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课堂,就是学生思维成长的摇蓝。追求师生、生生的思维对话才是有效课堂的真谛。文章探讨了构建小学数学思维对话型课堂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对话
数学本身象征着理性,从它诞生那天起,就与思维结下了不解之缘。学习数学,研究数学,创造数学都是思维的过程。而数学课堂,就是学生思维成长的摇蓝。追求师生、生生的思维对话才是有效课堂的真谛。
一、有效准备,是“思维对话”的前奏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与学生是课堂授课中缺一不可的两个角色,这两个角色如果都能在上课前做到充分准备,那么课堂效率也会随之提高。
(一)教师——准确把握知识与学生。新课程提出建立“以学论教、教为了促进学”的响亮口号,以促使学生更好的主动发展,为此,教师必须与数学文本深入对话,有效备课,准确熟练的把握数学知识的脉络。首先,理清数学知识的脉络与结构是课堂教学基本前提。教师只有准确把握本课知识点,准确把握本课知识相关联知识体系(含前知识铺垫以及为后面哪部分知识的学习做孕伏),才能把握好知识教学的重难点,更有效的教学。其次,琢磨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知识基础及知识的学习途径是课堂教学的基本保证。课堂是瞬息万变的,教育契机往往就在学生的一句话或一个想法中,如果教师能在课前充分把握知识的情况下又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相关知识、生活经验储备,了解了学生可能会出现的各种想法,那么课前预设既能萌发于课堂生成之前,又可游走在教学生成之时。
(二)学生—有效预习,让思维在课前萌动。在平日的数学课堂上,常会出现学生面对问题瞠目结舌的状况,原因有二:一是学生对待问题思考的时间太短,学生的思维水平还不能短期内思考完全;二是在学生的头脑中新知识与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经验严重脱节,找不到新知与旧知的联结点,从而茫然不知所从。而课前预习性作业恰恰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让学生在课前与知识进行相关的对话,思维在课前便开始生发。在平日的课堂教学中,预习性作业设置一般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操作性比较强的课,设计课前的相关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所悟;另一方面,与实际生活联系很密切的课,设计课前在生活中寻找数学的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有所感。
二、师生思维对接,演绎思维对话精彩课堂
课堂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的舞台,是生命与生命对接、思维与思维碰撞的精彩生命历程,在这个精彩的生命历程中,学生们精彩的见解有如珍珠,教师的收放自如、巧妙调控好比线,线与珠的巧妙对接,方能串出绝美的项链,让我们的课堂绽放奇异光彩。
(一)教师——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以学定教
以学定教呼吁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根据学生的实际来确定自己的教学。以学定教可以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1.学生明白的,学生说。数学课堂思维含量低,从很大一种程度上讲是因为学生说得少,更直白一点,是教师不给学生说话的机会,自然课堂就成了教师的一言堂。如一、二、三年级《方向与位置》中的一些方向、位置知识,好多学生都已经在生活中用到了,课堂上教师只需恰当的调控学生,让会的说,不清楚的质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学生说得多了,教师自然说得少,课堂思维含量也会提高。
2.学生懵懂的,教师点。如一年级找规律的问题:0,2,4,(),( ), “你为什么这样填”,学生们的回答是:因为它们都是双数。这个答案很正确,但是这个想法不利于学生去解答一些不存在双数单数规律的问题,然后我又出一道连续加3规律的题,学生豁然开朗:“我们还可以看看这是连续加几或连续减几的规律!”教师这样一点,找规律填数的数学模型学生便建立起来了。数学教学中,不乏这样的学生说不清道不明却又一知半解的知识,教师要善于做一个帮助学生捅破窗户纸的人,让学生从模糊中走向清晰。
3.学生不会的,教师讲。学生毕竟不是教师,高效的预习性作业也难以避免学生仍有不知的知识,预习活动中学生往往只是停留在浅层次的思考中,对于其后的数学思想、专业术语、方法,学生还是很难以体会到,所以教师该出手时就出手,切勿让“教师少讲”形而上学的捆住手脚。
正如钱守旺老师所说,真正有质量的预习,不仅能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使学生在数学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培养和提高。教学中教师不仅仅需遵循上述三种原则,还要注意察颜观色,通过学生的表情看到学生的思考、迷惑,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以抓住稍纵即逝的教育契机;注意调控学生的技巧,先给表达、思考较弱的学生发言的机会,优秀的同学后补总结,让每一个学习主体都有参与的机会。一句话:教师应是一个出色的主持,巧妙的串连、升华学生的原生态想法。学生会在交流质疑中跟随教师的引导最终探索出新知。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新课标理念下的数学教学,不再是教师一相情愿的“独白”,而是学生、数学文本、教师之间的“对话”。其实,思维对话正是教师教学艺术的集中体现,是教师遵循一定的教学原则、合理的组织教学过程、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思维的艺术体现。愿数学教师都能共同来追求这种艺术,让师生、生生能通过对话交流,互相敞开精神、彼此接纳;让不同的思维碰撞出火花、最终燃成火焰;让师生在富有活力和创见的想法不断得到激发的过程中,体验思维与思维碰撞的精彩,生命与生命对接的绚烂。
[参考文献]
[1]魏广清.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浅谈[J].安徽教育,1980,(1).
[2]程观航.数学教学的几点体会[J].安徽教育,1980,(3).
[3]彭伏元.小学数学思考题教学的几点体会[J],安徽教育,1980,(4).
[4]陈凤启.反证法九字诀——教学反证法的体会[J].安徽教育,1980,(4).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对话
数学本身象征着理性,从它诞生那天起,就与思维结下了不解之缘。学习数学,研究数学,创造数学都是思维的过程。而数学课堂,就是学生思维成长的摇蓝。追求师生、生生的思维对话才是有效课堂的真谛。
一、有效准备,是“思维对话”的前奏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与学生是课堂授课中缺一不可的两个角色,这两个角色如果都能在上课前做到充分准备,那么课堂效率也会随之提高。
(一)教师——准确把握知识与学生。新课程提出建立“以学论教、教为了促进学”的响亮口号,以促使学生更好的主动发展,为此,教师必须与数学文本深入对话,有效备课,准确熟练的把握数学知识的脉络。首先,理清数学知识的脉络与结构是课堂教学基本前提。教师只有准确把握本课知识点,准确把握本课知识相关联知识体系(含前知识铺垫以及为后面哪部分知识的学习做孕伏),才能把握好知识教学的重难点,更有效的教学。其次,琢磨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知识基础及知识的学习途径是课堂教学的基本保证。课堂是瞬息万变的,教育契机往往就在学生的一句话或一个想法中,如果教师能在课前充分把握知识的情况下又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相关知识、生活经验储备,了解了学生可能会出现的各种想法,那么课前预设既能萌发于课堂生成之前,又可游走在教学生成之时。
(二)学生—有效预习,让思维在课前萌动。在平日的数学课堂上,常会出现学生面对问题瞠目结舌的状况,原因有二:一是学生对待问题思考的时间太短,学生的思维水平还不能短期内思考完全;二是在学生的头脑中新知识与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经验严重脱节,找不到新知与旧知的联结点,从而茫然不知所从。而课前预习性作业恰恰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让学生在课前与知识进行相关的对话,思维在课前便开始生发。在平日的课堂教学中,预习性作业设置一般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操作性比较强的课,设计课前的相关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所悟;另一方面,与实际生活联系很密切的课,设计课前在生活中寻找数学的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有所感。
二、师生思维对接,演绎思维对话精彩课堂
课堂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的舞台,是生命与生命对接、思维与思维碰撞的精彩生命历程,在这个精彩的生命历程中,学生们精彩的见解有如珍珠,教师的收放自如、巧妙调控好比线,线与珠的巧妙对接,方能串出绝美的项链,让我们的课堂绽放奇异光彩。
(一)教师——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以学定教
以学定教呼吁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根据学生的实际来确定自己的教学。以学定教可以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1.学生明白的,学生说。数学课堂思维含量低,从很大一种程度上讲是因为学生说得少,更直白一点,是教师不给学生说话的机会,自然课堂就成了教师的一言堂。如一、二、三年级《方向与位置》中的一些方向、位置知识,好多学生都已经在生活中用到了,课堂上教师只需恰当的调控学生,让会的说,不清楚的质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学生说得多了,教师自然说得少,课堂思维含量也会提高。
2.学生懵懂的,教师点。如一年级找规律的问题:0,2,4,(),( ), “你为什么这样填”,学生们的回答是:因为它们都是双数。这个答案很正确,但是这个想法不利于学生去解答一些不存在双数单数规律的问题,然后我又出一道连续加3规律的题,学生豁然开朗:“我们还可以看看这是连续加几或连续减几的规律!”教师这样一点,找规律填数的数学模型学生便建立起来了。数学教学中,不乏这样的学生说不清道不明却又一知半解的知识,教师要善于做一个帮助学生捅破窗户纸的人,让学生从模糊中走向清晰。
3.学生不会的,教师讲。学生毕竟不是教师,高效的预习性作业也难以避免学生仍有不知的知识,预习活动中学生往往只是停留在浅层次的思考中,对于其后的数学思想、专业术语、方法,学生还是很难以体会到,所以教师该出手时就出手,切勿让“教师少讲”形而上学的捆住手脚。
正如钱守旺老师所说,真正有质量的预习,不仅能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使学生在数学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培养和提高。教学中教师不仅仅需遵循上述三种原则,还要注意察颜观色,通过学生的表情看到学生的思考、迷惑,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以抓住稍纵即逝的教育契机;注意调控学生的技巧,先给表达、思考较弱的学生发言的机会,优秀的同学后补总结,让每一个学习主体都有参与的机会。一句话:教师应是一个出色的主持,巧妙的串连、升华学生的原生态想法。学生会在交流质疑中跟随教师的引导最终探索出新知。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新课标理念下的数学教学,不再是教师一相情愿的“独白”,而是学生、数学文本、教师之间的“对话”。其实,思维对话正是教师教学艺术的集中体现,是教师遵循一定的教学原则、合理的组织教学过程、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思维的艺术体现。愿数学教师都能共同来追求这种艺术,让师生、生生能通过对话交流,互相敞开精神、彼此接纳;让不同的思维碰撞出火花、最终燃成火焰;让师生在富有活力和创见的想法不断得到激发的过程中,体验思维与思维碰撞的精彩,生命与生命对接的绚烂。
[参考文献]
[1]魏广清.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浅谈[J].安徽教育,1980,(1).
[2]程观航.数学教学的几点体会[J].安徽教育,1980,(3).
[3]彭伏元.小学数学思考题教学的几点体会[J],安徽教育,1980,(4).
[4]陈凤启.反证法九字诀——教学反证法的体会[J].安徽教育,19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