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每一个中国儿童

来源 :早期教育(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yzy3106jie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鹤琴,中国著名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被誉为“中国的福禄贝尔”“中国现代儿童教育之父”。他开创并构建了我国儿童心理、家庭教育、幼儿教育科学研究的理论体系,奠定了中国幼教事业的基础。20世纪20年代初,他对长子一鸣进行了长达808天的连续观察、实验,根据获得的第一手资料撰写了研究专著《儿童心理之研究》,堪称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经典之作,也被看作中国学前教育进入科学化时代的重要标志。2020年12月26日,由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江苏省“活教育”思想研究所联合举办,南京市鼓楼幼儿園承办的“纪念中国首例儿童活动个案研究10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南京举行。研讨会由国家督学、教育部学前教育指导委员会专家、南京市鼓楼幼儿园园长崔利玲主持,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虞永平、边霞、黄进,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教授尹坚勤,陈鹤琴先生的小女儿陈秀兰女士和家人以及各学术、媒体单位代表参加。与会幼教同行通过专家报告、故事分享、沙龙研讨等形式分享了陈鹤琴教育思想的精神大餐。

一、从“808天观察”看“幼童本位”儿童观的根植


  1762年,法国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卢梭出版著名的《爱弥儿》,明确提出“儿童是人,儿童是成长中的人,儿童就是儿童”的观点。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卢梭提出了不同的教育原则。他的观点对西方儿童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深深影响了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求学的陈鹤琴。

  虞永平教授在报告中介绍20世纪20年代是一个特殊的年代,在那个年代,中国对于儿童心理的研究,还没有形成一种广泛的、自觉的认识,还很少有从儿童心理角度去考虑教育的实践,但同时那也是一个创造的年代,一个奠基的年代。我国第一个心理学系就诞生于这个年代,这是20世纪影响中国心理学发展的十件大事之一。陈鹤琴回国后就担任儿童教育学、儿童心理学的教授,并开始系统介绍西方儿童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1920年12月26日,伴随着长子一鸣的呱呱坠地,陈鹤琴拉开了中国儿童心理研究的大幕。一鸣出生后,陈鹤琴随即便用照片和文字记录下他的哭声、动作、表情等方面发展的主要表现和特点。通过808天系统的观察和记录,陈鹤琴在博览众家的基础上出版了《儿童心理之研究》,而后又根据自己亲身的育儿经验写出了《家庭教育》一书,两本著作自出版后就受到了热烈欢迎。陈鹤琴指出:“儿童不同于成人,不同于洋人,也不同于古人。”“儿童不是成人的缩影,而是有他独特的生理、心理特点的。”“儿童并非小大人,他们具有好动心、模仿心、好奇心、游戏心,我们要根据这四心去教育儿童。”当时以成人为主导的、强迫的、灌输的教育是普遍的存在形式,陈鹤琴反对陈腐死板的教育,反对“让儿童穿上长衫”的成人化倾向,他认为“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的人格,爱护他们的烂漫天真”。他的教育思想引领了“幼童本位”的新风气,开创了研究儿童心理,家庭教育的新思潮。从儿童心理出发是陈鹤琴先生区别于其他教育家的一个很大的特点,也是他被称为“中国现代儿童教育奠基人”“中国幼教之父”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百年前,陈鹤琴提出“儿童是独特的、发展的、应受尊重的人”。百年后,儿童是什么?这个问题的下意识回答直击我们的儿童观。作为一名老师,显性的和隐形的教育哲学观、伦理观将会直接影响我们的教育行为。教育的核心是育人,教师对儿童的影响是通过和儿童在一日生活中随机的交往、互动、对话等方式来实现的。影响教师教育行为的往往不是书本上的理论,而是个人下意识的、不自觉的认识。他们所理解的儿童观和实施教育行为时所伴随的儿童观有时是背离的,甚至是脱节的。思考清楚教育哲学,理解其中的伦理,对于幼儿教师来说至关重要。因此“幼童本位”观点的根植任重而道远。

二、“中国儿童”是发现的主体目标


  西方的先进教育思想如何为中国儿童服务?如何使中国儿童能够从中得到发展、得到教育,需要研究中国儿童的特点。陈鹤琴整整808天的日常的、全景式的、系统的跟踪观察和实验研究,总结出中国儿童生理、心理主要特点及其发展规律,开启了研究中国本土儿童心理之先河,又首创了中国儿童心理的个案研究、追踪研究和长期观察研究,更是中国儿童心理研究方法论上的重大突破。一鸣的一哭一笑、一个神态、一个简单的动作,都描绘了一个中国婴幼儿个体成长的轨迹。一鸣的成长记录,是中国儿童心理发展的缩影,也是中国人研究中国儿童发展的历程。陈鹤琴先生研究了中国儿童的心理特点,中国儿童的生活条件,中国儿童的教育状况,《儿童心理之研究》是中国儿童的心理学,以“一鸣”为代表的中国儿童的发展特点和趋势,它与世界儿童的发展有一致性,也有中国儿童自身的特点。陈鹤琴充分认识到,中国儿童除了具备儿童的一般特性外,还具有中国的文化、历史和社会环境所形成的特点。陈鹤琴研究中国儿童的身心特点,确立符合中国实际的幼儿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教育内容,探索切实有效的教育方法,开启了中国儿童教育科学化的开端,取得丰硕的成果,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
  发现儿童意味着看见儿童、倾听儿童、理解儿童,之后才能支持儿童。发现儿童不仅仅是了解儿童生长的一般规律,更要了解在我们面前的每一个“活泼泼”的儿童独特的想法。用中国的环境、中国的文化、中国的生活、中国的教育目标去分析中国的孩子,所以,“中国儿童”是发现的主体目标。

三、用“科学实验”的研究精神发现儿童


  在陈鹤琴看来,研究儿童心理是一种最有趣的事,也是一种最紧要的事情。陈鹤琴认为儿童研究者应该知晓科学的方法,具有科学的精神;对于儿童有敬爱之心;曾经研究过普通心理学;必须有恒心和细心;与儿童接触的机会要多。陈鹤琴认为儿童心理学的研究首先要认识到儿童特有的心理发展特征和身体特征;其次,儿童心理学的研究,要为教育服务;第三,儿童心理学的研究,要采用科学的方法,要用客观的、严谨的方法来研究儿童心理。   然而20世纪初的中国,关于儿童教育、儿童心理学的相关研究几乎为零。早年留学美国的经历,孕育了陈鹤琴“科学实验”的研究精神,他最早从西方引入儿童测验量表,介绍国外的儿童心理测验方法,并且亲自改编和实践儿童心理测验,为儿童心理研究建立科学的依据。他通过个别研究和集体研究得到的数据,并且跟当时国外的数据做比较,得出中国儿童的发展水平。结合中国儿童的实际情况,陈鹤琴先生设计了一套儿童知识水平测验:568个受试儿童分别回答136道测试题目,受试者每答对一题算1分,最后通过得分核算来了解儿童的知识程度。为了了解中国儿童的发展状况,他还设计了6种学力测验和智力测验,通过对2000多个学生的试验来了解男孩女孩的差异。此外,陈鹤琴还采用了团体的方法来了解儿童绘画的发展阶段,进而分析中国儿童的心理和特点。
  陈鹤琴采用测验的方法来了解中国儿童的发展状况,这一点提醒我们要提升自己做定量研究、质性研究和实证研究的能力,让自己在研究的过程中产生从“方法学习”到“思维方式”的转化,提升“反思层次”,学会在教育实践中发现微小的教育现象,探寻问题的实质,学会“避免先见”和“保持好奇”。陈鹤琴先生说“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要实现“科学实验”研究精神的传承、发展和超越,一定要从“做”中来。

四、“观察”是发现儿童的钥匙


  在与儿童的朝夕相处中,儿童为什么哭?为什么笑?他们喜欢怎样的游戏?他们具有哪些与生俱来的天性?他们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呈现出怎样的成长特征?通过长期的实验和观察,陈鹤琴发现儿童心理有自己的特征。这些心理表现为好游戏、好模仿、好奇、喜欢成功、喜欢野外活动、喜欢合群、喜欢称赞七个方面。
  百年前,陈鹤琴说:“精密观察就是开启了解儿童宝藏的钥匙,握着这把钥匙,我们才能接近科学。”正是基于“精密观察”,陈鹤琴逐渐掌握了儿童的成长规律和心理特征。百年后,《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提出教师应该学会一些观察、了解幼儿的方法(交谈、观察、记录);掌握并学会应用谈话、观察记录、分析作品、家园合作的方法,对幼儿做出适宜、客观、全面的评价。《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也对幼儿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能力发展做出了新的要求:幼儿教师应该全面、客观地对幼儿活动中的行为、情感进行记录,不能够主观地、片面地来判断幼儿的行为。优秀的观察记录既是教师全面、客观地了解儿童的基础,也是儿童成长的轨迹,更是教师根据儿童的现实情况制订教育措施的重要依据。
  鼓楼幼儿园的老师们在先辈探索实践的基础上,观察的方法越来越多。有观察记录本、便签条、个性化观察记录本、特色故事册、随机观察卡、差异性行为记录卡、儿童记录档案册等呈现载体;有叙事、白描、结构化描述、检查清单等表现方式;还有照片、录音、文字、视频、作品等记录形式。关注技术的同时更要见法、见道,我们要看到技术背后的法则、规律、道理、信念。从“看”到“看到”,从“看到”到“看懂”,从“看懂”到“行动”,重视对儿童当下动机、情绪与感受的关注,重视观察分析与童心解读,在陪伴儿童、观察儿童的过程中进入教育情境,理解儿童的想法,与儿童对话从而更好地追随儿童、支持儿童,这本身就是一场伟大的、创造性的实践。黄进教授表示:陈鹤琴先生传承下来的对儿童个案研究过程中的观察,既是科学的,也是立足于人文关怀、从理解儿童的视角进行的观察。鼓幼的教师们传承了陈鹤琴的人文精神,把孩子看成一个完整丰富的生命世界开展个案研究,将自己的生命与另外一个正在生长的生命相联系,扩展和绽放了教育者的教育生命。

五、为每一个儿童的适宜性而努力


  教育是面向可能性、独特性这一“生命事实”的意向性实践活动。虞永平教授认为:每个儿童有自己的生命历程,有不同的生活经历,生活在不同的家庭,受到不同的文化熏陶,每一个儿童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发展不是自然发生的,活着不一定就是身体和精神的生长。发展观要求我们关注儿童改变和完善的可能性,真正让每个儿童都得到适宜的生长。聚焦特定的儿童,才有可能真正了解全体儿童。不能以了解全体儿童的名义,忽视了对每一个的深入观察。所谓了解全体是在深入观察每一个儿童基础上实现的。而对全体的扫描永远无法实现对个体深入的把握,其实也无法实现对儿童的全面了解。有个体,才有全体。观察的目的是为了实施更加适宜的教育,这就是因材施教。关注个别差异,个体需要,为独特性而教,就是为适宜性而努力。
  教育不只是技术,更是情怀。如果我们脱离儿童,所有的理论都是闭门造车,纸上谈兵。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根植于儿童,在陪伴儿童生活的过程中,不断地观察每一个儿童,理解并解读他们的行为、言语、动作、表情、作品等,思考这名儿童在对生活世界与知识世界的探究过程中,怎样获得体验?怎样产生想法?怎样进行探究?怎样形成自己的经验、行为习惯、生活态度?这个儿童以怎样的过程在形成自我?从物理环境、情感环境、资源、儿童的兴趣及活动时间和组织方式等要素入手进行改革,为这个儿童的游戏和学习创造条件。我们要彰显每个儿童的潜质,为每一个儿童的身心和谐全面发展而努力,这是教育的重要使命。发现每一个儿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我们用毕生精力去学习、去钻研、去运用、去实践。

六、唯有熱爱可抵岁月漫长


  每一位大教育家身上都具有不同的特质,但他们的相同点就是热爱教育、热爱儿童。陈鹤琴对儿童教育事业的倾情投入源于他对儿童深情的爱。陈鹤琴在去美国留学的路上就想好了自己是喜欢儿童的,决心一辈子要投身于教育事业。他不是空谈理想的人,而是努力践行它。他很早就表示:“我素来喜欢小孩子,小孩子也很喜欢我。我不但喜欢小孩子,我也经常同小孩子一起玩,一起生活,所以小孩子的性情习惯在未研究儿童心理以前,我也略知一二。”我们从陈鹤琴很多著作中都可以看到他对热爱儿童和尊重儿童毫不吝啬的表达。陈鹤琴愿意和孩子待在一起,不管多苦多累,看见孩子脸上总是笑容满面,他在弥留之际最牵挂的就是儿童。正所谓,热爱可抵岁月漫长。陈鹤琴说:“只有了解儿童,才会尊重儿童。”“培养人”是陈鹤琴心中教育的伟大使命,“热爱、了解和研究儿童,教育他们使之胜过前人”是陈鹤琴对儿童的殷切期望。爱的特质在陈鹤琴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他用一生践行“一切为儿童”的准则,为中国的幼儿教育事业提供了坚实的科学基础和理论依据。得知研讨会的召开,陈鹤琴的家人非常高兴,专程为研讨会带来了刚出版的陈鹤琴画册《我爱儿童,儿童也爱我》。
  发现儿童,发现每一个儿童,发现每一个中国儿童,先生用毕生的精力推动中国幼教事业的发展,“为幼儿教育发现中国儿童”“为儿童创办中国幼儿教育”,他的思想和实践是巨大的宝库,泽被天下。研讨会的最后,崔利玲园长号召广大幼教工作者向陈鹤琴大师学习,学习他教育家的纯爱精神,学习他观察儿童、了解儿童的科学策略与方法。我们要坚持学前教育的民族自信、文化自信、道路自信,守牢“活教育”的文化根基,让中国的学前教育更加科学,让中国幼教更具有中国符号。
  让中国化、科学化、大众化的幼教道路通向祖国的每一个角落!
其他文献
一面斑驳的矮墙,隔开了两家邻居;一棵葱郁茂盛的枣树,情系着两户人家。  “可欣回来啦!”邻居大娘端着碗坐在门槛上,我笑呵呵地点了点头,骑车直奔家门。大娘体态丰满,尤其是坐着时身上圆乎乎肉墩墩,笑起来却总是暖暖的。  每次回到家,总要先看一看那棵偏爱我家的枣树,看着它渐渐孕育果实,我就感到心满意足。停好车,抱着沉重的书包一颠一颠跑进屋,嘴里喊着“妈”,好似久别重逢的场景。  进了屋,疲惫的我重重栽进
来自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科学研究所的报告显示:美国小学生平均每天的劳动时间为1.2小时,韩国0.7小时,法国0.6小时,英国0.5小时,而中国小学生平均每天的劳动时间只有12分钟。  (摘自《北京日报》)  点评:看到这样的报告,绝大多数家长的第一反应就是:孩子功课那么多、课业负担那么重,哪有工夫劳动啊?这确实是实情。但是,仅仅把责任推给“功课多”,似乎不该,也不对。如果从一些家长内心深处探
【模拟金题】  观察图片,运用联想与想象,合理作文。  写作要求:合理运用想象和联想,题目自拟,立意不限,不少于600字。  【思路导引】  第一步,细观察。认真看图片,整体观察图片的主体内容。这幅图片主体是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左手提着一个塑料袋,袋子中探出几束开得灿烂的桂花。老人的右手拄着一根拐杖,正走在一条逼仄的小巷中。  第二步,深立意。展开想象和联想,思考图片想表达的内容。图片中最显著的两
6月20日,当谢震业在法国蒙特勒伊赛上跑出当时的“黄种人最快速度”9秒97之后,他笑着说,“希望添哥不要这么快就把我的纪录刷新了。”  有意思的是,不到4天时间,这个玩笑就变成了现实。  在西班牙马德里的国际田联挑战赛上,苏炳添跑出了9秒91的成绩,这个成绩就此追平了亚洲纪录——卡塔尔的归化选手奥古诺德。  事实上,这已经不是苏炳添在2018年第一次改写纪录了。  2月份,在欧洲的室内赛场里,苏炳
新冠肺炎疫情自今年2月开始在世界多国蔓延,日本、韩国、伊朗等国确诊病例持续增加。面对各国疫情发生的重大变化,中国积极施以援手。  2月27日,中国驻韩国大使馆为大邱捐赠2.5万多个医用口罩。时隔三日,中国再次向韩国捐赠了50万个口罩!韩国媒体《中央日報》发文感谢中国:“抗击疫情,我们是守望相助的伙伴。”  对于日本,中国也是尽己所能提供支持和帮助。中方先是向日方交付一批病毒检测试剂盒,然后分批次向
2016年8月8日,里约奥运乒乓球女单第三轮,日本名将福原爱对阵罗马尼亚选手杜迪安,由于双方实力差距较大,福原爱本场比赛打得十分轻松,前三局均以高分拿下。罗马尼亚选手杜迪安在第四局中似乎放弃了抵抗,6次发球中竟然1分未得,福原爱为了不打出11-0的尴尬比分,在自己的5个发球中故意让对方拿到了1分,最终以11-1取得全场比赛的胜利。  在乒乓球历史上,职业选手之间的比赛,吃“零蛋”是很让人尴尬和难堪
摘 要:调研陕西青年群体的意识形态现状和变化发现,70%~80%的青年认同中国当前主流意识形态,但仍然有近20%的青年了解主流意识形态不够。青年群体内部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和态度存在明显的分化,体制、城乡和学历层次都对青年意识形态产生影响;党政干部、高中生群体普遍能与主流意识形态保持一致,体制外的工人、进城务工人员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较消极。此外,高中生与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呈现出显著差异,随着年龄和受
什么时候读到的一篇奇闻忘了,说是一孩儿动物园玩耍不慎掉进狮笼,其母瞬间毛发尽竖,状如公狮,跃入笼子,揪住狮头一顿猛捶,竟将狮脑击碎。观者甚多,又有监控摄像,令人确信无疑。  那个母亲哪来的神力?是潜能,人的爆发力。我解释不了这种奇象,但因為有怒发冲冠等典故,便相信在特定情况下会出现匪夷所思的超能力。  甘肃喇家遗址博物馆内遗存着4000多年前一次突发地震的惨烈场面,有一对遗骸令人震惊:一个母亲护子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题记  晋太元中,战火纷扰,民不聊生。一渔人幸得机遇,入桃花源,感世间少有之美好,令陶郎唏嘘不已,却又羡慕非常。  公元2018,吾入初三,无声硝烟四起,周围作业漫天,吾幸得一机遇,拥有“桃花源”,永存于心。若陶郎在世,定会感叹“桃花源再世”。  自小,我就有许多幻想。幻想有一天,我可以“乘风归去”,与嫦娥共舞,伴玉兔捣药;幻想有一天,
熟悉民国教育家陶行知的人知道,他有篇著名的纲领性文章叫《我们的信条》,其中谈到了个人的教育信念和理想。而比之更有名的,是他的“洋师父”写的《我的教育信条》,秉此,才有了后来影响世界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明日之学校》等一系列传世著作。对,这个人就是杜威。  由罗德红和杨小微老师翻译的杜威系列文章集合而成的书目,取名就叫《我的教育信条》。全书分为“教育心理”、“教育哲学”和“教育实验”三个部分,这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