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红花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来源 :中华中医药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aly07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花,以花入药,可药食同用,是最常用的具有活血化瘀、通经止痛功效的中药材.近年来研究发现红花药理作用多样而广泛,具有降压、抗心律失常、抗缺氧、补充微量元素、调节生殖和免疫功能、抗肿瘤等作用;红花在呼吸、代谢、生殖等系统疾病治疗方面应用广泛,其作用于机体的机制和靶点也有着更深入的研究,临床应用前景广阔.故文章从红花的药理作用着手,综述红花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及其作用机制的相关靶点,以期为资源综合利用和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指导.
其他文献
皮部理论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素问·皮部论》就有专篇论述.皮部位于人体表层,是局部望诊的重要观察内容.在整体观念思维下,皮部与肺卫是有机的整体,与脏腑经络是内外的统一.皮部与气血、营卫、脏腑、经络关系密切,根据其色泽、形态、部位的局部变化,可以辨识程度、病位、病性的整体状态,使局部望诊的“司外揣内”成为可能,也为局部望诊的皮部脏腑分区提供了理论支撑.
目的:编制气虚血瘀证诊断量表.方法:结合前期研究基础及专家经验,形成气虚血瘀证诊断量表条目池;通过德尔菲法专家问卷调查、横断面临床数据采集,综合区分度法、相关系数法和克朗巴赫系数法等进行条目筛选;以专家赋分作为量表条目权重,ROC曲线确定诊断界值,形成气虚血瘀证诊断量表.结果:气虚血瘀证诊断量表中包括16个条目,当得分≥20分时,气虚血瘀证诊断成立,量表敏感度为76.9%,特异度为80.4%.结论:气虚血瘀证诊断量表敏感度、特异度表现良好,可满足临床及科研使用,其编制思路及方法可为证病结合的复合证候量表的
宋氏妇科是起源于唐代流传至今的妇科流派,宋世华是宋氏妇科第38代传人,秉承家学,继承宋氏女科的学术思想,对胎漏、胎动不安有深刻认识,在治疗上有丰富的经验.文章对其用药特点进行总结,总结其运用炭类止血药配伍特点、运用奇经药的特色、固护脾胃之气的饮食指导及用药特点,以及其安胎养胎的学术思想特色,为临床治疗胎漏、胎动不安提供参考.
癌毒病机理论认为癌毒是大肠癌发生发展的关键,“癌毒流注”是大肠癌转移的核心病机,“正气亏虚”是大肠癌转移的内在原因,“湿热瘀毒互结”是大肠癌转移的必要条件.大肠癌转移的主要病理因素包括虚、毒、湿、热、瘀,基本病机为“正气亏虚、癌毒流注,湿热瘀毒互结”,治疗以“抗癌解毒,扶正祛邪”为原则,主要治法包括益气扶正、抗癌解毒、清热化湿、祛瘀散结、疏肝宣肺.文章探讨运用癌毒病机理论辨治大肠癌转移,以期为中医药防治肿瘤转移提供新思路.
蛋白质组学研究被誉为“后基因组学”,其研究内容以探究生物体内细胞、组织及体液内所有蛋白质的组成、表达与组合蛋白质功能模式为主,这种研究方式不仅以探查蛋白质组的功能,表达及相互作用为目的 ,也与中医药“整体观念”相契合.文章从“整体观念”人手,通过综述蛋白质组学的概念内涵以及应用蛋白质组学研究中医证候、经典方剂、中药机制等取得的进展,探讨中医药应用蛋白质组学进行研究的意义与作用,以期为中医药现代化发展提供参考.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作为糖尿病性微血管病变中的重要表现,其发病率逐年增高且渐显年轻化.因此,如何有效地防治DR成为近年来中西医结合研究的热点.同时,西医先进的诊断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中医目诊的不足,因而中西医在治疗方面可相辅相成,扬长避短,相互为用.但中医在该病诊断方面依旧缺乏客观的依据,而DR在眼底的变化具有特征性,且与某些中医证素存在相关性,因此,文章基于证素原理探讨如何构建中医眼底望诊方法体系,希冀藉此为DR的中医诊断提供依据,也为中医局部望诊的发展提供新思路.
陈永灿教授深悟中医阴阳平衡之理,结合现代医学物质代谢和功能状态的概念,提出“质态再平衡”的学术观点,认为人体阴阳平衡是一个自有的动态过程,分为生理性自我修复(阴阳失和-自我修复-阴阳再平衡)和病理性干预调控(阴阳失衡-干预调控-阴阳再平衡)两个环节.以张锡纯的“胸中大气”说为切入点,指出质态再平衡是阴阳再平衡在气化层面的具体表现形式.文章以4则医案为例,基于“质态再平衡”观点,介绍陈永灿运用升陷汤的临证经验.
山蜡梅叶(Chimonanthus Nitens Folium)是江西省习用的道地药材,为蜡梅科蜡梅属山蜡梅Chimonanthus nitens Oliv.的干燥叶,具有清热解表、祛风解毒之功,常用于风热感冒.其化学成分主要有挥发油、生物碱和黄酮类等物质,有抗痴呆、抗氧化、降脂、降血糖等功效,开发而成的制剂有山蜡梅叶颗粒、山蜡梅叶片、山蜡梅叶胶囊等,临床应用疗效明确.文章对山蜡梅叶近20年的研究进行文献阐述,主要包括化学成分、制剂研究、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以期为山蜡梅叶的进一步研究和深度挖掘提供依据.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病成为日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老年肌少症发病隐匿,常常与其他疾病共存,易被忽视.患者的生存期、生活质量严重受损,造成致死率增加,并大大增加了医疗及社会负担.目前对本病的治疗方式有限,文章将从营卫角度论治老年患者肌少症,探究营卫、衰老与肌少症的相关性,重视营卫功能与老年患者肌少症发生的关系,为老年患者肌少症的治疗提供新的中医治疗思路.
针灸治未病是由古至今践行中医治未病理念的典型疗法之一.文章主要总结论述针灸治未病的历史渊源、古今应用、作用机制,对比分析了针灸治未病古今应用的异同;提出从良性预应激、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节、稳态调节等角度探讨针灸治未病的作用机制;指出“传承经典理论、明确临床疗效、揭示科学机制、创新新兴工具”可能是针灸治未病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