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已经很久没有发生这样的事,一部根本无法通过合法途径在国内看到的电影,却在这两个月里成为了中国影迷心中最热的关键词:《五十度灰》。由于该片中合有大尺度情色场面,这部电影在北美被评为R级,即17岁以下需由父母或成年监护人陪同才能观看。
尽管电影本身不怎么样,《五十度灰》还是无可争议地成为了一个全球性话题,可惜,在这场大讨论中,中国影迷再次缺席——阻挡我们的,正是电影分级制。由于我国目前没有电影分级制,所有电影都是面向全年龄层观众,为了保护未成年人,《五十度灰》这样的电影也就注定和中国观众无缘。
《五十度灰》其实是一部口碑烂到不行的电影,它在美国权威评分网站IMDb上仅得4.2分,跟《小时代》在时光网上的得分一样。但因为原著小说的热销,以及噱头十足的SM题材,让它全球票房已累计至5.23亿美元,在所有R级电影中次于《黑客帝国2》等片,排名第五。
还不止于此,2015年北美已上映过的224部电影中,R级电影有63部,以28%的片量占去48%的票房份额,较2014年的25%上升23个点,这是过去20年都未曾有过的现象。
以上数字说明一点,R级电影是美国观众经常在大银幕上看的,一种产业链上的常态产品,而并非我们想象的那种只能在自家被窝打开电脑才能看的东西。况且,一部电影被评为R级可能不仅仅因为性,暴力、脏话、毒品、裸体镜头都是触线因素。
就类型来看,除了恐怖片(《沉默的羔羊》)、CULT片(《杀死比尔》)、性喜剧(《美国派》)、黑帮片(《教父》),战争片(《拯救大兵瑞恩》)、动作片(《第一滴血》)、科幻片(《黑客帝国》)、同性题材(《断背山》)、涉性题材(《本能》)之外,一些你意想不到的片子也被评成了R级,《雨人》《逃离德黑兰》《心灵捕手》都是,评级理由包括:暴力、令人不安的画面和语言、性暗示等。
作为中国观众,我们也不是没在大银幕上看过限制级电影。中国市场刚向好莱坞开放的90年代中,首批被引进大片中《真实的谎言》就是R级。近几年看到的《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国王的演讲》等也都是R级电影。还有一个结果出乎预料,自2005年到2015年的11部奥斯卡最佳影片中,除了《艺术家》(2012)被评为PG-13级,包括《鸟人》《为奴十二年》《撞车》等片子都是清一色的R级货。
美国电影分级制实行的多年间,R级电影作为一种大众类型被广泛接受,每年的票房占比都在38%左右。多年前,互联网还没有如今发达,观众对性、暴力、宗教题材等满是噱头的电影很有好奇心,所以有时候R级能刺激票房。2000年,美国政府在国会听证会上迫使电影协会保证,电影公司以后不能再向17岁以下的观众大力营销R级电影。受此影响,2001年,R级电影的数量较一年前降了三个百分点,票房占比降了十个百分点,变成仅28%。然后一直到2014年,每年的平均占比都在24%左右。
回看中国。影院上映的所有电影,都是面向全年龄层观众。这也就隐性地要求,从8岁到80岁,中国人全都要百毒不侵,三观坚如磐石。但事实是,《西游降魔篇》的确吓哭了不少小孩子,有家长质疑《心花路放》到底是怎么被允许上映的。还有,曾经,《苹果》《色戒》也在大银幕上放过几天,影院经理是否禁止18岁以下小朋友入内了呢?
假使实行电影分级,主要目的在保护青少年,同时给电影人一个依据——知道自己为哪些观众拍片,应该坚持什么底线。这件事想起来就相对没那么“复杂”。
从1968年算起,美国电影分级制至今已实行了47年。这个过程中,它经历了多次变改,也一直在遭遇来自各方的质疑。比如2006年,一个叫科比一迪克的电影人拍了一部叫《影片未分级》的纪录片,专门调查美国电影分级协会这个“神秘”组织,揭露它被政治化、不透明、不公平的一面,不少美国业内人士看后觉得很解气,而中国的从业者看到这个,感受恐怕大不相同——人家已经在揭露电影分级的不公,而我们还在讨论什么时候能有分级制,而且一讨论就是几十年。
尽管电影本身不怎么样,《五十度灰》还是无可争议地成为了一个全球性话题,可惜,在这场大讨论中,中国影迷再次缺席——阻挡我们的,正是电影分级制。由于我国目前没有电影分级制,所有电影都是面向全年龄层观众,为了保护未成年人,《五十度灰》这样的电影也就注定和中国观众无缘。
《五十度灰》其实是一部口碑烂到不行的电影,它在美国权威评分网站IMDb上仅得4.2分,跟《小时代》在时光网上的得分一样。但因为原著小说的热销,以及噱头十足的SM题材,让它全球票房已累计至5.23亿美元,在所有R级电影中次于《黑客帝国2》等片,排名第五。
还不止于此,2015年北美已上映过的224部电影中,R级电影有63部,以28%的片量占去48%的票房份额,较2014年的25%上升23个点,这是过去20年都未曾有过的现象。
以上数字说明一点,R级电影是美国观众经常在大银幕上看的,一种产业链上的常态产品,而并非我们想象的那种只能在自家被窝打开电脑才能看的东西。况且,一部电影被评为R级可能不仅仅因为性,暴力、脏话、毒品、裸体镜头都是触线因素。
就类型来看,除了恐怖片(《沉默的羔羊》)、CULT片(《杀死比尔》)、性喜剧(《美国派》)、黑帮片(《教父》),战争片(《拯救大兵瑞恩》)、动作片(《第一滴血》)、科幻片(《黑客帝国》)、同性题材(《断背山》)、涉性题材(《本能》)之外,一些你意想不到的片子也被评成了R级,《雨人》《逃离德黑兰》《心灵捕手》都是,评级理由包括:暴力、令人不安的画面和语言、性暗示等。
作为中国观众,我们也不是没在大银幕上看过限制级电影。中国市场刚向好莱坞开放的90年代中,首批被引进大片中《真实的谎言》就是R级。近几年看到的《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国王的演讲》等也都是R级电影。还有一个结果出乎预料,自2005年到2015年的11部奥斯卡最佳影片中,除了《艺术家》(2012)被评为PG-13级,包括《鸟人》《为奴十二年》《撞车》等片子都是清一色的R级货。
美国电影分级制实行的多年间,R级电影作为一种大众类型被广泛接受,每年的票房占比都在38%左右。多年前,互联网还没有如今发达,观众对性、暴力、宗教题材等满是噱头的电影很有好奇心,所以有时候R级能刺激票房。2000年,美国政府在国会听证会上迫使电影协会保证,电影公司以后不能再向17岁以下的观众大力营销R级电影。受此影响,2001年,R级电影的数量较一年前降了三个百分点,票房占比降了十个百分点,变成仅28%。然后一直到2014年,每年的平均占比都在24%左右。
回看中国。影院上映的所有电影,都是面向全年龄层观众。这也就隐性地要求,从8岁到80岁,中国人全都要百毒不侵,三观坚如磐石。但事实是,《西游降魔篇》的确吓哭了不少小孩子,有家长质疑《心花路放》到底是怎么被允许上映的。还有,曾经,《苹果》《色戒》也在大银幕上放过几天,影院经理是否禁止18岁以下小朋友入内了呢?
假使实行电影分级,主要目的在保护青少年,同时给电影人一个依据——知道自己为哪些观众拍片,应该坚持什么底线。这件事想起来就相对没那么“复杂”。
从1968年算起,美国电影分级制至今已实行了47年。这个过程中,它经历了多次变改,也一直在遭遇来自各方的质疑。比如2006年,一个叫科比一迪克的电影人拍了一部叫《影片未分级》的纪录片,专门调查美国电影分级协会这个“神秘”组织,揭露它被政治化、不透明、不公平的一面,不少美国业内人士看后觉得很解气,而中国的从业者看到这个,感受恐怕大不相同——人家已经在揭露电影分级的不公,而我们还在讨论什么时候能有分级制,而且一讨论就是几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