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词语教学目标是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文中词语的意思,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可见,词语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通过情境表演、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情感朗读、想象意境等策略,创设有效的语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语。
关键词:语文教学;语言环境;理解词语;教学策略
语境,指人们在利用语言进行传达时所处的特定语言环境。如张志公先生所说:“语言现象,必须把它和所依赖的语境联系起来,离开一定的语言环境,把一个语言片断孤立起来分析,就难以确定这个语言片断的结构和意义。”由此可见语言环境对阅读文章的重大意义。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笔者对这个问题提出以下见解。
一、情境表演,巧妙理解词语
“儿童是天生的演员。”小学生特别喜欢模仿和表演。因此,借助有效的表演,可以使学生获得亲身体验,通过形象的动作神态,理解抽象的词语含义,这较简单的“说教”或借助工具书会产生更深刻、灵动的效果。在教学中,教师运用课堂表演方法创设一定的情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一些抽象的词语,化抽象为形象,让学生乐于接受。如在教学《葡萄沟》一课时,一位教师在导读“葡萄干好”这一部分时,拿出一包吐鲁番产的葡萄干,要学生品尝后推销产品。这一环节的设计应当是不错的,学生要推销好产品,必须读懂葡萄沟生产的葡萄干是从阴房晾干,因而有颜色鲜、颗粒大、味道甜的特点,而“非常有名”。另一方面,如何推销介绍,又是对交际言语的很好操练。同时,还增强了语文学习的活动性和情趣性。但是,一位学生作推销时却吆喝着:“噢,快来买葡萄干!5元钱一大袋,先尝后付钱,味道不好不付钱……”于是在一阵笑声中便完成了这个环节。显然,学生把生活中小贩沿街叫卖与推销产品完全混淆了。这二者虽有联系但还是有区别的。生活中的推销产品,其言语品位要求无疑要高于沿街叫卖;而语文课上的推销产品,更是一项有交际言语训练目标的解读操练,是由生活行为转换为教学行为时必须有的提炼和升华的加工过程。
由此可见,根据文本的需要,合理的情境表演,才能巧妙地理解词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联系上下文,准确理解词语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是一项非常重要的阅读基本功,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阅读能力。文章中的一些词语,上文、下文已形象地概括出了它们的意思,因此,引导学生理解这些词语时,就应放手让学生边读边深思,理解词语。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是无私的,它向人类慷慨地提供矿产资源。但是,如果不加节制地开采,必将加速地球上矿产资源的枯竭”这段话中的“慷慨”一词学生不易理解,结合前面“地球是无私的”这句话来思考,那么便能理解“慷慨”的意思是“不吝惜,无私”。这样通过阅读前文中的词句,可以直接感知词意,理解词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只有联系上下文,才能准确地理解词语的意思。
三、结合生活,恰当理解词语
母语学习离不开生活。联系生活是阅读理解词语和句子意思的基础。学生只有借助已有的经验和积累进行阅读理解,才能对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有深切的感受,才能实现对这些词句的积累和内化。如《穷人》一文中,一位教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桑娜因为抱回邻居家的两个孤儿,始终为丈夫是否同意而忐忑不安。准备挨揍的桑娜听到丈夫催促自己把邻居家的孩子抱回家时,她“舒了一口气,轻轻地拉开帐子”,一个“舒”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这时学生都很茫然,只是说应该不必担心挨丈夫打了吧。这位教师又引导说:“你们通常在什么时候会舒气啊?”这时学生七嘴八舌地说考完试后或者逃过父母的批评后。教师又接着问:“那时是什么心情呢?”学生异口同声说:“轻松,放心。”教师说:“其实桑娜舒气后和你们舒气后的心情是一样的,为丈夫和自己的想法一致而感到安心和欣慰。”一个问题就这样轻松地解决了,由此可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不仅能帮助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而且能增强他们自身对词语的敏锐感悟能力,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四、情感朗读,深刻理解词语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一种口动和心动的过程,把心智联系在一起有助于帮助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和感悟。感情朗读是情感体验上的一次升华,对语言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在《灯光》一课教学中,以词语“光明、温暖、回忆、沉思、深情、漆黑、憧憬、璀璨”为线索,让学生在描述故事情节后,引导学生以小组比赛读、个人读、分角色朗读等方式反复朗读,在朗读中感悟革命先烈不惜牺牲自己为后代谋幸福的无私奉献的精神,从而激发学生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如在理解“憧憬”一词时,先以理由“郝副营长憧憬的是什么”作为引导,深入对“此时的灯光已不再仅仅是‘灯光’了,而是一种幸福的生活啊!”的理解。既有助于学生对字词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强化,还推动学生其他能力与素养的形成,让词语教学显得情趣盎然。
五、想象意境,灵活理解词语
在想象中引導学生走进文本情境,说出心里话,增加了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实现了词语理解的情感目标。
词语不是僵硬的符号,当其融入具体的语言环境,融入我们的精神生活时,它便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在教学中想象意境引领学生体会词语意蕴。如理解《搭石》“协调有序”一词,学生由“协调有序”联想到“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的景象。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自然而然地走进了课文,从而使学生在理解课文中自主地理解了词语的意思。以上是笔者在平时教学中的一些教法。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有法。”只有根据教学需要、学生实际,灵活地选用教学方法,才能使词语教学真正落到实处,使语文课堂更自然、更真实。
词语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词语知识是学生理解语言、正确运用语言的重要环节。教师只有让学生在情境表演、联系上下文、借助生活实际、情感朗读、想象意境等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准确地理解词语的意思,掌握一些基本的理解词语的方法,才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他们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进而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朱智贤.儿童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苏]维果茨基著;余震球译.维果茨基教育论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关键词:语文教学;语言环境;理解词语;教学策略
语境,指人们在利用语言进行传达时所处的特定语言环境。如张志公先生所说:“语言现象,必须把它和所依赖的语境联系起来,离开一定的语言环境,把一个语言片断孤立起来分析,就难以确定这个语言片断的结构和意义。”由此可见语言环境对阅读文章的重大意义。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笔者对这个问题提出以下见解。
一、情境表演,巧妙理解词语
“儿童是天生的演员。”小学生特别喜欢模仿和表演。因此,借助有效的表演,可以使学生获得亲身体验,通过形象的动作神态,理解抽象的词语含义,这较简单的“说教”或借助工具书会产生更深刻、灵动的效果。在教学中,教师运用课堂表演方法创设一定的情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一些抽象的词语,化抽象为形象,让学生乐于接受。如在教学《葡萄沟》一课时,一位教师在导读“葡萄干好”这一部分时,拿出一包吐鲁番产的葡萄干,要学生品尝后推销产品。这一环节的设计应当是不错的,学生要推销好产品,必须读懂葡萄沟生产的葡萄干是从阴房晾干,因而有颜色鲜、颗粒大、味道甜的特点,而“非常有名”。另一方面,如何推销介绍,又是对交际言语的很好操练。同时,还增强了语文学习的活动性和情趣性。但是,一位学生作推销时却吆喝着:“噢,快来买葡萄干!5元钱一大袋,先尝后付钱,味道不好不付钱……”于是在一阵笑声中便完成了这个环节。显然,学生把生活中小贩沿街叫卖与推销产品完全混淆了。这二者虽有联系但还是有区别的。生活中的推销产品,其言语品位要求无疑要高于沿街叫卖;而语文课上的推销产品,更是一项有交际言语训练目标的解读操练,是由生活行为转换为教学行为时必须有的提炼和升华的加工过程。
由此可见,根据文本的需要,合理的情境表演,才能巧妙地理解词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联系上下文,准确理解词语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是一项非常重要的阅读基本功,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阅读能力。文章中的一些词语,上文、下文已形象地概括出了它们的意思,因此,引导学生理解这些词语时,就应放手让学生边读边深思,理解词语。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是无私的,它向人类慷慨地提供矿产资源。但是,如果不加节制地开采,必将加速地球上矿产资源的枯竭”这段话中的“慷慨”一词学生不易理解,结合前面“地球是无私的”这句话来思考,那么便能理解“慷慨”的意思是“不吝惜,无私”。这样通过阅读前文中的词句,可以直接感知词意,理解词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只有联系上下文,才能准确地理解词语的意思。
三、结合生活,恰当理解词语
母语学习离不开生活。联系生活是阅读理解词语和句子意思的基础。学生只有借助已有的经验和积累进行阅读理解,才能对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有深切的感受,才能实现对这些词句的积累和内化。如《穷人》一文中,一位教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桑娜因为抱回邻居家的两个孤儿,始终为丈夫是否同意而忐忑不安。准备挨揍的桑娜听到丈夫催促自己把邻居家的孩子抱回家时,她“舒了一口气,轻轻地拉开帐子”,一个“舒”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这时学生都很茫然,只是说应该不必担心挨丈夫打了吧。这位教师又引导说:“你们通常在什么时候会舒气啊?”这时学生七嘴八舌地说考完试后或者逃过父母的批评后。教师又接着问:“那时是什么心情呢?”学生异口同声说:“轻松,放心。”教师说:“其实桑娜舒气后和你们舒气后的心情是一样的,为丈夫和自己的想法一致而感到安心和欣慰。”一个问题就这样轻松地解决了,由此可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不仅能帮助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而且能增强他们自身对词语的敏锐感悟能力,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四、情感朗读,深刻理解词语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一种口动和心动的过程,把心智联系在一起有助于帮助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和感悟。感情朗读是情感体验上的一次升华,对语言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在《灯光》一课教学中,以词语“光明、温暖、回忆、沉思、深情、漆黑、憧憬、璀璨”为线索,让学生在描述故事情节后,引导学生以小组比赛读、个人读、分角色朗读等方式反复朗读,在朗读中感悟革命先烈不惜牺牲自己为后代谋幸福的无私奉献的精神,从而激发学生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如在理解“憧憬”一词时,先以理由“郝副营长憧憬的是什么”作为引导,深入对“此时的灯光已不再仅仅是‘灯光’了,而是一种幸福的生活啊!”的理解。既有助于学生对字词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强化,还推动学生其他能力与素养的形成,让词语教学显得情趣盎然。
五、想象意境,灵活理解词语
在想象中引導学生走进文本情境,说出心里话,增加了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实现了词语理解的情感目标。
词语不是僵硬的符号,当其融入具体的语言环境,融入我们的精神生活时,它便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在教学中想象意境引领学生体会词语意蕴。如理解《搭石》“协调有序”一词,学生由“协调有序”联想到“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的景象。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自然而然地走进了课文,从而使学生在理解课文中自主地理解了词语的意思。以上是笔者在平时教学中的一些教法。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有法。”只有根据教学需要、学生实际,灵活地选用教学方法,才能使词语教学真正落到实处,使语文课堂更自然、更真实。
词语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词语知识是学生理解语言、正确运用语言的重要环节。教师只有让学生在情境表演、联系上下文、借助生活实际、情感朗读、想象意境等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准确地理解词语的意思,掌握一些基本的理解词语的方法,才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他们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进而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朱智贤.儿童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苏]维果茨基著;余震球译.维果茨基教育论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