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酸和白藜芦醇对TCDD致胎鼠腭裂的拮抗作用

来源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whuoch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叶酸和白藜芦醇是否具有预防动物模型腭裂发生的作用,并对比两者的效果.方法 将72只孕鼠随机分为9组,每组8只,2,3,7,8-四氯代二苯并二噁英(2,3,7,8-tetrachlorodibenzo-p-dioxin,TCDD)组于受孕后第10天(GD10)以TCDD 28 μg/kg灌胃;叶酸组分别于GD10以15、10、5 mg/kg叶酸+TCDD 28 μg/kg灌胃,对照组以玉米油0.1 ml灌胃;白藜芦醇处理孕鼠分3组,GD8~ 13组以50 rng/kg白藜芦醇于GD8 ~ 13灌胃6次,白藜芦醇GD8~ 13+ TCDD组以白藜芦醇50 mg/kg于GD8 ~ 13灌胃6次及TCDD 28 μg/kg于GD10灌胃1次,白藜芦醇GD10+TCDD组以自藜芦醇50 mg,/kg及TCDD 28 μg/kg于GD10灌胃,对照组以等量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于GD8~13灌胃及玉米油0.1 ml于GD10灌胃.GD17.5处死孕鼠,称量孕鼠及胚胎体重,记录活胎鼠数、腭裂数、吸收胎及死胎鼠数;并剪取胎鼠头部,解剖显微镜下观察.结果 TCDD28 μg/kg所致胎鼠腭裂发生率为92.86%,对照组未见胎鼠腭裂形成.TCCD+叶酸15、10、5 mg/kg 3组致胎鼠腭裂发生率分别为84.00%、73.08%、86.00%.白藜芦醇GD8~ 13、GD8~ 13+ TCDD组、GD10+TCDD 3组致胎鼠腭裂发生率分别为0%、57.78%、74.51%.白藜芦醇GD8 ~ 13+ TCDD组孕鼠每窝活胎数、死胎和吸收胎数,与对照组及TCDD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实验组孕鼠体重增加量、活胎鼠体重及每窝平均胎数、每窝活胎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试验剂量的叶酸与白藜芦醇均有一定的拮抗TCDD诱导胎鼠腭裂发生的作用,以叶酸10 mg/kg、白藜芦醇50 mg/kg GD8 ~ 13的剂量的拮抗作用较强.两者作用效果无明显差异,但白藜芦醇50 mg/kg(GD8-13)明显影响TCDD作用下胎鼠的生长发育。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单根肋骨-软骨重塑移植治疗Binder综合征的手术方法及效果.方法 对5例Binder综合征患者,于术中切取第7肋软骨和相连的部分肋骨,初步雕刻分成3部分:1块I形软骨、1块倒T形软骨和1块由肋骨及软骨组成的C形植入体,C形植入体从中央纵行劈开分成C形和反C形2部分.I形、倒T形软骨组合成L形植入体,用来增高鼻背、支撑鼻小柱和升高鼻基底.C形和反C形2块植入物用于填充梨状孔周围.结果 术
传统的面部轮廓整形更侧重于下颌中、后份宽度的减少[1-2],而较少关注面部垂直比例以及下颌前份的协调,长方形或者不对称脸型的下颌轮廓整形的方法也少有报道.2005年1月到2011年12月,我们应用下颌下缘截骨术矫正此类患者34例,效果良好.一、临床资料本组共34例,均为女性,年龄18~35岁.20例长方形面型者,接受全部下颌下缘截骨术;14例下颌下缘轮廓不对称且均不伴有牙颌面畸形者,接受部分下颌下
期刊
目前各种复杂和难愈性创面,如糖尿病足、难愈性压疮、静脉性下肢溃疡、复杂性创伤缺损和术后长期不愈的溃疡、深度烧伤创面,以及围手术期创面、慢性感染性创面的治疗,仍是临床上的难题.为此,2010年7月至2012年7月,我们采用交互式湿性伤口治疗技术和激光技术辅助交互式湿性伤口治疗技术2种方法,对91例难愈性创面进行了疗效对比观察。
期刊
2014年4月1~4日,第20届国际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研究学会(ISSVA)研讨会在澳大利亚墨尔本隆重举行。
期刊
耳廓离断的首选治疗方法是进行显微再植[1],但因部位特殊、血管纤细等原因导致再植难度大.2007年4月至2012年4月,我们通过吻合耳后动脉下耳支的方法对4例完全离断的耳廓再植,效果良好.一、临床资料本组4例,男3例,女1例,年龄32~43岁,平均36岁.切割伤3例,撕脱伴缺损1例;全耳廓离断2例,下2/3耳廓离断2例;左侧3例,右侧1例。
期刊
目的 分析瘢痕疙瘩切除术后采用电子线照射的疗效.方法 2006年9月至2009年5月,对53例瘢痕疙瘩患者于手术切除后24 h内开始行放射治疗,根据不同部位手术切口深度不同,采用直线加速器6 ~ 12 Mev电子线行伤口局部垂直照射,照射野大小为手术切口长径双侧各外放0.5 ~2.0 cm,中位值1.0 cm,短径各外放0.75 ~2.50 cm,中位值1.25 cm.每天1次,每次3.5 Gy,
目的 探索快速成型技术及上、下颌骨同期牵引,矫治半侧颜面短小症的临床应用.方法 术前利用快速成型技术制备患者的头颅树脂模型,在模型上精确设计截骨线.按照术前设计,上颌骨行Le Fort Ⅰ型截骨并折断下降,患侧下颌骨升支行截骨,在下颌截骨线处安置内置式下颌骨牵引器,上、下颌骨分别置入颌间支抗钛钉.术后第5天行颌间坚固结扎,通过拧动下颌骨牵引器实现上、下颌骨同时移动.结果所有患者按预期完成骨牵引,无
目的 探讨于不同时间体内转染重组质粒人形态蛋白-2和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真核细胞共表达载体(pIRES-hBMP2-VEGF165)对兔下颌骨牵引区骨形态发生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BMP-2)表达的影响.方法 48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A、B、C、D4组,均于双侧下颌骨截骨后置入内置式下颌骨牵引器,经过3d潜伏期后开始牵引,牵引速度0.8 mm/d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脂肪组织已被认为是一个完整的内部器官.脂肪组织中主要存在两大细胞群,成熟脂肪细胞及血管基质部分(stromal vascular fraction,SVF)[1].皮肤衰老是随着年龄增长而发生的皮肤生理性衰老,与真皮成纤维细胞减少、衰老密切相关.大量实验已证实脂肪来源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romal/stem cells,ASCs)通过旁分泌和自分
期刊
目的 探讨薄型股前外侧皮瓣在口腔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效果.方法 2008年12月至2011年12月收治34例口腔肿瘤患者,切除肿瘤的同时,应用薄型股前外侧皮瓣进行修复,包括颊、舌、口底等处的缺损修复.术前应用B超检测股前外侧区域血管穿支处的皮下脂肪厚度,排除皮下脂肪厚度超过1.5 cm的过度肥胖患者.结果 34例中采用肌皮穿支26例,膈皮穿支8例.皮瓣全部存活,仅2例皮瓣发生部分坏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