他们自主完成,绝不代替。这样,将学习的自由与探索还给学生,激活学生主动思维,更满足儿童求知探索的精神需求,让他们在自主活动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主动思维是教师需要注意的问题,也是应该具备的教学技巧,需要不断探索,优化情境创设,以便调动学生求知欲望,使其主动参与课堂,积极回答问题,思索创造,提高教学效率。
陆红平,教师,现居江苏盐城。
一、设置问题情境,调动求知欲望,唤起学生主动思维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目标并不是单单让学生机械而被动的接受现有知识,而是引导学生主动而积极的探究知识,让他们在原有思维水平与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迁移方法,运用旧知,探寻新生长点,师生进行交流切磋,调动学生主动思维,唤醒学生创造思维。这就需要教师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认知能力,不断设置有效的问题情境,将学生引入相关学习情境中,产生迫切求解心理,唤起主动探索的欲望。
首先,结合生活,创设问题情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将教学内容和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创设生活化学习情境,知识学习更贴近学生实际,更能激活学生主动思维,使其产生个性化、多元理解,感受语文学习的快乐。如教学《乌鸦喝水》时,导入环节,呈现遭遇旱情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主动进入新课学习状态。演示乌鸦看到水并找到瓶子的动画,同学们仔细观察瓶子以及水的多少,同时用自己的手指当当“乌鸦的嘴巴”伸入事先准备好的装有水的透明瓶子,说说乌鸦喝不到水的原因,想想乌鸦此时又是怎样的心情?你们会想出哪些办法呢等等。这样,通过设计贴近学生生活与实际的情境,可调动学生主动思维,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其次,设置冲突、探究的问题情境。儿童对于新知有着较强的好奇心与探知欲望,内心中总是希望自己是探索、研究与发现者,倘若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巧妙设置悬念,或者设计一些富有探究性、挑战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或矛盾,让他们处于“悱”、“愤”状态,可激发学生主动思维,使其保持兴奋的学习状态,主动投入学习活动。
二、创设活动情境,诱导学生参与,激发学生主动思维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当孩子们积极而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知识学习才会变为自觉而自发的构建过程,此时学生思维才会更活跃、更兴奋,学习效果更佳。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而教学,往往代替包办,孩子们被老师牵着鼻子走,缺乏自主活动机会,缺乏自主思维空间,没有师生互动与交流,课堂气氛如一潭死水,给人以沉闷而压抑之感,无法激发小学生的学习情趣,制约了孩子们的主动思维的发展,效率自是低效。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意识到自己的作用在于引导,尽可能的创设多样化的活动情景,给孩子们多分配一些自由活动时间,引导他们自主思考与探究,而并非教师越俎代庖,包揽教学。
如教学《装满昆虫的衣袋》时,某教师将多数时间留给了孩子们,老师只是精讲,引导学生朗读、思考、提问、讨论、交流等,课堂气氛活跃,也富有成效。比如课前引导学生预习课文。课堂上,教师出示课题,学生结合课题自主质疑,比如看到课题想知道什么?有哪些疑问?等等。这样,可训练学习者的开放思维,也有助于教师更好地了解学情,便于“因学定教”。而后提问预习检查,训练学生提炼信息的概括能力。接着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2~3自然段,完成自学任务:①说说法布尔是个什么样的孩子?由哪些语句可看出来?注意边找边写写个人想法或感受。②交流“找纺织娘忘回家”,引导学生注意重点词语,并想象当时情形,会遭遇哪些困难呢?等等。对后续段落,仍以学生自学为主,创设交流、反馈、课堂练习等活动情景。这样,在整个过程中,突显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可质疑提问,教师有针对性的点拨、启发、讲解,解疑释惑。但对于学生能自主学习的,则放手让他们自主完成,绝不代替。这样,将学习的自由与探索还给学生,激活学生主动思维,更满足儿童求知探索的精神需求,让他们在自主活动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主动思维是教师需要注意的问题,也是应该具备的教学技巧,需要不断探索,优化情境创设,以便调动学生求知欲望,使其主动参与课堂,积极回答问题,思索创造,提高教学效率。
陆红平,教师,现居江苏盐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