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永不退休

来源 :铁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kong123456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位40多年党龄的老共产党员,退休之后,本来可以安度晚年,尽享天伦之乐,却毅然听从组织的召唤,挑起了革命老区扶贫的重任;一位年近古稀身患多种疾病的老病号,本来深谙养生之道,却常常带着一瓶瓶的药丸,跋山涉水,到偏远艰苦的革命老区走村串户。他没有想到会突然离开他魂牵梦绕的老区人民,他只想着还有许许多多的事要做。2013年6月14日,他却突然倒在了工作岗位上。他,就是随州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市老促会会长吴治炎。
  吴治炎的一生,是一本生动的教科书,是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一面镜子。他用70年的生命、退休后七年的坚守,为广大党员干部树起了一面为民、务实、清廉的旗帜。
  6月下旬,我们追寻着吴治炎的足迹,对这位全国老区建设先进工作者、湖北省优秀共产党员的事迹进行了深入采访。所见所闻,他那舍身忘我的“老区情结”,他那群众利益高于一切的高尚情操,令我们深深震撼。
  退而不休 舍弃安逸而勇挑重担
  2006年6月,经组织批准,吴治炎从随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岗位上退休。已是63岁的他,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三儿子结婚生子,老伴希望和他一起到北京,既帮忙带孙子,享受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又可以静养治病。
  此时,成立三年的老区建设促进会也需要人,市委请他出任市老促会会长。市委领导征询他的意见时,他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这个无权、无钱、无工资的“三无”会长岗位。他说:“我是共产党员,人虽退休了,但共产党员的身份没有退休。”
  他深知战争年代老区为革命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奉献,帮助老区人民脱贫致富、促进老区发展,是当代共产党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
  2013年6月26日,记者来到随县淮河镇桐桥畈村。这里山高路险,地处鄂豫两省交界的桐柏山区,1928年红二十八军曾在这里英勇战斗。而七年前的夏天,这里是吴治炎了解随州老区情况的第一站。
  原村支书张秀美说,这里距镇区18公里,进村没有公路,吴会长来时,只能徒步上山,走到村里,已经是气喘吁吁,汗流浃背。
  那时,桐桥畈村是个无公路、无办公室、无医疗所、无电话、无电视的“五无村”,年人均纯收入不足2000元。
  吴治炎面对饱含期待目光的老区群众,含着眼泪说:“对不起,乡亲们,让你们受苦了,我们将尽最大的努力改变这里的贫穷面貌。”
  说到做到。回到城里,他连夜赶写调查报告,呈送给市委领导,并奔走于各有关部门。通过两年多的艰苦努力,四处化缘,争取资金404万元,在桐桥畈村修建了4座桥、6.2公里通村水泥路,架设了电线,兴建了无线基站。发展香菇、木耳生产,栽种意杨,全村人均纯收入逐步达到如今的5000多元,让这里的群众过上了幸福日子。
  呕心沥血 为民脱贫而舍身忘我
  吴治炎把随州革命老区跑了个遍。
  我们在追寻他足迹的时候,脑海里时常浮现著名诗人艾青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2011年8月的一天,在曾都区万店镇新东村,吴治炎为了解油茶树的成活情况,他急匆匆地上山,突然头疼面额赤红,同行的人都紧张起来,找村医一查,血压升到180毫米汞柱。大家都劝他赶紧回城,他却哈哈一笑:“老毛病,没有事。”下午又赶到何店镇。
  看到老区群众的困境,吴治炎难以入眠,彻夜长思。老区地处边远山区、库区,交通不畅,基础落后,如何改善老区群众生活条件、推进老区建设发展?一份份沉甸甸的调研报告,呈现在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办公桌上。
  由市委、市政府组织召开了为老区募集扶贫基金的动员大会,由各行各业各部门为老区捐献扶贫基金的活动,在全市展开。
  吴治炎放下“老领导”的身段,到处向有关单位、企业“汇报”,请求支持,得到各方的帮助。但有时也见过冷面孔,听过冷言语。而他却毫不气馁,说:“为了老区群众能早日脱贫致富,这点委屈算不了什么!”这一年,吴治炎带领老促会的几名退休干部走东家串西家,募集到基金近百万元。
  2013年6月24日,在随县万和镇尖峰村,村支书杨宣东对我们谈起吴治炎,眼睛情不自禁地湿润起来。他指着那一山又一山群众称为摇钱树、子孙树的油茶说,这是老促会支持1万元、协调扶持资金9万元建起的基地,每棵茶树都凝结着吴会长的心血。
  那是2010年3月16日,吴治炎早起头晕得厉害,到医院一查是高血压病发作,医生说必须住院。他听后连忙摆手:“不行,不行,尖峰村的干部群众正等着我呢。”他说先挂水,10点前必须走。吊针挂上后,他要求医生加快点滴频率。医生说,你有心脏病,滴得太快心脏承受不了。两瓶药水只输了一瓶半,他二话没说拔掉针头准时出发了。到尖峰村,他顾不上喝口水,就和村里干部群众一连爬了六座山头,选定了山势平缓的千亩山坡,并对油茶承包方式、开挖质量等方方面面进行了讨论研究。
  常年奔走于老区,吴治炎得出一条经验:要想彻底让老区脱贫致富,给钱给物不如给项目,给项目不如兴产业,兴办一个产业就能带动老区人民连片脱贫致富。七年来,市老促会先后筹措资金5800多万元,用于产业化建设。现在初具规模的有大洪山羊产业、广水单亲母亲养殖合作社、随县北部山区的菇耳产业、21个千亩油茶村的油茶产业。
  据市老促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富先介绍,七年间,吴治炎带领老促会围绕老区群众的民生,集中各方力量,先后为42个老区村投入资金1.5亿多元,使老区7万多群众的生活得到了根本的改善。
  两袖清风 一心奉献而不愿索取
  在吴治炎的书房,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一个共产党人的情怀和浓浓的“老区情结”。
  书房的墙壁上方,挂着毛主席的大幅照片。下面是“中央领导同志接见中国老区建设促进会成立20周年总结表彰大会”代表合影照,照片中,吴治炎一脸幸福的微笑。书柜中,摆满了《老区工作群英集》《老区颂歌》《老区新篇》等书籍。书桌上,还有他正在写的学习笔记。   我们翻开注明“退休第2本”的学习笔记,只见上面写着:
  慎欲:要始终坚持正确的利益观,克己奉公,不为私心所扰,不为名利所累,不为物欲所侵。
  慎独:要自觉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做到台上台下一个样,人前人后一个样,有监督没监督一个样。
  这是他的座右铭,并真正在工作和生活中践行着。
  帮老区群众解决困难,吴治炎十分慷慨,但对自己和老促会人员,他却“抠”得出奇。
  市老促会每年有几万元的办公经费,但哪怕是买很小的东西都要先集体讨论,然后由两人一起去办,在正规发票签上两人的名字。老促会的小车本来破旧且出过三次车祸,故障不断,吴治炎规定检修必须两人参加,车子加油只能顺路加,工作完后车必须归库。他坚持步行上班,七年如此。在他的带动下,老促会的退休干部都习惯安步当车,小车无形中贴上了“非公莫用”的禁令。
  单位洗手间的卫生纸靠卖废品的钱买,有时卖废品的钱不够买一提,他发动大家收捡废旧纸盒、纸杯、杂纸等,凑够了钱才去买。
  得到他帮助的广水单亲母亲养殖合作社的苏业梅,专程来到随州给他送了两只自己养的母鸡,他执意不收,说:“你们脱贫了,发展了,就是给我最好的礼物。”看到小苏要哭了,吴治炎才收下鸡,却塞给她60元钱:“你的心意我领了,这点钱你搭车吧。”
  鞠躬尽瘁 斯人远逝而精神永存
  吴治炎先后获得湖北省十大扶贫先进个人奖、全国老区建设先进个人奖,受到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他带领的随州市老促会也被评为湖北省、全国老区建设先进单位。
  这些成绩和荣誉,是各级组织对他、对随州老区建设的肯定。
  而另一种认可和感动,则来自民间,来自他帮助过的老区人民。
  6月27日,刘家翠、苏业梅与我们谈起吴治炎时仍泪流满面。
  广水市地处大别山区,在推进老区建设时,吴治炎发现这里的单亲母亲家庭特别困难。他提出了组建单亲母亲养殖合作社的建议,选一个能人牵头,实行分散喂养,统一管理和销售。从2008年到2011年,吴治炎先后筹措资金4万元,协调各方扶持和银行贷款共计200万元,单亲母亲养猪由23户发展到126户,年出栏肉猪由7600头增加到3万余头。
  “吴会长是在我起步最艰难、最想放弃的时候,给了我支持,给了我信心,给了我前途。”单亲母亲养殖合作社理事长刘家翠说。
  “最难的时候,我想死的心都有了,是吴会长救了我!”合作社副理事长苏业梅说。
  2010年,得知苏业梅养猪亏了,吴治炎送来了价值1万多元的八只波尔山羊种羊,并将大洪山喻虎养羊合作社的经验介绍给她,鼓励她一定战胜困难。
  2013年6月16日晚上,苏业梅得知吴治炎去世的噩耗,第二天天一亮,就辗转搭车大半天,从红安赶到随州。“当我跪在吴会长的灵前,望着他和蔼的照片,我还是不能相信,他已经不在了。”苏业梅又哽咽起来,“我的父亲患心肌梗塞我都没有回家,我对吴会长那种感觉,他就是我的亲生父亲。”
  吴治炎以对党的事业的热爱、对老区人民的热爱,帮助着感动着苏业梅他们,而他们又将这种爱心传递到另外一些需要帮助的人们心中。“红安是革命老区,吴会长帮了我,我也想帮红安的单亲母亲们。”
  吴治炎的精神,也激励着他的同事们前行。
  2013年6月14日,他感觉不适,到医院检查治疗的时候,还对陪他到医院的同事说:“老毛病,没有事,过几天就好了。要是我住院了,下周的调查任务,你就帮我完成。”
  这竟然成为他的临终遗言。
  根据他逝世前对老促会的工作安排,26日,他的老促会同事们,一起来到随县吴山镇山丰村,一家一户地入户调查、记录,大家做得特别认真……
  山丰村今年仍然天旱,水田大多没能插上秧,但前几年老促会扶持栽种的果树长高了、结果了,今年油桃、红梅李卖了一个好价钱。大家说,天灾不减收,吴会长天上有知,看到村民欣喜的笑容,他一定也会欣喜地笑哩! (责任编辑 赵建峰)
其他文献
1940年秋的淮北,尽管战火蹂躏让广袤原野笼罩着浓浓阴霾,但大地依旧铺展出无际的金黄。新四军第六支队支队长彭雪枫,亲率军民赶在日军扫荡前组织抢收。晌午小憩,彭雪枫坐靠在老槐树下,端起陶钵刚要喝水,忽然间一串凄婉乐曲随风荡来,令他不由放下陶钵。彭雪枫扭头朝浍河岸堤凝视良久,乐于泓正心无旁骛地拉着二胡。铁血柔肠的将军心底陡生蚁噬般的痛楚。蓦然,将军起身摘下悬挂树桠的文件包,取出素笺奋笔疾书——  一个
期刊
本刊讯 在中国新四军研究会召开的文化宣传工作座谈会上,毋瞩远副会长说,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们学习宣传党史国史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国新四军研究会作出编纂《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历史研究全书》的宏大工程,就是研究会工作的中心,文化宣传工作必须围绕这一中心工作来规划和开展。他就进一步加强新四军研究会的文化宣传工作,提出了九项任务:  组织编写《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文化艺术史》。新四军在发展壮大和开辟华
期刊
今年85岁的新四军老战士孟一蒙,在革命老区盐阜大地知名度很高,但也颇受争议。有人说他是个“有福不会享的老傻瓜”:他享受离休干部待遇,每月离休金6000多元,可他处处精打细算,省吃俭用,别人扔掉的旧棉袜他捡回来洗干净照穿不误;也有人说他是个“老古怪”,喜欢孤独,一个人洗衣做饭乐在其中;更多的人则伸出大拇指夸赞他“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好人”:孟一蒙助人为乐长达60年,捐出爱心款20多万元,实物30多车,受
期刊
在纪念中国共产党92周年华诞之际,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北京社会福利促进会、北京新四军研究会联合主办的“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北京铁军纪念园)揭牌暨铁军纪念馆开馆仪式”,2013年7月1日于怀柔区九公山铁军纪念园隆重举行。  北京新四军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乔泰阳,副会长任全胜、刘华苏,各分会的新四军老战士和下一代,北航、北师大、中国传媒大学等高校的师生代表,与专程来京出席仪式的云南、浙江、江西、
期刊
“幸福像花儿一样”,如果你也想体会这样的感觉,那就邀上亲朋好友,9月底去常州参观花博会吧!  中国花卉博览会(简称“花博会”),创始于1987年,每四年举办一次,是我国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国家级花事盛会,被誉为中国花卉界的“奥林匹克”,至今已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地成功举办七届。2013年9月28日,以“幸福像花儿一样”为主题的第八届花博会,将在常州市武进区西太湖畔热情绽放,迎接海内外广大游客
期刊
前不久,在浙江省新四军研究会浙东分会副会长何竞生、省研究会副秘书长黄明明的带领下,浙东分会新四军后代会员一行52人来到原金萧地区抗日根据地,在父辈们曾经战斗过的热土上,学历史,忆传统,感受父辈们当年与日寇血战到底的坚强意志和铁军精神。  1943年12月5日,中共绍属特派员杨思一根据浙东区党委的指示,赴金(华)萧(山)地区开展工作,12月18日在义乌大畈成立了金萧地委,杨思一任书记。21日在诸暨黄
期刊
弶港,江苏省东台市的一座天然渔港,风光秀美,以渔业发达而闻名,素有苏北“小香港”之称。当年,新四军苏中海防团曾驻守此地。  八旬老船工崔广明从14岁开始投身革命,为我党我军创建的早期海上武装力量新四军苏中海防纵队修造军运作战“红帆船”。进入古稀之年,他仍念念不忘那段历史,传续着“红帆船”的故事。  穿硝烟越急流,在“海上生命线”扬帆  ——70根蜡烛见证70年红帆情缘  崔广明出生在东台市弶港镇的
期刊
新四军中群贤云集,兼具革命家与诗人身份的俊彦不可胜计,李一氓就是其中的一位。这位四川籍的革命先驱,早年曾参加过南昌起义和红军长征,做过主编,并编译过马列主义著作。抗战初期,李一氓在新四军中担任要职,皖南事变后,赴淮海任行政公署主任,其间作了不少题材内容各异的诗文。  1942年,阿英主编的《新知识》杂志里刊登了李一氓的《七七感怀》,时距日本侵略者发动卢沟桥事变五周年。这首诗风格豪迈,意境阔大。其中
期刊
“文革”中,一次江青到广州视察,在接见群众的座谈会上,有人向她提问《红灯记》最早是谁写的。江青说,最早的人名叫沈默君,一般作家在一部剧中塑造一个英雄人物就很不容易,而他却在一部电影里一下子塑造了三个英雄人物,很了不起,但他是一个“右派”,因此我们不能再提他的名字。  江青所说的沈默君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神秘的赶车人  1957年的冬天,位于黑龙江省的北大荒朔风呼啸,辽阔的荒原被搅成了白茫茫一
期刊
2013年8月8日,《铁军》杂志社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标志着铁军杂志社转体改制工作顺利完成,铁军杂志社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追溯《铁军》杂志诞生的历史,我们思绪难平。  1997年,时任中国新四军研究会会长叶飞为宣传新四军,弘扬铁军精神,提出创办《铁军》杂志。但由于没有公开发行刊号,只好先出内刊。  2000年12月28日,在第二任会长彭冲的关怀下,《铁军》杂志获得了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