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个开头与“阴险”的同事

来源 :齐鲁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jiuliangaiju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艺术家永远的18岁》是我们周刊“锐茶座”今年年初做的一个文化选题。这几乎是我这两年最艰难的一次“战斗”。
  选题创意来自总编辑,一次周刊的书画会上,总编偶遇79岁的著名女画家张鹤龄,一番交谈突然产生灵感:“我们总说文化,什么是文化?文化使人精神上富有和年轻。为什么不找几个80岁的老太太,做一期‘18岁’。”
  越聊越兴奋,总编当即拍马亲自邀请了山东画坛上的几位响当当的老太太:81岁的单应桂、80岁的陈凤玉、79岁的张鹤龄和59岁的王小晖。她们个顶个风姿迷人、浑身故事,是业内的泰斗,画坛的领袖。我们兴冲冲的打印资料,却没想到“一场灾难”同时降临。
  艺术家首先都是有个性的人物。第一个进门的是油画家陈凤玉先生。陈凤玉画油画,美丽的动物、植物在她手底下像怪异的精灵一样游弋,笔下的小金鱼长的不是尾巴,个顶个穿着裙子,丹青一点,没有水也能在纸上嬉戏。
  如同金鱼一样自由和不守常规,陈凤玉当天头上戴貂皮帽,穿了一条红呢格裤子,裤兜是在后面的。记者忙迎出去要帮她拎包,陈凤玉说:“不用,我包很贵。”落座之后记者问她年轻的时候是否受过国学训练,陈凤玉头也没抬:“没有,我不会写毛笔字,也没读过几本书,年轻时候光顾着谈恋爱。”嘴巴像刀子,浑身真性情,一个年轻女记者很快就败下阵来。
  总编加入之后方收拾好我刚才的残局,由年轻时候的回忆和歌谣开始,老太太们渐入佳境。当代社会的心灵粗糙、艺术家的心灵守贞、18岁的精神境界、文化软实力……聊了个不亦乐乎。谈到尽兴处,几位老艺术家放下酒杯哼着歌谣跳起了舞。
  风采目睹完了,“18岁的青春之歌”却又跑了调。当时我受命写单应桂先生。单应桂是山东女画家协会的前任主席,德高望重,故事早被人写遍,再寻什么特殊的角度?
  周一采访完毕,周二我和同事只好又硬着头皮去敲艺术家的家门。再次约访就没有那么简单,单应桂因身体不好又爱好清净,家里的电话线早被拔掉,张鹤龄外出参加活动,一遍遍敲门无人应答。我和同事蹲在住宅楼下“守株待兔”,从正午开始在几栋单元楼里来回上下,总算在傍晚堵住了外出归家的老先生们。
  不聊则已,一聊又是一个陷阱。从艺术成就到少年经历,从慈善义举到生活现状,坐在单应桂的两居室里我突然像掉进一个陨坑里,老先生满头白发,娓娓道来,我却满脑子乱麻,这张慈祥的面孔慢慢变成厚厚的《辞海》,故事像满页满页的字符一样砸下来……
  采访回来的傍晚我和同事坐在电脑桌前抽光了半盒香烟。起一个开头,太过轻浮;再起一个开头,略微矫情!每写三百字我便要跑到同事的电脑桌前看看她的进度,扯住她的袖子请她听听我的灵感……
  从傍晚到深夜,窗外只剩下路灯,敲打键盘的声音和马路上的汽车鸣笛一样轰轰作响,我再次被采访对象击溃了。
  单应桂先生是一个谦谦君子,年轻的时候就具备稳重的气质,是著名的“老好人”。在这稳重背后如何寻找青春之心?我陷进了一个灵魂的迷宫,每一次开口都是生硬,如同我能穿上现代的时装摇曳,却穿不出上海老旗袍的韵味,纷杂的线索里我理解不到她,感受不到她。每一句话都是:“比尔·盖茨曾经说慈善是归宿,单应桂也是这样的人……”、“塞尚十几年趴在一个荷花池上,单应桂也守护着她的池塘……”
  那个晚上81岁的老艺术家将我打的溃不成军,八个开头之后我毅然决然的关上电脑走了。临走之前特意跑到同事的桌前看了看她的稿件——也没成型?我有些“不是我一个人在失败”的安慰,而到家之后依旧在加班的同事及时带来的另外一个“喜讯”则彻底带给了我睡意。
  电话里同事有些兴高采烈的告诉我:“总编也没写出来,就写出两三百字,听说你写了八个开头,‘嗷’的一声笑了,一身轻松的关上电脑走了。”
  互相道了一句晚安,我们假装轻松的睡去。我却“阴险”的在家翻了一夜的名人传记,最后终于得到一点悟性,或许年轻也是一种资格,不敢年轻是我们的无奈也是我们的责任,我们的身份和职位逼迫着我们“成熟、得体”,18岁的心岂何尝不是一种文化上的卸下?比如拔掉电话线?灵光一现我想起了角度:“我们终于老得可以谈谈未来了!”
  第二天,看到同事们的稿件,我庆幸我的“阴险”,这些说自己“不知如何下笔”的人,写的如此精彩,原来早就在夜里偷偷胸中有了丘壑。
其他文献
一本周刊的十五年,是它所倡导的人与生活方式的十五年。一个又一个的齐鲁精英,见证了一本周刊的成长。一个又一个的山东符号,为一本周刊的人物理念做了最佳注脚。
期刊
1999年1月8日,迎着寒风,一架从北京转航的飞机降落在济南国际机场,舱门打开,一袭风衣包裹着桑特拉奇走下玄梯——从战火弥漫的南斯拉夫而来,这个之后被济南人称为桑尼的男人,脸上书写着志在必得。  咔嚓!  不远处,一个快门,一张黑白照片定格了那一瞬间的桑尼。  当时还是摄影记者的袁勇,和其他几家媒体的记者争相寻找最佳的拍摄角度。“那是我和他第一次见面,通过他的翻译李良石相识”,“老桑第一眼看起来很
期刊
“没想到采访王乐泉同志这么顺利。”  赴新疆进行“山东‘将军’伊犁行——山东记者眼中的伊犁”新闻采访活动前几天,我们试着给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办公厅发去了一封传真,表达了想采访王乐泉书记的意愿。没抱太大希望,因为作为最高决策层中共中央政治局的二十五分之一,执掌着中国第一大省区,王乐泉书记日理万机。没想到,很快得到了回应,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新闻处王德和处长来电说,王乐泉书记非常愿意接受家乡媒体的采访。
期刊
前几天,在高密文化馆工作的孙英杰来济南参加一个学习班,我们一起喝酒,不知不觉喝到了晚上12点。老孙是诗人,对高密文化也有着很深的研究。这些年,因为莫言,我和很多高密人成了朋友,老孙是其中之一。  莫言与周刊颇有渊源。2007年9月,莫言到山东省图书馆做客“大众讲坛”,本刊副总编辑解永敏前去采访。当时,省内多家媒体记者在那里等着采访,莫言还要去国外,时间特别紧,演讲完就得立刻回京。莫言便邀请解老师一
期刊
周刊创刊15年,收藏人在寻宝寻友中,追寻到了一种情感上的不期而遇。15年不算长,但也不算短,5470天的光阴,在李铁栓、田曙光和王雁的心中,铸就的是难以释怀的周刊情结……  李铁栓:  周刊让我患上“强迫症”  收藏《齐鲁周刊》已成为李铁栓的习惯,他为此坚持了15年。  今年50岁的李铁栓说结识《齐鲁周刊》后就患上“强迫症”,逼迫自己将每期收藏。“有一期让朋友弄的脱了页,转遍大小报摊终于又买了份新
期刊
“航天大豆”的山东样本  济宁市农技站站长杨洪宾:“通过刚才测量,行距是53(公分),株距10公分,这样说来,一亩地就是12000株,它平均单株粒数130粒,千粒重按20克计算,是265公斤。”10月17日,在山东菱花集团梁山农场,济宁市农技站站长杨洪宾正在对今年试种的航天大豆“小康一号”进行测产,结果显示,“小康一号”平均亩产量比普通大豆增产幅度20%到30%。  “小康一号”由山东菱花集团引进
期刊
他是诗人,是书法家,是画家,也是教育家,但他却习惯称自己为“教书匠”。  他称济南破旧他感到亲切,济南发展他感到高兴。谁要当面说济南不好,他立马着急瞪眼。  他关注《齐鲁周刊》,曾多次接受本刊专访,就内容报道探讨自己的理解,也曾多次为本刊撰句题词。  “我今年没八十岁,八十六啦,还有八十岁吗?”  今年的6月11日,欧阳中石先生在济南舜耕山庄开心地对《齐鲁周刊》记者说,“我不是这家、那家,我不配,
期刊
1999年,这个充满象征意味的年份对济南这个城市而言,很不平常。这一年对这个城市而言意味着足球——鲁能泰山队在这一年夺得了迄今为止中国足球联赛史上唯一的双冠王——当4年后,我们回过头去重新看待这件事情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这是多么的不平常:一支球队点燃了一个城市沉默了许多年的热情。足球让我们看到了这个城市激情的一面。这些已经远远超出体育的范畴。  因为这一切,一个名字被载入这个城市的历史:桑特拉奇。
期刊
2013年4月,我和同事张霞去上海采访金星。当时东方卫视舞蹈真人秀《舞林争霸》如火如荼,金星的毒舌点燃了“巴尔干火药桶”,引发了一场舞蹈界的局部战争,并迅速蔓延到其他领域成为一次“世界(观)大战”。  战争的中心却像风暴眼一样平静无波。  金星舞蹈团位于上海市杨浦区的上海东方国际时尚中心。五十年代风格的红砖大厂房外观里包藏着一个堪比时尚杂志的通透空间,设计简约大气、艺术气息浓厚。我们走进金星现代舞
期刊
是身体力行,还是启迪心灵?是侧重行动,还是注重内涵?  轰轰烈烈的中国式慈善运动正朝着理想的层面不断发展。虽然它从一开始就蕴藏着真真假假的丑闻和谎言、民间与官方的博弈、大众与精英的对抗。  作为一家公共媒体,《齐鲁周刊》操作策划过许多公益活动,其中不乏启发性、策划性和持续性的公益项目。或许,这些自内心生发出来的活动还有待系统性,但我们至少在传递这样一种观念:公益行动应该遵从最初的思考和设计,并更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