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终极问题对每个人是一样的

来源 :中国商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dre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限和无限的界限
  世界是无限的,宇宙是无限的。那么,人究竟有没有能力认识世界和宇宙呢?佛法认为,我们的心也是无限的,若能开发出这个层面,自然可以认识无限。是什么使我们的心从无限变成有限?甚至是极为有限的一点点?不是其他,正是我们念念不忘、割舍不下的那个“我执”。
  从唯识学的角度来说,每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都是活在这个属于自己的世界中。有些人的世界很狭窄,有些人的世界很开阔。这个世界有多大,就取决于我们自己。有些人一心扑在某人身上,那个人就是他的世界;有些人一心扑在家庭上,那个家就是他的世界;有些人一心扑在事业上,那个事业就是他的世界。
  佛教关于“空”的认识,作用就在于帮助我们打破“我执”,使有限回归无限。佛陀告诉我们,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能成佛。成佛,就是开发生命中所具有的无量智慧、无量光明、无量功德。
  我们的心本和太虚一样,心包太虚,量周沙界,现在却局限于由我执构建的狭隘牢笼中,充满无尽的烦恼和痛苦。修行,就是要粉碎“我执”建立起来的束缚,使生命回归原初的自然状态,成为一个自在的人,一个自由的人,一个自主的人。
  在宗教信仰中寻找答案
  在中国社会,很多人觉得宗教是可有可无的,主要有以下原因。
  首先,是出于对宗教的误解。比如认为宗教是迷信,是人类无法正确认识自然时的想象,这是将各种原始崇拜、神话传说和宗教混为一谈。或者认为宗教是精神鸦片,是统治阶层控制民众的手段,这更是一个被长期误读的观点。遗憾的是,因为先入为主的印象,这两种误解在很大程度上障碍了人们对宗教信仰的认识。
  其次,是因为宗教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陈规陋习。就佛教而言,来世化、鬼神化等倾向,以及由于信众素质下降带来的迷信化、肤浅化,加上某些文艺作品的误读,使人们对佛教及其现实意义存在种种误解,以为佛教只是为亡者和鬼神服务的,或是失意者走投无路时的避难所,与现实生活并无关联。
  第三,是因为崇尚物质或为生活所累,尚未产生信仰需求。人类生活离不开物质滋养,但也容易为其所缚。当年,庄子就有“今世俗之君子,多危身弃生以殉物”的评价。两千多年过去,物质诱惑多了岂止千万倍?现在的整个社会都在以消费为乐,以消费为导向。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信仰自然会被淡化甚至遗忘。
  对很多人来说,生活无非是成家立业,多赚一点,过好一点;然后生儿育女,陪着儿女再经历一番从成家立业到过好一点的轮回,人生似乎就差不多了。而从社会的价值取向来看,也不鼓励我们去思考人生意义,只是催着你多赚钱,快成功。过去时代推崇的是智慧、道德,景仰的是哲人、圣贤,而现代社会推崇的是财富、娱乐,追逐的是富豪、明星。因为这些关注不被鼓励,也使很多人觉得信仰是可有可无的。
  事实上,生命终极问题对每个人都是一样的,区别只是在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些问题不会因为我们的忽视而消失,也不会因为我们的回避得以解决,更没有任何学科可以告诉你答案。一旦认识到这些问题的重要性,就必须在宗教信仰中寻找答案。
  三观不是形而上的概念
  生活中,面对同样的问题,人们会有不同的认识和处理方法。比如遭遇挫折,有人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安然接纳;有人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再接再厉;也有人愤慨“为什么上天如此不公”,怨气冲天;更有人以为“都是命,做什么都没用”,从此一蹶不振。
  为什么会这样?就取决于各自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我们怎么看待问题,决定了这些问题会对我们产生什么影响,而不是通常认为的,仅仅取决于外境。所以说,三观并不是形而上的概念,而是关系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人生道路的选择,也包括衣食住行的品质。
  虽然我们时时都在运用三观,但这恰恰是现行教育中最为缺乏的。为什么很多人没有道德底线,缺乏做人准则?为什么内心充满焦躁和戾气?原因固然很多,但究其根源,也在于三观混乱,在于对终极问题的模糊。
  不知道“我是谁”,就不会有正确的人生观,而是“今朝有酒今朝醉”,只顾眼前,不管未来;不知道“活着的意义”,就不会有正确的价值观,而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只为自己,不管他人;不知道“世界的真相”,就不会有正确的世界观,而是“我死后哪管他洪水滔天”,只看局部,不管整体。
  可见,从确立三观到为人处世,乃至整个社会的道德建设,都是由生命终极问题派生出来的。这种对终极问题的探索,为我们带来了“生命的全局观”。只有站在这个高度,才知道孰轻孰重,知道如何选择。
  因为你看到的不只是眼前,还有过去和未来;你看到的不只是自己,还有和你息息相关的众生及山河大地。否则的话,我们的所见所思往往局限于眼前,结果必然是目光短浅,顾此失彼。
  生命自身的奖励机制
  说到道德,我们往往觉得是社会的需要,属于公共行为。当外界对你有某个约束时才需要遵守,很少将之和个体生命发生连接。
  所以,当整个社会开始提倡个性解放,外界和舆论对人的约束越来越弱时,道德也被一并丢弃了,甚至出现“道德多少钱一斤”的调侃。于是乎,各种底线被不断突破。仅仅几十年,连曾经那么神圣的医疗、教育行业都变得唯利是图,白衣天使何在?灵魂工程师何在?
  在一派乱象中,每个人都深受其害。因为我们不知道什么是可以放心吃的食品,什么是没被造假的用品,也不知道自己住的楼房是不是豆腐渣工程。我们总是在指责不良商家,慨叹人心不古,事实上,所有这一切正是共业所招感的,是源自我们对道德的践踏。
  道德不仅是外在约束,也是对生命自身的滋养。因为道德行为不仅能给他人带去利益,也能于自身建立良性积累,令生命增上。反之,则是建立不良积累,令生命堕落。
  所以对明了因果的佛弟子来说,遵循道德必然是自发的行为。即使社会对他没有任何约束,他也清楚地知道,一切言行乃至起心动念,只要發生就会形成力量。   当他自觉遵守道德时,即使这一行为尚未带来什么外在结果,但当下就会在内心形成正向力量,使人变得慈悲、调柔、包容。当一个人具备这样的品质时,必然是喜悦而安宁的。
  这是生命自身的“奖励机制”,是不求自来的回报。当人感受到其中的利益,还有什么理由不遵循道德吗?如果看不到这一点,仅仅靠什么主义管理大众,或是靠理性互相约束,不仅难以落实,还会滋生一些口是心非的伪君子。因为他们不知道这是在让自己受益,还以为是做给别人看的,于是就有了各种作秀甚至作弊的行为。
  信仰解决什么
  我經常说,佛教对世界和人类的作用是普世性的。因为生命固然有个体差异,但只要你不愿像动物那样活着,都将面对同样的困惑,同样的终极问题。
  佛教的普世价值在于,通过对心性的了悟,从根本上解除生命的迷惑,这是目前任何学科无法做到的。从这个意义而言,每个人都需要佛法,否则就找不到生命的出路。
  而在现实层面,包括如何看待财富、环保、幸福、成功、道德等问题,佛教都可以提供智慧的思考。这些指导并非就事论事的简单规则,而是立足于心性改造,针对不同根机和需求设置的。
  比如佛教的财富观,对人天乘、声闻乘和菩萨乘学人分别提出了不同要求。既让人能根据现有根机做起来,不至因为起点太高而无从入手;又让人看到未来的提升空间在哪里,不会始终停留在目前的水准。这种指导是善巧、圆融而慈悲的,不仅对我们的现在和未来都有利益,对个人和众生也都有利益。
  总之,信仰首先是解决人类的永恒困惑,其次是解决世间的现实问题。只要你希望找到生命真相,就离不开宗教信仰。或许有人会说,我不觉得自己有什么困惑,也不需要知道什么真相。事实上,那只是你的麻木或刻意屏蔽。因为这些问题是生而有之的。就像死亡,不论你正视还是回避,它都会到来。只有做好准备,才能在生命转换的关头坦然面对,把握时机。同样,这些人生问题始终存在,而且会生生世世地存在。终有一天,你会需要通过信仰来寻找答案。
  一个生而有之的问题
  社会上各行各业都有不同的解决领域,比如农业是解决吃饭问题,商业是解决交易问题,工业则涉及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本身又包含多种行业。那么,宗教信仰是解决什么的呢?
  人类社会的问题虽然形形色色,但归纳起来无非两类:一是生存层面的,二是精神层面的。对于生存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努力工作或科学技术等手段来解决,并在满足基本生存后,不断提高生活质量。至于精神问题,固然可以在艺术、哲学等领域找到寄托,但上升到人类永恒的困惑,必然要涉及宗教信仰。
  从三千年前古希腊哲人提出的“认识你自己”,到婆罗门教的“梵我一如”,到画家高更在19世纪末创作的“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什么?我们往那里去”,无不代表着人类千百年来对生命真相的探寻。对于这幅西方美术史上的名作,画家认为:“其意义远远超过所有以前的作品,我再也画不出更好的、有同样价值的画了。在我临终以前,我已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这幅画中。”这是高更的终极追问,也是我们每个人必须面对的。
  生从何来,死往何去?我们不知道生命的起源,在父母未生前,这个“我”就不存在吗?我们也不知道未来的归宿,在死亡到来后,这个“我”又将去向何方?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不论富甲天下还是一贫如洗,不论位高权重还是身处底层,最终都会随着死亡而归零。除了外在的一切,生命就全然终结了吗?它的归宿究竟在哪里?
  当年,贵为王子的佛陀,正是因为看到老病死之苦,才发现青春、美貌、荣华富贵的虚幻。当老病死降临时,没有什么是可以依赖的。所以,他毅然放弃了王位、家庭、财富,走上探索生命真相的道路。这是佛陀的示现,也是他给予我们的身教。
其他文献
美学本身可以归结为认识论的一种,人对世界的认识是具有价值性的,也就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认识是具有价值性的,忽视审美的价值本质,就不能解释美的标准.审美主体不可能摒
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增长势头,但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新技术的应用,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互联网+”成为传统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途径.也影响着旅游教育的发
城中村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特定产物,是城市发展中不可避免的课题.城中村土地是集体土地,其改造的第一步工作就是国家对农村集体土地征收,使集体土地转化为国有土地.通过
张小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管外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已经培养硕士研究生7名,博士研究生43名。中国外科医师分会血管外科医师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家交流促进会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微循环学会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心血管病中心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常委兼大血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老年医学会血管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北
期刊
摘要:2007年开始在上市公司执行的新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当全面核算应付职工薪酬,按照受益对象摊入成本,与旧制度规定有较大差异。这对企业成本核算、全面反映成本信息、完善成本补偿制度、保障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旧制度;人工成本;应付职工薪酬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1  应付职工薪酬是指企业为获
全国政协委员、奥克集团董事局主席 朱建民rn加强石油和化工职业教育rn为了加速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现代职业教育的改革,加快培养和储备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高质量发展急需的各
期刊
日前,全球能效管理专家施耐德电气在南京举办了“集众智,成大器,创引未来新境界”合作伙伴峰会,并在会上正式启动了施耐德电气中国“系统集成商合作伙伴体系”.通过设置多场
教育部课程改革专家组核心组成员余文森教授,不久前在中国教育资源服务平台“课堂教学论坛”上,就“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与广大中小学教师进行了在线研讨.余教授从专业的角度回答了仕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他认为,从专业角度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  初中阶段是学生思维能力与思维品质形成的关键阶
日前,全球领先的特种化学品制造商科莱恩宣布续第二次荣膺由国际化学品制造商协会(AICM)颁发的责任关怀(R)领袖奖.rn创立于1988年的国际化学品制造商协会,目前在中国代表化工
沼气中毒发生突然,来势凶猛,且中毒者因晕厥多伴有粪水淹溺,造成低氧血症,还能抑制呼吸,导致一系列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果抢救不及时或治疗护理不合理,将给患者留有不同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